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徐善俊老师的教学风格.doc
5页学习徐善俊老师的教学风格作者:朱瑞仪 来源:广东佛山南海狮山松岗联表小学徐善俊老师从教三十多年,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取得了十分巨大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今年九月二十四日,在深圳党校,在他六十五岁到来之际,他还不辞辛劳为我们上了两节课并作了一个精彩的报告能有机会亲眼目睹他的教学风采,不由他我觉得暗暗庆幸不但如此,我们还有幸得到了他一生的教学经验和心血凝成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探索》一书听后、读后,不禁感叹:徐老师不愧为特级教师!他确实有过人之处!我想这样概括徐教师的教学:"课前充分准备;课前充分准备;课后不断总结"一、上课前做好十分充分的准备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艺术家在台上展示的是他几十年的功力,他艺术的精华所在徐老师在讲台上也成了一位艺术家,他的每一节课都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在整个过程之中,没有多余的字眼,没有多余的动作,每个表情都恰到好处,每句"台词"都经过精心的设计,都有其目的性而始终贯穿的,是"情"!1、 以深情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之中,教师必须先投入到学习之中徐老师在这方面确实是我们的榜样你听他的范读,读到《将相和》里蔺相如"现在壁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一句时,那种气壮山河的气势,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跃然目前。
这决不是只稍为看看课文就能体会出来的他一定在备课的时候反复地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阅读思考,对课文的主要人物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了解,设身处地去理解和体味他们的感情,再进行了多次的朗读,才能读出这样的水平来!正因为他这样的投入,读得这样好,所以他的朗读就很具有示范性徐老师不但进行范读,他还常常在朗读指导时进行一大段的"独白"例如,他在《丰碑》一课的朗读指导中说:"徐老师为什么读得比较有感情呢?我觉得我是真正读进去了,动了真情了我一边读一边想,好像我就是军需处长,物资太缺乏了,我宁可自己穿单衣,也要让战士们都穿上棉衣;好像我就是将军,看着冻僵的老战士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先是生气,生军需处长的气,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后来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又感动得热泪盈眶;好像我就是战士,自己穿的棉衣就是军需处长发的,看着身穿单衣的军需处长被冻僵,难过得说不出话来……军需处长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你们也这样读,准比徐老师读得还要好、有感情,有没有信心?"要是他在上课前不把握好人物的思想感情,不事先进行语言文字表达的设计,试问这样优美的文字怎么会那么快冲口而出呢?徐老师的过渡语也是十分值得细细品味的,乍听起来漫不经心,可却往往一笔带过,恰到好处。
例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他用了几句话,就让学生从第五自然段的学习一下子略过了关于草塘春天和冬天的描写而转入到第十七自然段的学习之中:"现在老师来当导游同学们,现在是夏天,你们要是春天、冬天来,那就更有意思了!'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我们北大荒,不仅风景优美,物产也很丰富你说现在?现在也有鱼,你看那水泡子里,挤挤挨挨的不都是鱼吗?你想摸,就下去摸几条吧!啊,同学们,草塘最美的地方到了,快跟我到小河边去看看吧"要是他事先没感受到草塘的可爱和优美,他怎能在演好这个"导游"角色的同时,达到教学环节的转换的目的呢?以教师本身充沛的情感引领学生阅读课文--"善读",落实各个教学环节,是徐老师的一大教学特点不用说,这需要他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并写好教案2、 巧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徐老师的另一教学特点是"善问"要问得好,问到点子上,那教师对课文的内容要了解,对故事和人物要熟悉,对作者遣词造句等各方面都必须先有深的体会而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就更要在这个基础上抓住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抓题目问例如在《将相和》一课中,读题之后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将是谁?相是谁?他们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了?一下子扣紧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于是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进行概括。
抓诗眼问例如在《黄鹤楼送别》一课中就引导学生抓住"下扬州"的"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用'去扬州''到杨州'?"这样转入到对词句运用的推敲赏析上了抓重点词句问徐老师常常在备课时就会考虑到一些重点词在文段中的重要地位,在品读的同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来,并且充分考虑学生可能会提出此什么问题例如《将相和》一课找出了"撞碎"一词后,徐老师引导学生提问:"重点句、重点词找出来了,就这些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学生于是就提出了"蔺相如为什么要撞柱子?""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吗?"这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来了又例如,在《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中,徐老师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作者写从外洞到内洞用了哪些动词?你认为哪个动词用得准确、生动?"之后就引导学生品味"挤压"一词:为什么挤压一词用得最准确、生动?作者为什么会有"挤压"的感觉?这样就引导了学生学会提问题,学会带着问题去学习3、 挖掘重点的字、词、句在徐老师的教学过程中,确实像他的其中一个雅号--"善抠"他在《将相和》一课,就抠住了"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句话,抠住了"撞碎"这个词,抠住了"撞"这个字,让学生一步步体会蔺相如的大义凛然,机智勇敢。
而在《丰碑》一课他就抠住了"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抠住了"晶莹"和"丰碑"这两个词,抓住了"丰"这个字,让学生体会出了军需处长的伟大、无私……每篇课文,他都能挖掘出一些重点字、词、句来,甚至一些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好比如《草船借箭》里的"谢谢丞相的箭!"这个重点句,体现出了诸葛亮的成竹在胸,"谢谢"这个词是对"借"的肯定和感谢一般人就大留意这句话,可是徐老师就在备课的时候就把它找了出来,作为上课时指导学生理解的重点之一4、 准备必要的教学用品在对教材有了充分的把握之后,徐老师还会想方设法准备一些教具来突破教学难点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将相和》一课中,他就事先画好了一幅关于七国的大至战略图,以让学生了解秦强赵弱的形势并创设古代的气氛还有那个《将相和》人物评论会的会标,很能让学生进入情景类似的还有《西门豹》里面的那个拍电影的片头,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一些关于课文内容填空的投影片的制作,也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使学生概括主要内容一下子变得有话可说了虽然我们现在很多老师能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了,但是能否自己进行这样的深入浅出的设计呢?看来徐老师在十多年前就不但具有十分先进的教学法理念和思想,而且能使用十分先进的教学手段了。
二、上课时突现十分迷人的亮点徐老师的课往往让人觉得言简意赅,随意自然,却又在不经意间高潮迭起,让人陶醉其间1、 善于抓住重点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悟"讲得精当,读到重点"是我对徐老师阅读课的概括他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确确实实是"舍得"的首先是"舍"舍弃教师太多的讲解和详尽的分析,舍弃对一些非重点段的繁复阅读,一下子就集中精力找到重点段进行多层次的全方位的读例如《将相和》一课,他在初读课文之后,就问学生:"请浏览课文 1-10自然段,你们觉得哪一段最重要?"了,这样,很快就让目标对准了第八自然段,然后"集中火力"对这一段进行强攻其次是"得"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得,得到阅读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例如,也是《将相和》中,徐老师在初读课文后,徐老师进行小结"初读课文,同学们学会了生字,大体了解了文章的内容,这只是读书的第一步下边该怎么读,大家再来提建议……"然后让学生谈读书方法教师再进行归纳:"同学们的建议真好!这样长的课文,在初读的基础上一定要抓住重点仔细地读,感情文章的意思,体会文章的感情,学习文章的语言下面我们先来读……"还有就是重点段舍得多花时间让学生多读例如《景阳冈》一课,徐老师就用了超过 20 分钟的时间进行"拳打猛虎"一段的读。
首先是指导学生"边读边想":武松是分几步打虎的?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使学生边读边画,读了两三遍然后让学生"个别朗读",大家进行评论当学生读得不够好的时候,再来引导学生讨论上面的问题,"练习说话",简要说出打虎的主要过程再指导学生"推敲词语",在说话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接下来进行"示范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让他们有模仿的样子了紧跟着进行"情感培养",教师谈话"我读时觉得自己就是武松,正在跟老虎作你死我活的搏斗……"鼓励学生自己读一读,比老师读得更好于是,就进行"朗读比赛"一番表扬并小结方法之后,进行"故事大会"了……你看,这样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吗?学生在这过程中,是真真正正在进行着语文的学习,他们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朗读水平,说话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训练并提高了不同的课文还有不同的重点,有的课文重点品读人物的语言动作,例如《将相和》,有的课文重点品读人物的外貌表情,例如《少年闰土》,有的课文重点品读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黄鹤楼送别》,有的课文重点品读人物的崇高品德,例如《丰碑》……2、 善于提出精当问题带领学生以思促读徐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他自己呢,则不但善于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归纳为一些大问题,而且善于设计一些精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读。
例如《将相和》一课,他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一下了答出打成平局的大有人在可是细读细想之后,学生就发现了是赵国胜利了,并一一举出了文中写到的大个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就促进了学生的读,促使他们养成读书思考的习惯,不要人云亦云,说话也要有理有据另外,就是《草船借箭》一课中,徐老师在备课时提出的问题:从哪些词句中最能看出周瑜想刁难诸葛亮?为什么?这个问题,他在教学设计时自己就充分作了考虑,学生可能从四个方面进行回答:A、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周瑜是水军大都督,难道连这点作战常识都不知道吗?这是明知故问B、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用"公事"压人)C、周瑜问:"三天造得好吗?"(这样短的时间,怎能造好这么多支箭?这分明是"强人所难"!D、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想将诸葛亮置于死地)可以想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答好这个问题,就要联系上下文进行研读,边读边想,想了再读,当得到同学或老师的启发后,再想再读,形成自己的说法。
3、 善于运用丰富优美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熏陶感染徐老师的教学语言是十分丰富优美的这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大环境他丰富的语言体现在三个方面:创设情景;过渡小结;激励学生首先表现在"创设情景"上例如,在《丰碑》一课中,他范读后的那段独白,还有在他《黄鹤楼送别》一课中,引导理解"孤"字后的小结:"一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无限敬仰之情;一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一个孤字,也可以看出大诗人推敲词语的非凡功力真乃'过尽千帆皆不见,不心只送孟浩然'啊!我们要把这依依惜别的深情读出来"多美的语句啊!其次就是"过渡小结"徐老师在过渡小结时喜欢"引经据典",往往引用一些格言警句或谚语俗语例如在《将相和》一课中,他就引用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常常引导学生用一些成语去概括人物的特点和故事情节同样是在《将相和》中,他除了引导学生说出"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这两个课文中出现的成语外,还引导学生说出了"随机应变""见机行事""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缓兵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论功行赏"等等一系列的成语,使学生在切合情景的环境中运用和积累语言。
还有就是"激励学生"徐老师表扬肯定学生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他不惜功夫锤炼自己的语言,锤炼赞赏学生的语言单就《将相和》一课,有面对多数人的,比如:"这些问题提得好","很好,我们就是要学会自己学习,接受你们的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