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单元综合与测试 【含答案】.docx
5页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分歧(qí) 祷(dǎo)告 攲(yī)斜 水波粼(lín)粼B. 沉寂(jì) 瘫(tān)痪 憔悴(cuì) 狂风骤(zhòu)雨C. 树杈(chà) 荫(yìn)蔽 匿(nì)笑 满(mǎn)不在乎D. 菡萏(dàn) 姊(zǐ)妹 脸颊(xiá) 形影(yǐng)不离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治理雾霾,政府目前当务之急是迅速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引导公众养成低碳生活习惯B.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眼镜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C.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一经播出,便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赞誉D. 一个人能否约束自己的言行,不但要靠严明的纪律,还要靠自己的品德修养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步》作者莫怀戚 ,代表作有《务虚笔记》《我与地坛》等B.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
C. 《金色花》和《荷叶·母亲》都是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作者分别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和中国女诗人谢婉莹D. 《咏雪》一文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了谢朗的文学才华4.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哪怕是儿子的任何一点点进步,爸爸和妈妈都看在眼里,都喜出望外B. 沿十里路来到秋浦河段,只见水波粼粼 , 岸上麦穗泛起层层麦浪C. 母亲节那天,张涵在网上发了微博,絮絮叨叨地祝愿母亲及全天下的母亲节日快乐D. 班主任善于发挥每个同学的长处,大家各得其所 , 各尽所能地为班级做出自己的贡献二、填空题5.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后来发生了fēn qí________: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②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yīn bì________③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shuǐ bō lín lín________的鱼塘④我的回答已经让她xǐ chū wàng wài________了三、文言文阅读6.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与友期行________②尊君在不________③入门不顾________④相委而去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②友人惭,下车引之3)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四、现代文阅读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散步(节选)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⑤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1)说说第②段划线词语“熬”有何作用? (2)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3)第①段画线处“我,我的母亲”,作者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排列? (4)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包利民 ①一个不眠的寒夜,窗外依然是飘飞的雪和小兴安岭腊月的寒流辗转反侧中,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从来不需要想起,却一直在心底盈然① ②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③沿着时光的脚步追溯,我想起了最初的那个刹那。
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农村搬进城里,内心总有些许黯淡或许是自卑心理的影响,便开始用偏激的行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一次和别人打架后,被老师叫去办公室了当时心里正愤愤,便与老师顶撞了当我离开,老师关上门的瞬间,我看见他嘴角扬起一丝笑意,一句他和其他老师的说笑从门缝挤了出来:“这孩子和我小时候特别像……” ④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老师曾经那么多的严厉话语,都不及这无意间的一丝笑意半句闲话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老师根本不知道,是他当年的微笑和话语,使一个叛逆的少年从此有所改变 ⑤短短的一瞬,影响着长长的一生或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类似的情节,看似遗忘,却一直在散发着温暖与力量,像落在心间不经意的一粒种子,刹那间的感动会不知不觉生长成郁郁葱葱的希望和美好 ⑥就像一个朋友所说,自闭恐惧与防备,一直是她从小到大的常态,只因为她是孤儿就这样一直到高中,她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就算别人善意的结交,她也是冷漠以对班上有个女生是城里人,对她也总想关心,可是不管是否真心真诚,她都不予理会,她只觉得是怜悯有一天,好些天没来上学的女生遇见她,低沉地说:“现在咱们一样了,我也成了孤儿了!” ⑦原来,那个女生的父母在一场车祸中双双身亡。
⑧朋友说,只那一句,就让她打开了心扉并不是因为女生真的变得和她一样,而是女生眼中的真诚与失落对于朋友来说,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⑨想起曾经写过的一件事邻家大伯很健谈,可是每年中总有固定的一天,终日无言后来我们知道了原因,却是久久震撼他的父母是聋哑人,有一年冬天,父母带着六岁的他去爷爷家过年半路上,汽车忽然出了故障,慢慢地滑向山路下的深谷车门无法打开,人们砸开车窗时,车身已经向下倾斜大家纷纷涌向车窗向外跳,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他回头看,父母眼中全是不舍和牵挂,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 ⑩从此,每一年的那一日,他都会禁言一天,用来体会父母当年的沉默无声,脑海中全是汽车坠崖那一刻父母的眼神与笑容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那一天,邻家大伯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 ⑪足够了,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不管风雨起落,长路夜路,那份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的心灵家园!(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注释】①盈然:漫溢的样子1)作者写了令人感动的三个片断,请概括出第二,三片断的内容。
片断一:我因为当年老师的微笑和话语,从此,叛逆的性格有所改变片断二:________片断三:________(2)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划线词丰富的表达效果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3)联系前后文,具体说说下面这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那一刻”怎样的心理感受?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4)文章第⑨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5)本文题目含蓄而富有韵味,下面最能诠释题目含义的一项是( ) A.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B.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C.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D.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五、默写9.补全下列句子 (1)日中不至,________;对子骂父,________ (2)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3)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观沧海》中特写大海之景,突出惊涛拍岸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答案部分一、单选题1. B 2. B 3. D 4. C 二、填空题5. 分歧;荫蔽;水波粼粼;喜出望外 三、文言文阅读6. (1)约定;通“否”,表疑问;回头看;丢下,舍弃(2)①(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开了②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芳3)做人要重礼守信 四、现代文阅读7. (1)准确传神地写出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艰难,同时表达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2)和睦、温馨、相亲相爱3)“我”是一家之主,是家庭的“顶梁柱”和“主心骨”,排在前面承担责任;母亲被排在第二位,看出儿子很敬重母亲,这正是“孝”的体现4)景物描写,揭示了春天的生机、活力,透露出新的希望 8. (1)望友因为女生的真诚亲切而以改变自己冷漠的性格邻家大伯因为父母舍身救子而禁言一天,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2)“一枕”扣住了“夜”“不眠”,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枕卧床上,难以入睡的情状3)表达此刻“我”因为得到老师的同情和理解,内心黯淡愤愤的情绪瞬间消失的喜悦心情4)动作描写,通过“护”“挤”“推”三个连贯的动词,生动地刻画了父母在生死关头舍身救子的感人形象,奏出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
5)B 五、默写9. (1)则是无信;则是无礼(2)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3)闻道龙标过五溪(4)秋风萧瑟;洪波涌起(5)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