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静之美——探究绘画与电影的深层审美结构美术鉴赏论文.doc
4页动静之美——探究绘画与电影的深层审美结构_美术鉴赏论文 动静之美——探究绘画与电影的深层审美结构.摘要:绘画的静态之美的深层审美结构与电影的动态之美构成的深层审美结构之间的关联性的比较,引入了绘画张力表现性这一概念来对静态之美深入的分析,而电影的动态表现于电影蒙太奇的艺术处理手法,是一种秩序的表现,对于绘画即是借鉴也是启发,通过对电影与绘画艺术的动静的表现性的分析,并延伸到内心世界的感知,形成了一动一静之美关键词:表现性 张力 蒙太奇 秩序 视觉艺术一, 绘画与电影的异同分析以视觉图像的视角来分析电影与绘画(浅层的区别):绘画和电影都是视觉图像,一个是静止的视觉图像,一个是运动的视觉图像——《艺术传播与图像研究》,绘画是一张图像,电影有无数张图像构成的,电影中单镜头对于追求美得形式法则与绘画尤其写实绘画相似以“力”的视角来分析电影与绘画(深层的区别):影视如戏剧舞蹈等都是运动着的艺术而绘画则是静止的艺术,所谓运动就是指“事件”是有关于时间的而静止的是指“事物”是空间的,而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着的这一点早已被物理学家证明了,“事物”与“事件”的本质区别不在于运动与否,而在于各要素的变化——类似于从水里被捞上来鱼由生到死的过程,或者由于糖的作用使得水变甜的变化。
宏观上来看整个世界是有变化的事物和不变的事物共同组成的所以我们可以像阿恩海姆那样用力的观点去看待世界“一堵石头的强,其运动方式是分子水平向上的”所以事物与事件本身没有根本差别,最终都是力呈现出的各种各样的状态视觉对象就是一种作用于有机体的力的运动视觉对象就是一个运动的事件正因如此绘画可以被看成是各种力达到了暂时的平衡状态,它的呈现形式与舞蹈或电影那种运动的图像没有本质的区别总之,绘画与电影都是一种创造时空秩序的艺术,绘画是观者来规定对作品欣赏的时空范围,它是心理的延伸,而电影是导演划定了时空范围,观者是被动的进入这个区域,但某些优秀的电影作品,也可以创造出一种心理延伸空间二,静态之美——张力的表现绘画中静态的美是通过艺术家的表现达到的,基于自然却高于自然,那种永恒的美或许在很多方面是电影苦苦追寻却永远无法达到的高度,举一个例子,在欧洲艺术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艺术家们一共积累了四种方法表现奔跑的马,而经过摄影高速连拍的照片证明了只有一种姿势是正确的,真相就是奔跑中马的四条腿必有一条是着地的,绘画为表现某种艺术效果在无意中夸张了马的姿势,而欣赏者并没有察觉,时间仿佛停在了那一刻——腾飞的骏马成了永恒的象征。
静态之中存在的那种力,就是张力,就由此体现了图2.1进一步研究,我发现绘画的静态之美的张力不仅仅体现在视觉的运动之上,在艺术自身语言的各个方面:形式,颜色,用笔上都有的表现性张力的参与,共同作用最终达到一种张力的完整表现“力”的优先地位:例如当我们在记忆中想一个人,首先脑海中浮现的是他或紧张或愤怒或微笑的而非浓密或稀疏的眉毛与某眼睛等是视觉形式造成的力的作用张力存在于艺术形式之中:这种形式是分为浅侧形式,和深层形式,像巴洛克时期的建筑张力存在于建筑的表层形式;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哀悼》张力存在于作品的形式的内在结构,是内心世界的审美感知;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张力深深地依附在中国文人对于深度空间的理解之上…..色彩的张力所具有的表现性更加不可忽视,色彩的张力体现在色彩的对比,色彩的节奏,色彩与形的结合康定斯基说过色彩是最有表现力的元素,它具有象征性色彩对视觉和听觉的影响不可忽视正如康定斯基说的:“浓烈的柠檬黄非常刺眼,就像长鸣不止的喇叭尖叫声那样刺耳当然色彩的张力并不是像形式本身那样与生俱来的就可以呈现在画布上,而是一种运用,一种精心的安排,像印像派绘画对于光影的描绘:夸张了其色彩的冷暖搭配比值,配合那些或稀疏或稠密的用笔,松散的外轮廓,这些可以让空气自由的穿梭,这一系列因素的综合运用最终获取一种视觉的张力;像蒙德里安的《红黄蓝》,必须要承认它的色彩呈现的张力要依附于它的形式之上,而梵高的绘画风格就是形式、色彩、用笔和谐统一最终抓住了画面内在的张力。
画面的张力的深层审美感知,在这里我想举德加的画进行深入的分析:德加的《苦艾酒》画面描述了一男一女,男人神情自若而女人则显得委屈苦闷,除了他们的表情信息之外更值得推敲的是德加选用的构图:前景的桌子上凌乱的放置的物品椅子的位置女人身后的影子都趋向于一个箭头的方向,它们最终的目的是那个神情自若的男人,仿佛在询问人们那个时空里穿戴华丽的女人活在男人的世界,她们悲伤的是什么?德加的这些安排看似随意却留下了无尽的空间观者思考,在后来影视里也悄悄的出现了这些意味的绘画图2.2德加在描绘《盆浴》时用的构图手法,大的出乎意料的近景,强调那些毫无生气的细枝末节,反衬出人物的生动,而桌子和桌上的静物仿佛压迫着女人的身体,巧妙地暗示了空间与人的不和谐的关系等等由于徘徊在平面与延伸深度这个范围中,使得两个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的视像结合了起来,凸显了画面的一种张力,将静态的画面营造出力的收缩与膨胀的感觉这些艺术想法都与今日摄影机给我们建议的视觉不谋而合图2.3三,动态之美——秩序的表现相对于绘画电影有着绝对动态的特征,这种特征带来了“力”的另一番视觉景象蒙太奇是电影动态美的深层审美建构的方法之一,蒙太奇手法是一种秩序,是绘画中所谓的用笔,它让制造了各种各样不同通道,让观者呼吸,想象,停滞,期待等等,正是这种神奇的方法使得纷乱的画面有了秩序“力”,这种“力”让它们向同一个方向的主题走去。
蒙太奇的方法有色彩蒙太奇、空间蒙太奇等等色彩的在同一空间的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旨在描写心理,这种秩序只有连续运动的影响才能达到电影艺术中刻画人物群体与个体组合关系,是通过形、色、光等造型因素塑造刻画各种人物思想、精神意志层面的“抽象空间”,也就是“社会空间”“心理空间”库布里克的电影的核心是探讨人、人性他的主人公总是处于人与人性本身的相互控制、压抑和反抗之中所以“封闭”也就成了库布里克整体空间意识的根本出发点情感世界的秩序表现:电影《晚秋》有这样一段,男主角和女主角在游乐园里看到一个男人和女人的谈话,男主角和女主角展开了一段关于这次谈话的配音,男主角和女主角分别以自己的世界观和经历描述了他们的故事••••从想象到现实的结合都是他们的内心世界的延续,在绘画里叫所谓的“移情”电影在视觉的拼接上用这样一种情感的秩序来排列图3.3电影插图《晚秋》四,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绘画是塑形性,电影是运动性的电影对于绘画的启示作用主要体现在:相对于绘画,电影在整个一段事件的描述上会更加完整丰富,如果绘画的观察视角能像电影那样自由会显得主题表现更加淋漓尽致,生动完整在表现力上绘画的色彩更具主观能动性,但是作为静止的艺术,表现力的范围被限制在二维内,形式、用笔、色彩,电影的表现力可以延伸到三维时空,情感上的变化表现的更加最轻松自如。
但很难将视觉之美留于永恒在艺术的世界中,人的心灵运用一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能力去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并给这些信息赋予形状和加以解释也就是说无意识的领域不与感性物体相连接,就永远也不可能进入我们的经验;同样如果外部世界没有内部世界的参与,如果有意识的领域没有无意识领域的参与,他们同样也是无法将自己呈现出来的力”存在的艺术形式是一个主观化的意识形态,只有对于艺术本身的深层审美的结构分析与体会才能把握其中的奥秘参考文献[1]《抽象与移情》沃林格[2]《艺术与视知觉》阿恩海姆[3]《图像学:视觉艺术的意义与解释》陈怀恩[4]《影视美学》彭吉象[5]《电影色彩学》梁明、李立[6]《从绘画到银幕》陈晓[7]《电影与绘画》文/【法】阿兰•马松 、弗兰克•考什、内甘•马蒂厄、法比安•加费[8]《电影构图与绘画构图的相异点》文/张导曦[9]《论电影与绘画构图的相似点》文/张导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