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词曲五首内容分析及要点总结.ppt
39页诗词曲五首两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曲等诗歌 的体裁特点2、熟读并背诵诗歌3、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山坡羊.潼关怀古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 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 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 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 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 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 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 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 流传至今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 “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 彩和乡土风味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 ,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 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 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 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 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 《秋词》、《竹枝》(六)、《浪淘沙 》(一)、《浪淘沙》(八)、《杨 柳枝》(一)、《西塞山怀古》、《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 结有《刘宾客集》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 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 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 的白居易相遇。
同是天涯沦落人,惺 惺惜惺惺白居易在席上吟诗《醉赠 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 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刘禹锡因写此 诗回赠资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 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 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辛酸和愤懑不平用典(闻笛赋、烂柯人)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 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 若隔世之人油然而生无限悲痛怅惘之意3、颈联写的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原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 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 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 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乐观的境界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 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 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 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 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 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思想感情:长期遭贬 遭遇坎坷辛酸、愤懑归来感慨 世事变迁用典悲痛、怅惘感叹身世 展望未来比喻富有哲理豁达、进取感谢赠言 振作精神积极、昂扬辛酸愤懑、坚定乐观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 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 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 ,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 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 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 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 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 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 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 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 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作者简介: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 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 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 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 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 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 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 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资料: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2、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 内在联系?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 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 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 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 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 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由叙事引发 议论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 ,表现诗人英雄无用 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 气思想感情:兴感之由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感慨咏叹若非东风之便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 之地的抑郁不平 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 有侥幸心理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 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 )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 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 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 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 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 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作者简介: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 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 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 ,文天像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 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
后来元军统帅 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 ,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 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 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 好人!好诗!’竟不能逼资料: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21岁读 经书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 起兵勤王抗元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 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 ,孤苦伶仃3、颈联两人个“惶恐”两个“零丁 ”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写 出了形式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 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 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 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思想感情:叙事步入仕途 起兵抗元国家危难 命运艰辛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抒情舍生取义 名垂青史比喻对偶追忆抗元经历,表 现忧国之痛和以 死明志、为国捐 躯的豪情壮志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 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 巷之曲。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 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 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 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 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 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 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 “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 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 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 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 抒发感情,所以“诗盲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 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 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 之处。
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 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 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 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 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 ,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 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 》;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 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 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 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 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苏轼水调歌头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 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 诗“谤讪朝廷”罪贬 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 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 时追 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 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 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 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 有影响《念奴娇·赤 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文集》 等作者简介:资料: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 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此词作于 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 上,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 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 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此词上片极写 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 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 怀作结1、词的上下两片主要写了什么内 容?两者的联系何在?上片:对月饮酒,想象在天上、人间徘徊下片: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 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3、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 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 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正因为蕴涵 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流传千 古的名句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 郁结,到心胸开阔的 乐观旷达之情4、月亮有那些美称和雅号?你还知道哪 些咏月的名句 说说“月亮”、“月光” 在 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咏月上阕:饮酒问月下阕:难眠怀弟---------追求美好生活圆月 衬别离 ---------探求人生哲理情景交融 乐观旷达苏轼 明月 喻清高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 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 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 ;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 ,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 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 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予以简略介绍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