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谈初中教育阶段语文教师角色定位.doc
3页试谈初中教育阶段语文教师角色定位(汉语言文学1班 2009140095 江川)[摘 要]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接受基本读写训练后,开始语文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人文素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引导、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语文教学内涵,做好学生人文素养体系的构建者、引导者,做“大”语文教育[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师、角色定位、语文素养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惯性和应试教育的双重作用下,受语文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差异的影响,初中阶段语文教育还较为普遍的存在为考试而教育、过分依赖教材教案、各学科知识拓展不够、培养目标模糊等问题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接受基本读写训练后,开始语文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人文素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样的教学模式会造成学生丧失语文学习兴趣,只学考试技巧,忽视语文基本功的培养,同时,过于狭窄的知识面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是识得汉字的文化矮子下面我结合学习实践谈一下初中阶段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三个问题:一、课堂教学过分依赖教材教案教材是依据教学大纲所编写的课本,尽管在总体上能够体现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即教学大纲规定的宏观目标),但具体到每一册、每单元乃至每一课教学目标就不够明确,致使教材的目标功能相对薄弱。
①语文教材在大纲指导下,在对教学目标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将不同文体、主题中具有高度代表性作品选入,这一标准决定了语文教材具有两大特点:选材的代表性、总量的局限性不少初中阶段语文教师恰恰只注重了其代表性,教学过程中,将绝大部分精力集中于对课文的拆析讲解中,将课文肢解成单句、词组逐字逐句分析而忽略了对教材外文本的拓展更有部分教师,照搬教案,教学中照本宣科,对讲解内容缺乏独到见解,将本该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堂变成了教师的诵读课二、缺乏对各学科知识融合中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融合”因此,初中语文教育要具有整合的功能,也就是要使学生将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旧的与新的)的零散的、非系统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新旧联系,纵横沟通,以求融会贯通②初中语文教材在选材的过程中,内容涉及人文自然、社会风土、哲学人生各个方面,如果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对字词读音、写作形式、体例范式的讲授,忽视了所涉及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缺乏必要的课外知识拓展,就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整合功能,必然会造成学生视野短浅、知识面狭窄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三、培养目标模糊,忽视学生人文素养形成教师们在对写作文体训练、词性划分、文言文阅读等小的教学目标较为明确,但在整个初中语文教育阶段的目标把握上却总在应试教育与人文素养培养两方面难以权衡尺度。
语文教育应做到文道统一,做到教书育人语文教学中,还蕴含着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美育、养成教育等方面,语文教育实际还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帮助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综合上述问题,我认为:初中教育阶段语文教师在角色定位过程中,应当在引导、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拓展语文教学内涵,做好学生人文素养体系的构建者、引导者,做“大”语文教育具体体现在:一、明确语文教学培养目标除完成大纲要求对具体语文知识讲授和文字应用能力培养外,教师应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进一步加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拓展课外阅读篇目,开展形式灵活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二、重视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人文教育语文教师应充分把握初中学生心理成熟培养期,结合语文课程安排实际,有目的的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美育、养成教育等,培养学生成熟的心智、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远大人生目标三、打破教材、教参局限,重视教学形式、内容创新对教材的使用可以以教材为纲,但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要在教材中解放出来,以教材联动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参可以提供有益参考,但不能代替思考,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参考教师用书、网络等多种信息以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全面把握。
在参考各种参考材料并完成独立思考基础之上,教师应把握学生心理,创新授课模式、丰富授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上提到初中教育阶段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的问题,归结起来,是对教师责任意识的更高要求,是对增强当代学生语文功底、人文素养的迫切需求,是做“大”语文教育,提升国民素质的要求参考文献:①②:参考自《试论中学语文教材的功能与结构》[作者]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张鹏举 部分资料参考自《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钱加清 山东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