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脂肪肝60例治验.docx
4页脂肪肝60例治验 R575A1672-5085(2010)11-0035-02脂肪肝是由于各种疾病和原因起的肝脏脂肪性变最常见的原因是肥胖、酒精中毒、糖尿病,其次为营养失衡、药物中毒、妊娠、遗传等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病变,只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一般可恢复正常中医文献中无“脂肪肝”一词,但根据其病因、发病杨机理及临床症状和体征,大致可归属于中医的“痰浊”、“积聚”、“肋痛”、“肥胖”等范畴本病与脾虚、痰、热、湿、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主要累及肝、脾、肾等脏腑,治疗多以降浊健脾,活血化瘀为法笔者以自似消脂降浊方治疗脂肪肝60例,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60例均系本院门诊患者,诊断符合《临床肝胆病学》脂肪肝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参照1992年中国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分型标准,符合湿浊中阻,瘀血阻络分型标准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67岁,平均年龄47.5岁;病程2-6年;其中肥胖者38例,有饮酒史者14例,喜食肥甘厚味者6例,有肝炎病史者2例二治疗方法予自拟消脂降浊方治疗基本方:生黄芪30g,陈皮12g,苍术g,茯苓20g泽泻20g,丹参30g,郁金20g,莪术12g,赤芍药20g,姜黄12g,生山查30g,何首乌15g,枸杞子15g。
加减:肝区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纳差者加神曲、麦芽;谷丙转氨酶(ALT)异常者加垂盆草、田基黄;肝脾大者加炙鳖甲、穿山甲用法:每日1剂,煎法400ml,分2次口服,以连续服用2个月为一疗程全部病例在治疗前2周停用其他降脂、护肝等药物三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B超提示肝脏形态恢复,肝内小血管显示清晰,肝血流图正常,血脂正常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B超提示肝脏回声远声场衰减明显减轻,肝血流图明显改善,甘油三酯(TG)下降≥40%,或血胆固醇(TG)下降≥20%有效:症状体征好转,B超提示肝后缘回声衰减减轻,肝血流图呈好转趋势,TG下降20%-40%,TG下降10%-20%无效:症状、体征、B超、肝血流图显示未改变或未好转,达不到有效标准四治疗结果1、临床疗效治愈21例(占34.4%),显效26例(占43.3%),有效8例(占13.3%),无效5例(占8.3%),总有效率91.7%2、治疗前后血脂变化见表可知消脂降浊方具有明显的降低血胆固醇(TG),甘油三酯(TG)的作用,提高HDL—C水平,尤其是持续治疗2个月后,降血脂作用更显著全部病例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五讨论肝脏对脂类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脂类的吸收、运转、合成和分解都与肝脏的功能密切相关。
正常人肝内总脂量包括磷脂、甘油三酯、脂肪酸、胆固醇及胆固醇占肝重4%-5%,脂肪肝时肝内脂肪含量可达肝重的10%以上,甚至可达40%-50%在组织形态学上,当超过50%的肝实质脂肪化时,称为脂肪肝脂肪肝的形成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肝中脂肪来源过多;肝合成脂蛋白功能降低以及氧化脂肪酸的能力减弱;磷脂的来源不足如果磷脂减少,则影响脂蛋白形成和输出,从而发生脂肪肝中医认为脂肪肝的病因病机为饮食膏梁厚味或长期嗜酒无度,生湿酿浊;脾失健运,肝失疏泄,醇酒厚味无以化生气血精微,致脂浊内生,日久留而成瘀,浊瘀互结,浸淫肝脉,痹阻血络,脂质沉积,形成脂肪肝因此,脂肪肝的病理产物,归结为“浊”,其病位在肝,涉及脾肾,病机上强调浊瘀同源见肝之病,知其传脾故治疗上当以降浊为主,化浊健脾,活血化瘀为法自拟消脂降浊方,方中黄芪、陈皮、苍术、茯苓健脾化浊;泽泻利水除湿,通利脾胃,与苍术配伍,可利水消浊健脾,使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丹参凉血活血养血,与黄芪配伍,补气养血,气血同调;赤芍药、姜黄、郁金、莪术,入肝经行气导滞、活血化瘀;生山楂化积消食,分解脂肪;增补肝肾、益精血之何首乌、枸杞子,以防利湿伤阴耗血之弊。
诸药配合,全方共奏化浊健脾、活血化瘀祛脂之效,达到消脂降浊之目的现化药理研究提示:泽泻有降低血中胆固醇、血糖和抗脂肪等作用,有阻止脂类在血管内滞留或渗透到血管内壁的功能,并能促进胆固醇的运输和清除作用;山楂的扩张血管,降低胆固醇,增加胃液分泌,促进脂肪消化作用;何首乌能抑制肠道吸收TC,所含多量卵磷脂能能阻止TC在肝内的沉着,并促进血浆中TC的运输和清除;姜黄的降脂活性成分为姜黄色素,可明显抑制肝中TG和TC,亦可促进胆汁分泌及胆汁中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泄;丹参改善肝脏微循环,增加血流量,促进脂肪在肝中的分解,从而降低肝内脂肪的含量,益气药黄芪有直接减少内源性TC的作用,临床观察表明,加入黄芪能增加降浊化瘀方药对脂及肝患者的血脂调整作用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