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灭绝的年代》:重现人性的痛.doc
4页《灭绝的年代》:重现人性的痛如果要说出人类迄今为止最恐怖的浩劫,那么我想多数人会觉得是二战二战中,17 亿人口被卷入了这场战争,欧洲,亚洲,非洲都遭到了战火的重创在这场浩劫中,最骇人听闻的要数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翻开这本《灭绝的年代》 ,仿佛那个年代的往事历历在目,耳边响起了当年的炮声,眼前看到了屠杀的惨剧……1939 年 , 德 国 控 制 捷 克 斯 洛 伐 克 全 境 1939 年 9 月 1 日 , 德 国 闪 击 波兰 9 月 3 日 , 英 国 和 法 国 对 德 国 宣 战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全 面 爆 发 第 二次 世 界 大 战 期 间 , 德 国 法 西 斯 在 波 兰 奥 斯 威 辛 、 马 伊 达 内 克 、 特 雷 布 林 卡 和德 国 布 痕 瓦 尔 德 等 地 设 立 了 集 中 营 , 杀 害 了 大 批 政 治 犯 、 战 俘 、 犹 太 人 等 于 2011 年 发 行 的 《灭绝的年代 纳粹德国与犹太人 1939~1945》 ,讲述的是希特 勒 登 上 德 国 的 政 治 舞 台 之 后 , 一 场 以 犹 太 民 族 为 主 要 迫 害 对 象 的 历 史 大 屠杀 便 拉 开 了 序 幕 , 以 纳 粹 德 国 为 首 的 反 犹 主 义 罪 恶 势 力 把 对 犹 太 人 的 迫 害 和屠 杀 推 向 极 端 。
犹 太 民 族 经 历 的 残 暴 的 行 径 和 巨 大 的 浩 劫 1997 年 , 索尔 ·弗 里 德 兰 德 尔 的 《 迫 害 的 年 代 : 纳 粹 德 国 与 犹 太 人 , 1933—1939》 出版 发 行 , 这 是 他 的 两 卷 历 史 著 作 《 纳 粹 德 国 与 犹 太 人 》 的 第 一 卷 如 今 ,这 两 本 书 已 经 成 为 记 述 纳 粹 德 国 大 规 模 谋 杀 欧 洲 犹 太 人 的 权 威 历 史 著 作 《 灭 绝 的 年 代 》 是 近 年 来 最 为 重 要 的 历 史 巨 作 , 是 对 人 类 最 黑 暗 的 主 题所 作 的 一 项 最 细 致 、 最 全 面 的 研 究 而 一本史学著作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作者的人生阅历作者索尔·弗里德兰德尔本人就是大屠杀的一名受害者和幸存者他出生在布拉格一个说德语的犹太人家庭,1942 年至 1944 年间隐瞒身份进入了法国一所天主教寄宿学校上学,从而躲过了迫害但是,其父母却在逃往瑞士的时候被逮捕,送至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毒气杀害成长中的伤痛使他对这段历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他成为一名犹太复国主义者。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一步步地深造,决心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写作揭示纳粹屠犹历史一本好书,要通过字里行间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并使读者产生共鸣而弗里德兰德尔的这本《灭绝的年代》恰恰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然而作为一个当局者,写作不带有个人主观色彩本来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在这本书中,很少能看到作者作为一个犹太人对纳粹的抨击,而是单纯的叙述历史,书中大量使用了“原初叙事”资料,即大量来自原始日记、信件、声明、目击者证言和那个时代的其他文件的内容,使书中的真实度大为增加如作者提到了瓦尔卡州党部领袖的女儿的日记,日记里写道“(犹太人)基本上是乌合之众……你是不会对这些人真正怜悯的我想,他们的感情与我们完全不同,因此他们感觉不到这种羞辱以及其他所有的一切 ”,作者并没有做出正面的评论,但我们却能从这个日耳曼人的日记中,读到一种可悲的歧视和冷血,读到统治阶级对广大受苦受难的犹太穷人的漠视和无动于衷如作者引用德国宣传部部长戈培尔的一句话“与其说犹太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毋宁说是一个医学问题 ”,来表现当时重大的社会问题,表现了统治阶级对犹太民族从根本上的歧视,对待犹太人的态度毫无人性当所有所谓的文明道德法律纲常成为压迫的遮羞布时,被统治阶级能做的,只有无奈地等待制裁。
索尔·弗里德兰德尔一直以一种平静的,客观的文字来展现当年的历史,这也恰恰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治学的严谨态度,值得我们尊敬我认为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将那个年代的历史分割成一个个极小的部分,非常细致地将历史摆在读者的面前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 一 部 分 恐 怖 , 讲 述的 是 1939 年 秋 至 1941 年 夏 的 历 史 ; 第 二 部 分 题 为 大 屠 杀 , 描 写 了 1941年 夏 至 1942 年 夏 发 生 的 事 情 ; 第 三 部 分 为 浩 劫 , 则 是 对 1942 年 夏 至 1945年 春 的 历 史 的 表 现 而 每 一 部 分 又 各 分 章 节 , 例 如 第 一 部 分 分 为 三 章 , 分别 为 1939 年 9 月 至 1940 年 5 月 、 1940 年 5 月 至 1940 年 12 月 和 1940 年12 月 至 1941 年 6 月 第 一 章 写 了 犹 太 人 的 地 位 和 纳 粹 党 的 偏 激 理 论 ; 第 二章 写 了 全 世 界 都 对 犹 太 移 民 的 拒 绝 和 犹 太 人 的 走 投 无 路 , 以 及 对 犹 太 人 的 禁止 越 来 越 多 , 犹 太 人 的 地 位 一 步 步 下 降 ; 第 三 章 写 了 犹 太 人 警 察 的 苟 且 偷 生以 及 统 治 阶 级 的 冷 血 。
这 种 时 间 上 的 分 割 使 得 整 本 书 体 现 了 一 种 条 理 性 , 使读 者 更 加 易 于 了 解 那 个 年 代 的 各 个 时 间 段 所 发 生 的 事 这 里 也 同 样 体 现 着 作者 深 厚 的 历 史 知 识 储 备 因 为 如 果 不 是 对 历 史 有 着 十 分 深 入 的 理 解 , 是 不 会做 出 这 样 细 致 的 分 割 的 弗里德兰德尔说:“历史知识的目的是消除怀疑 ”他按时间顺序分析整理了各种材料,叙述了由日常的残酷迫害发展到奥斯威辛大屠杀的具体过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揭示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这无疑是一种对碎片化历史记忆重新整合的新方法他的方法让我们得以一起分享日记作者的心路历程,安妮·弗兰克、维克托·克伦佩勒、达维德·谢拉考维克、亚当·策尔尼亚科夫等许多犹太受难者的声音始终萦绕在我们耳旁这样,纳粹屠犹事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整个事件呈现出应有的多面、生动、具体特征,使读者有了一种身临其境“我在场”的感受作者在前言中说,他的意图是“从历史角度真实记录大屠杀,把凶手实施的政策、周围社会的态度和受害者的世界放在一个完整的框架里” 。
本书可以称得上那个年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这本书里,作者不仅单纯地写历史事件,而是描写社会各阶层的态度,从元首当局到平民百姓,从纳粹党人到犹太人,每个阶层的声音都生动地体现在本书中作者通过纳粹党的偏激,来抨击当权者的极端和霸权主义;通过写贵族阶层和普通民众对屠犹政策明里或暗里的支持,来批判人们的冷漠无情和可笑的“自尊心” ;通过对广大犹太人民在集中营所受到的种种折磨,来表达一种对这个民族深深的,悲痛的同情作者将男女老幼的哭喊与窃窃私语同希特勒及其党徒的狂虐施暴一并展现,从而见证了一副千变万化的历史全景整个历史,方方面面,明晰可见本书所写的那段肆意屠杀、灭绝人性的历史,无处不体现着人性的痛不仅是对广大受苦受难的犹太人民深切的同情,更是对于人性堕落到如此地步的心痛曾经看过有关二战屠犹的电影,那些关于人性灭绝的影像使我久久不能平静,也曾到过白公馆、渣滓洞这些同为集中营的地方,那些昔日里发生过恐怖的屠杀的地方令人毛骨悚然然而这些,都没有这本书带给我的心灵上的冲击大读罢本书,我的心情很沉重,这种沉重促使我思考,为什么饱受着如此压迫与折磨,犹太人不懂得反抗;为什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却要用来犯这种打破人类道德底线的罪恶;为什么面对着别人悲惨的命运,有能力改变的欧洲人却失去了人类本性中该有的怜悯。
我想,作者的最终目的,是想使人们深深地思考,作为一个人该有的人性本书附有的序中写道:我们衷心希望通过《灭绝的年代:1939~1945》一书不仅为中国读者提供一个反映纳粹屠犹事件的“鲜活”读本,而且为我们如何记录和反映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参照因为在二战中,广大中国同胞同样是法西斯笞棒的受害者这么多年过去了,德国人反思了,认罪了,也悔改了然而到了今天,日本的大部分人都还不能真正的放下兽性,拾回人性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痛恨战争是因为战争会让我们变成非人的存在,可是在和平年代我们却还要受到像野兽亮着爪子和牙齿一般的威胁历史的车辙碾过,灭绝的年代已成为过去,然而对历史的反思却一刻都不能停止如何使灭绝的年代永远不再重演,这是每个民族都要去想,去努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