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应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的价值.docx
5页分析应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的价值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护理敏感指标质量近年来,心血管内科作为一种风险较高的内科方向,收治的多是病情危重的患者,且大多伴有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症状,极易发生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心跳骤停等情况,因此护理安全是其临床工作的重点内容[1]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能够对临床实践和护理管理各环节产生影响,可提升临床护理质量[2]为进一步提升我院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水平,本研究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作为常规组,同时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作为试验组纳入标准:经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等明确诊断为心血管内科疾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基础性病症;伴有认知障碍或精神障碍常规组患者中,女450例,男550例;年龄55~83岁,平均(68.75.8)岁;其中,450例冠心病,320例高血压,170例心律失常,60例心肌病。
试验组患者中,女455例,男545例;年龄56~83岁,平均(68.95.7)岁;其中,455例冠心病,320例高血压,165例心律失常,60例心肌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1.2 方法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安全管理,即: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尽可能满足其提出的合理要求,配合医生开展医疗工作等试验组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具体内容包括:①构建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小组小组由护士、护士长及护理部主任组成,由护理部主任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相应科室护士长筛选并设立敏感指标;由护士长担任副组长,负责敏感指标筛选的统筹管理工作;小组成员为护理人员,包括资深护师2名、主管护师2名,均应具备丰富临床经验,其职责是查询资料、初选指标等②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筛选参考美国学者提出的“结构-过程-结论”理论及《医院分级护理指标指导原则》、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评审委员会制定的理论标准,设计关键词,包括“安全管理”“敏感指标”“心血管”“护理质量”等,结合心血管内科具体护理情况,通过搜索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初步拟定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其中一级、二级、三级指标依次为10、20、30项。
同时,小组成员共同针对各项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进行评分,存在较大分歧的指标需修改或删除,最终确定5个得分最高项目为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即高危药物管理和使用合格率、患者身份识别准确率、高危风险评估合格率、分级护理落实率及专科技能合格率③具体措施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血管内科敏感指标、专科护理知识,明确上述5项护理敏感指标的含义并进行考评,引导护理人员在具体护理中开展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提升其专科技能合格率入院后2h了解患者病情改变,对是否出现坠床、跌倒、导管脱落进行统计,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及时检测患者呼吸、心率、血压、脉搏,若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应第一时间告知医生,给予患者24h心电监测,按照医嘱进行处置针对患者、家属开展健康知识教育,使其能够深刻认识相关疾病的形成过程,并引导患者在此过程中提升自身护理能力定期了解患者运动、饮食、大小便情况,并进行相应指导药物使用期间,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药物使用方式及注意事项,如静脉注射硝酸甘油时,应严格控制滴速,嘱患者及家属不可随意调节以防发生危险心血管内科主要是老年患者,存在较多高危风险因素,例如患者存在心肌梗死风险;患者平衡能力差易增加跌倒、坠床风险;长期卧床者存在压疮风险,对风险进行及时准确评估,为高危风险设置床头警示标识卡,提醒医护人员强化防范,开展有效的管理和宣教。
护理人员在具体护理中认真实施已确定的护理敏感指标,由责任组长或护士长进行监督和抽查,出现问题应立即整改1.3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落实情况,应用自制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调查表[3],由护士长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进行评估,包括专科技能合格率、分级护理落实率、高危风险评估合格率、患者身份识别准确率、高危药物使用和管理合格率②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院内压疮、导管脱落、坠床、跌倒、心搏骤停、心肌梗死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 两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落实情况比较试验组的专科技能合格率、分级护理落实率、高危风险评估合格率、患者身份识别准确率、高危药物使用和管理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表1)表1两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落实情况比较(n=1000,n/%)2.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试验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表2)表2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1000,n/%)3、讨论心血管内科患者通常病情较重,相对于其他科室,其坠床、跌倒、心搏骤停、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更高,因此需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开展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
临床研究认为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患者安全管理中可进一步提升护理安全管理水平[4],通过构建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小组,在设立关键词、搜索数据库的基础上,挑选心血管内科安全管理相关指标,并交由护士长筛选,确定患者身份识别准确率、高危风险评估合格率、分级护理落实率、专科技能合格率、高危药物管理和使用合格率等5项评分最高指标;然后在具体护理安全管理中充分贯彻以上5项指标,并强化对护理质量要求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专科技能合格率、分级护理落实率、高危风险评估合格率、患者身份识别准确率、高危药物使用和管理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说明应用护理敏感指标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原因在于将护理敏感指标作为临床护理服务工作开展的导向,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升其专科技能水平,通过实时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评估其发生坠床、跌倒、导管脱落、压疮等不良状况的风险,并设置风险警示标识卡,可进一步提升高危风险评估合格率心血管内科患者通常病情较重,若发生心脏不良事件会严重影响患者治疗进程,并影响其预后,甚至导致死亡[5]护理质量敏感指标通过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和护理差错的发生,获得了患者的普遍认可[6]。
临床研究显示,应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可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7]本研究中,试验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与上述结果一致综上所述,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护理质量,患者认可程度更高参考文献:[1]孙文莉,王琨,英华.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骨科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18):114-116.[2]陈霞,唐明霞.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控制及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1):117-119.[3]李智英,成守珍,吕林华,等.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优质护理评价及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0):1168-1171.[4]卢艳,舒德翠,韩华琼,等.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优质护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8,24(4):158-159.[5]程珊.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优质护理评价及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饮食保健,2018,5(3):14.[6]刘娟玲.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优质护理评价及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4):154-156.[7]蔡君.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优质护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15):2049-2050.马晓茸,张瑜.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25):148-149.-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