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热症状评估9.25.ppt
65页发热的症状评估,,一、发热概述,,1、定义,体温调节中枢受致热源作用,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发热,,,可见于各种全身性和局部性感染以及许多非感染性疾病;,内科急诊中最常见的症状,,,3,,,正常体温36~37℃,口腔温度36.3~37.2℃,腋下温度比口腔低0.2~0.4 ℃ 生理变异 24小时波动<1 ℃下午高于早晨 剧烈运动、劳动、进餐后 月经前及妊娠期 青壮年高于老年人;小儿高于成年人 高温环境、情绪激动,2、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异,4,3、致热源,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外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5,(1)外源性致热源的发热机制,多为大分子物质,一般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但能刺激和激活主要存在于白细胞、单核细胞和组织吞噬细胞内的内源性致热源前体,短期内合成新的mRNA和致热源,提高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而引起发热6,(2)内源性致热源的发热机制,作用于下丘脑的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花生四烯 酸代谢产物,促使下丘脑调定点升高7,二、评估思路,(一)病史 询问病史,寻找线索; 定时测量体温,密切观察热度的高低、时限、热型。
8,(二)发热的分期与分型,,1、分期 低热 37.3-38°C 中度发热 38.1-39°C 高热 39.1-41°C 超高热 41°C以上,9,2、临床表现,(1)体温上升期:疲乏、不适感、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或寒战等症状可伴全身肌肉酸痛10,体温上升的形式,①骤升型:体温在数小时内达39-40°C以上,常伴有寒战 ②缓升型:体温于数日内升达高峰11,(2)高热持续期,此时体温已达高峰 皮肤潮红、灼热,呼吸加快,可有出汗 持续数小时、数天或数周12,①稽留热 体温在39~400C以上水平持续数日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0C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热型,13,,,稽留热,14,体温在390C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体温差达20C以上,体温最低时都高于正常水平 见于败血症、脓毒血症、化脓性感染等②弛张热,15,②弛张热,16,高热期与无热期(间歇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持续1天乃至数日,反复发作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等③间歇热,17,③间歇热,,18,体温急骤上升达390C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即规律地互相交替一次。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④回归热,19,,④回归热,20,⑤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C以上,数日后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等21,⑤波状热,22,⑥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化无规律 见于肺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等23,⑥不规则热,24,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滥用); 解热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 应用(不合理使用),上述典型热型已经不常见影响热型的因素,25,药物使用,机体反应性,年老体弱者:常无寒战、高热,表现为低热甚至不发热3)体温下降期,骤降型: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降至正常,有时可低于正常,常伴有大汗; 渐降型:体温于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三)重视发热的伴随症状,具有定位意义的伴发的局部症状,以确定病变所在伴有昏迷常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伴有寒战的高热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伴有咳嗽、咯痰……,(四)重视流行病学资料,患者来自的地区、年龄、性别、职业、发病季节、旅游史等;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史,(五)体查,1、面容 2、皮肤特征 3、淋巴结肿大 4、脾肿大 5、发热伴有胸部体征 6、肌肉与关节,(六)辅助检查,1、三大常规 2、血沉 3、血清学检查 4、血培养(骨髓培养) 5、影像学检查,(七)中医的辩证思路,外感发热 内伤发热,1、外感发热,机体因外感邪毒所致的急性发热综合征,以体温升高、恶寒、或伴有口渴、脉数等,见于温病、伤寒的发病过程。
外感六淫或疫毒之气:以温邪、风寒之邪和疫毒之气为主邪毒外侵,正邪相交,阴阳失调,导致热盛急侯2、区分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辨识病在卫气营血 分清轻中重,(1)区分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外感:发病急,病程短,多有传变,热无休止而热势重,有外感疫毒、风寒、邪热的病史,可兼见其它外感症状; 内伤:起病缓,病程较长,热度可高或不高而多间歇,多起于其它病之后,必见其它内伤证候2)抓主症以定病位,卫分证 卫气同病 气分证 气营(血)两燔 营分证 血分证,(3)分级,轻---38.9°C以下,发病初起,全身症状轻,热势虽高,但其病在表,辅助检查无明显异常; 中----39-39.9°C,全身症状显著,辅助检查多见明显异常; 重----40°C以上,出现痉、厥、闭、脱、危证,辅助检查显著异常4)病情观察,要注意病程的长短 外感发热病人久治不愈,或发散太过,日久伤津,外邪入内,可发展为内伤发热要注意恶寒的轻重有一份恶寒,就有一份表证”,通过恶寒的轻重判断表证是否解除定时测量并记录体温、脉搏等生命体征,通过体温曲线观察热型、热势的变化一般情况下,脉搏次数与发热成正比,体温每升高1°C,脉搏每分钟提高10次,注意体温升高与脉搏是否一致。
④要注意舌苔的变化外感发热患者的舌质多红或淡红,苔多薄白或薄黄;舌苔由白转黄提示病势继续发展,由黄转白则提示疾病逐渐消退,趋于好转 ⑤要注意汗出的多少及二便情况,以评估患者退热、水液平衡情况三、处理原则,(一)对一般发热不急于解热 不过高、不太持续又不至于有多大危害者最根本、最关键的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二)特殊情况应及时解热,1、体温过高 2、恶性肿瘤患者 3、心肌梗死或心肌劳损者,(三)加强对高热病人的护理,1、退热的方法 热敷或是冰敷? 冷毛巾湿敷? 酒精擦浴? 药物降温?,(1)中药擦浴,组方是柴胡、青蒿两味中药,用之煎水进行中药擦浴;柴胡有解表作用,青蒿有祛湿退热之功方法,把煎好的中药汤剂倒在治疗腕内,室温下放置到大约40度,用小毛巾浸湿中药后拧干进行擦浴; 擦拭部位:颈动脉搏动处、腋窝、上肢、掌心、腹股沟、腘窝、下肢、足心、脊背等; 擦拭时间和次数以局部皮肤发红为度,并根据病人情况酌情加减中药擦浴,中药擦浴方法也可教家属回家后进行,若家中没有中药,可用温热的水代替;擦拭过程中注意保暖,防止外邪再次入侵擦浴后以盖被休息为宜,以助退热中药洗浴,在柴胡+青蒿组方的基础上,加疏风解表之薄荷、荆芥,夏季偏重暑湿者加香薷,煎水进行淋浴,遇大血管处反复擦拭数遍,浴室保持恒温,淋浴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复感外邪。
3)沐足,药液组方:自拟经验方 羌活30 桂枝30 藿香30灵仙30 生姜30 原理:使用温热及药物开窍腠理,发汗去邪 方法:把中药粉剂放入沐足器中,加开水使药物充分溶解,再加冷水适量协助病人将双足放入沐足器中,使水面高于踝部,双脚可以来回搓洗,浸泡30分钟嘱病人卧床,注意保暖其它的退热方法,①中药灌肠 ②中药退热栓 ③刮痧,2、饮食指导,充分补充液体 充足的易消化食物,(1)多喝水,清代名医叶天士言“留得一份津液,便有一份生机”!嘱咐病人多喝水,喝水的意义在于补充津液以退热,不喝水,徒药一碗,犹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其热不退饮食护理,为了使患者口感舒适和补充营养成分,可根据患者情况选用白粥水、米汤、淡糖水、竹蔗茅根水、淡盐水、鲜榨橙汁(雪梨汁)、玉米(连须带衣)加胡萝卜、马蹄、瘦肉煲汤等,,饮食护理,以上水分一般都以暖饮为宜,若凉饮则冰伏闭热,煮好的水分摊凉至温暖饮用,榨出的果汁用容器装好放在开水中或微波炉中加温后饮用,夏季的外感发热多挟湿挟暑,可用冬瓜连皮带仁加莲叶煎水代茶饮食护理,喝水的方法贵在频饮和勤饮,若患者不愿意喝水,可以少量多次,以勤补量一般每15-20分钟一次,每小时3-4次为宜,各种水分与中药频频间服,不可懈怠;喝水的度以小便清长、口唇润泽为够。
2) 需注意饮食宜忌,橙、雪梨、西瓜、杨桃都是生津退热之佳果,可用开水浸暖后切开食用,或榨汁饮用;大蕉、香蕉有助于通便泄热,可适当选用 外感发热需注意消食导滞颇为重要一般暂不食肉,即使瘦肉煲粥也要剁成肉末,或只喝汤汁而不吃肉渣2) 需注意饮食宜忌,高热之际不可吃干饭,热未退清也不可过早吃饭,否则会遗热、增热、食复 若患者有饥饿感,可给予馒头、米粉(汤粉)、面包(去除温燥的烘焙部分)等食物充饥3)中药的服法,一般每天2剂,复煎,分次频服口服汤剂应注意:一般隔2小时服药1次,5~6次/天;温热服以助药力,服后酌加衣被静卧,以促发汗;,3、病情观察,加强对心血管功能和呼吸功能的监测 降温必须平稳4、对年轻患者的宣教,平均年龄为28.7、36.3岁, 特点:正当年富力强之际,学习、工作、生活压力大, 而业余生活又丰富多彩,起居饮食没有规律,衣服着装不能应时而变,一遇气候变化则易感外邪而出现发热针对该年龄段人群的特点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要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学习、工作和业余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律,保持工作、居住环境及四周的清洁和通风,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中医强调辨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患者的证候不能简单地用风热或风寒证概括,常有一些兼挟证;广州地区地处岭南,气候多潮湿,外感发热患者的证候主要以为外感风热挟湿证、风邪外袭挟湿证、外感风寒挟湿证为主,其中外感风热挟湿证最为多见。
感谢聆听!,,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