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子光年金融科技行业化系列研究报告第二期-银行科技化之路分布式核心的探索道路.docx
11页甲子光年金融科技行业化系列研究报告第二期-银行科技化之路,分布式核心的探索道路 银行核心系统的技术发展银行核心系统——银行技术基础设施的主干银行业务系统分为核心业务系统、支付清算系统、中间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其中核心业务系统的规模最大,占业务系统规模的45%左右银行核心系统是银行软件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是面向银行各类业务的交易处理系统,通过交易处理,驱动会计核算和支付清算,最终达到集成化处理后台业务的目标无论是后台的信贷管理、资金管理等系统还是前置平台与客户直接对接的一系列柜台业务,都需要核心业务系统作为支撑核心系统支持银行85%以上的收入:核心系统的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模块支撑了银行的利差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70%以上;核心系统的银行卡业务、资金清算业务模块支撑了大部分的银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17%左右银行核心系统进化路线:业务与管理从聚合到剥离单机核心1980~1990采用PC机+终端,数据分散存储的架构,主要完成登记簿、原始凭证电算化过程,以代替手工操作,实现了单个网点内账号的自动记账、自动检测,提高了记账速度与核算效率网络核心1990~2000网点之间通过网络连接,实现了数据实时传输交换,同时可以进行联机业务处理,实现了跨网点的存取款(通兑通存)。
网点间的数据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中,使用小型机进行处理因为数据和帐务等进行了有效集中,科目的设置等都能进行统一;也因为数据的打通,对业务流程也能进行之前无法做到的优化,包括交易的自动化,催生了交易系统的诞生胖核心2000~2008中国加入WTO后,区域性的数据集中已无法满足银行服务升级与管理变革的需要,更无法满足银行业务量增长和业务范围扩张的需求,故需要进行数据大集中,全行一本帐,头部银行开始使用大型机处理业务同时银行核心系统与部分管理功能相结合,在实现会计核算与支付清算的同时还实现了属于信贷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的部分功能,这与国外70年代、80年代建成的核心系统相似瘦核心2008至今在SOA的总体设计思想影响下,“大前置、瘦核心”成为新核心系统的总目标:系统基于业务与管理相分离的设计思想,通过综合前置实现“小核心、大外围”瘦核心剥离了大部分管理功能如信贷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等业务中的流程管理的功能,只是完成央行和中国金融市场规定的支付业务、结算业务、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中的账务处理和会计处理,内容相对较单一稳定的“瘦核心”系统与灵活的外围共同组成银行处理系统,容易随银行业务需求的变化快速响应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并迅速投放市场;并且符合渐进式转型策略,瘦核心已经成为国内银行新一代核心系统的发展趋势。
银行转型对核心系统提出的新要求面对来自内外部的挑战,银行业务亟需转型,即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灵活响应客户需求对应到核心业务系统的需求方面,即在瘦核心的基础上,实现业务核算分离、以客户为中心、灵活的产品创新机制、差异化定价机制、灵活的账户体系结构、弹性的组织管理和精细化的数据支持互联网时代的新核心系统探索互联网潮流对银行的业务产生了影响,线上渠道的业务占比正在超越线下,线下的业务受制于服务人员数量及时间地点限制,便利性远不如线上因此,线上渠道的扩展和线上业务的多样化是目前银行业务发展的趋势总体上,新一代的核心系统有以下三种实施路径,其可实施性逐步上升无核心:将银行的核心功能扩散到整体基础架构,整体架构提供服务的整合,核心架构作为整体架构的输入目前这种架构实现难度最大,银行对核心业务稳定性、安全性要求极高,很难相互剥离并划分到整体架构中目前这种方案仅处于讨论阶段,没有实施案例单核心:继续沿用原有银行核心,在原有核心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使之既能满足传统核心稳定性的要求,又能满足互联网应用快速开发更迭的需求互联网应用发展至今,已经在应用的模块化、组件化、容器化、微服务化方面有了较好的探索,银行的其他应用也在逐步走向互联网应用架构,但对核心系统进行改造难度较大。
双核心:在保留原有核心职能不变的基础上,新建一套互联网核心,来满足互联网应用的建设需求稳态业务采用集成式架构,敏态业务采用微服务架构这种双核心模式对于原有核心系统的改动程度最小,相对是三种核心改造方案中最容易实现的点击下载全文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