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恨歌优质课教学教案.docx
10页长恨歌优质课教案 长恨歌优质课教案 白居易的《长恨歌》被后世誉为“古今长歌第一”,吟咏至今,久传不衰 一、导入新课 历史上帝王与妃子的风流情事往往没有好的结局比如纣王与妲姬,幽王与褒姒,他们的故事甚至是遭人唾弃,成为千年的反面教材另一类虽然得到了千古美名,却也成了当事人的终身遗憾如项羽与虞姬,李煜与周嘉敏还有一类,他们在世时就已倍受争议,他们不在时,更给后人留下无数谈资,供一辈一辈的文人、歌者、演员诸多揣摩、演绎,比如李隆基与杨玉环他们从父夺子妇的不伦之情,到相隔十八的忘年之恋,再到一骑红尘的旷世之爱,直至魂断马嵬的千年离恨,无数的争议、无数的猜测围绕着这对帝王与妃子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领略一下其中的情愫 二、讲授新课《长恨歌》 1.关于杨贵妃 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原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七年719年6月1日生于蜀郡(今四川成都),出身宦门世家,曾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是蜀州司户,叔父杨玄 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10岁左右,父亲去世,她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
杨玉环天生丽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有证: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阳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荐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武惠妃相似的儿媳杨玉环 开元二十八年十月,与李瑁成亲五载的杨玉环离开寿王府,来到骊山,此时她才22岁,玄宗则56岁,玄宗先令她出家为女道士为自已的母亲窦太后荐福,并赐道号“太真” 天宝四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杨贵妃有三位姐姐,皆天香国色,也应召人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每月各赠脂粉费十万钱并追赠其父为太尉、齐国公,叔杨玄珪擢升光禄卿,兄杨铦为鸿胪卿,杨钊为右丞相,赐名国忠杨氏一门出入宫廷,执掌朝政,势焰熏天安史之乱,唐玄宗仅带杨贵妃西逃,在马嵬坡兵谏时,杨贵妃被逼赐死,年方38岁。
2关于李隆基: 李隆基(685~762),唐代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多才多艺神龙元年(705)中宗李显即位,恢复了唐国号,但政柄却旁落在皇后韦氏手中中宗去世后,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李隆基与其姑母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少帝被迫逊位,相王李旦即位,是为睿宗李隆基以除韦后功,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712)八月睿宗传位太子,退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为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又欲发动宫廷政变以废玄宗,李隆基乃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于先天二年(713)先发制人,赐太平公主死,尽诛其余党改元开元唐代进入了开元至天宝长达40余年政局比较稳定的鼎盛阶段玄宗早年英明果断他深知安定升平的政局来之不易,所以即位以后,擢同州刺史姚崇为相开元四年(716)姚崇罢相以后,玄宗又重用宰相宋在姚、宋执政时期赋役宽平,刑罚清省,天下富庶此后玄宗所用诸相张嘉贞、张说、韩休及张九龄等亦堪称贤良,各有所长玄宗在开元初年提倡节俭、毁乘舆服玩,沙汰僧尼,禁民间铸佛像写经,选京官有才识者为地方都督、刺史;以后又在行政、财政、军事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繁荣但与此同时,土地兼并盛行,农民逃亡日多,社会政治危机也已经伏下。
从开元末年起,玄宗在长期升平殷富的盛世中逐渐发生变化在政治上,他以为天下无复可忧,便深居禁中,怠问政事自开元二十二年起,奸臣李林甫专权达19年之久,宦官高力士亦日见重用;玄宗热衷于开边,对吐蕃、南诏、契丹不断发动战争,不仅恶化了民族关系,而且财政上也用度不足,故而又任用王等聚敛之臣,对人民加紧搜括;同时大量扩充边军,导致了军事布局上的外重内轻,中央集权被削弱;他专以声色为娱,天宝二年后宠幸杨贵妃,放纵杨氏姐妹穷奢极欲,而李林甫死后杨贵妃从祖兄杨国忠又成了专权的朝臣玄宗一再受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的蒙蔽,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 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后,直逼长安唐玄宗于天宝十五载六月急忙率从官及杨贵妃等离长安西逃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禁军哗变,杀杨国忠,玄宗被逼缢杀杨贵妃,军情始定此后,太子李亨率一部分禁军北趋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为肃宗李隆基率另一部分禁军南逃成都,后被尊为上皇天帝至德二载,玄宗由成都还长安,居兴庆宫(南内)宦官李辅国曾因劝肃宗即位之功而深受肃宗宠信安史之乱平定后,他自以出自微贱,为玄宗左右所轻视,乃离间玄宗与肃宗的关系,迫使玄宗迁居太极宫(西内)甘露殿。
玄宗晚年忧郁寡欢,去世后,葬于泰陵 3.关于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父季庚,做过彭城县令,徐州、襄州别贺白居易自幼聪慧,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8 02),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韦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惩恶赏善,举贤任能,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韦等被贬,改革失败他的建议未及采用,写有《寓意》等诗表示惋惜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对社会政治各项重大问题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这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今陕西周至),作《观刈麦》,《长恨歌》。
与此同时,他还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辅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趋腐化,他的这些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忌恨与打击 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行》决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但他并没有辞官归隐,而是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朋道侣交游,以求知足保和,与世无忤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 4.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的诗,在他在世时便已广泛流传,甚有影响,使他颇感自豪。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土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元镇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一个人的诗作,在当代即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在古代是极少见的 唐段成式记载,荆州有个街卒葛清,可能是个文学爱好者,“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诗”,且配以图比方白诗有“不是此花偏爱菊”,他就在诗之旁刺一人持杯临菊丛;白诗又有“黄来缬林寒有叶”,则刺一树上挂缬如此等等,在葛清全身上下一共有20几处,人们因此把他叫做“白舍人行诗图” 白居易诗当时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朝鲜)、日南(今越南)等国,都有传写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 5.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6.题解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迷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 7.层次结构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 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