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夸张.docx
5页精品word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 - - - -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夸张——《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一陈友冰夸张是诗歌中常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 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或某种性质、程度, 借以突出事物的某种特点,抒发作者某种剧烈 情感的修辞格式;夸张这种手法产生很早, 几乎是同我国古典诗歌同时产生的; 早在我国第一部民歌集 《诗经》中就显现夸张,如《河广》篇: “谁谓河广?曾不容舠;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河狭窄的容不下一条小船,路途近的一个早晨就到,这皆属于缩小夸张; 《诗经·云汉》篇: “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是说周朝的百姓一个也没有剩下,这属于夸大夸张;最早从理论上以专文来探讨夸张手法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写了《艺增》 、《儒增》、《语增》三篇评述夸张的文章,对经书圣典中的夸张,有时辩护,有时批判;对文艺作品中的夸张, 常常不赞成; 对世俗传言中的夸张, 更多的是否定; 他在说明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这句话时,说 :“人无在天上者,何以知其闻于天上也 .无以知,意从准况也;使 人或时不知,至诚以为然;或时知而欲以喻事,故增而甚之; ”指出夸张与诗人的想象有关,与诗人的剧烈感情有关,与比如也有亲密的关系;对夸张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夸饰》中说 :“言峻就嵩高极天,论狭就河不容舠,说多就子孙千亿,称少就民靡孑遗” ;同王充相反,他对文艺作品中的夸 张持确定态度,认为不仅无害,而且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 ,而且具有“谈欢就字与笑并,论戚就声共泣偕”的艺术魅力, “神道难摩,精言不能其极;形器 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 ,运用得好甚至能“披瞽而骇聋” ;如何运用夸张,刘勰提出“夸而 有节, 饰而不诬”的原就; 这些论述不仅道出了夸张的本质特点,也划分了夸张与夸大失实的界线;刘勰在《变通》中仍直接运用了“夸张”这一修辞术语;一、夸张的审美价值夸张有如放大镜, 使人们能够更直接、 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特性, 获得鲜明的印象和详细深刻的感受; 在诗歌中, 夸张用于描写可以使形象更加突兀生动, 用于说理能够化抽象为详细,变深奥为浅显,用于抒情能将情、景、物、我溶为一体,给语言增加幽默、讽刺的情味,收到良好的表达成效;详细说来,它有以下几种美学成效:1、夸张能够制造新异的意象美夸张能制造意象美, 这种意象具有超常变异性; 它以变形的手法, 转变事物原有的人们熟识的面貌, 制造出一种生疏的全新意象, 这一意象是读者未经受和感受过的, 因而能够给人一种愉悦的新颖感受, 从而产生特殊的艺术魅力, “发蕴而飞滞, 披瞽而骇聋” ;当我们读了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举手可近月,前行如无山” ,“噫吁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类诗句后,对庐山瀑布的壮观、对伴侣的友谊, 对太白峰的高峻和蜀道的艰巨都会产生从未有过的新颖特殊的感受, 从而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杜甫形容胡马的剽悍削瘦: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房兵曹精选名师 优秀名师 - - - - - - - - - -第 5 页,共 5 页 - - - - - - - - - -胡马》),这是个表达句式, 到底如何剽悍如何削瘦, 我们只能有个模糊印象; 李贺在 《马诗》中对此加以夸张形容: “此马特殊马,房星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通过这一想象加夸张, 对马的剽悍削瘦印象就会极其深刻形象;讨论者常说, 李贺的奇谲源于杜甫,这 话不错,仍要加一句,他也进展了杜甫的奇谲!再如形容山高的诗句,李白有“连峰去天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王维有“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其中有夸张,但到底如何高峻,仍是印象不深;假如改为“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题峰顶寺》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道难》);同样是李白的作品,甚至是同一首诗中,其意象就要新颖得多,给人的印象也要剧烈深刻得多!2、夸张能产生浓郁的情感美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动力, 也是艺术创作的核心; 在全部的文学样式中, 诗是一种最长于抒情的文学样式,情感不仅是诗的活动的原始动力,也是诗的生存价值所在;有人说, 情感是诗歌脸蛋上的红晕, 没有了情感, 诗就显得惨白无力; 夸张是诗歌创作主要修辞手法之一; 由于夸张能够充分表现情感美; 如李白的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那种人生苦短的悲伤,那种狂放深沉的愁绪,如排山倒海而来,让人震动,让人叹服,从而产生剧烈的感染力!柳宗元的 《江雪》 将冬日雪原的荒漠苍凉, 天地无语死一般的沉静, 渔翁寒江独钓的孤独与执着,通过夸张让读者视野产生剧烈震动, 从而深深感受到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 壮志未酬又身处荒州的旷世孤独之情感;又如项羽《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的慨叹,通过夸张让我们深知什么是英雄末路,什么是命运之困厄和错位!3、夸张能够表现崇高美美学形状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美丽,一种是壮美; “胡马、秋风、塞北”是壮美, “杏花、春雨、江南”是美丽;壮美又称“崇高” ;西方美学家朗吉诺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内涵: 即庄重宏大的思想、 大方激扬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 (《论崇高》)就诗歌中的崇高而言,其内在是一股强大的不行遏止的气概,外在就是以粗犷、激扬、刚健、雄浑、浩渺等形式美为其特点;就审美体会而言,能使读者在接受中受到震动, 产生庄重感或敬畏感, 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惧怕, 使生命主体在感奋中得 到升华; 夸张的手法是产生壮美的主要手段之一, 由于把描写的对象放大, 把情感表现得更 热闹,从而制造出比外部世界更加博大的天地, 更加强劲的气概, 从而把人带进崇高的境域; 例如盛唐诗人岑参的边塞诗,被诗论家称为“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殷璠《河岳英灵集》 ),在他笔下的西北边塞风光,奇妙而又美丽;戍守的将士们,大方而又悲壮;无论是“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的塞外奇寒;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走马川狂风, 也无论是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的雪夜急行军, “四边伐鼓雪海涌, 三军大呼阴山动”的猛烈战役场面,都给人雄奇壮伟的艺术感受, 都产生一种崇高美; 这种崇高美的产生与构思、想象、 美丽的语言不无关系,但夸张手法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上面提到的“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 阴山动”即是夸张,上面没有提到的“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 (《醉里送裴子赴镇西》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更是夸张;这些夸张,把西北边 塞的苍茫、粗犷、奇妙;戍守将士们的勇敢、大方和悲壮的献身精神宣泄得热闹而又充分, 让读者在新颖的感受中受到剧烈的震动,从而产生一种崇高的美感;5、夸张能制造出幽默美夸张往往把表现对象推到超常的极点, 使之夸张变形, 这就造成真实事物与夸张事物之 间的冲突或不和谐,从而产生出人意料的喜剧成效;如元代无名氏的《嘲贪汉》 ,讽刺一个吝啬鬼:“一粒米针穿着吃,一文钱剪截着用;看儿女如衔泥燕,爱钱财似竞血蝇;无明夜攒金银,都做充饥画饼” .作者借助贴切的比如进行夸张,把贪财汉的举止、心境描画得淋漓尽致; 夸张的手法结合辛辣语言形成剧烈的讽刺成效; 又如元代无名氏的这支小令 《醉太平·饥贪小利者》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散曲列举了六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做法进行夸张,对贪婪搜括者的手段和心理进行极大地讽刺,使读者在幽默中领会世事百态!二、夸张的分类夸张的修辞学分类有两种分法: 一是按时间范畴, 可分为程度夸张和超前夸张; 其中程度夸张又可分为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按构成标准划分就可分为单纯夸张和融合夸张;(一)时间范畴上的分类1、扩大夸张扩大夸张就是有意把事物的数量、特点、用途、程度等往大、快、高、重、长、强等方面进行夸张;数量上的夸张如李白“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襄阳歌》);“一击九千纫,相期凌紫冥; ”((赠郭季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杜甫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 ,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饮中八仙歌》 );“灵敏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不见》)等;特点上的夸张如杜甫的为《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这是赞扬一位闻名画家王宰画的《昆仑方壶图》 ,时间约在代宗上元元年( 760);题为“戏题“就带有夸张想象的成分; 王的原作没有传世, 但我们通过诗人的描画、 夸张和想象, 为后人再现了这幅气概恢宏的山水图, 使我们对这幅山水图的种种特点, 诸如布局、 景物以及精妙之处都反常清晰地留下深刻印象, 其中诗情画意, 更是令人赏心悦目;清方薰在 《山静居画论》中说: “读老杜入峡诸诗,奇思百出,便是吴生王宰蜀中山水图;自来题画诗亦惟此老使笔如画” ;这是静态的山水画,仍有动态的人物表演,更是通过夸张紧紧抓住其形象特点, 诗曰《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器行》 ,其中回忆歌舞伎公孙大娘当年跳剑器舞时的情形: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懊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唐代的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 剑器舞属于健舞类, 舞者身着军装,舞起来, 有一种雄健刚劲的姿态和激扬顿挫的节奏; 这位公孙大娘特殊善于跳剑器舞, 据晚唐郑嵎的 《津阳门诗》介绍: “公孙剑伎皆奇妙” ;下有自注:“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 ;另一位晚唐诗人司空图《剑器》诗称: “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 ;可见这是位剑舞的高 手;但剑器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舞姿, 舞者的着装、 道具, 音乐的节奏、 旋律, 今已失传;听众的表情、感受, 我们也无法亲自目睹耳闻;但是通过杜甫这首出神入化的诗作,我们对唐代剑器舞的特点以及这位舞者的绝技都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其中“羿射九日” ,可能是形容公孙大娘弟子手持红旗、 火炬或剑器作旋转或滚翻式舞蹈动作, 好象一个接一个的火球 从高而下,满堂旋转; “骖龙翔舞” ,就是形容这位舞者翩翩轻举,腾空翱翔; “雷霆收怒” ,是形容舞蹈将近尾声,声势收敛; “江海凝光” ,就写舞蹈完全停止,舞场内外寂静空阔,好象江海风平浪静, 水光清亮的情形; 这皆是将比如与夸张相结合的复合夸张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