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体质分布研究综述.docx
7页中医体质分布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中医体质学的丰富发展,中医体质在基层医疗服务中开始广泛应用,研究中医体质分布的特点,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医体质学说,掌握中医体质的影响因素并将其运用于临床诊疗保健及健康管理,符合中医治未病的要义,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调养措施,发挥体质学说在健康保健上的作用关键词:中医体质分布;文献综述;中医体质可以反映个体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作用下表现出来的身体生理和心理的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可以用来判定和了解个体和群体的健康水平,推测个体和群体对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所具有的易感性和倾向性,从而指导个体和人群掌握自身的体质特点和健康情况,采取有效的保健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同时也是中医中医临床诊疗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医体质学研究的深入,已经有不少的学者针对中医体质的分布规律做了许多的研究,现对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1中医体质的一般分布情况:从全国范围整体的研究情况来看,近十年来在我国的一般人群中中医体质的分布没有太大的变化,整体上有变化但趋于平稳,平和质人群占比的三分之一,偏颇体质种占前三位的分别是:气虚质、湿热质和阳虚质[1-3]。
有较多气短懒言、精神不振、疲劳乏力、食欲欠佳、大便不畅和心烦易燥等等特征人群的存在,这些实际上大多数都是是气虚质、湿热质和阳虚质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人们现代生活压力过大,经常熬夜劳累,不良嗜好,饮食无节制,还缺乏锻炼等等人文环境因素,造成了人体阳气损耗受伤,内脏、脾、肺功能下降所致2不同地区中医体质的分布情况:根据多位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因为自然环境的不同,中医体质在分布上也有差异性,表现为华东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一般人群中医体质分布各不相同[4]-[5],华东地区安徽六安偏颇体质以痰湿质为主,南方的广州以气虚质,阳虚质为多,西北地区的甘肃则以阳虚质为主这些差异性可能和地域不同,气候冷暖,生活饮食习惯不同有关3不同职业中医体质的分布情况:不同的职业中医体质分布也各不相同,例如在大学生中,体质分布以平和质所占最多,偏颇体质中以湿热质最多[6]可能与大学生生活相对轻松,喜食多油甜品,运动量不够有关;在教师的中医体质分布中,体质以阴虚质和痰湿质为多,这可能与教师职业的压力大,工作负担重有关;公务员则以气虚质和阳虚质为多,考虑可能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思虑过多,应酬繁忙,饮食多油腻的原因;工人和农民多以体力劳动为主,损耗过多,故而体质多以气虚质和阳虚质为多[7]。
4不同年龄中医体质的分布情况:在对不同年龄段的中医体质分布的研究中,由于地域和调查人群的不同虽有差异,但是大致可以发现儿童、青少年的体质相对纯粹稳定,以平和质为主,到青壮年时期(25-44岁),主要以湿热质和痰湿质为主,45岁以后当步入中年,以气虚质、阳虚质为多,到了65岁以后机体五脏功能更加日益衰退,形体亏损,多为痰湿质、血瘀质等偏颇体质,而且这段时期也是发病最多的时期[8]-[10]5不同性别的中医体质分布男女先天上在生理结构、生理功能、代谢和遗传等方面具有差异,[14-16]中医体质的分布同样具有性别差异性,其中男性偏颇体质占首位的是阳虚质,其次依次为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等女性占首位的是气虚质,其次依次为阳虚质、血瘀质、气郁质等性别差异原因可能在于:女性阴柔,阴盛阳衰,脏腑功能偏弱,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男性则为阳刚之体,脏腑功能偏强,以肾精为本,以气为主,而且女性性格偏于内向、感情细腻,常常多愁善感,容易被七情所伤,易于气滞血瘀[3]6不同少数民族的中医体质分布我国地域辽阔,有着56个少数民族,这些不同的种族分散在具有不同地域特点的地区,由于生活环境、生活习惯、饮食特点、民俗民风的不同,不同民族的中医体质分布具有群体差异性,同一地域下的不同民族的中医体质分布具有群体差异性,同一地区下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中医体质分布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11]-[16]。
出现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可能与不同民族的内在的基因特点和生活环境、劳作方式、饮食结构、民族习俗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的差异影响人体对环境、社会、疾病的反应,使得人群的健康状态呈现不同的分布特点7小结综上所述,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民族的人群中中医体质分布都存在差异,进一步验证了中医体质学的观点:中医体质是人群及人群的个体在遗传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功能、结构与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中医体质的形成与内在的先天基因因素、外在的自然环境、生理特点、社会人文特点等因素都有密切的关联因此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丰富发展中医体质学说,有必要继续研究体质分布研究,通过了解体质分布情况,探索影响中医体质形成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制定调养措施,发挥体质学说在健康保健上的作用参考文献:1. 王琦,朱燕波,中国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基于全国9省市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査数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 (1):9-14. 2. 冯娟,宫玉艳,李好勋,曹宏梅,谢兰.全国五省市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1):4722-4725.3. 金明兰.1261例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3,48(12):904-9054. 万生芳,于兴旺,甘肃省亚健康人群中医基本体质类型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医研究,2013,26(2):18-20.5. 唐伟,陈久红,薛金洲,等.六安市城区居民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J].西部中医药,2014,27(11):88-92.6. 徐毓华,王正值.1032名大学生中医体质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8(36):115.7. 杨阳,吴凤芝,朴珉贞,等,不同民族和职业对青海地区自然人群体质影响的调研分析与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3): 66-70,75.8. 邓科穗,项凤梅,江一平,年龄段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及发病[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8(2):40-41.9. 岑澔,王琦.不同年龄人群体质分布的调查分析[J].中华中医 药学刊,2007,25(6):39-40.10. 邸洁,朱燕波,王琦,王洋洋.不同年龄人群中医体质特点对应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05):627-630.11. 李群,欧少福,刘宁飞,张府平,胡星珍.不同民族中医体质研究现状[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32):146-148.12. 杨梅,郑进,等.西双版纳地区成年人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差异的族群相关性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5):4-5.13. 王志红,谢薇,等.佤族的中医体质学调查与分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4):25-28.14. 刘洁,曹永芬,彭华容,等.贵州世居三种少数民族中医体质分型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6(14):1952-1954.15. 刘海涛,穆静,等.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族与汉族的中医体质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6):182-185.16. 邢凯,程宝莲,余涛,等,青海大学不同民族学生中医体质调查分析[J].高原医学杂志,2012(1):55-58.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