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至刚墓与《李氏宗谱》.docx
4页李至刚墓与《李氏宗谱》 李至刚墓与《李氏宗谱》 李至刚墓与《李氏宗谱》 《郑和研究》2006年第4期(总第64期)一65一李至刚墓与李氏宗谱 刘文庆郑自海 郑和在首次下西洋前夕,请礼部尚书李至刚为其父马哈只撰写了墓碑碑文,至 今该碑仍完好地保存在郑和故乡云南晋宁明太宗实录》卷七十八还记载了"永乐九年六月戊午,上以官军从郑和自番国还者远涉难苦, 且有劳效,遣内官赵惟善,礼部郎中李至刚宴劳于太仓".同时还记载了"当年十月辛丑, 命浙江临山,观海,宁海,宁波,昌国等卫造海船四十艘".这些资料表明浙江宁海等地与郑和远航的关系密切. 2005年12月1日在宁海集邮协会潘国贤的帮助下,宁海县文物办徐培良主任 派专人专车将笔者与潘先生送到宁海县桃源街道李和洋村,拜访了李至刚后裔2O 世孙李仁林先生(原名李可平).李先生首先向我们讲述李至刚家谱的保存经过.家谱共有三套:老谱系明嘉靖已丑年(1565年)仲冬之月吉旦修成,南京工部尚书王 钫撰,宁海缢泉罗纶谨书.为了防止破损.清光绪年间族人又请潘天寿父亲抄录第二套家谱.抗战期间一场大火将老宅烧毁,李仁林父亲从大火中抢救出这两套家谱.文革期间,父子俩人几经密藏才躲过浩劫.前不久为了方便族人观看家谱又抄写一套.因为我们是远道而来的客人, 又兼是李至刚身前好友郑和后裔 与郑和研究会成员的特殊身份,李先生破例将三套家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家谱木箱上书《李氏宗谱》,落款公元2005年仲春.翻开木盒,奇大无比的家谱展现在我们面前.用尺子测量一 下,家谱长66公分,宽48公分,比长56 公分,宽4o公分的郑和家谱(原称咸阳 世家宗谱)还要大一圈.《李氏宗谱》一世祖为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位九年.国号 李至刚墓与《李氏宗谱》 李至刚墓与《李氏宗谱》 《郑和研究》2006年第4期(总第64期)一65一李至刚墓与李氏宗谱 刘文庆郑自海 郑和在首次下西洋前夕,请礼部尚书李至刚为其父马哈只撰写了墓碑碑文,至 今该碑仍完好地保存在郑和故乡云南晋宁明太宗实录》卷七十八还记载了"永乐九年六月戊午,上以官军从郑和自番国还者远涉难苦, 且有劳效,遣内官赵惟善,礼部郎中李至刚宴劳于太仓".同时还记载了"当年十月辛丑, 命浙江临山,观海,宁海,宁波,昌国等卫造海船四十艘".这些资料表明浙江宁海等地与郑和远航的关系密切. 2005年12月1日在宁海集邮协会潘国贤的帮助下,宁海县文物办徐培良主任 派专人专车将笔者与潘先生送到宁海县桃源街道李和洋村,拜访了李至刚后裔2O 世孙李仁林先生(原名李可平).李先生首先向我们讲述李至刚家谱的保存经过.家谱共有三套:老谱系明嘉靖已丑年(1565年)仲冬之月吉旦修成,南京工部尚书王 钫撰,宁海缢泉罗纶谨书.为了防止破损.清光绪年间族人又请潘天寿父亲抄录第二套家谱.抗战期间一场大火将老宅烧毁,李仁林父亲从大火中抢救出这两套家谱.文革期间,父子俩人几经密藏才躲过浩劫.前不久为了方便族人观看家谱又抄写一套.因为我们是远道而来的客人, 又兼是李至刚身前好友郑和后裔 与郑和研究会成员的特殊身份,李先生破例将三套家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家谱木箱上书《李氏宗谱》,落款公元2005年仲春.翻开木盒,奇大无比的家谱展现在我们面前.用尺子测量一 下,家谱长66公分,宽48公分,比长56 公分,宽4o公分的郑和家谱(原称咸阳 世家宗谱)还要大一圈.《李氏宗谱》一世祖为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位九年.国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