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语文 《当仁,不让于师》原文与译文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琴****
  • 文档编号:11344499
  • 上传时间:2017-10-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专心 爱心 用心 1《当仁,不让于师》原文与译文【原文】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1)见其不知量也 ” 【注释】 (1)多:用作副词,只是的意思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 【原文】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子贡说:“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

      (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 (夫子)死了是极其可惜的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评析】 以上这几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贬低孔子而抬高子贡的问话子贡对孔子十分敬重,认为他高不可及所以他不能容忍别人对孔子的毁谤 【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注释】 卓尔:高大的样子末:没有由:途径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 ” 【原文】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注释】 抑:只不过是云尔:这样说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人和仁人,我岂敢当?不过,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则可以这么说 ”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 ” 【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 【译文】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 【评析】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原文】 子曰:“二三子(1)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专心 爱心 用心 2【注释】 (1)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 【原文】 子之武城(1),闻弦歌(2)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 【注释】 (1)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2)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 ‘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 ’”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 【原文】 子见南子(1),子路不说(2)夫子矢(3)之曰:“予所否(4)者,无厌之!天厌之!” 【注释】 (1)南子:卫国灵公的夫人,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国政权,有淫乱的行为 (2)说:音yu,同“悦” (3)矢:同“誓” ,此处讲发誓 (4)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评析】 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据后代儒家讲,孔子见南子是“欲行霸道” 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此外,孔子在这里又提到了“天”这个概念,恐怕不能简单地说,孔子的观念上还有宗教意识,这只是他为了说服子路而发的誓 【原文】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 【注释】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 ,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原文】 子路、曾皙(1)、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居(3)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4)?”子路率尔(5)而对曰:“千乘之国,摄(6)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7)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8) ”夫子哂(9)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10),如(11)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12),如会同(13),端章甫(14),愿为小相(15)焉 ”“点,尔何如?”专心 爱心 用心 3鼓瑟希(16),铿尔,舍瑟而作(17),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18)春者,春服既成,冠者(19)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20),风乎舞雩(21),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22)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释】 (1)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以也:虽然我比你们的年龄稍长一些,而不敢说话 (3)居:平日 (4)则何以哉:何以,即何以为用 (5)率尔:轻率、急切 (6)摄:迫于、夹于 (7)比及:比,音b (8)方:方向 (9)哂:音shěn,讥讽地微笑 (10)方六七十:纵横各六七十里 (11)如:或者 (12)宗庙之事:指祭祀之事 (13)会同:诸侯会见 (14)瑞章甫: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 (15)相:赞礼人,司仪 (16)希:同“稀” ,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17)作:站起来 (18)莫:同“暮” (19)冠者:成年人古代子弟到 20 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20)浴乎沂:沂,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北部入海。

      在水边洗头面手足 (21)舞雩:雩,音y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 (22)唯:语首词,没有什么意义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 ”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曾皙又专心 爱心 用心 4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评析】 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似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原文】 伯牛(1)有疾,子问之,自牖(2)执其手,曰:“亡之(3),命矣夫(4),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 (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

      (2)牖:音yǒu,窗户 (3)亡夫:一作丧夫解,一作死亡解 (4)夫:音f,语气词,相当于“吧” 【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原文】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原文】 颜渊死,子哭之恸(1)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2)人之为恸而谁为?” 【注释】 (1)恸:哀伤过度,过于悲痛 (2)夫:音f,指示代词,此处指颜渊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太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