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务教育常规监测指标解释及有关填报说明.doc
7页义务教育常规监测指标解释及有关填报说明一、适用对象 事业统计数据适用于县(市、区)域内公办以及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管辖的民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或者教学点经费统计数据适用于具有法人资格的学校区县级监测员负责填写表一 区县基本情况;学校监测员负责填写表二—表六的学校事业数据和经费数据 二、有关指标解释及填报说明 填报过程中不得空项,实际没有的请填“0”,例如,没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校,此项填写“0”;现有统计指标中没有的,数据无法采集的请填“-1”,如民办学校没有核定教职工编制数,请填“-1”有小数的数据请保留两位小数一)表一:区县基本情况 1、总人口数:以年末常住人口数为准 2、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数:指常住人口中,按各地规定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人口数 3、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总收入包括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在当地缴纳的国内增值税中央分享收入、国内消费税、纳入分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中央分享收入、个人所得税中央分享收入按财政决算报表中财政总收入数填报 4、财政经常性收入是指每个财政年度都能连续不断、稳定取得的财政收入 5、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小学支出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
6、教育经费总支出:指预算内、预算外所有教育经费支出总和,按教育经费统计报表中的预算内、外教育经费支出总数填报 7、学前一年受教育率:指 6 岁(或 5 岁)进入学前教育机构学习的人数所占的比重学前一年受教育率(%)=学前教育机构年注册人数 / 6 岁(或 5 岁)人口数*100% 8、学前三年受教育率:指 3-5 岁(或 4~6 岁)儿童进入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学习的人数所占比重学前三年受教育率(%)= 学前机构年注册人数 /3-5 岁(或 4-6 岁)人口总数*100% 9、上学年全区(县)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 高中阶段招生数/初中毕业生数×100%=(普通高中招生数+技工学校招生数+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数)/初中(含职业初中)毕业生数×100%二)教育事业统计数据 填报说明: 1、学校名称按照某乡镇(学区)某学校的格式填写,不需填写县的名称 2、教育事业有关数据采集时间点为 2011 年秋季开学,部分数据时间跨度为 2010 年秋季开学至 2011 年秋季开学例如,增加和减少学生、教师的统计时间为 2010 年秋季开学至 2011 年秋季开学期间发生的流动。
3、学校按照校点独立填报,没有上网条件的学校或者教学点可以由上级学校或者行政部门代为填报 4、一贯制学校、小学其他以及初中其他等包含两个学段的学校,表四、表五分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填写两套完全中学的表四、表五只需填写初中学段 指标解释 表二 学校基本情况 1、学校类型:对于不完全小学和教学点的划分,参考《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建标 109-2008》规定,六年制小学 6 个教学班及以上、五年制小学 5 个教学班及以上的学校,为完全小学;4-5 个教学班的学校为不完全小学;3 个及以下教学班为教学点 小学设有初中班的学校选择“小学其他”,初中设有小学班的学校请选择“初中其他” 2、在校学生数:在校生数:是指具有学籍并在本学年初进行学籍注册的学生数,不含小学附设学前班、幼儿园的幼儿数 学年初学生数:指本学年初(2010 年秋季开学)具有学籍的注册学生总数 3、非服务区学生:不属于政策规定招收和指定就读(不含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而在本校就读的具有学籍的学生 4、寄宿生:是指在学校统一管理的学生宿舍里住宿的学生 5、农民工随迁子女:是指户籍登记在外省(区、市)、本省外县(区)的乡村,随务工父母到输入地的城区、镇区(同住)并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6、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7、核定教职工编制数:编制部门核定分配给学校的编制数 8、现有教职工数: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机构)全职工作,并由各级各类学校(机构)支付工资的编制或聘任制人员数对于含两个学段的学校,共有工勤人员人数计入低学段如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共有工勤人员计入“小学” 基础教育教职工包括:园长、专任教师、保健医、保育员、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工勤人员、校办企业职工 9、专任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专职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包括临时(时间在一年内)调去帮助做其他工作的人员(不调离学校,暂不任课),不包括调出做其他工作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和连续病休 1 年以上,又不符合退休退职条件、经县以上医院证明并经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原教学人员,不包括已调离教学岗位担负行政领导工作或其他工作的原教学人员 表三 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情况 1、校舍建筑面积:是指学校拥有产权,已交付使用的校舍建筑面积不包括尚未竣工的在建工程或已竣工未交付使用校舍、租借用校舍、临时搭建棚舍的建筑面积 2、危房面积:是指结构已严重损坏,或承重构件已属危险构件,随时可能丧失稳定和承载能力,不能保证居住和使用安全的房屋,经房管部门鉴定属于危房的面积。
注:所填报的危房面积请以相应学年度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的为准 学校校舍总共分为四大类,分别为教学及辅助用房(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室、机房等功能室)、行政办公用房(用于行政办公用的,如教师办公室)、生活用房(主要指宿舍、厕所、食堂、其他等生活类用房)、其他用房 3、教学及辅助用房建筑面积: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室、机房等功能室根据相应学年度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填写 4、生活用房:是指学校(教学点)拥有产权的为教职工和学生提供生活服务的用房不包括房改中已售给教职工个人的全产权房屋面积 5、教师周转宿舍:是指使用财政性经费或学校筹集资金建设的用于教师周转使用的成套公有住房 6、运动场地面积:是指学校专门用于室外体育运动并有相应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根据相应学年度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填写 7、注:列(1)≠列(3)+列(4) 8、仪器设备总值: 是指学校固定资产中用于教学、实验等仪器设备的资产值 注:固定资产总值:是指一般设置单位价值在 500 元以上,专用设置单位价值在 800 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的总值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亦纳入固定资产管理。
学校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和建筑类;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 9、图书:指学校图书馆馆存的正式出版的书本的数量 10、数字资源量:是指学校引进(包括购买、租用和受赠)或自建(包括扫描、转换和录入)的,拥有磁、光介质或网络使用权的数字形态,可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文献资源单独统计其中电子图书资源量 11、电子图书:是指学校图书馆及资料室拥有的正版电子出版物 12、校园网:是指在学校范围内,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为学校教学、管理与服务等教育活动提供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网络 13、远程教育项目配备的资源库:来源于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接收系统等远程教育工程所配备的教育教学资源 14、分组实验: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选用教材的规定,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小学科学课开展的分组实验,以课时数为计量单位,校本课程不计在内全校所有班级累计计算,如一年级 2010-2011 学年应开出分组实验课时数为 A,全校一年级总班数为 B,则一年级累计应开出分组实验课时数为 A*B 表四 学生变动情况 1、借读:学籍不在现就读学校的学生现就读学校为其办理临时学籍的,仍计为借读。
2、转学:转学是指经学校同意,因故由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继续学习,同时学生学籍由原学校转入现就读学校的学生 3、休学:休学是指经学校同意,因病或其他特殊情况离开学校,学校保留其学籍的学生 4、复学:复学是指因故休学的学生,休学期满后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 5、退学:退学是指因故中断学业、放弃学籍的学生(包括办理退学手续和不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 6、残疾: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残疾人的标准由国务院规定 7、户口情况:对于管辖多个区县的城市,如果学生是在本市城区间流动则选择本区县城镇;如果是从本市郊区流动到本市城区,则选择外区县农村或者外区县城镇如果选择“本区县城镇”、“外区县城镇”,则不应选择父母为进城务工农民 8、第二语言:英语或者学校开设其他第二语言课程 9、表四学生变动情况-1 中 列(3)+ 列(4)- 列(5)= 列(6);列(4)列(5)包含表下“其中”大规模变动的学生人数表四学生变动情况-2 中 增加学生总计 =表四学生变动情况-1 列(4)总计 — 大规模增加学生总计;减少学生逻辑关系同上。
表四学生变动情况-1 中,如学校为复式班,班数的填法如下:将班级按照各年级学生数的比例折合为小数例如,2个年级的复式班,一年级 8 人,三年级 12 人,则复式班的班数一年级为 8/(8+12)=0.4(个班),三年级为 12/(8+12)=0.46(个班)表四学生变动情况-1 中,如果学校某年级没有学生,则列(1)-列(6)一律填 0,如六三制初中,初四年级没有学生,则列(1)-列(6)一律填 0 10、“增加(减少)学生基本情况表”中的填报说明: (1)所有选择项目均为单项选择 (2)“学生编号”中采用自然数列 1,2,3,4….10,11 顺序编排 (3)学生姓名按学生在本校发生变动时的实际用名填入 (4)“出生年月”、“到(回)本校上学的年月”和“离校年月”为 YYYYMM 格式,即 4 位年 2 位月格式填入,范例:199906 (5)由于各地学籍管理规定不一,“变动类型”中各学校需按本栏所列选项如实填报 “退学”和“未办理手续离校,不再上学”的区别在于学籍是否在本校学籍不在本校,并且未办理手续离校不再上学的选择“⑦未办理手续离校,不再上学”学籍在本校,中断学业的学生不论是否办理手续,均应选择“退学”。
“⑧未办理手续离校,已知在他校就读”“⑨未办理手续离校,不知去向”,不区分学籍是否在本校 (6)变动类型:“转学回执”和“借读回执”指此两项学籍变动中的各项有效证明文件 (7)“健康状况”以学生健康体检结论为准 (8)“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依据各地具体标准确定,以当地民政局规定的为准表五 教师队伍情况 1、现有教师:包括在编在岗教师、在编不在岗教师和在岗不在编教师三种情况教育局、乡镇教办、学区或中心校等专门从事教育管理的机构中编制在学校的人员也要统计在内,属于在编教师中不在岗的教师走教教师编制在哪所学校,就计算在哪所学校的在职教师中 2、教师:指专职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包括临时调去帮助做其他工作的人员,不包括调离教学岗位担负行政领导工作的原教学人员如果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比如校长)和教学辅助人员(比如图书管或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任课,要按教师统计学校的在岗人员如果一年及以上不任课不能按教师统计,临时离岗休产假或病假在一年以内的、一年内只有一个学期没有任课的教师按在岗教师统计 3、其他教师:包含支教、轮岗交流、特岗教师等 4、增加和减少教师的统计时段为 2010 年 9 月 21 号到 2011 年 9 月 20 号,以教师到岗任课时间为准。
如果某一教师调动到另一所学校任教,但是到 2011 年 9 月 20 号时关系还没有办完,那么该教师在原学校按减少教师统计,在新学校按增加教师统计 5、在岗教师:指任课教师,包括有本校编制的任课教师和没有本校编制的任课教师(如,支教和轮岗交流教师、特岗教师和代课人员等),一年及以上不任课不能按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