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唐寅院体风格的形成艺术理论论文.doc
3页论唐寅院体风格的形成_艺术理论论文 摘要:唐寅的山水画以北派形式出现居多,山石强烈的黑白对比,使得画面的立体感和交割更为清晰但明代却是一个文人画发展壮大的时期唐寅作为一名文人,在文人画比较兴盛的时期,他却没有完全走上如沈周、文徵明那种的文人路线,反而倾向选择了院派这种正统风格的画法,减为“吴门四杰”中另外一种类型画家的代表 关键词:唐寅;院体;文人画;人生际遇 明代中叶,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萌发,在手工业、商业繁盛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后,市民文化与市民审美意识也开始逐渐生长,反映在美术领域,不仅直接导致了与市民文学同步的木版年画与民间美术工艺的蓬勃发展,也使得新的文化思想与审美情趣渗入了文人书画,形成了自明后期以至清末一脉相承的抒发个性又富于独创精神的文人画诸家诸派著名的“吴门四杰”便是其中代表 但虽是以“吴门”总括,实际上,四杰之中却包括两种类型的画家:一是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纯粹文人画家,他们淡于仕进,悠游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致力于宁静典雅、蕴藉风流的艺术风格,进而体现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另一种便是唐寅仇英这样以画为业,兼善多能的职业画家,在他们身上则体现出当时融合院体与文人画风的另一类型的风尚,以及滥觞于此时而犹盛于清代的文人画家职业化与职业画家文人化的融合趋势。
有意思的是,号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唐寅,虽是居于“士农工商”各阶层之末,经营酒食杂品的小商人之子,但却从小接受儒家教育,未满学期,便学完了所有的私塾课程,十六岁中秀才,“童髫中科第一,四海惊称之”,为苏州府学生,声名卓越,与徐祯卿、祝允明、文徵明并称“吴中四才子”作为一名文人,在文人画比较兴盛的时期,他却没有完全走上如沈周、文徵明那种的文人路线,反而倾向于院派这种正统风格的画法他的山水画以北派形式出现居多,主要运用了李唐中年时所创的刮铁皴法中以笔尖为主的那部分画法,用以直抒自己坎坷迂曲的胸怀和激荡无尽的才华,而对于像马远夏圭那样减笔的斧劈皴法,他以中锋线条取代,如此一来使北派画法的活动余地更大,运用范围更广,同时,山石强烈的黑白对比,又使得画面的立体感和交割更为清晰以《骑驴归思图轴》为例,此画绢本淡设色,近处是险峻山崖,有一樵夫正担柴走过摇摇欲坠的危桥,画面的另一边,峰回路转之际可见一骑驴旅人匆忙奔向深山之中的院落,此画笔力刚劲,山石用带水长皴,非常湿润,流利、秀美、隽永而蕴藉的线条时疏时密,时长时短,构筑出突兀不平、错落奇峭的巨石和高峰,辅以他尤为擅长的双勾夹叶,在画风上便是接近李唐、马远等院体。
这样的倾向首先与他的师承有关,唐寅的山水画初学沈周,后学周臣,而周臣主宗南宋院体,规摹李、郭、马、夏,犹以李唐、马远影响最深,擅长山水、人物,布局缜密平稳,山峦险峭雄峻,用笔尖劲严整,墨色浓重沉着受他影响,唐寅对南宋李唐的画法尤为钟情,在题李唏古《村庄图》中他曾说到:“余早岁即寄兴绘事,自蓟门归,尤为究心,而素所向往取法者,惟唏古一人……顷从济之先生端头,获睹此卷,笔法高古,景物幽闲,正其晚年用意之作持归临摹浃旬,然终不能得其神似,益信古人之未易模仿也载《南宋画院录补遗》)前面也说过,在他的画中可以很明显得看出李唐遗风,作品风骨奇峭体象雄浑 此外也与他的生活阅历有关系,唐寅二十九岁举弘治十一年解元次年赴京师参加会试,却卷入了震惊朝野的科场案,与同行富家子徐经以及主考程敏政一起被捕入狱这场科场案以唐寅、徐经买通主考程敏政家童,预先得到试题为开端,又以查无实据结案,在如今看来,显然是一场冤案,但唐寅因此被罢官为吏,取消终身功名,对他的精神造成极大的打击,返乡之后景况窘迫,外人奚落,续娶的妒妇又弃他而去,唐寅情绪低落常常借酒浇愁,狂放不羁,以卖画为生而声名益显 在他出狱后不久,即弘治十三年,曾历时八个月游历祝融、匡庐、天台、武夷等名山,泛舟东海、洞庭、彭蠡。
他这次壮游,阅尽名山大川,为他以后的山水画创作奠定了深厚的生后基础也因此他的山水画景境优美,虽不指其何山何水,但看起来却十分真切,完全不同于沈周、文徵明的画多是园林小景真切,大山幽壑多出临写 而宋人传统的山水画法主要用于表现北方的崇山峻岭,比较刚硬,在大山幽壑的创作之中,与文人画以披麻皴表现江南低矮丘陵的柔和画法相比,更能凸显唐寅经受人生重创后而又因自己卖画为生不受拘束,获得经济以及精神上独立的强烈个性的精神,我们可以在唐寅的很多作品中看到以方形为主的山石构图,加上大斧劈皴的方形笔触,整个画面显得险峻深远、气魄雄伟、跌宕起伏他的不少山水作品很少点苔,甚至根本不着苔点,除了他运用线和面的高超技艺外,恐怕更是由于他内心深处向往着一个洁净幽邃的世界 此外,工整严谨的院体绘画方式,与逸笔草草的文人画相比,更容易迎合普通民众的欣赏习惯以《看泉听风图轴》为例,此图绢本水墨淡设色,现藏于南京博物馆,描绘的便是崇山峻岭,峭壁陡险,山崖间老树虬曲,枝叶苍茂,岩隙清泉下泻,山道由左下角绕山脚沿山涧曲折通向上方,两位“高士”坐在石上,正陶醉于山水之间泉水从山洞中蜿蜒而下,淙淙似闻水声近处的树木蟠曲槎桠,高出半空,杰夹叶,敷以淡彩,远处树木用水墨点叶,梳头倾斜,作风吹之状。
上方山势险峻,用细长的线条画出山的轮廓,以斧劈单层刷染,表现出了坚硬的石质,整个画面明快,滋润、刚挺秀媚,在画的右上角题诗曰:“俯看流泉仰听风,泉声风韵合笙镛,如何不把瑶琴写,为是无人姓是钟”,可以想见,这幅作品是完全符合大众审美习惯的唐寅卖文鬻画为生,必然会比较注重观众的需求,并随着对象的变化而选择适宜的画风 唐寅虽然以院体画为主,但在他的作品中也不无文人画笔意,他师古而不泥古,又漫游名山大川,重视师法造化,兼之读书多,修养深,阅历广,故能不受束缚,自呈风貌因此他的作品不仅有职业画家的严谨缜密,又具文人画家的清逸洒脱以《落霞孤鹜图》为例,此画绢本设色,描绘的是高岭峻柳,水阁临江,一人正坐阁中,观眺落霞孤鹜,有书童相伴气候,图中峻岭、高柳、水榭、江岸密集于右侧,而在左侧展现晚晴的霞光,虚实相应,遂成妙制,整幅画的境界沉静,蕴含文人画气质,画家自题云:“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一首七绝表现了他羡慕王勃的少年得志,又是为自己坎坷的遭遇鸣不平,他用尖细的笔,参考南宋院体的画法画出山石,干笔淡墨,苍秀而润淡,全无南宋院体的气氛,画中柳树几居其半,其法工整俊逸,具有静态的内在美,最能体现这位才子的真性情。
他的山水画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院体画为主,但不无文人画笔意;第二类则深具文人画意韵,又融入了南宋院体的画法无论哪类都能看出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唐寅所反应的院体与文人画风格融合的另外一种风尚,一种完全不同于沈周和文徵明的文人画家职业化与职业画家文人化的融合趋势 唐寅在科场里,稍作敷陈,便得解元,若不是造化弄人,取得功名易如反掌;在艺坛上,轻舞笔墨,即入首席,王世贞论“吴中四才子”云:“吴中人于诗述徐祯卿,书述祝允明,画则唐伯虎显然,在当时的舆论之中,唐寅的画名已在沈、文、仇之上,取得画名亦不费力,他才气横溢,聪敏绝人,于诗、书、画均有很高造就,实在是中国绘画史上少有的奇才 参考文献: [1]徐英槐,中国山水画史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林木,论文人画[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3]杨仁恺主编,中国书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5]单国强,中国绘画断代史·明代绘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6]沈柔坚主编,中国美术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7]刘人岛主编,名画观止——中国名画鉴赏大图典[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