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时期报刊术语研究-以LiteraryCriticism(文学批评)为例.docx
19页民国时期报刊术语研究以“LiteraryCriticism”(文学批评)为例 刘诗诗(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一、引 言Literary Criticism的英汉对译较多,为方便对比涵义,兹取当下受众面较广的字典释义为例《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词典》(OxfordAdvancedLearner’sEnglish-ChineseDictionary)中“literary criticism”列于“criticism”之下,释为“the work or activity of making fair, careful judgments about the good and bad qualities of sb/sth, especially books, music etc.”(尤指对书、音乐等的评论文章、评论)译为“文学批评”1)[英]霍恩比(A.S. Hornb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石孝殊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475页《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词典》(CollinsLearner’sEnglish-ChineseDictionary)中“literary criticism”同样译为“文学批评”。
2)[英]柯林斯公司编:《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姚乃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373页而根据民国时期报刊原文,当时的“literary criticism”或译为“文学批评”,或译为“文学评论”,但“文学批评”却更为人所认可在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中的民国时期报刊“文学批评”“文学评论”词目检索条数如下:年份“文学批评”篇目“文学评论”篇目1920—19309451931—1940107261941—194910510合计30641*全国报刊索引中民国时期“文学批评”“文学评论”词目检索表由上表可见,以“文学批评”为译名的期刊发表量远远超过以“文学评论”为译名的发表量1944年,《说文月刊》合刊本中登载的罗根泽《怎样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一文中作者对当时使用“文学批评”而不使用“文学评论”(文中表明罗根泽原意取文学评论义)做了说明:“……应似名为‘文学评论’,以‘评’字括示文学裁判,以‘论’字括示批评理论但约定俗成,一般人大体都名为‘文学批评’,现在也就无从正名,止好仍名为‘文学批评’了”3)罗根泽:《怎样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说文月刊》1944年第4卷由此可看出,“文学批评”此译语确立的受众里不仅有学者,更有大众。
这是笔者选择以“文学批评”作为民国时期“literary criticism”中译的重要原因文学批评”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学术关键术语,但是对于“文学批评”这一术语为何以及怎样扩散开来,现如今却没有人做过初始史料搜集,整理以及分析的工作韦勒克在其《批评的诸种概念》中也谈到:“批评(criticism)这个词在许多场合被人们广泛地加以使用——从最常见的到最抽象的……奇怪的是……似乎找不出论述‘批评’乃至‘批评家’术语演变史的文献4)[美]R.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丁泓,余徽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30页就如雷蒙·威廉斯所说的,“语言是一种持续的社会生产”(5)Raymond Williams, Politics and Letters: Interviews with New Left Review, London : New Left Books, 1979,p176.,对于重要的Key,它不仅仅是字义的表达,也是思想、文化的表达通过对“在某些情境及诠释里,它们是重要且相关的词”和“在某些思想领域,它们是意味深长且具指示性的词”(6)[英]雷蒙·威廉斯:《Key: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7页。
进行梳理, 从而揭示其背后隐含的不断变迁的社会思想、文化形态也是另一种独辟蹊径的思考路径民国时期的报刊史料随着目前国内数据库的完善,其发掘面、受众面将逐渐扩大,由于这些一手材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这对于近现代中国文化的研究价值是不可绕过的史料库然史料繁杂,如何整理是首等要事本文以“术语研究”为切入点,结合报刊史料,化繁为简,化众为一,以期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方法二、民国报刊术语“文学批评”概况民国时期(1912—1949),以“文学批评”为讨论对象的期刊发表量当前总计306篇首篇为1920年《东方杂志》登载的署名冠生的文章《法国人之法国现代文学批评》,末篇为1948年《广播周报》刊载的郭麟阁《理想的文学批评》一文从现今所存的这些报刊的内容可以看到对于“文学批评”这一全新术语在进入中国文化、语言境域时,学界所引起的热议浪潮及争论接连不断,以至于当下仍有不少学者在追究什么是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之于文学的意义,但在民国时期,前辈先哲们的看法早已超乎当今仍在争议不定的话题在1920—1948年期间,国内学人对于“文学批评”的讨论主要有三种方向其一,对国外(法、英、日、美、苏联等)文学批评概念、专著、研究者思想的引入,大致有120篇。
如专著的译介有1924年《文学旬刊》连载的日本批评家本间久雄著、章锡琛的译本,温彻斯特(C.T.Winchester)对于文学批评原理、意义及方法自1922年始多次被国人在《革新》《南开周刊》等周刊翻译登载1924年黄仲苏于《少年中国》对郎松(Lanson)《法兰西文学批评与文学史》概略的译介等对于“文学批评”概念的介绍甚多,从其前提、立场、方法等角度有解释的批评、考证的批评、唯美的批评、社会的批评、政治的批评、伦理的批评、历史的批评、科学的批评、比较的批评、象征的批评、心理的批评、印象的批评、归纳演绎的批评、主观客观的批评这些批评的类目数如汗毫,多取境外著名批评家之说,由国人转述而得,细分之下,批评界百音纷腾,众声雀跃,在中国这块还未有意识文学批评重要性的新鲜土壤之上,强势地留下一个个足迹,宣告领土主权,最终夺得话语权与占领权的仅只数家其二,国内学者在面对国外批评家的学术研究术语、方法的连续性“包围”时,也纷纷提出自身对于“文学批评”的界定如1923年《晨报副刊》之《文学旬刊》第一期刊载了王统照《文学批评之我见》;1922年冰心在《晨报副刊》发表了《文艺谈:论“文学批评”》;1926年梁实秋在《晨报副刊》发表了《文学批评辩》,1929年在《我们的园地》发表了《怎样研究西洋文学批评》等。
梁实秋等人认为研究文学批评,须研究文学批评的背景,“我们若不先对古代的文学作品下一番研究,如何能充分的了解批评的文字7)梁实秋:《怎样研究西洋文学批评》,《我们的园地》1929年创刊号故而,编辑中国自有的古代文学批评史在文坛的一致呼吁之下席卷式地铺开署名为皕海的一位作者早在1922年就在《中国的文学批评家》(《青年进步》第五十三期)一文中爬梳了自孔子到清朝的“批评家”,这是目前所能找到的最早记录“中国文学批评”文献的资料朱光潜曾在其文章明确指出:“我们第一步工作应该是把诸家批评学说从书牍札记、诗话及其他著作中摘出来……再研究各时代各作者对于文学见解之重要倾向如何,其影响创作如何,成一种中国文学批评史8)朱光潜:《中国文学之未开辟的领土》,《东方杂志》1926年第23卷第11期首本“中国文学批评史”由当时在东南大学开设“批评”课程的陈钟凡撰写,陈以期用科学方法整理中国文学批评,而后郭绍虞、罗根泽、方孝岳等人纷纷专攻此术,“中国文学批评”约而定名,直至今日在三十余年的纷争中,“文学批评”没有失去其属性意义,而恰恰走入了学术界争议的中心,并将中国原有的知识形态重组,为文学创作、文学鉴赏赋予新的意义,文学批评家的身份亦在认可之途,而在这一“新”的外来观念输入的同时,“旧”的知识成为遗产,成为需要整理的国故。
三、“文学”“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家”命名之辨纵览所搜集的民国时期三百余篇期刊,仅有作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在言“文学批评”前先陈“文学”之义界,而他人直接以“文学”称之,似是已成定约,有其确义,直呼“文学批评”,实际上命名之事若不加以区辨,引入之“文学”与古文“文”“学”指称对象相异,所言之事相辙千万里中西论“文”皆纷杂诸说依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言,西方文学在近代可以从虚构的意义上将其定义为“想象性的”(imaginative)作品但在17世纪之前,文学可以包括莎士比亚(Shakespeare)的“论文”、邓恩(John Donne)的“布道词”,以及托马斯·布朗(Thomas Browne)所写的“无论叫做什么的东西”(9)[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页箴言、悼词、诗学、书信等等皆可谓之“文学”而中国之“文”,错画也会集众采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也”(《释名·释言》)孔子称“尧舜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而自作《文言》彰显其文《论语》善“文学”科者为子游、子夏子游专明礼义而子夏兼通五经,古有“学文”“博文”之称。
近代“文学”概念的定义最著名者,莫过于章太炎(章绛)1906年发表于《国粹学报》中《文学论略》一文此文为章氏同年在东京国学讲习会所作的题为《论文学》的演讲,开篇发问:“何以谓文学,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凡文理、文字、文辞,皆谓之文”10)章绛:《文学论略》,《国粹学报》1906年第2卷第9期这一说法反其当时文学义界,而显得合乎古时、古义细究《论语》之“文学”,两相对比,实有细微之差,孔子虽以周王时礼乐法制为尊,但其实际指称也在五经六艺,非全为“著于竹帛”之文虽章氏对文学的定义与古代之文实有出入,但“文学”之义广泛可见但在18世纪后,西方尤以法、英两国,文学概念将其重点移至“真实/虚构”,创作方式向“创造型”“想象型”倾重,而自浪漫主义思潮洗礼之后,文学的创造、想象、情感成为其定义中最重要的标签故而20世纪初,中国自外引入的所谓“文学批评”其指称的对象多是西方的“新文学”“纯文学”,不辨其意义而加诸国人思想,误读自一开始便埋下批评”之意亦有两种语境之区分批,《说文解字》解做“反手击也”1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25页《左传·庄公十二年》:“宋万……遇仇牧于门,批而杀之。
12)[春秋]左丘明:《左传》,蒋冀骋标点,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第33页《庄子·养生主》:“批大卻,导大窾13)[战国]庄周著,[晋]郭象注:《庄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1页皆为劈、击之意直至唐时,“批”始才引申为批示、批启之义《新唐书·李藩传》:“迁给事中,制有不便,就敕尾批卻之14)[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150页俆师曾《文体明辨》云:“至唐始有批答之名,以为天子手批而答之也其后学士入院,试制诏批答共三篇,则求代言之人,而词华渐繁矣15)转引自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8页《古文关键》佚名旧跋云:“余家旧藏《古文关键》一册,乃前贤所集古今文字之可为人法者,东莱先生批注详明16)[宋]吕祖谦:《古文关键》,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张云章《古文关键·序》云:“观其标抹评释,亦偶以是教学者,乃举一反三之意且后卷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17)[宋]吕祖谦:《古文关键》,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序言》第1页可见《古文关键》的批注评释是为了取便科举科场墨卷皆有眉批总评,此种批评皆以抉剔科场文之优劣,评定等级而作。
而西方之批评,传入中国最广的是应该取盖雷与斯各脱(Gayley and Scott)之说:“(一)是‘吹毛求疵’(Fault-f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