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公共伦理学案例2 行政伦理学.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学***
  • 文档编号:290693165
  • 上传时间:2022-05-1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36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公共伦理学案例2 行政伦理学 公共行政伦理案例2 乱世的两难选择 冯道其人其事 葛剑雄 小时候看过一种通俗的中国历史,将冯道称之为无耻之徒,大意是说他一生 体验四个朝代,曾向契丹称臣,俨然当了六个皇帝的宰相,一向保持着荣华富贵 ,还恬不知耻地自称为“长乐老” 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一向认为冯 道不是好东西文革后见有人俨然如不倒翁,就称之为长乐老,意其与冯道颇多 类似一次偶与季龙(谭其骧)先师议及冯道,先师说:欧阳修对冯道的评价是 不公允的,还是《旧五代史》说得全面,只看《新五代史》是要上当的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对冯道的正面评价,所以就把新、旧《五代史》中的《冯道传》对照着看了一遍,原来的看法发生了动摇,觉得冯道这个人是很繁杂的,不能简朴地作出贬褒 近年来前南斯拉夫战乱不绝,也引发了严重的社会、信仰、道德、伦理危机 不止一次在报刊上看到这样的事例:由于国家分裂,新建立的国家与原国家间、新建国家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和冲突,人们实在无法在忠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种宗教,甚至哪一位家庭成员间作 出决定,往往非此即彼,不能兼顾。

      选择原来的国家,它已经不存在了;效忠新国家,却被视为异族、异教;投入本民族,又不确定是同一宗教;顾了宗教,就 顾不了民族、国家、家庭;以至夫妻离异,父子反目,兄弟成仇,挚友相斗,出 现了一幕幕人间悲剧不知什么理由,我猛然又想到了冯道 为什么由前南斯拉夫的形势会想到一千余年前的冯道?这里得先简朴介绍一 下冯道其人其事冯道(八八二——九五四年),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唐末投刘守光作参军,刘败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当巡官张承业重视他的“文章履行”,推举 给晋王李克用,任河东节度掌书记后唐庄宗时任户部尚书、翰林学士,明宗时出任宰相后晋高祖、出帝时均连任宰相,契丹灭晋后,被任为太傅,后汉代晋 后任太师,后周代汉后照旧任太师周世宗征北汉前,冯道全力劝阻,激怒了周世宗,因而不让他随军,令他监修周太祖陵墓当时冯道已患病,葬礼完成后就去世了,被周世宗追封为瀛王就是这位冯道,竟引起了千古毁誉尽管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和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中的《冯道传》对他有不同的评价,但相当大一片面内容是一致的冯道的不少好事,就是连称他为“ 无廉耻者”的欧阳修也没有否决,例如:他“为人能自刻苦为俭约” ,在随军当 书记时,住在草棚中,连床和卧具都不用,睡在草上;发到的俸禄与随从、仆人一起花,与他们吃一样的伙食,毫不在意;将士抢来美女送给他,实在推托不了,就另外找间屋子养着,找到她家长后再送回去。

      在丧父后辞去翰林学士回到景 城故土时,正逢大饥荒,他倾家财救济乡民,自己却住在茅屋里,还亲自耕田背柴;有人田地荒废又没有才能耕种,他在夜里静静地去耕种,仆人得知后登门致 谢,他却感到没有什么值得别人感谢的地方;地方官的馈赠也一概不受后唐天成、长兴年间,连年丰收,中原对比安定,冯道却告诫明宗: “我以前出访中山,在经过井陉天险时,怕马有个闪失,提防翼翼地紧握着缰绳,但到 了平地就认为没有什么值得顾虑了,结果突然给从连忙 1 颠下受伤在危害的地方因考虑周到而获得安好,处于太平的环境却因放松机警而产生祸患,这是人之常情我梦想你不要由于现在丰收了,又没有战事,便纵情享乐 ”明宗问他: “ 丰收后百姓的生活是不是有保障了?”冯道说: “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历来如 此我记得近来聂夷中写过一首《伤田家诗》道: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 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 明宗让左右抄下这首诗,经常自己诵读 另一次临河县献上一只玉杯,上面刻着“传国宝万岁杯” ,明宗很爱好,拿出来给冯道看,冯道说: “这不过是前世留下来的有形的宝,而皇帝理应有的却 是无形的宝。

      ”明宗问是什么,冯道说仁义才是帝王之宝,并说了一通仁义的道理明宗是没有文化的武夫,不懂他说些什么,就找来文臣解释,听后表示要采用 冯道承担宰相后, “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学识者” ,即困苦的、无背景 的读书人和有真才实学、有事业心的人,都得到提拔重用,而唐末的世家显贵、 品性不正、办事暴躁的人必定被抑制或冷遇无论如何,这是值得称道的措施 明宗年间,冯道还与李愚等委派官员,将原来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用雕版印 刷这是见于记载的首次以雕版印刷《九经》,是中国印刷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件 大事此事竟然发生在战乱不绝的五代时期,与冯道个人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冯道最受诟病的是他的政治道德,欧阳修自不必说,司马光也称他为“奸臣之尤” ,就是对他持断定态度的《旧五代史》 ,在盛赞“道之履行,郁然有古人 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之后,也不得不对他的“忠”提出了疑问: “ 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一再者哉! ” 直到范文澜作《中国通史》,还花了不小的篇幅对冯道大加挞伐,主要也是针对他的政治道德 这些批判看来都是大义凛然,但联系冯道所处社会和环境的实际来分析,结论 却不是如此简朴。

      像欧阳修这样生在承平之世的人,又遇到一个优容士大夫的宋朝,实在是三 生有幸的所以他尽管也不时受到谗言的攻击,在宦海中几经沉浮,却能位致宰辅,死后获得“文忠”的美谥他不必像生在乱世或改朝换代时的士人那样,必 须在不止一个的君主或朝代间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还可以冷静地用“春秋遗旨 ”(见《宋史》卷三一九《欧阳修传》)来审判冯道一类不忠之臣 相比之下,冯道可谓不幸之极,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最频繁 的时期,他一生所事四朝(唐、晋、汉、周)加上契丹、十帝(唐庄宗、明宗、闵帝 、末帝,晋高祖、出帝,汉高祖、隐帝,周太祖、世宗,辽太宗耶律德光)合计 不过三十一年,平均每朝(含契丹)仅六年余,每帝仅三年余,最长的唐明宗和晋 高祖也只有八年假设冯道生在康熙、乾隆时,他的一生仕途刚刚超过皇帝享国时间之半,不用说换代,还等不到易君而且这四个朝代都是靠阴谋与武力夺取 政权的,契丹又是趁乱入侵的;除了个别皇帝还像个样,其余都有各种劣迹暴政,晋高祖石敬瑭更是靠出卖领土、引狼入室才当上儿皇帝的卖国贼即使按照儒 家的标准,这些帝王大多也够得上是“乱臣贼子”或昏君暴君但事实上他们又 都是统治了中原地区的君主,连欧阳修也供认他们的正统地位,一一为之作本纪 。

      因此冯道除非住进桃花源,或者优游林下, “苟全性命于乱世” ,否那么总得为这些皇帝效劳,总得忠于这些皇帝或其中的某一人逃避现实自然要轻易得多,但假设当时的士人都是如 2 此,莫非真的要靠那些“乱臣贼子”和以杀戮为乐事的 军阀刽子手治天下吗? 欧阳修在严肃批判冯道的“无耻”时,供给了一个懂“廉耻”的正面典型:五代时山东人王凝任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司户参军,病故在任上王凝一向没有积蓄,一个儿子年纪还小,妻子李氏带着儿子送其遗骸回故土东行过开封 时,到旅馆投宿,店主见她单身带一个孩子,心里有疑问,就不许她留宿李氏 见天色已晚,不愿离店,店主就拉住她的手拖了出去李氏仰天大哭,说: “我作为一个女人,不能守节,这只手莫非能随意让人拉吗?不能让这只手玷污了我全身! ”拿起斧头自己砍断了手臂过路人见了都围观叹息,有的弹指防备,有的流下了眼泪开封府尹得知后,向朝廷报告,官府赐给李氏药品治伤,还赋予优厚的抚恤,将店主打了一顿板子欧阳修明知此事不过是一篇“小说” ,却认为“以一妇人犹能如此,那么知世 固尝有其人而不得见也” ,然后教训冯道们: “呜呼!士不自爱其身而忍耻以偷生者,闻李氏之风宜少知愧哉! ”言下之意,从李氏的例子说明即使在五代这样的乱世,连一个女人都还是有廉耻之心的;不仅李氏,围观的人、开封府尹、朝廷也都是是非清晰的;只是流传下来的事例太少了。

      李氏能断臂,冯道们为什么不能用自杀来制止“忍耻偷生”呢? 读完这令人毛骨悚然的“节妇”事例,我非但不为欧阳修的良苦精心所感动,反而要为古人担忧了从公元九○七年朱温代唐至九六○年赵匡胤黄袍加体,五十余年间换了六个朝代,皇帝有十个姓,假设 大臣、士人都要为本朝守节尽忠,那就会展现六次集体大自杀;假设要忠于一姓 ,就得自杀十次;欧阳修效忠的这个宋朝在开国时就会面对一个没有文人为之效劳的局面,或许就永远不会有“宋太祖”和“欧阳文忠公”的称号相反,与冯道同时代的人对他就赞誉备至冯道死时七十三岁,正好与孔子同寿, “时人皆共称叹” 宋初的名臣范质对冯道的评价是: “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成转也 ”(《资治通鉴》卷二九 一引)鲜明这是由于范质等人至少都有历二朝、事二主的亲身体会,理解冯氏的苦衷,不像欧阳修只要说现成话那么便当…… 有人喝着参汤作发扬繁重简朴荣誉传统的报 告,带着浩荡的豪华车队去访贫问 苦,儿子拿了绿卡后再提议限制出国,挪用公 款后却要公教人员体谅国家的困难;或者跑到海外去指责中国的学识分子没有独 立人格,入了外籍后来指导我们应如何爱国;约莫都深得欧阳文忠公的真传,继承了假道学的传统。

      冯道另一个污点是对契丹的态度范文澜写道: “他(晋高祖石敬瑭)要冯道出访辽国行礼,表示对父皇帝的敬爱冯道毫不踌躇,说: ?陛下受北朝恩,臣 受陛下恩,有何不成 ?好个奴才的奴才! ”(《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五年重印本,第 400 页)此事明见史籍,自然不能为冯氏讳,但全面分析冯道与契丹的关系就不难看出,他采取的是实用态度,与卖国贼 石敬瑭还是有根本识别的 冯道并没有参预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卖国勾当,他说这样的话,只是他 “滑稽多智,浮沉取容”(《资治通鉴》卷二九一)的一贯本色由于石敬瑭为了取悦于契丹,认为只有冯道才能充当使者,已经说了“此行非卿不成”的话,再 说“卿官崇德重,不成深入沙漠” ,只是假惺惺表示关切老于世故的冯道自然 明白自己的情况,索性表示得心甘情愿据《旧五代史》所引《谈苑》 ,契丹主 曾派人劝冯道留下,他回复: “南朝为子,北 3 朝为父,两朝皆为臣,岂有分别哉 !”话说得很美丽,实际还是不愿留在契丹他把契丹的赏赐全部卖掉,得来的钱都用来买柴炭,对人说: “北方酷寒,老年人受不了,只能备着貌似作了在北方长住的计划契丹主同意他返回时,他又三次上表要求留下,被拒绝后还 拖了一个多月才上路,路上边行边歇,两个月才出契丹境。

      左右不理解,问他: “别人能够活着回去,恨不得长上翅膀,你为什么要逐渐走 ”冯道说: “你走 得再快,对方的快马一个晚上就追上了,逃得了吗?逐渐走倒可以让他们不了解 我的真意 ”可见他外观上的恭顺只是一种韬晦的手段 契丹灭晋,辽太宗耶律德光进入开封,冯道应召到达,辽主问他为何入朝, 答复倒也直率: “无城无兵,怎么敢不来?”辽主又责问他: “你是什么老子( 老东西)?”冯道答: “无才无德,痴顽老子 ”辽主听后欢喜,任他为太傅 有一次又问他: “天下百姓如何救得?”冯道说: “现在就是佛出世也救不了, 只有你皇帝救得 ”这在确定程度上缓解了契丹的残暴举措,使他能在暗中养护 汉族士人契丹北撤时,他与晋室大臣被随迁至常山,见有被掠的中原士女,就 出钱赎出,旅居在尼姑庵中,以后为她们探索家人领回耶律德光死后,汉兵起 来抵挡契丹军队,驱赶了辽将麻答,冯道等到战地慰劳士卒,军心大振失地收 复后,冯道又选择将帅,使军民安定 冯道出访契丹的目的或许能揣测为贪恋后晋的爵禄,那么他应辽主之召以及 以后的行动就不能说是仅仅为了自己的利益当时契丹军只占领了开封一带,他 所在的南阳并无危害,要投奔其他割据政权也不难,以他的声望和政治手腕,博 取荣华富贵易如反掌。

      但他却甘冒风险去开封,在繁杂的形势下裁减了契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