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课 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doc
13页世界古代史第一学习主题 史前时期的人类第1课 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训练提示】●易错点提示:1、人类的形成与发展人类起源经历了由“猿类”到“正在形成中的人”再到“完全形成的人”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可以用下列图示来理解人类就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南方古猿──早期猿人(包括能人) ──晚期猿人(包括爪哇猿人,北京人,元谋人等) ──早期智人(也称古人,包括中国的马坝人、丁村人,德国尼安德特人等) ──晚期智人(也称新人,包括法国克罗马农人,中国的山顶洞人等) ──现代人(包括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2、氏族社会的特点:一、氏族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不同的阶段;二、氏族是按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三、由于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时期,妇女和男子先后成为氏族社会的主体;四、氏族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平等社会,人们过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区别与联系提示 1、人类的出现与人种的形成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前,古猿进化成“完全形成的人”,称为“猿人”完全形成的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人类按体貌特征分为三大人种,即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2、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的异同点氏族社会类别不同点相同点母系氏族社会①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②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①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②都实行财产、分配的公有制父系氏族社会①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②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③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了私有制和奴隶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拓展与提升提示1、世界的人种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人类按体貌特征分为三大人种,即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世界三大人种的差异是在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之下经遗传而形成的,各人种虽然在肤色.毛发.鼻唇等外貌特征因长期遗传而极不相同,但各人种之间均可通婚而且在体质和智力上并无优劣之分,各人种之间也无高低贵贱之分;过去欧洲殖民者认为“白种人是天然的优等民族,而有色人种是天然的劣等民族”,目的是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服务,维持他们对亚非拉美地区广大有色人种人们的长期殖民统治和掠夺2、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并不断发展,相互分离以后,手工业又出现了,并逐渐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接着,部落之间的产品交换和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出现了适合男子犁耕农业和畜牧业的不断发展,使男子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社会最终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针对训练】知识点一1 早期人类1、过去一百多年来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但目前许多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始祖是 ( )A.非洲南方古猿 B.亚洲早期智人c.中国南方古猿 D.中国元谋人2、我们把古猿进化成“完全形成的人”称为“猿人”猿人”出现的时问距今约 ( ) A.一千万年前 B.六百万年前C.二三百万年前 D.一百多万年前3、促使古猿向人进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劳动C.生产工具的进步 D.生产力发展4、体质与现代人接近的是 ( )A.早期猿人 B.晚期猿人 c.早期智人 D.晚期智人5、现代人种之间的差异显现出来最早是在 ( )A.早期猿人出现的同时 B.早期智人出现的同时C.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 D.晚期猿人出现的同时6、科学家按体貌特征的不同,将人类分为三大人种。
下列不属于世界三大人种的是 ( ) A.黄种人 B.棕种人 C.白种人 D.黑种人知识点2 氏族社会1、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比男子高的主要原因是A.当时妇女人数比男子多 B.当时婚姻使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C.妇女是当时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组织者 D.当时的人们对妇女比较尊重2、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历史,人类历史上最早经历的社会是( )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原始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3、下列关于母系氏族的说法,那项是不正确的( )A.人们最初进入母系氏族公社阶段B.在母系氏族公社里,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C.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D.人们按照血缘关系居住在一起的4、下列不属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特点的是 ( )A.繁重而复杂的劳动主要由男子承担 B.血统以父系计算C.人们普遍实行群婚 D.私有财产和阶级产生5、阅读下列材料:当时的婚姻状况使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回答下列问题:1.这则材料反映的是氏族发展过程中的哪一阶段的婚姻状况?2.这一阶段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什么人?3.这一阶段后来被哪一阶段所取代?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整合训练】1、现代人种的差异出现在下列哪一时期( )A.晚期智人时期 B.早期猿人时期 C.早期智人时期 D.晚期猿人时期2、在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 )A.火的使用 B.直立行走 C.使用工具 D.集体协作3、在人种形成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 )因素。
A.时间 B.自然环境 C.基因 D.肤色4、人们“既知其父,又知其母”是在( )A.父系氏族时期 B.母系氏族时期 C.原始社会时期 D.人类形成初期5、促使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 A.妇女在氏族中的地位的变化 B.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婚姻关系的变化 D.男子在氏族中地位的提高6、下列关于父系氏族公社的说法,那项是不准确的( )A.男子主要从事犁耕农业和畜牧业,男子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B.家族长和氏族首领都是男性C.婚姻关系相对稳定,人们“只知其父,不知其母”D.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共同分配7、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在原始社会的后期,婚姻关系相对固定,人们开始“既知其母,又知其父”家庭长和氏族首领都是男性男子开始支配社会请回答:(1)材料中所描述的是原始社会什么时候的现象?(2)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这种变化和现象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考题档案】1、目前世界上的主要人种不包括( )A.黄种人 B.黑种人C.白种人 D.红种人2、下列现象符合原始社会最初的氏族社会生活的是 ( ) A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B男子在经济占主导地位 C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产生 D人们“即知其母,又知其父”【参考答案与点拨】针对训练知识点11、 A 2、 B3、 B4、 D (点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5、D6、 C(点拨: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前,古猿进化成“完全形成的人”,称为“猿人”知识点21、 C (点拨:妇女从事采集和家务劳动,在氏族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2、 C 3、B (点拨:本题对母系氏族基本情况考查在母系氏族时期,实行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4、 C (点拨:到父系氏族时期,一夫一妻家庭出现,血统以父亲计算5、 1.母系氏族社会 2.女性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3.父系氏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整合训练1、 A 2、 B3、 B (点拨:人种的形成主要受自然环境影响4、 A5、 B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的理解分析能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6、 C (点拨: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繁重而复杂的劳动主要由男子承担,男子取代了妇女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人们的婚姻关系也逐渐固定,一夫一妻家庭出现,血统以父亲计算7、(1)父系氏族社会时期(2)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繁重而复杂的劳动主要由男子承担,男子取代了妇女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3)私有财产和阶级产生,氏族开始瓦解,人类有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考题档案1、D (点拨:关于世界人种的分化,知道人种是按照能够世代遗传的体质特征来区分的人类群体,目前世界上的人种有三大分支,不包括红种人。
2、A (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最初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妇女从事采集和家务劳动,在氏族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人们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界古代史第一、二学习主题测试卷 第I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东、西方文明中,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可谓千奇百怪,但科学证明,人是 ( )A.上帝创造的 B.女娲造人而来 C.古猿进化而来 D.来自外星球答案 C2、人种的形成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仔细观察下面的三幅图片,他们各自属于的人种分别是 ( )A.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 B.黄种人、黑种人、红种人C.白种人、褐种人、黄种人 D.黄种人、黑种人、褐种人答案 A3、人类的诞生到现在已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可人类历史上最早经历的社会形态是( )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原始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答案 C4、中国的山顶洞人属于下列人类发展的哪一个阶段 ( ) A.正在形成中的人 B.完全形成的人 C.早期智人 D.晚期智人答案 D (点拨:晚期智人化石在亚非欧均有发现。
5、你认为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母系氏族公社里的是 ( )A.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B.财产公有C.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 D.家族长和氏族首领都是男性答案 D (点拨: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从事采集和家务劳动,在氏族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6、古代人类文明与河流息息相关,其中古代埃及文明起源于 ( ) A.印度河流域 B.幼发拉底河流域C.底格里斯河流域 D.尼罗河流域答案 D、7、如图的名称是 ( )A.迈锡尼王宫的狮子门 B.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C.雅典卫城复原模型 D.圆形大剧场遗址答案 B8、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哪个国家是“尼罗河的馈赠” ( )A.古巴比伦 B.古埃及 C.古印度 D.古希腊答案 B (点拨:本题考查四大文明古国所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