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实践理性包括]《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docx

2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379042530
  • 上传时间:2023-09-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2.16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实践理性包括]《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定理二主要阐述了幸福原那么虽然幸福原那么不是康德所认为的普遍适用于每个理性存在者的实践法那么,但是康德看不否定幸福的作用,并且认为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本性康德花了大篇幅论述幸福原那么、幸福与德行的关系以及幸福之所以不能成为实践法那么的理由   1幸福原那么:一切质料的实践原那么本身皆为同一种类,并且附属于自爱或个人幸福的普遍原那么即一切物质的、主观的实践原那么都是附属于对幸福的欲求这股根本的原那么出自一个事物实存的表象的高兴,在它应当是对这个事物的欲求的决定根据范围内,是以主体的接受性为根底的,因为它依赖于一个对象的此在即人们的高兴(幸福)它是由人对所希望得到的对象而确定的它是人们的主观愿望、主观感觉决定的,是依赖于人的愿望的那个对象而存在的,倘假设人们想要的那个东西没有得到,则这种幸福便不复存在了从而它属于感觉(情感),而不属于知性,后者依照概念叙述表象与一个客体的关系,而不依照情感叙述表象与主体的关系即幸福是之于主体(人)的一种感觉,它不是依赖客观实在而是依赖主体的感觉于是,只有在主题期待于对象现实性的那种愉悦感觉决定欲求能力的范围之内,这种高兴才是实践的。

      但是,想在一个理性存在者有关贯通他整个此在的人生整个此生的人生愉悦的意识就是幸福,而使幸福成为意志的最高决定依据的那个原那么,正是自爱原那么于是,一切质料得原那么既然将意愿的决定依据置于从任何一个对象的现实性那里感受到的高兴与不高兴之中,便在它们一并属于自爱原那么或个人幸福的范围以内即这种原那么就人们的行动是以是否获得了幸福高兴为依据的   2幸福与德行的关系:尽管康德把德行看做人之所能得到的最高的东西,尽管他把先天理性和感性经验对立起来,但他并不排斥幸福原那么相反,他认为幸福是一个完善的道德所不可短少的因素幸福虽然和德行相关联,但它既不是德行的从属品,也不是德行的派生物,如斯多亚派所主张的那样:幸福就是对德行的认识在康德看来,一个有德行的人,还不是一个道德完善的人道德虽然是最高的善,但不是唯一的善也不是完全的善一个有德行的人还应该得到幸福,最理想的情况是所得的幸福和他所有的德行在程度上相一致不应得的幸福是无价值的,得不到报偿的德行本身虽然可贵而伴随着应得幸福的德行却最为理想德行是幸福的条件,其本身必须是无条件得善所以,康德的德行论并不否定幸福为完满的道德生活所必须他所着重的不是幸福,而是去研究怎样才值得幸福才配得上去享受幸福,研究幸福的条件是什么,以及这种条件是从哪里来的。

         3幸福之所以不能成为实践法那么的理由:由对幸福原那么的论述可知,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是不同的,只有自己期待的对象得到了,才算的上幸福,而每个人的对幸福的欲求是不同的,因此,幸福是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个人的普遍法那么   整体来说,康德对于幸福的阐述是基于道德法那么根底上的,是辩证论述的,因此,很有说服力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QQ咨询
      • 微信客服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