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论文《表现主义绘画的人文关怀》.doc
7页表现主义绘画的人文关怀[摘要] 通过对蒙克、席勒、佛洛依德等艺术家作品分析,探讨表现主义绘画注重的不仅仅是绘画语言本身,更是揭示人们内心需求,表现人内在的情感精神世界,而表现主义绘画具有的人文关怀精神也是我毕业创作灵感的依据[关键词] 表现主义 绘画 精神 人文关怀 [内容]1、表现主义绘画 1.1、什么是表现主义绘画 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是二十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而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欧洲正处于特殊时期世界大战的爆发,社会矛盾尖锐,人们的心灵开始失去平衡,艺术家们都强烈地感觉到需要一种新的觉醒,希望出现一种能够揭示人们内心需求,表现人的内在情感世界,具有人文关怀的艺术此刻,蒙克、梵高给欧洲带来了一种改变艺术方向的绘画----表现主义绘画2、 表现主义绘画体现人文关怀2.1、蒙克 看蒙克的作品《呐喊》,让我若有所思,主题的深刻永恒强烈刺激着我的视觉神经,这幅作品似乎是对当今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精神信仰状况的一种预言性的描述。
表现的是人的内在情感世界,触发人性本身画面描绘的是一个双手抱着头,表情惊恐,张着嘴似乎在痛苦尖叫的人,人的形状被简化扭曲,人所处的背景与其呼应血色般的天空、漩涡般的海湾,令人感到震颤和恐怖,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声呐喊震动着蒙克后来在谈及此画时说:“我和两个朋友一起走着,夕阳西沉,天空变得像血一样红,我忽然无精打采,极度疲倦地止住脚步,黝黑色的海峡和道路显示着血与火一样的光舌朋友走着,我却一个人停在那里因不安而颤抖着,我感到了自然强烈的呐喊这说明,蒙克描绘得并不是其所见的真实,而是其内心赤裸裸感情的真实蒙克曾经说过:“我已看腻了“室内景象”、“阅读的人”和“编制的妇女”之类的画,我要描绘有呼吸、有感情、有痛苦、有幸福的真正的活生生的人这种对人精神生活的关怀,让我喜欢上了表现主义绘画图【2】《呐喊》 油画图【1】蒙克 (1863-1944)2.2、席勒在表现主义的新的艺术运动中,还有一位重要的人物----席勒(1889-1918),他是维也纳分离派中既有鲜明个人风格的表现主义画家我非常喜欢席勒创作的《男人体》,画面中,在简洁的背景前,突现一位消瘦而又被夸张了的男青年裸体通过僵硬、不协调的姿势和张扬的手,传达出一种内在的紧张和冲突。
精神的恐惧引发出脸部的扭曲,怪诞的神色与赤裸裸的躯体通过夸张变形而透出内部的含义:是愤怒?是情欲?是难熬的现实?席勒尝试把有限的几种颜色稀释后,然后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疾驰而起伏的表现每块紧张的肌肉,粗糙的笔触具有强烈的视觉性和表现性席勒是一位伟大的美学思想家,席勒的成就不仅仅继承了过去,同样开创了未来席勒在其美学思想及绘画中灌注了强大的人文关怀精神,这不仅体现在他的绘画及对于时代的思考上,同时表现了其对人类发展、前途命运的关怀上,这些价值是跨越时代的,必将惠及人类的今天和明天图【3】席勒(1889-1918)图【4】《男人体》 油画2.3、当代人灵魂的真实摹写 而在当代,表现主义艺术还是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没有随着艺术形式的多元化消失并影响了众多的艺术家的绘画风格图【5】弗洛伊德笔下的自己 (1922-2011)图【6】女王画像 对中国艺术颇有影响的当代艺术家卢西恩·弗洛伊德,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坚持画画直到他去世之前尽管二十世纪的抽象表现主义占领了整个艺术世界,但是弗洛伊德一直坚持表现主义绘画,最终成为英国最伟大的当代画家之一刘正花评价说:“作为一位值得尊敬的艺术家,他将自己与世隔绝,远离尘世的纷扰与浮躁,专注那些畸形、变态的主题;他创作的率真、性感、充满力量感的裸体、肖像绘画具有超强的表现性与精神价值;他重视作品的绘画性及人文关怀,宣誓要让人们捕捉到一种“生命的色彩”。
弗洛伊德捍卫了艺术的自由,就算是描绘女王也不例外;他对生命充满激情,对绘画倾注着一切卢西安·弗洛伊德的艺术,是英国当代绘画画史上不可逾越的丰碑,与其说他的艺术为“当代人灵魂的真实摹写”、“最值钱的天堂管理员”,倒不如说,卢西安·弗洛伊德捍卫了架上绘画的最后尊严!”这段话足以看出佛洛伊德个人绘画魅力 佛洛依德对人文关怀的重视足以在他的画面上表现他把那些平时不被人们所关注的小人物放在画面最显著的位置,震撼着观众的视觉与心灵在大众眼里艺术只是对美的表现或者说追随,而在弗洛伊德看来,绘画已不是什么美不美的问题了,就如强烈的色彩,不是弗洛伊德所追求的,他曾说:“我不要人们注意的色彩,我要的是一种生命的色彩当别的艺术家正在热衷于视觉上的发现与创造、不断变换风格与创意的时候,弗洛伊德就以一个有责任感的艺术家身份,思考着诸如二十世纪人类的生存状况、信仰本质、生命现象以及生命意义的问题了他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家,已不再把视点仅仅局限在狭小的就画论画的领域,而是把触角伸向了现实生活,对人类的精神关怀上当代人灵魂深处的真实痛楚成为他想叙述和表达的终极目标也许,这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就是他的画作魅力之根本所在。
图【8】《女孩与白狗》图【7】《睡着的救济金监督者》2.4、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表现主义和新表现主义作为一种风格和样式还积极地存在于中国的绘画中,不过它已磨合为中国的绘画语言,表现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关怀精神,反映中国的现实表现主义对中国当代艺术可谓影响深远,很多中国艺术家已能熟练地把表现主义的人文关怀合到自己的艺术中,以写心、写意的自由感为核心,强调艺术家主体心灵的高度自由,高扬主体内在的激情和艺术的自律性如毛焰的作品就吸收了柯柯施卡的一些画法,他通过写实的形象表现了人的精神,仍然是痛苦、压抑和迷惘的状态图【10】毛焰作品图【9】张晓刚作品3、我的毕业设计创作图【11】《少女》 木板绘画系列 当代表现主义画家把人的问题放在艺术的首位,充分肯定人自身的认知能力和追求真理的自由提倡人的尊严、权力和自由,强调个人价值,关怀人类社会中的普遍困境和命运难题表现主义艺术常常超越客观物象的外在形式特征,对物象进行自由变形与重塑,使画面一切符号服务与艺术家强烈的个人情感,将现实的人生境遇与个体对生命的感悟转化为一种强烈的充满自由精神的符号和表现形式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强调内心的书写,最大限度的追求人灵魂深处的表达与深层的指向。
这些一直非常吸引我,于是我在进行表现主义绘画的尝试,试图用强烈的情绪化的绘画语言对我受到心灵触动的人物进行描述组合和再创造,而我的毕业创作作品《少女》就是对内心感悟的强烈化表现 “我感受到得颓废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无力感与未知感,为此压力沉重,无力面对现实,理想被冲刷的褪了色,失去方向渐渐这种失望变成习惯,对生活没有想象,没有追求,暗自神伤,独自彷徨我塑造的就是这种无奈,困苦,泪水,麻木又有点脆弱感的颓废少女形象,在生活漩涡中苦闷、彷徨、挣扎追求以致幻灭的颓废少女形象所谓颓废更多的表现的是少女对困难重重的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心灵回应,是她们矛盾心理的真情流露基于以上感受在整个绘画过程中,需要我不断的大胆尝试创新,依据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找寻适合自己的绘画手法和绘画风格,结合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情感世界去营造画面效果将我在现实的人生境遇感受与个体对生命的感悟转化为一种强烈的充满自由精神的符号和表现形式图【12】《少女》 木雕系列 [参考文献] [1] 庞振捷 《本体与超越——表现主义绘画研究》 道客巴巴网站,2011.12 [2]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 《外国美术简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4 [3] 张瑜 《卢西恩·弗洛伊德:当代人灵魂的真实摹写》 久久艺术网 2009.5[4] 陈沛岑 《躁动的灵魂:弗洛伊德的狂人绘画》 久久艺术网 2011.7 [5] 《心灵之火的闪烁——表现主义绘画》 国际美术网 2006.3 [6] 易英 《25年的变形——表现主义在中国》 中国美术家网 2006.11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