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第三部分.pdf
38页1 第三章第三章 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与挑 战 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与挑 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 大进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人力资源整体开发水平 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反观我国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依然存在着一 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巨大差距 我们认为,目前,中国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素质不高 ●结构失衡 ●供给不足 ●体系不全 ●机制不活 ●挑战严峻 一、素质不高 对国民素质高低的判断是一个国家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的基础性判断从 中国国民素质状况的一些主要指标,如平均受教育年限、文化程度构成、国 民素质竞争能力、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竞争力水平等方面看,均与世界发达 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甚至还落后于一些新兴工业国家 (一)国民总体文化程度较低,低素质人口数量依然巨大 目前,我国人口构成仍以低层次文化人口为主体,国民总体文化程度偏 低,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障碍 2 1.国民受教育年限较低 2000 年我国 15 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为 7.85 年, 25 岁以上人口平均受 教育年限为 7.42 年。
这两个水平只是初中二年级程度不到,仅相当于美国 100 年前 15 岁以上国民受教育的水平,与 1999 年美国人均 12.7 年相当于大 学一年级相比,整整低了 5 年;与后发型国家韩国(1.5 年)相当于高中三 年级相比,平均水平也要低 3 年(表 3.1) 20 世纪上半叶,美国 25 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由 8 年提高到 9 年, 用了大约 40 年的时间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国民受教育年限的差距主要表 现在接受高层次教育人口比例过低和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口比例过大 在国民受教育年限上 5 到 3 年的差距,一方面意味着我国国民素质水平 远远落后于美国、韩国等国家;另一方面表明我国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 的任务十分艰巨 表 3.1 中国及 OECD 部分国家 25-64 岁人口教育水平构成(%) 初中及以下 高中高等教育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 美国(1999) 13 52 35 12.74 日本(1999) 19 50 31 12.55 英国(1999) 18 57 25 12.46 德国(1999) 19 58 23 12.34 韩国(1999) 34 43 23 11.48 中国(2000) 82 13 5 7.97 资料来源:1.OECD:Education at a Glance, OECD Indicators 2001,P43. 2.中国数据由本课题组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测算。
2.文盲人口数量依然很大,成为国家发展的沉重包袱 2000 年,全国 15 岁及以上的文盲人口为 8700 万人(图 3.1),超过德 国的总人口从地区分布看,我国 15 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超过 15%的省、 自治区有 6 个,其中西藏、青海、贵州、甘肃的文盲率超过或接近 20%,即 5 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文盲西部地区的高文盲人口比例,表明我国教育发 3 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依然处于极度不平衡状态,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西部大开发 战略的实施 图 3.1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亿人) 资料来源: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二)劳动力人口文化素质过低 现有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主要是由上个世纪中后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水 平所决定而“文革”所造成的一代人教育的历史欠账,使我国中年劳动力 总体文化程度低下,中、高层次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提 升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 200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80%以上仅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0.97% 为未上过学或扫盲班文化程度, 接受过高中和中等专业技术教育者占11.95%, 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人口比重仅占3.81%。
我国25-64岁劳动力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为82%,而美 国仅为10%;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8.0%,与1999年OECD国家同一指 标的平均值69%相比,相差近3倍;与美国相差4倍(表3.2) 2.332.30 1.80 0.87 0 0.5 1 1.5 2 2.5 1962198219902000 4 表 3.2 1999 年 OECD 有关国家 25-64 岁劳动力人口教育水平构成 单位: (%) 国家 高中及以上 其中:高等教育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29 个 OECD 国家平均69 24 11.67 中国(2000 年) 18.0 5.2 7.99 美 国 90 39 13.2 英 国 88 28 12.9 加拿大 84 43 13.2 德 国 85 26 12.6 日 本 82 33 12.8 韩 国 67 25 11.5 澳大利亚 63 30 12.1 资料来源:1.OECD:Education at a Glance,OECD Indicators 2001,p.44 2.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2.高层次人才极为紧缺 我国 7 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队伍中,高层次人才稀缺。
2000 年, 25-64 岁劳动力人口中, 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比例仅为 5.2%, 1999 年 OECD 国家这 一指标的平均值为 24%,超过我国 4 倍;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 才比重仅占 1.38%,全国总人数尚不足 1000 万人 (三)国民素质竞争力过低 中国现有国民素质处于世界上较低的水平,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IMD)的 2002 年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分析指出,中国国民素质竞争力基本 结构中的“金融教育充分性” 、 “工程师适应性” 、 “信息技术技工适应性”三 项,在列入统计分析的 49 个国家中均处于倒数第一位(表 3.3) 表 3.3 IMD 的 49 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素质竞争力结构及我国的排名 要素指标 排名 要素指标 排名 赡养率(人口负担) 5 教育体系适应性 39 人口健康预期寿命 34 高等教育适应性 42 人文发展指数 45 金融教育充分性 49 生活质量 38 工程师适应性 49 公共教育支出/GDP 47 信息技术技工适应性 49 资料来源:范敏: 《我国国际竞争力究竟如何》 , 《中国经济时报》2002 年 12 月 21 日 5 (四)公众科学素养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公众科学素养主要指公众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 人所产生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
《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众中具备基本科学 素养的比例仅为1.4%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欧共体国家的公众具备基本科 学素养比例就已达5%,美国达12%因此,我国公众基本科学素养水平明显低 于发达国家(图3.2) 图3.2 部分国家公众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01 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科学普及出 版社 2002 年版,第 67 页 我国不同文化程度、职业、不同地区的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存在显著的差 异(表3.4)东西部平均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的差距大于平均文化程度的差 距,西部公众对于与现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医学和环境科学相关的基本 科学观点与知识普遍知之甚少 从不同职业看,农林牧副渔业劳动者、工交企业工人中具有基本科学素 养的比例很低,不适应农业、工业技术升级的需要而国家机关、党群组织、 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中具有科学素养的比例也明显偏低,难以满足现代化政府 效率以及公共管理效率提高的要求 0 2 4 6 8 10 12 14 美国1995欧盟1992加拿大1989日本1991中国2001 6 表3.4 中国公众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状况 单位: (%) 分 类 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 性别 男性(1.7) ,女性(0.98) 年龄 18~19岁(3.0) ,20~29岁(2.6) ,30~39岁(1.0) , 40~49岁(0.8) ,50~59岁(0.8) 文化程度 大学及以上(11.5) ,大专(7.0) ,高中及中专(1.6) , 初中(0.3) ,小学以下(0.1) 职业 专业技术人员(6.29) ,办事人员(4.7) ,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4.55) , 工交企业工人(0.52) ,农林牧副渔劳动者(0.04) 城乡 城市(3.1) ,农村(0.4) 地区 东部地区(2.3) ,中部地区(0.85) ,西部地区(0.65)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2年版,第 13-15页。
(五)国家科技人才不足,创新能力处于国际竞争劣势 据《2001 年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在每百万人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 家和工程师人数, 美国 1993 年为 3676 人, 日本 1994 年为 4909 人, 韩国 1994 年为 2193 人,而我国在 1995 年为 454 人仅为美国、日本的 1/8—1/10, 不到韩国的 1/4, 高端科技人才与发达国家、 新兴工业化国家差距十分明显 ① 由于高端科技人才不足,导致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力评价、高水平研究 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存在极大差距据《全球竞争力报告》对世界 75 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能力评价,我国处于 43 位,低于人口大国巴西(第 33 位)和印度(第 38 位), ②科技创新的劣势和不利地位尤为突出 较低的国民受教育水平、较差的国民基本科学素养、较弱的科技创新力 能力,与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极不相称,成为阻碍中国社会经济 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① 世界银行: 《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 ,中国财政改革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 ② 杨起全等: 《透视中国国际竞争力》 , 《嘹望新闻周刊》2002年第48期,第23页。
7 二、结构失衡 劳动力人口文化素质总体构成偏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结构极 不平衡;各行业、职业从业人员素质较差、竞争力不强;城乡、地区之间劳 动力文化素质存在巨大反差 (一)三次产业人员教育水平总体偏低,文化程度结构极不 合理 我国三次产业的人口素质总体文化程度偏低,专业配置不够合理,与产 业的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不相吻合(表 3.5) 2000 年,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 6.79 年,仅相当于初 中一年级文化程度,半数以上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全国文盲、半文盲的 90%以上集中在农村, 严重影响了第一产业的人口顺利转移、 技术水平和生产 效率的提高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 9.44 年, 相当于初中毕业和高中一 年级入学的水平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 71.6%,大专及以上人员文化 程度的人员比例仅为 5.95%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现有低下的文化素质难以确 保中国“世界制造工厂”的地位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 10.79 年,平均为高中二年级文化 程度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 49.6%, 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仅为 5.78%, 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只占 0.41%。
目前中国第三产业的人力结构只适应传统服 务性行业的需要,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难以获得重大突破 表 3.5 2000 年中国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构成比较 单位:(%) 文盲半文盲 小学 初中高中和中专大专及以上 人均受教育年限 (年) 总 体 8.14 32.84 41.7012.65 4.66 7.99 第一产业 11.82 43.13 40.314.61 0.14 6.79 第二产业 1.44 17.32 52.8422.43 5.95 9.44 第三产业 1.54 11.53 36.5231.42 18.99 10.79 资料来源: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8 (二)各行业、职业人口学历结构较低,竞争能力不强 我国各类行业及职业从业人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