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碑书法新探索.docx
15页魏碑书法新探索 夏泽晓摘 要:楷书里包含唐楷和魏碑,很多人只写过唐楷,不曾写魏碑,即使写魏碑也是用唐楷方法去写魏碑,导致无法达到表达魏碑原有风貌,走了很多错误路线,浪费时间,因此研究唐楷和魏碑的区别有重要意义我们从字法、笔法、和章法上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两者之间的区别魏晋,到南北朝的碑刻,到隋朝的《龙藏寺碑》,到唐初的欧阳询、虞世南,一直到盛中唐的唐楷极致,之间是有一个清晰的线索的,从历代写经和残纸中会明显地知道楷书发展的脉络,逐渐地从历史的特点里剥离出来碑派书法所取法的对象是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诸多墓志、碑刻和摩崖刻石取法北朝碑刻的流行观点一经产生就天下大倡碑派书法理论最有名的鼓吹者是康有为到清代末期时,碑派书法已经垄断整个书法领域这样,从学习楷书的角度看就形成了取法唐楷和取法魏碑两种书体的取向Key:顿挫;衅扭;廛束;斜画紧结;位一、简述魏碑与唐楷区别1字法唐楷一味取正,魏碑以斜取正为主魏碑分四大类型,有造像,墓志,碑版和摩崖,魏碑有金石味,形象朴拙 、苍茫、浑厚,造像字趋向雄强 摩崖趋向天真烂漫又带雄强苍茫唐楷端正秀美,但是不同字体差异很大,形成我们熟悉的四大楷书,欧体,颜体,柳体,赵体(元代),唐楷尚法,要求书法法度严格,规范,方正造型为主,相同的字的造型差相差不大,填写统一的方格子,要求四平八稳,字分八面。
魏碑造型多变,大小不一,墓志也是格子填写,很多摩崖造型成行不成列,只有行气,而且字大小不一,随意性很大,变化莫测,同一字变化多样,唐楷变化微小,遵守法度严谨,魏碑追求生动情趣,不守法度,野趣横生2笔法到了南北朝,刻碑盛行,而刻工大多没有文化(这也是在碑刻中多有错误的原因),为了省事,把许多转折等本来圆转的地方直接用刀切出来,这就是魏碑多方笔的原因不能认为它是正常的书法形态,那只是把书法进行再加工的产物像魏碑最后的捺多是峻峭的,是有隶书的尾笔的笔意唐楷以圆笔为主, 魏碑 方笔为主唐楷以逆锋而入,魏碑以直接出峰写字唐楷以中锋行笔多,魏碑大多侧峰铺笔而成风格是方峻古朴,天真烂漫其最主要的特征是,笔画多为方笔,有棱有角唐代书家学习了魏碑并将魏碑的用笔与结体进行了重新的整合与创造,形成了法度严谨,风格整饬,体势端庄的具有庙堂之气的楷书在用笔上,主要以圆笔为主,我们现在学习任何书法还带着唐楷的笔法,比如修头护尾,藏头收尾,圆形线条为主,含蓄用笔等等都是唐楷特征启功先生在他的《论书绝句》中有“透过道刀看笔锋”之说,就是这个意思,魏碑楷书是刀锋和笔锋同时存在的,这就给书法临习带来好多困惑,一些刻手用刀具产生的“刀锋”需要由后代手持毛笔的书家生硬地“临习”出来。
实际情况给取法魏碑楷书作为范本的后世书家带来一个很不好区分辨别的情况:到底哪个笔画是写出来的?哪个笔画是刻出来的?魏碑楷书不易初学也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学它容易走过于放纵没规矩的道路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E.Gombrish)所说,艺术的发展并非总是后代超过前代,有时候它要迂回前进的唐代楷书最终作为书法入门的取法对象被确立起来,同样经历一个曲折渐变的迂回过程唐楷造型严谨,魏碑提高笔法丰富性,降低唐楷严谨性3章法唐楷章法端严整饬,浑然一体,唐代楷书大家各自有自己相应章法,颜体相对满天星布局,内松外斤,欧体宽松点缀,字中宫内紧布局,……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魏碑墓志接近唐楷布局,魏碑摩崖布局接近行草书风范楷书的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书家诸多的审美因素,有着更为丰富的汉文化内涵楷书重整体气势,兼顾细微之处表现,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天真自然,无矫揉造作之态形成端严整饬,浑然一体的章法风貌按其創作样式大致可分为纵有行横有列、纵有行横无列两种面貌,可谓疏朗有致这与其用笔与结字有关许洪流在《中国书法笔法论》中说:“欧字中宫紧缩,体势由内向外,因此需要较多的外空间来容纳这种向外放射的‘势’;颜字外紧内松,体势由外收向内,无需过多的字外空间。
出于这一区别,欧字章法疏朗,颜字行向茂密……”字组是章法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它加强了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形成新的结构单位合有度、浑然天成,在小字创作魏碑对笔法乃至章法上的运用与变化更加自由,且碑帖间技巧的转换游刃有余作品如《碑林筹备处》密布局开篇笔墨饱满、厚重,中段用笔主提,棱角分明,加强笔势呼应、牵丝映带结尾处又饱蘸浓墨,与开篇处呼应,此札用笔多方,书写节奏变化较为平缓碑学侧重体势,帖学侧重笔势魏碑书法兼碑与帖,所以我们从体势与笔势两方面入手分析其作品行气特征体势的连贯,通过轴线图来加以分析由此可窥魏碑变化更加丰富趋于动态而在立轴与对联中轴线图平稳趋于静态行与行间的整体感需要局部如字组、行遵循一个相同或相近的秩序来完成,相互关系如孙过庭书谱所言:“违而不犯,合而不同”魏碑书法的谋篇布白可以说更多的表现出一种端庄整饬的艺术风貌这与其一生尚碑是分不开的一味地扬碑抑帖,必将导致笔法书体单一的局面,好在,融碑化帖,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书写之路然于章法而言,由于碑学的局限性,毕竟不如帖学章法那样变化多端,尤其是大字创作,更为明显这也是形成其章法特点的重要原因二、魏碑技法分析(一)魏碑线条技法语言书写习惯和非书写习惯:书写习惯是以二王行草书、唐楷笔法为规范的书写技法,书写习惯的特征是追求“笔法性”,强调从前人的墨迹中总结和掌握其用笔规律,并在创作中针对不同的对象用固定的用笔规则进行书写;非书写习惯是相对于书写习惯而言,非书写习惯强调其“无笔法性”,它是针对碑的原始状态随时调整用笔的技术动作,不同的线条或者线段的变化都可以用不同的动作类型进行表现,是随线条特征变化而变化的非固定的书写技巧。
而魏碑线条具备以下特征:a斧鑿之迹: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凿刻痕迹,它表现出来最原始的刀刻效果,这个效果决定魏碑的线条的石刻特征;二是天然痕迹,它表现石质肌理和因自然现象对魏碑线条的修饰和追加;三是人事痕迹,它表现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积累和沉淀斧凿之迹是魏碑书法艺术最基本的本质特征,是与帖学的取法的根本区别b无笔法性:魏碑书法的本质是以汉字的石刻效果作为学习的主体,斧凿之迹相对墨迹要显的自由而多变,用毛笔表现其线条,无法用总结和归纳的方式形成相对固定的笔法,而是以魏碑书法线条的线形、线质和线律来随时调整用笔动作,因此,魏碑没有固定的笔法,只有随形而生的动作c线条中段多变:线条中段变化是区别碑学与帖学的主要依据,这里的线条中段不是一个方位概念,而是一个形质概念,它是指魏碑线条的内容含量魏碑线条的内容含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一是线形的内容变化,指在一个线形中的方与方、圆与圆、方与圆的微观线形段中的随机组合;二是线质的内容变化,指线条的形和势的随机组合和调整使线条质地发生改变;(二)、魏碑线律的变化魏碑线律指书写的动作和速度的调整而导致线条产生节段效应和质感效应魏碑线条构成要素:线形、线质和线律1 线形:线条的形状,魏碑书法的线条形状的基本类型:方笔线条、圆笔线条。
2 线质:线条的质感,魏碑书法的线条质感的基本类型:温润线条、刻露线条3 线律:线条的节律,魏碑书法的线条节律的基本类型:变速线条、匀速线条三)、魏碑书写的动作型在表现魏碑线条时,用动作的组合代替固定的笔法,称为动作型,或者称为动作类型,顿挫、衅扭和廛束是构成动作型的三个基本要素,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根据的线形、线质和线律的具体特征进行随机组合因线条的基本类型不是以固定的模式出现,因此动作的组合也会变化无常,但任何的变化都必须控制在有序的动作中,否则,就会导致线条的支离破碎动作型的构成要素:顿挫、衅扭和廛束1 顿挫:书写过程中对毛笔行进动作的把握,技术要领:①方笔线条:侧锋切入,行进中逐次平推,在平推中以退为蓄势进为暴发,行笔干脆爽利,以达到方笔线条的方折、刻露和震荡效果;②圆笔线条:中锋切入,行进中逐次平推,在逐次平推中可以根据线条的线律类型(匀速或变速)变换行进速度,主要表现圆笔线条的圆润、苍茫和开张的效果;③方圆相间线条:线形相互切换中用衅扭和廛束作转换过渡动作,这其中线条转势最为关键;④头部的笔锋切入和中段的逐次推进是顿挫的基本动作,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把握力度和速度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因此在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现。
2 衅扭:书写过程的对毛笔方向动作的把握,技术要领:①行笔过程中的笔锋的扭转,主要用于不同线形变换过程中的动作切换,表现线条中段的节段组合;②笔锋的扭转不是一个孤立的动作,它需要和顿挫配合运用,主要表现线条形势的突变,适用于线形的方圆结合,线律的速度变化;③笔锋的扭转不是机械地转动笔杆,而是根据线条要素的需要进行调整3 廛束:书写过程中对毛笔锋毫的把握,技术要领:①行笔过程中的锋毫的聚敛,是对顿挫和衅扭的技术性修复和调整,因在上述动作中往往会出现笔毫姿态的损害,廛束是通过聚毫动作使分散的笔毫重新聚集,以恢复其原来的或者需要的状态;②锋毫的聚敛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完成,否则,会损害到动作的连续性,致使线条出现迟滞;③锋毫状态的要根据线条的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而不是每一次将其调整到统一的状态四)、魏碑结构技法语言魏碑部件构成要素:线条束、重心和动势1、部件:是指汉字的局部构件,也可以按汉字的结构特征进行理解,比如上下结构,我们可以理解为上下部件的构成一个汉字由部件构成,每个部件是一组线条束,由于魏碑线条的丰富内容,因此它所构成部件概念更加突出,同时因部件的线条束、重心及动势的作用导致一个结构的变化无常和险象环生。
2、线条束:是指结构局部的线条组合和结构中的笔画组合:①结构局部的线条组合是指其线条构成的原则和规律,主要表现条的方向,线条组合成形的局部重心和局部形势的趋向(动势)②结构中的笔画组合是指结构中的笔画的组合,比如一个字的横画组合或竖画组合等,这种组合主要表现同一笔画的不同变化,同时这个变化还要符合风格线条束是结构过渡性概念,是综合运用线条表现的技巧能力3、重心:这里的重心不是物理概念上的重心,而是指部件的关注重点核心,决定这个重点核心的依据:①平行线条束的指向趋势;②交错线条密集组合;③部件和部件相互关系;④部件在结构中的地位部件重心的多头性质也决定了结构重心的分散性它关注的对象是部件自身和部件组合对结构造险的决定作用,因此,重心是决定结构造险的静态因素4、动势:指部件的动态形势,动态形势是指线形、线质和线律处在变化之中,从固定模式到变化模式的转变,是我们对楷书的认识从唐楷的静态到魏碑的动态的深化,一个动态的楷书在性质已经突破了楷书的观念,同时,魏碑的动态趋势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在更多的变数中寻找更多的形势变化,这就是魏碑的千变万化的理论依据魏碑造险要素:变形、动势、线条{变质}、线条束{部件}、结构造险、变速、重心。
五、魏碑结构类型1 斜画紧结和平画宽结此句原为沙老对魏碑结构造型的精僻总结,现在仍可作为我们对魏碑基本类型的判断依据单纯从字面理解:画为笔画,结为结体,进一步理解,画为形,结为势,这个概念的实质就是以形势来判断魏碑的结构2 斜画紧结:原意指魏碑结构的特征,在这里我们是把它作为魏碑结构类型来理解,是指魏碑中倾角较大中宫紧缩的结构类型,代表作品有《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记》等碑拓3 平画宽结:原意是指唐楷的结构特征,在這里我们将它作为魏碑结构类型的一个标准是指魏碑中与唐楷相近的结构类型,如《郑文公碑》、《泰山金刚经》等碑拓在以斜画紧结为主导的魏碑世界,同样存在着平画宽结的基本类型由斜画紧结和平画宽结的概念中可以类推出斜画宽结和平画紧结,它们都是魏碑结构类型的组成部分,但不是魏碑的主流结构构成要素: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