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佛山市广东省一级中学高三物理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
7页广东省佛山市广东省一级中学高三物理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单选题)如图所示,一个长方形的箱子里面用细线吊着一个小球,让箱子分别沿甲、乙两个倾角相同的固定斜面下滑在斜面甲上运动过程中悬线始终竖直向下,在斜面乙上运动过程中悬线始终与顶板垂直,则箱子运动过程中( ) A.箱子在斜面甲上做匀加速运动B.箱子在斜面乙上做匀速运动C.箱子对斜面甲的正压力较大D.箱子对两个斜面的正压力大小相等参考答案:D2. 一小球沿斜面匀加速滑下,依次经过A、B、C三点已知AB=6m,BC=10m,小球经过AB和BC两段所用的时间均为2s,则小球经过A、B、C三点时的速度大小分别是 ( )A. B. C. D. 参考答案:B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得:vB= = m/s=4m/s.根据△x=aT2得:a= = m/s2=1m/s2,所以vA=vB-aT=4-2×1m/s=2m/s,vC=vB+aT=6m/s,故选项B正确3. 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α的光滑斜面上,垂直纸面放置一根长为L,质量为m的直导体棒,在导体棒中的电流I垂直纸面向里时,欲使导体棒静止在斜面上,下列外加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和方向正确的是 ( )A.B=mg,方向垂直斜面向上 B.B=mg,方向垂直斜面向下C.B=mg,方向垂直斜面向下 D.B=mg,方向垂直斜面向上参考答案:A4. (单选)如图所示图象和图象中,给出四条曲线1、2、3、4代表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关于它们的物理意义,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图线1表示物体做曲线运动B. 图象中时刻v1=v2C. 图象中0至时间内4的平均速度大于3的平均速度D. 两图象中,、时刻分别表示2、4开始反向运动参考答案:C5. 关于电流强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根据I = q / t,可知q与t成反比B.因为电流有方向,所以电流强度是矢量C.电流强度的单位“安培”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D.电流的方向就是电荷定向运动的方向参考答案:C二、 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6分6. 在河面上方20 m的岸上有人用长绳栓住一条小船,开始时绳与水面的夹角为.人以恒定的速率v=3m/s拉绳,使小船靠岸,那么s后小船前进了_________m,此时小船的速率为_____m/s.参考答案:19.6 ;5 7. (选修模块3-4) 描述简谐运动特征的公式是x= 。
自由下落的篮球缓地面反弹后上升又落下,若不考虑空气阻力及在地面反弹时的能量损失,此运动 (填“是”或“不是”)简谐运动参考答案:答案:Asinωt;不是解析: 简谐运动的特征公式为x = Asinωt,其中A是振幅;自由落体由反弹起来的过程中,回复力始终为重力,恒定不变,与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不是成正比的,不符合简谐运动的规律 8. (3)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要探究恒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的实验数据应满足一个怎样的关系式 ,从而得到动能定理用上题符号表示,不要求计数结果) 参考答案:9. 如图为“电流天平”,可用于测定磁感应强 度在天平的右端挂有一矩形线圈,设其匝数n=5匝,底‘ 边cd长L=20cm,放在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待测匀强磁场中, 且线圈平面与磁场垂直当线圈中通入如图方向的电流 I=100mA时:调节砝码使天平平衡若保持电流大小不变; 使电流方向反向,则要在天平右盘加质量m=8.2g的砝码, 才能使天平再次平衡则cd边所受的安培力大小为______N, 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的大小为__________T。
参考答案:10. (4分)我国陆地面9.6×1012m2,若地面大气压 ,地面附近重力加速度 g=10m/s2 ,空气平均摩尔质量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我国陆地上空空气的总质量 M= ;我国陆地上空空气的分子总数N =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参考答案:9.6×1016Kg,1.9×1042个 解析:①大气压可看作是由空气重量产生的, 代入数据解出 ②分子总数11. 质量为0.4kg的小球甲以速度3m/s沿光滑水平面向右运动,质量为4kg的小球乙以速度5m/s沿光滑水平面与甲在同一直线上向左运动,它们相碰后,甲球以速度8m/s被弹回,则此时乙球的速度大小为 m/s,方向 参考答案:3.9 水平向左12.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①下列有关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安装打点计时器时要注意让上下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B.将打点计时器与直流低压电源连接C.释放纸带时应尽量让重物靠近打点计时器 D.应先释放纸带,然后接通电源②实验得到一条纸带,测得各点之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已知电源频率为50Hz, 则纸带中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是________s.从该纸带可知,重物是做_______(选填“匀速”、“匀变速”、 “非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大小a=________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参考答案:①AC (2分); ② 0.02 匀变速 (2分) 9.63(13. (4分)将剩有半杯热水的玻璃杯盖子旋紧后经过一段时间,若玻璃杯盖子不漏气,则杯内水蒸汽饱和气压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杯内气体压强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参考答案:减小 (2分);减小(2分)三、 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1分,共计22分14. 实验室配备的电压表的内阻其实并非很大现在设计测定量程为3 V的电压表内阻的精确值(内阻约为2kΩ),实验室中提供的器材有: 电阻箱R(最大电阻为9999.9 Ω), 定值电阻r1=5kΩ, 定值电阻r2=10kΩ,电源E(电动势约为12 V、内阻不计),开关、导线若干设计的实验电路如图所示,先将电阻箱R的阻值调到最大,连接好实物电路;然后闭合开关,调节电阻箱R的阻值,使得电压表的指针刚好半偏,记下此时电阻箱的阻值R1;再次调节电阻箱R的阻值,使电压表的指针刚好满偏,记下此时电阻箱的阻值R21)实验中选用的定值电阻是 ;(2)由上述的实验过程分析可得电压表内阻RV的表达式为RV= .(请用字母R1、R2和r表示)(3)若实验中使用的电源E的内阻并不为零,则该实验测得的电压表内阻RV的值与真实值相比将( )A.偏小 B.不变 C.偏大 D.不能确定,要视电压表内阻的大小而定参考答案:(1)r1;(2)R1-2R2-r1;(3)C.解:①设保护电阻的电阻为r,由欧姆定律应有:?E=3V,RV=2kΩ,E=12V,代入数据解得:r=6kΩ,所以定值电阻应选r1.②结合实验步骤,根据欧姆定律应有:E=,E=U+(R2+r1),联立解得:RV=R1-2R2-r1;③若电源的内阻不能忽略,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电流增大,电源的路端电压减小,则②式中应满足:U+(R2+r1)<,解得:RV<R1-2R2-r1,所以测量值偏大,故C正确.15. (14分)实验1:使实验中不同灯泡内气体压强均为0.1atm,钨丝长度相同但横截而积不同,通电后,维持2400K的恒温,则实验得到的维持这一温度所需电流以及灯丝的平均使用寿命如下表所示:灯丝粗细/电流I/A平均使用寿命/h250.05800500.2016001000.8032002505.008000实验2:在灯丝粗细均为25的相同灯泡内加入质量不同的惰性气体,从而改变灯泡内部的压强,且使钨丝的温度保持在2400K,则当灯泡内气体的压强从0.1atm增大到0.5atm时,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从800h延长到6000h,超过0.5atm后,灯泡平均使用寿命递减。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在相同的灯丝温度下,下列灯泡中钨丝平均使用寿命最长的是A.50粗细的灯丝并充有2.5atm的惰性气体B.100粗细的灯丝并充有0.4atm的惰性气体C.150粗细的灯丝并充有0.1arm的惰性气体D.150粗细的灯丝并充有0.4atm的惰性气体(2)实验1中,若灯丝粗细为75,并且灯丝的发热电阻为500,要保证该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为2400h,则加在该灯泡两端的电压不能超过 V参考答案:(1)D;(2)225解析:(1)由实验1可知: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与灯丝的直径成正比;由实验2可知:灯泡内部压强小于0.5atm时,压强越大,寿命越长,而灯泡内部压强大于0.5atm时,压强越大,寿命越短比较四种情况,灯丝最粗,内部压强最接近0.5atm的情况,钨丝平均使用寿命最长,选D2)由实验1可知:灯泡内气体压强维持2400K恒温时,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与灯丝的直径成正比,即,电流与灯丝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即,当时,要保证该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为2400h,应保持温度为2400K,对应电流,电压四、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47分16. (22分)如图,abc是光滑的轨道,其中ab是水平的,bc为与ab相切的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半圆,半径R=0.30m。
质量m=0.20kg的小球A静止在轨道上,另一质量M=0.60kg、速度v0=5.5m/s的小球B与小球A正碰已知相碰后小球A经过半圆的最高点c落到轨道上距b点为处,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碰撞结束后,小球A和B的速度的大小 (2)试论证小球B是否能沿着半圆轨道到达c点 参考答案:解析:(1)以v1表示小球A碰后的速度,v2表示小球B碰后的速度,表示小球A在半圆最高点的速度,t表示小球A从离开半圆最高点到落在轨道上经过的时间,则有 ① ② ③ ④ 由①②③④求得 代入数值得 (2)假定B球刚能沿着半圆轨道上升到c点,则在c点时,轨道对它的作用力等于零以vc表示它在c点的速度,vb表示它在b点相应的速度,由牛顿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解得: 代入数值得: 由,所以小球B不能达到半圆轨道的最高点。
17. (15分)材料的电阻率ρ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为ρ=ρ0(1+at),其中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