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枢神经系统 小脑、间脑.ppt
45页系 统 解 剖 学ADD:7A217/10A205TEL:86689965/ 667817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小 脑Cerebellum(一)位置颅后窝,延髓和脑桥背侧,上方为小脑幕及大脑枕叶(二)外形分部: 小脑蚓、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 小脑半球下面的前内侧的突出部 小脑扁桃体疝形态分叶:前叶、后叶和绒球小结叶(原裂、后外侧裂)前叶和后叶合称小脑体 小脑后外侧裂小脑体纵行分区 蚓部、半球中间部、半球外侧部解剖分区、机能分区1.原小脑(前庭小脑): 绒球小结叶2.旧小脑(脊髓小脑):蚓部、半球中间部3.新小脑(大脑小脑):半球外侧部小脑小脑(三)小脑内部结构1. 小脑皮质2. 小脑核4对,顶核、球状核、栓状核和齿状核 原小脑 旧小脑 新小脑3. 小脑髓质(1)小脑下脚 延髓、脊髓(2)小脑中脚 脑桥(3)小脑上脚 中脑、间脑小脑上脚小脑上脚小脑中脚顶核球状核栓状核齿状核(四)小脑纤维联系和功能1.原小脑(前庭小脑)维持身体平衡、 协调眼球运动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前庭神经前庭N核脊髓前角原 小 脑 小脑下脚2.旧小脑(脊髓小脑):调节肌张力脊髓小脑前、后束顶、中 间 核 旧小 脑皮质前庭N核红核小脑上脚前庭脊髓侧束脊髓前角红核脊髓束3.新小脑(大脑小脑) :协调随意运动小脑中脚皮质脊髓 侧束小脑上脚新小脑皮质腹外侧核大 脑 皮 质脑桥核齿 状 核脊髓前角皮质脊髓 前束(四)小脑损伤主要表现一侧半球损伤,运动障碍症状出现于同侧 共济失调: 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闭目站立试验正常 间 脑 Diencephalon位置: 端脑与脑干之间分部: 5个部分 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及底丘脑第三脑室 位置: 两侧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 交通: 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 内容物:脑脊液一、背侧丘脑Dorsal thalamus 卵圆形灰质团块丘脑间粘合丘脑前结节、丘脑枕下丘脑沟背侧丘脑内部结构 背侧组 前核群 外侧核群 内侧核群 腹前核 腹侧组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 后 核 腹后内侧核Y形内髓板背侧丘脑内部结构1. 非特异性投射核团(古丘脑) 中线核、板内核、网状核。
主要与上行网状激动系统有关2. 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主要接受小脑上脚的纤维,传出纤维到躯体运动中枢,调节躯体运动腹后核(1)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2)腹后外侧侧核:接受内侧丘系、脊髓丘系的纤维3. 联络性核团(新丘脑) 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 的背侧组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有关二、后丘脑 Metathalamus位置:背侧丘脑的后下方组成:1.外侧膝状体:与视觉传导有关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视觉中枢2.内侧膝状体:与听觉传导有关 外侧丘系内侧膝状体听辐射听觉中枢 三、上丘脑 Epithalamus位置:间脑背侧部,左右背侧丘脑之间组成: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丘脑髓纹、后连合松果体:内分泌腺,16岁后钙化,X线颅内定位标志四、底丘脑Subthalamus位置: 间脑与中脑过渡区功能: 底丘脑核参与锥体外系的功能,损伤后可出现对侧肢体半身舞蹈病底丘脑核红核黒质五、下丘脑 Hypothalamus位置:下丘脑沟腹侧组成:视交叉、灰结节 、乳头体(漏斗、垂体)分区及主要核团1.视前区:视前核2. 视上区:视上核、室旁核-分泌催产素、ADH-垂体后叶3. 结节区:漏斗核、腹内侧核和背内侧核4. 乳头体区:乳头体核和下丘脑后核视上核室旁核下丘脑纤维联系室旁垂体束视上垂体束神经垂体腺垂体下丘脑功能(1)神经内分泌的中心,通过与垂体的联系,将机体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融为一体(2)内脏运动神经的皮质下中枢,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
3)体温调节:保温中枢、散热中枢(4)摄食调节:饱食中枢(肥胖),摄食中枢(消瘦)(5)水平衡调节:损坏下丘脑可引致烦渴与多尿(6)调节机体昼夜节律生物钟(7)调节生殖功能(8)与边缘系统有联系,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丘脑特点:一是神经细胞不多,但联系复杂而广泛;二是除了一般神经元外,还含有内分泌神经元,它具有普通神经元的特点,又具有内分泌细胞合成激素的功能丘脑下部的主要机能如下: 水代谢:在视交叉上方第三脑室底部,自上而下分布有室旁核和视上核这两个核团的胞体分泌激素(如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压素),其激素沿轴突输送到垂体后叶贮存体温调节:丘脑下部的前部,有散热中枢,丘脑下部的后外侧部,有产热、保温中枢糖代谢:丘脑下部一垂体前叶与糖代谢有关,尤其是室旁核损伤可造成持久的糖代谢紊乱,缺胰岛素性糖尿脂肪代谢:丘脑下部内侧损害可出现肥胖,结节部病变可造成肥胖性生殖不能症内分泌功能 下丘脑与神经垂体和腺垂体的联系非常密切,如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轴突延伸终止于神经垂体,形成下丘脑-垂体束在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通过垂体门脉系统发生功能联系下丘脑的一些神经元既能分泌激素(神经激素),具有内分泌细胞的作用,又保持典型神经细胞的功能。
它们可将从大脑或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传来的神经信息,转变为激素的信息,起着换能神经元的作用,从而以下丘脑为枢纽,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紧密联系起来所以,下丘脑与垂体一起组成下丘脑-垂体功能单位(图11-5) 凡是能分泌神通肽或肽类激素的神经分泌细胞称为肽能神经元下丘脑的肽能神经元主要位于视上核、室旁核与促垂体核团促垂体区核团位于下丘脑的内侧基底部,主要包括正中隆起、弓状核、腹内侧核、视交叉上核以及室周核等,多属于小细胞肽能神经元,其轴突投射到正中隆起,轴突末梢与垂体门脉系统的第一级毛细血管风接触,可将下丘脑调节肽释放进入门脉系统,从而调节垂体的分泌活动 垂体门脉系统垂体的血液供应系统垂体血液供应来自垂体上动脉和垂体下动脉上动脉来自基底动脉环,下动脉来自颈内动脉上动脉进入垂体后,在垂体内形成一个特殊的门脉,即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上动脉在下丘脑正中隆起和漏斗柄处分支吻合成毛细血管网,形成门脉的第一级毛细血管丛;第一级毛细血管丛又汇合若干长短不等的静脉血管,沿垂体柄下行至腺垂体的腺细胞之间形成丰富的血窦,构成第二级毛细血管丛,下丘脑细胞分泌物可通过两级毛细血管丛及门静脉运至腺垂体细胞,这里血液与腺细胞间只隔一层窦壁内皮细胞及窦周间隙,因此激素易于透过血液而作用于腺垂体,引起腺垂体有关激素分泌,而实现丘脑下部对腺垂体的调节。
垂体下动脉则进入神经垂体,也分成毛细血管丛,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物通过神经纤维轴浆流动而至神经垂体细胞下丘脑又称丘脑下部位于大脑腹面、丘脑的下方,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神经中枢所在通常将下丘脑从前向后分为三个区:视上部位于视交叉上方,由视上核和室旁核所组成;结节部位于漏斗的后方;乳头部位于乳头体下丘脑位于丘脑下钩的下方,构成第三脑室的下壁,界限不甚分明,向下延伸与垂体柄相连下丘脑面积虽小,但接受很多神经冲动,故为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中心它们能调节垂体前叶功能,合成神经垂体激素及控制自主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物是通过门脉流入垂体前叶的,有的激发垂体前叶的释放,称释放激素(RH);有的抑制垂体前叶激素的释放,称抑制激素(IH)促激素释放或抑制激素的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素(T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卵泡生成激素释放激素(FSH-RH)、促黄体生成激素(LH-RH)、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RH)、生长激素抑制激素(GIH或S.S.)、泌乳激素释放激(PRH)、黑色细胞刺激素抑制激素(MRIH)及黑色细胞刺激素释放激素(MRH)等十种下丘脑分泌的释放抑制激素、垂体分泌的促激素和靶腺合成的激素,形成一个激素网,调节着机体的许多活动。
机体调节 下丘脑能通过下述三种途径对机体进行调节:由下丘脑核发出的下行传导束到达脑干和脊髓的植物性神经中枢,再通过植物性神经调节内脏活动;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发出的纤维构成下丘脑垂体束到达神经垂体,两核分泌的加压素(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沿着此束流到神经垂体内贮存,在神经调节下释放入血液循环;下丘脑分泌多种多肽类神经激素对腺垂体的分泌起特异性刺激作用或抑制作用,称为释放激素或抑制释放激素下丘脑通过上述算途径,调节人体的体温、摄食、水平衡、血压、内分泌和情绪反应等重要生理过程如损毁双侧下丘脑的外侧区,动物即拒食拒饮而死亡;损毁双侧腹内侧区,则摄食量大增引起肥胖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前部受损,动物或人的散热机制就失控,失去在热环境中调节体温的功能;如后部同时受损伤,则产热、散热的反应都将丧失,体温将类似变温动物损坏下丘脑可导致烦渴与多尿,说明它对水平衡的调节有关 水平衡调节水平衡包括水的摄入与排出两个方面,人体通过渴感引起摄水,而排水则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活动损坏下丘脑可引致烦渴与多尿,说明下丘脑对水的摄入与排出均有关系 下丘脑内控制摄水的区域与上述摄食中枢极为靠近破坏下丘脑外侧区后,动物除拒食外,饮水也明显减少;刺激下丘脑外侧区某些部位,则可引致动物饮水增多。
下丘脑控制排水的功能是通过改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完成的下丘脑内存在着渗透压感受器,它能感受血液的晶体渗透压变化来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渗透压感受器和抗利尿激素合成的神经元均在视上核和室旁核内一般认为,下丘脑控制摄水的区域与控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核团在功能上是有联系的,两者协同调节着水平衡 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的神经分泌小细胞能合成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肽类化学物质,称为下丘脑调节肽这些调节肽在合成后即经轴突运输并分泌到正中隆起,由此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促进或抑制某种腺垂体激素的分泌下丘脑调节肽已知的有九种: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促黑色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对情绪反应的影响下丘脑内存在所谓防御反应区,它主要位于下丘脑近中线两旁的腹内侧区在动物麻醉条件下,电刺激该区可获得骨骼肌的舒血管效应(通过交感胆碱能舒血管纤维),同时伴有血压上升、皮肤及小肠血管收缩、心率加速和其他交感神经性反应在动物清醒条件下,电刺激该区还可出现防御性行为在人类,下丘脑的疾病也往往伴随着不正常的情绪反应。
对生物节律的控制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神经元具有日周期节律活动,这个核团是体内日周期节律活动的控制中心破坏动物的视交叉上核,原有的一些日周期节律性活动,如饮水、排尿等的日周期即丧失视交叉上核可能通过视网膜-视交叉上核束,来感受外界环境光暗信号的变化,使机体的生物节律与环境的光暗变化同步起来;如果这条神经通路被切断,视交叉上核的节律活动就不再能与外界环境的光暗变化发生同步 生理功能 下丘脑是大脑皮层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它把内脏活动与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着体温、摄食、水平衡和内分泌腺活动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体温调节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在下丘脑以下横切脑干后,其体温就不能保持相对稳定;若在间脑以上切除大脑后,体温调节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现已肯定,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前部是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所在部位,它们感受着体内温度的变化;下丘脑后部是体温调节的整合部位,能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以保持体温稳定于一定水平 摄食行为调节用埋藏电极刺激清醒动物下丘脑外侧区,则引致动物多食,而破坏此区后,则动物拒食;电刺激下丘脑腹内侧核则动物拒食,破坏此核后,则动物食欲增大而逐渐肥胖由此认为,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而腹内侧核存在所谓饱中枢,后者可以抑制前者的活动。
用微电极分别记录下丘脑外侧区和腹内侧核的神经元放电,观察到动物在饥饿情况下,前者放电频率较高而后者放电频率较低;静脉注入葡萄糖后,则前者放电频率减少而后者放电频率增多说明摄食中枢与饱中枢的神经元活动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这些神经元对血糖敏感,血糖水平的高低可能调节着摄食中枢和饱中枢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