
高校师德状况调查与分析.doc
8页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高校师德状况调查与分析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刘铁钢(1982-),男,硕士,助理研究员 通讯作者:陶晓华(1963-),男,博士,教授,主任医师 摘要:师德建设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环节,教师的师德状况直接决定了学校的教育水平本文通过对北京地区某高校师德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高校师德现状,总结了高校师德工作重点难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校;师德;调查分析 1 引言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师德建设是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的状况如何,不仅反映出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而且影响学风、校风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良好的师德对于调节人际关系,促进教育工作,激励教师爱岗敬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再次重申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 为了解当前高校师德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师德建设,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本文对北京某高校师德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今后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提出相关对策 2 调查方式及内容 本次调查以该校全部在职教师作为抽样总体,从中随机抽取300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以无记名方式填写,收回问卷288份,其中有效问卷265份调查问卷的数据用SPSS12. 0软件进行处理 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男性占39.2%,女性占60.8%;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占50.4%,讲师占43.2%,助教占6.4%;博士占32.1%,硕士占46.1%,本科占21.8%从样本的性别及构成情况来看,样本基本上反映了总体的一般状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问卷有18题,其中17个封闭式问题,1个开放式问题调查问卷从师德现状、师德问题的原因、师德建设的对策性建议三个方面构思,主要涉及教学、科研、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三个方面的内容 3 师德现状及分析 3.1对师德总体状况的评价 调查显示,师德状况总体上是较好的,高校教师对师德持肯定态度。
在问卷中,教师对师德状况进行评价时,有21.5%的人认为很好,57.4%的人认为较好,18.1%的人认为一般当问及教师敬业精神时,有20.0%认为非常敬业,61.1%认为敬业,17.4认为敬业精神一般但也存在着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其中有3.0%的教师认为目前的师德状况较差,并且有1.5%的教师认为自己并不敬业,这说明当前高校的师德问题确实存在一些让人担忧的隐患少数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人格魅力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还有待改善 对于社会上所说的“道德滑坡”现象在高校教师中表现并不明显,问卷显示,认为当前高校教师的师德素质与以前相比有所上升的占50.6%,基本没有变化的占46.8%,只有2.6%的人认为有所下降有高达82.6%的人认为“教师对学生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不只是简单的教书,也不是单纯的管理 多数教师是乐于从事目前教育工作的,认为自己工作认真、积极在问及“您对教师这份职业有何看法”时,回答“职业崇高,受人尊重”和“既然从事就要对得起良心”的高达64.8%,认为“教育工作适合自己”的占32.1%,而认为是谋生手段的只有3.1%,并且有69.0%的教师“热爱教育工作”,认为“教师职业受人尊重”。
这一结果令人欣慰,这是自我价值在教师职业道德价值上的体现,表明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事业是忠诚的 3.2师德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认为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术功利化严重,占57.6%,其中认为育人意识淡漠的占18.1%,认为爱岗敬业精神不强的占15.6%,认为自身表率作用欠缺的占8.7%有高达85.3%的教师坚决反对学术造假、腐败现象,认为学术不能市场化当问及“高校教师在学术上是否有抄袭、挂名现象”时,有4.1%的人认为非常普遍,14.7%的人认为普遍,68.3%的人不知道,而只有12.9的人认为没有这一结果并不乐观,说明高校存在少数教师抄袭他人的东西的现象,这种学术腐败在很大范围内还是存在的,值得引起注意对于如何处理这一现象,被调查教师中认为可以理解,是市场经济必然的占6.4%这说明,原则上广大高校教师对这种行为持否定态度,但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对其在一定程度上又给予了理解教师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是提高高校整体水准的重要因素,有些教师为了某些利益,欠缺起码的学术道德修养,窃取他人的成果,损害高校的学术道德氛围,严重地伤害那些认真从事学术研究教师的积极性,破坏了高校科研与学术的良性发展。
3.3师德建设的建议 多数教师认为师德建设重要调查表明,有75.7%的教师认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很必要,认为“职业道德”是评价教师优劣的主要标准的占40.4%认为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方式是“加强氛围建设,培养教师道德自觉”的占47.4%,认为“奖惩结合,以奖为主”的占36.9%,认为“加强制度建设”的占12.4%,认为“严格管理,严惩落后”的占3.7%同时,有84.5%的人认为教师师德规范要求的对象应该是全体教职工,不只是局限于一线任课教师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要靠“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占60.2%,认为靠“自我修养”的占30.5%,认为需要“管理机制约束”的占6.0%,而认为需要“法律约束”的只占3.3% 4 加强师德建设对策及思考 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更是一项紧迫工作,要求我们既要有师德建设的长期规划,又要有解决目前问题的具体措施,更要有一套宏观高效的师德建设运作机制为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4.1 强化师德教育 加大学习宣传师德建设的力度,坚持不懈地开展师德学习教育活动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加大对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学校要对各职能部门干部,尤其是共青团干部、专兼职员及相关德育、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训做出具体规划,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活动设计等多种形式实施培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与培训要使教师充分了解国内外发展形势,钻研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社会科学经典理论,认真研究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和时代热点,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政治理论修养和政治辨别力 4.2 完善师德建设运作机制 师德建设要取得好的成效,还有赖于具体实施过程中各部门环节运作的畅通有序要实现师德建设归口管理,高校内各部门之间应该理顺有关师德建设工作上的关系学校应该实施师德建设党政统一领导,以教学和人事部门为主,以各系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对学校的师德建设实施统一领导,统一评估,统一考核 同时要完善师德监督机制,必须有规范的师德行为标准标准是监督的依据,没有规范的制度,就谈不上监督监督必须发扬民主高校师德监督除了发挥教学、科研、组织、人事、宣传、纪检监察、工会和教代会等部门的监督外,还要发挥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监督作用,建立各级领导听课制度、教学督导组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同时充分发挥校内网络媒体和社会舆论监督在师德监督中的功能,正确引导校园舆论。
同时,师德监督强调“以人为本”师德监督制度要与留人、用人、培养人的制度相结合,要将建立长效机制与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从尊重、理解、关心、支持教师入手,帮助教师解决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以及心理健康的问题 4.3健全师德建设规章制度 应制定合理的用人制度和考核制度将师德建设落实到高校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对教师的考核应突出教书育人的实绩,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的制度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要有利于吸引培养一批批优秀专家型人才,充分挖掘和盘活人才资源,优化师资配置,建立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对于师德差、业务水平低的教师可以试行淘汰制或待岗、转岗制 师德讲自律,但师德的贯彻维护离不开规章制度实践表明要搞好师德建设,制度规范约束是重要的各高校在师德建设中应该做到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完善教书育人工作条例,建立健全教师师德学习培训制度,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范围 4.4优化师德评价体系 加强师德建设,必须强化师德的评价工作师德评价要求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要求信息准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反馈迅速。
师德评价内容的设计以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遵纪守法、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热爱关心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基本内容还要关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的新发展,在爱岗敬业的精神里融入更多的竞争协作和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理念等师德规范还应包括强调教师主体的人格尊严、学术权力、自由权利等师德评价应将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具体化,使之便于操作师德评价的方法选择也要作具体规定,要避免制度安排上的缺陷,以真实反映师德的状况,在保证教师德行公信力的基础上评价师德问题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完善分工合作,形成内在的有机联系整体;要整合师德评价规则,完善评价程序评价结果要作为教师奖惩和聘任选用的重要依据,同时师德评价结果的反馈要适时,使其起到实实在在的激励作用,真正为高校师德建设注入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霁炜,廖凤林.高校师德建设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 :28-29. [2] 钟海山,陈丽英.高校师德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7,6:10-13. [3] 宋大勇,丁国浩.关于高校师德状况的调查与对策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7:232-233. [4] 王露璐.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6,1:76-78.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