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科学滑轮组教案.pdf
16页六年级科学滑轮组教案六年级科学滑轮组教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滑轮组的定义引入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观察结构图 P14 ,理解滑轮组的构造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 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请学生猜想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 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实验探讨有 2 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 个动滑轮和 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三、游戏体验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出示游戏器材,找2 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六年级的科学手抄报相关图片六年级的科学手抄报相关图片1六年级的科学手抄报相关图片2六年级的科学手抄报相关图片3六年级的科学手抄报相关图片4六年级的科学手抄报相关图片5关于科技口号注重科技创造传奇科技是金科学无限创新不止走进科学战胜 SARS探索奥秘追求真理热爱科学,人有底气努力创造,终成大器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崇尚科学创造未来科学的知识科学对每个国家来说都太重要了,科技发达,国家自然就富强,国家富强了就有能力去保护自己的领土,捍卫自己的尊严,保证自己的国民安居乐业。
像袁隆平,他就用科技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以前,中国每亩地最多能产400 公斤的粮食,而袁隆平知道中国人多地少,甚至有些人家连一顿饱饭都没吃过,他下定决心要让粮食产量倍增经过他一番煞费苦心的研究与无数次失败后,他终于发明出了“杂交水稻”这个方法,让中国土地的水稻亩产达到800公斤,相当于以前两亩地的产量啊! 袁隆平的这一举动,让其他科学家也产生了灵感,提高了蔬果类的产量正是因为这些科学的努力,才使现在的中国用只占世界7% 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 的人口从这件事来看,袁隆平等科学家是用科学的方法让中国人吃饱了饭同样我们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我看了一篇报道,上面列举了一些科普调查的数据近期人们对科普知识的认识和掌握都提高了30% 而生活环境提高了80% ,人们对科学的兴趣也提高了 5% 这些数据表明,科学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人们也正因为如此,才对科学有了更大的兴趣去年我去了北京科技馆,科技馆里有着琳琅满目的科技展品这些科技展品都会帮助人来学习科学比如,会回答问题的机器人、会讲解自己身体结构的机器人、可以和人下棋的智能机器人我猜这三类机器人都安装了智能系统用科学的方法也可以节约能源,比如,智能水龙头、智能开关、太阳能汽车等。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国也曾经是一个科技强国,在明朝,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到了清朝,由于多年的闭关自守,妄自尊大,中国的科学技术开始渐渐落后了,结果遭受外强侵略现在虽然在逐步赶上,但跟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所以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继续努力只有我们努力了,祖国才有可能更加强大,所以科学要从娃娃抓起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 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根据之一放大镜是中间较厚、边缘薄、透明的 (凸透镜) ,放大镜具有 (放大物体图像 ) 的作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 ( 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 细微之处 ),使我们获得更多的 ( 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 ( 镜片的直径大小 )没有关系,和 ( 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 (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是:(1) 、移动放大镜: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人眼和观察对象直接来回移动,直至图形大而清晰;(2) 、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观察对象,直至图形大而清晰。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 透明水晶 )琢磨而成在 13 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使用观察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 肉眼)观察不到的 (细节)如通过 (放大镜) 能观察到苍蝇的 (复眼)、蟋蟀的“耳朵”在 (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7、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 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 (“鼻子” )8、两个 ( 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 ( 图像放得更大 ),这就是早期的 (显微镜 ) 显微镜) 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 (微观世界 )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 有规则几何外形 )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10、许多岩石是由 (矿物晶体 ) 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 (长石)( 云母)( 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11、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 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 (多种多样 ) ,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12、生物学家 (列文虎克 ) 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 倍的金属结构的 (显微镜 ) ,发现了 (微生物 ) 。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 (电子显微镜 ) 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 (200 万倍) 13、英国科学家 (罗伯特?胡克 )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 (细胞) 14、显微镜主要由 (目镜)( 调节旋钮 )( 物镜)( 载物台)( 反光镜) 等组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安放)(对光) (上片)( 调焦) (观察) 15、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 构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 (细胞) 组成的16、(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 (结构单位 ) ,也是生物最基本的 (功能单位 ),( 细胞学说 )的建立被誉为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17、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许多(荧光点 )主成,彩色屏幕的色彩是由 (红)( 蓝)( 绿) 三种颜色组成18、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 ,蚜虫的大小如 ( 针眼) ,在(10) 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的肢体,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19、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图: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世界是由 ( 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是在不断( 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 ,有些变化产生了 (新的物质 ) ,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 (化学变化 ) 。
2、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 物理变化 )和(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 产生新的物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3、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 白糖)和( 水)混合; 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 )和(白醋)混合4、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 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 (淀粉) 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5、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 蓝色) ,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6、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 气泡) ,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7、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 发光发热)、( 产生气体 )、( 改变颜色 )、( 产生沉淀物 )等8、铁生锈与 ( 水)和(空气)有关,在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 ) 关系很大9、探究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假设实验:(1) 、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吗?(2) 、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3) 、实验材料:三个盘子、三枚铁钉、水和菜油;(4) 、实验方法:将三枚铁钉分别放在三个盘子中,其中两个盘子分别装上水和菜油 ;(5) 、实验现象: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的铁钉有点生锈,放在水盘子中与水和空气接触的铁钉生锈较多,浸没在菜油盘子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6) 、实验结果: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其中水的作用较大。
10、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新物质附着 ),同时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 (变浅) ,这种变化属于 ( 化学变化 )11、用长柄金属汤匙去一小勺白糖,在蜡烛火焰上慢慢的加热,白糖会发生物理变化 (熔化) 和化学变化 (碳化) 1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是(二氧化碳 )气体13、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防止、减缓铁制品生锈的速度 ?答:(1) 制成合金 ;(2) 铁制品表面涂防护层 ;(3) 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第三单元宇宙一、填空题:1、月球是地球的 (卫星),它的半径大约为地球半径的(四分之一),它的引力是地球的 ( 六分之一 ) ,体积是地球的 (四十九分之一 ) ,质量是地球的 (八十分之一 ) 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 (38 万千米 ),昼夜温差 (310)2、1969年 7 月,美国的 ( 阿波罗 11 号) 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3、月球环形山的形状大多是( 圆形),有( 单个)的,有几个 (挤叠在一起的 ),也有 ( 大环套小环的 )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 (陨石撞击说 ) 。
4、月球围绕地球 (自西向东 )逆时针方向运行5、月球是一个 (不发光 )( 不透明) 的球体,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 的光6、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 月相)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 照亮的部分7、月相变化图:初一初四初八十二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七三十8、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称为(新月),“十五”称 (望月) 9、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 上半月由缺变圆,亮面在右面;下半月由圆变缺,亮面在左面)10、日食有 (日全食 )( 日偏食 )( 日环食 ) 三种,月食只有 (月全食)( 月偏食 )两种; 日食发生在 (农历初一 ) ,而月食发生在 (农历十五或十六 )11、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就会发生日食当月球运动到地球的背面,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就会发生月食12、太阳系是以 (太阳) 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 )、( 矮行星 )、( 小天体)“包括小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