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本科].doc
7页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第四版)《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本科](第三版) 主要撰稿人 刘茨 玉溪师范教育学院 目 录第一部分 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与态度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一、必修课程二、选修课程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第一部分 前言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社会上所提出的教师专业化就特别强调教师的工作只能由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个人才能担任的,而非其他个人所能胜任的作为一名合格的师范毕业生,除了拥有扎实的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具有丰富的教育和心理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知识,良好的教育情感和价值观,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娴熟的教育教学技巧其中学前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既是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理论依据,也是把握教育对象特点的基础,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首先要掌握的内容一、课程性质学前心理学是研究0~6、7岁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其核心任务是既要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又要揭示心理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制学前心理学是高等师范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干课程,它为该专业学生提供教育对象心身发展特点、规律及原因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也是学前教育学、各科教学法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形成探讨学前儿童心理特征、成因的能力,热爱幼儿,形成对幼儿的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模式该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深对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解和树立正确的发展观2、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发展目标选择相应的内容3、树立正确的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理念,训练观察和把握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技能4、关注三维目标的实现,强调能力本位的内容体系,积极情感和学科方法的习得5、着重学生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态度和思维定势的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6、采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相结合7、寻求学生主体对学前心理知识的建构,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强调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过程和从实践中提炼知识的分析归纳过程8、紧倚能力本位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力求实践能力目标的达成三、课程设计思路1、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整理分析幼儿言行事实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探讨现实可能和条件的基础上,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设计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能力培养和知识的应用为核心和、以年龄特征为主线,以幼儿认知、言语、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为重点,以培养具有分析、理解、把握、应用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技能的专业教师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能力本位的学前教育培养目标,及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和操作的折射3、学前心理学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必修课程由课程探讨内容及模式、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3-7岁幼儿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含认知、言语、个性、社会性)的发展规律等4个模块组成涵盖了学前心理学的最基本内容,从纵横二个两个维度描述了儿童的心理特征及其与实践的关系必修模块的设计要注意其结构的完整性和内容的新颖、充实,从而体现较强的基础性和新颖性4、选修课程由学前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及其探讨、典型实验设计及其分析,学科研究论文的写作、0-3岁幼儿的年龄特征、小学儿童的年龄特征、把握幼儿心理的常用方法等5个模块组成选修模块涉及到理论研究、实践应用、方法技术等层面,从两个方向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科研或应用素养和技能,可由具体的培养目标或学生自己确定的方向来指定必须选择哪些模块一般要求选择3个模块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框架,理解课程的基本理论观点,理解个体的心理差异,理解幼儿心理特征的概括和具体化过程。
2、理解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掌握各项具体的心理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3、应用各阶段的年龄特征4、学会独立和合作进行学前幼儿心理的观察、调查或小型实验、阅读、分析研究资料的技能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经历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和综合学前儿童的言行信息并进行推理归纳的思维过程和程序初步经历尝试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教育工作和生活中的过程,初步掌握分析综合研究资料并进行整合的过程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学前儿童生活、学习和受教养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探究方案,独立或与人合作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具体的对策3、能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和探究的心得和成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学前儿童心理特点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态度2、增强对学前儿童的好感、耐心,形成良好的与幼儿交往的言行习惯3、关注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问题,增加关心和爱护学前儿童的社会责任感4、热爱学前儿童心理研究或教育的职业,有努力为之奋斗的决心和精神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学生学习之后所应习得的内部心理变化和外显行为作为目标的内容进行表述。
一、必修课程(一)专题一 学前心理学探讨的内容及模式1、能够简述课程探讨的对象和任务2、能够简述课程探讨的发展历史3、能够简述课程的内容体系4、能够简述《学前心理学》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则、模式和方法5、实践活动中探讨幼儿心理的常用方法(二)专题二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1、理解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动力2、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3、理解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4、理解儿童在发展中的主动性与被动性5、了解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6、了解发展的均衡性7、了解发展中心理表现的一致性8、理解掌握发展的关键期(三) 专题三 各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成因及教育对策1、了解0-3岁儿童的年龄特征、成因及教育对策2、应用3-4岁儿童的年龄特征、成因及教育对策3、应用4-5岁儿童的年龄特征、成因及教育对策4、应用5-6、7岁儿童的年龄特征、成因及教育对策5、了解6、7-13岁儿童的年龄特征、成因及教育对策 (四) 专题四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探讨1、理解掌握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规律2、理解掌握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规律3、理解掌握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规律4、理解掌握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5、理解掌握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规律6、理解掌握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规律(五) 专题五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探讨。
1、理解掌握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规律2、理解掌握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发展的规律3、理解掌握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4、理解掌握学前儿童亲社会性行为发展的规律5、理解掌握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规律二、选修课程(一) 专题一 学前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及其探讨1、理解掌握皮亚杰的认知发生理论2、理解掌握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3、理解掌握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4、理解掌握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5、理解掌握乔姆斯基的转换语法理论(二) 专题二 学前儿童心理学经典的实验设计1、理解掌握认知方面的实验设计2、理解掌握语言方面的实验设计3、理解掌握个性方面的实验设计4、理解掌握情绪方面的实验设计5、理解掌握社会性方面的实验设计(三) 专题三 学科研究论文的撰写1、理解掌握学术论文的特点2、理解掌握学术论文的特点3、理解掌握学术论文的种类4、初步掌握学术论文的选题5、初步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6、理解掌握撰写学术论文的注意事项7、理解掌握学术论文的规范(四) 专题四 0-3岁幼儿的年龄特征1、理解掌握0-半岁幼儿的年龄特点2、理解掌握半岁到1岁幼儿的年龄特点3、理解掌握1-3岁幼儿的年龄特征(五) 专题五 小学儿童的年龄特征1、理解掌握小学儿童的认知特征2、理解掌握小学儿童的言语特征3、理解掌握小学儿童的个性特征4、理解掌握小学儿童的社会性特征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要体现课程的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使用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实地考察法、精品觅食法等,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综合、应用学前儿童心理特点和规律的能力。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2、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3、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4、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5、重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校内外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二、评价建议要在评价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和具体化过程,批判性思维能力、良好积极情感和态度等的评价在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参与评价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明确方向、调动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建议评价方案如下:★ 平时作业占10%★ 见习报告占10%★ 平时出勤和课堂表现占10%★ 期末闭卷考试占评价的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