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地在哪里.docx
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海地在哪里 北京时间2022年1月13日5时53分,一场7.3级的猛烈地震撼动了海地,使这个“西半球最不发达的国家〞顷刻间生灵涂炭灾难发生后,凤凰卫视立刻启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直播窗口,同时调派驻纽约记者张世欣、赵宏,台北记者站陈淑琬、梁培伟、陈佑彬,挺进海地然而,在陆路、海路、航空全部瘫痪的状况下,海地仿佛是一片从地球上被撕裂下的孤岛,近在眼前却无法靠近如何进入灾难核心?经过诸多坎坷,张世欣成为首批进入海地的中国女记者之一凤凰卫视的记者们再次以近乎忘我的专业主义追求,完成了一项原本不成能完成的采访任务 然而,大灾当前,每一个记者的灵魂内都有着职业与人性的反思他们哭了,包括赴云南采访中国维和警察遗孀的凤凰卫视驻北京记者胡玲在灾难报道中,记者是应当迫近真实,还是让生命安眠? 记者陈淑琬:海地的七天七夜 陈淑琬,凤凰卫视台北站记者,海地地震发生后,她和同事跟随台湾救援队辗转抵达海地,第一时间对震后海地的搜救、援助、医疗、民众生活等做了细致的报道24日,她和同事随搜救队撤离海地回到台湾陈淑琬说,虽然人已经回来,但是心里却还一向挂念着那个叫海地的地方…… 得知可以去海地采访的消息,陈淑琬根本没有时间多想,整理设备,出发。
一共换了3班飞机,从台北出发飞到洛杉矶,再从洛杉矶飞迈阿密,然后从迈阿密飞多米尼加,结果从多米尼加坐小巴走陆路,终究震后第四天抵达了海地 在海地采访的几天中,陈淑琬发觉,当地没有任何人乐意住到建筑物里面,以前的高尔夫球场、公园、野地里,全部都支满了帐篷帐篷很简单,用木条作支架,大片的布或者塑料、甚至是几块连接起来的毛巾都做成屋顶而且,也根本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像汶川地震灾后集中安置灾民的组合屋或是帐篷在海地,只有伤残的人能得到安置,手好脚好的人不会被UN(联合国)在资源分派方面列为优先救济的对象 陈淑琬说,海地人说话都是没有经过修辞或掩饰的,很直接在采访中,陈淑琬和同事遇到了好多良善的海地人,他们长期以来认为他们的声音是不被外界听见的海地普通人的欲望很简单,有一瓶水,就能十分愉快;出去一整日得到一包饼干,他就觉得这一天是幸运的;当地的小朋友,眼睛亮亮的,看着你就来抓你的手从小朋友的脸上还看得到淡淡的、浅浅的微笑大人们即便没有笑,也没有眼泪陈淑琬拿着数码相机问一个妈妈可不成以拍她和她的孩子,她用手比划说可以陈淑琬拍完之后马上给她看,她们就笑了,显然从来没见过拍完照片直接就可以看的老人家很诧异,瞪大眼睛,出现了难得的笑容。
在海地,记者和救援队员一样,食物都是自带的可在那个地方,大家都很省,其实一天喝三四瓶水也没问题,带的都够但是各国记者都一样,都很节省像我就喝一瓶水,男同志对比辛苦、出汗多,也只喝两瓶〞而每天的伙食也是简单到仅仅够维持体力工作的,陈淑琬和同事在现场没时间也没心情吃,三十五六度的气温,使人无时无刻不是口干舌燥的,所谓“吃饭〞往往不过是咬一咬饼干喝点水而已 生存条件的恶劣,挑战着记者的生理极限震后的海地,可以想象,根本没地方住,陈淑琬笑着说:“其实也不用睡,海地的白天是中国的晚上和下午,白天不用说确定一向在工作,回去以后晚上赶发稿,就是24小时不停地在做这些事情每天能睡一两个小时就很幸福了,不过真的很难睡着每次连线完大约是凌晨3、4点了,而7点又要行动了〞 离开海地后,陈淑琬把工作中拍摄的照片一一整理后,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好多在其他媒体报道中不曾出现的真实场面令网友颇为震惊,由于在她的镜头里不仅有震毁的房屋墙垣和伤残的肢体,更有路边无人收殓的亡者、太子港机场外拥挤着争抢工作的人群、以及瓦砾堆边仿佛不知灾难降临依旧畅快玩耍滚轮胎的男孩子们在陈淑琬的眼中,新闻不仅是天崩地裂房倒屋塌和救援队的奋力施救,更重要、更令她牵挂的是那些活生生的海地人。
记者张世欣:记者生涯中最艰苦的一次任务 凤凰卫视驻纽约记者张世欣是首批进入海地的中国女记者之一这趟海地之行,可以说是她近10年记者生涯中,最危险也最艰苦的一次任务 地震发生隔天,也就是13日一早,张世欣接到总部的命令,“务必想方法进入海地〞张世欣一边跟“全球连线〞电连,一边开始计划行程,不过打听一圈之后她颓丧地意识到,进入海地几乎是一件“不成能完成的任务〞海地机场塔台损毁关闭、海地和多米尼加边境情势混乱暂时关闭、太子港位于震中完全失去交通功能,也就是说:海路、陆路、空路这些一般人能用的方法,通通瘫痪 北京时间16日的晚上11点,终究经过7个小时的颠簸路程,张世欣和同事赵宏随台湾首批搜救队一起跨进了海地的边境 那是地震后的第4天,海地的国际机场仍旧濒临瘫痪,海地总统与多米尼加总统15日会面,决定全力保障这条陆路通道的安全,让救援物资顺利进入因此在与多米尼加及海地两边都联系好了军方及武警保护之后,张世欣一行终究得以上路,搭乘小巴前往海地 尽管有美军协助,多海两国边境仍旧是一片混乱,海地难民想往外走,逃离已经残缺不堪的家园,搜救队、医疗队及人道救援物资却是急着往太子港里头奔。
据估计,地震之后已经有超过20万的海地人向城外迁徙一个破旧的边境铁栏杆大门,相隔着彷佛是天堂与地狱的两个世界 两个小时后抵达太子港市区,刚下车,一个摇晃动晃的余震就给张世欣来了个下马威尽管之前早就每天守着新闻看最新情形,真的到了现场,却还是很震撼,张世欣始终无法忘却那一瞬间的感觉,“是一种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所见、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一间二层半倒塌的房子里,一张床的一条脚悬空着站在二楼,还在的那一面墙壁,窗帘被风吹着飘啊飘的不知道地震当时,房子的主子在哪里,做什么?当周边整个城市像骨牌一样倾倒时,空气中传来的,会不会是一种排山倒海的低吼声? 尽管已经离开海地多日,但张世欣总是忍不住想起她的海地朋友们、司机Garieh、护送他们的保镖,还有孤儿院的孩子们,乌溜溜大眼睛里面的纯净与天真她说:“从事新闻工作这么多年,这是我第一次冲到第一线灾难现场,而且规模之大前所未见传闻中的尸横遍野、空气中迷漫的尸臭味,此后对我不再只是一个陈述新闻的形容词〞 记者胡玲:一次无法完成的采访 海地发生大地震后的第3天,公安部网站公布了我国驻海地维和警察8名失踪人员名单,其中有3名来自云南边防总队。
身为记者又同是昆明人的胡玲,总觉得自己应当做点什么,所以她想都没有多想,就向总部提出了申请――去云南边防总队采访整理行李,出发,抵达,一切都很顺利 虽然行程顺利,但胡玲的心里却一向在打鼓云南那边具体状况都还不明了,就这么摸黑去了,该采些什么内容呢?想想那些家属,正在焦虑地等待的是亲人可能已经丧生的消息,他们又还可能再多说些什么呢?2022年汶川地震时的采访已经有阅历,每问一个问题,其实都是对当事人和亲属的一种煎熬,由于这意味着他们要再回忆一次血泪史想到这,胡玲开始懊悔主动申请这个选题了 到达之后的采访,是从边防总队宣传处开始的比预期好的是,当地的采访气氛对比开放,对3位维和警察的办公室、领导、同事,记者都可以采访钟荐勤(海地维和烈士)隔壁办公室的小李,给胡玲看了去年11月钟荐勤在海地发给他的照片和文章出征前他和老婆徐宏的合影,女儿满月,满百天,满半岁……从襁褓里皱巴巴的小孩儿,到会冲着镜头张着黑黑的大眼睛咧着小嘴笑了胡玲说,看到这些,她几乎都可以想象到钟荐勤夫妇互传照片时的温暖画面以及他将照片从海地传给云南同事时的那种骄傲感可是,这么美好的一切,都让突如其来的天灾破坏了胡玲坚持想去看看钟荐勤的妻子徐宏。
她说,坚持去,已经不是为了“采访〞任务,这么执着,真的只是想探望一下徐宏的女儿就比胡玲的女儿小不到一个礼拜,同是初为人母,感同身受,那份痛惜也更加猛烈 看到胡玲和同事,云南边防领导很诧异,上前就要阻拦,胡玲解释说真没这个必要,由于她们有采访的道德和尺度这个时候,没有一个人会再去伤害这对母女领导点点头,没有强行让她们离开踌躇了好半天,胡玲才鼓起勇气上前敲门徐宏缓缓开启了门说明身份后,胡玲不知该如何继续,眼泪又涌了出来她只是告诉徐宏,和她一样,自己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假如将来有什么需要,可以随时联系……从徐宏那出来后,胡玲突然想起来自己都没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她马上转身回去,留下了自己的名片胡玲说,尽管她知道自己什么也做不了,但她还是希望自己能做点什么 其实,对于一位记者来说,职业道德与情感道德的矛盾,并不少见2022年汶川地震时,胡玲采访了一对在地震中痛失爱女的夫妻,采访中,妻子的情绪几乎失控所以有些人就对记者的采访工作产生了不满胡玲说,面对伤痛,记者也是人,他们也是有感情的,一方面,他们希望把发生的事实呈现给观众,另外,他们也想不伤害当事人好多的时候,记者由于工作的起因,作为大事件的观测者、记录者,他们没有方法和这些事件完全脱离关系,他们也需要一定的方式和出口去表达自己的感情。
就像这次对烈士家属的采访,可能在好多人看来,记者前往,不就是想挖独家新闻?胡玲在自己的采访手记中写道:“为什么要把所有媒体都当做狗仔队来对待呢?为什么这个时候记者所做的一切,都好像是花尽心思挖对方的伤痛呢?记者,首先也是简简单单有感情的人而已啊……〞 可能对于记者来说,职业与人性的考验,是个永远难解的结大事发生我在场,是记者的天职,可到了现场,要如何将亲历者的一切客观地呈现出来,这是对每个记者的考验地震造成如此巨大的伤痛,该采访吗?采什么?怎么采?这些考验记者的不仅是职业素质,还有道德和良心胡玲说,选择了这个职业,好多时候身不由己,这是职业的要求;但工作之外,她会选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像留下联系方式这样一个举动,可能别人根本不会在意,但她真的希望,在某一个时刻,自己的微薄之力可以发挥些作用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