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亚里士多德的若干关于实体、形式与共相的“不相容”论断.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09045203
  • 上传时间:2022-06-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2.42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亚里士多德的若干关于实体、形式与共相的“不相容”论断 论亚里士多德的若干关于实体、形式与共相的“不相容”论断 【作 者】牟博 【作者简介】牟博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哲学博士候选人研究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学者可能会注意到,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的下述三个论断看来是互不相容的:(A)任何共相(universal)都不可能是实体(substance)B)形式(form)是共相C)形式是最真实的实体迄今为止,对亚里士多德的这几个关于实体、形式与共相的“两难”论断似乎有四种解释方案其中两种观点试图通过否认(A)或否认(B)是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精确阐述而使亚里士多德的立场融贯一致其理由在于,尽管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断定(C)(他说“所谓‘形式’我指的是……初始实体”〔《形而上学》,1032b1-2;并参看1033b17、1041b7-8、1050b3下引此书,只标页码〕),但是,他仅仅间接地断定(B)(1038b11-12、1036a28);再有,他似乎是以不同说法来断定(A)的,他说:“任何全称词项(universa/term)都似乎不可能是一个实体的名称”(1038b8-9);“……任何一般属性(universa/attribute)都不是实体。

      1038b35)正如莱舍(J.H.Lesher)所概括的那样(参看《亚里士多德论形式、实体与共相:一个两难》,载于Phronesis 1971,P169-170),第一种观点认为,亚里士多德并未确认(A);他的确切立场是:任何以共相的方式来断定其属性的(predicated universally)东西都不是实体,而类形式(species form)即便是共相,也不是以共相的方式来断定其属性的伍兹〔M.Woods〕:《〈形而上学Z〉第13章中的若干难题》;载于《亚里士多德批评论文集》,纽约,1967年)第二种观点认为,形式并不是共相,而是由每一个体所特有的阿尔布里顿〔R.Albritton〕:《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特殊实体形式》,载于《哲学季刊》1957年10月)第三种观点也试图否认亚里士多德的立场有任何不相容之处;但不同于头两种观点的是,这种看法把(A)、(B)和(C)均视为亚里士多德本人的论断:它不是通过否认上述三个论断之一而使亚里士多德融贯一致,而是通过断定亚里士多德是在不同涵义上使用“实体”一词而消除矛盾莱西〔A.R.Lacey〕:《亚里士多德文本中的Ovqla与形式》,载于Phronesis,Vol.x,No,1.1965)而莱舍本人所提出的第四种观点则认为,所有上述三种观点最终均难以成立,亚里士多德在所论问题上的确是自相矛盾。

      莱舍:《亚里士多德论形式、实体与共相:一个两难》)尽管我赞同莱舍对头两种观点提出的批评,但是,在我看来,无论是他对第三种观点的批评还是他本人的正面观点都是难以成立的本文下述内容要做的工作是:针对莱舍的批评,对上述第三种思路提出进一步的文本证据和论证支持;换句话来说,通过考察亚里士多德本人在其文本中的论述和探究亚里士多德的论断(A)所具有的双重论证力,而试图对亚里士多德上述三个论断提出一种融贯一致的解释我将集中讨论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亚里士多德是否通过区分“实体”的不同涵义而区别实体的不同模式?第二,亚里士多德在论断(A)中是否把实体作为形式与质料的复合体从而使论断(A)具备下面要谈到的双重论证力?  一、实体的不同种类与“实体”的不同涵义所谓“实体”一词的不同涵义是说“实体”这同一个词被用来指称实体的不同模式(modes of substance)例如,质料(matter)或基质(substratum)、形式或本质以及形式与质料的复合体(即具体个别事物)便是实体的不同模式我们可以说形式是一种涵义上的实体,而具体个别事物则是另一种涵义上的实体而所谓“不同种类的实体”是说,在“实体”一词的某种确定涵义下,为这种涵义所刻划的实体类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子类,这些不同的子类构成该实体类的不同种类。

      例如,就为“实体”涵义之一所表征的具体个别事物而论,亚里士多德便将之区别为不同种类的个体:可感实体(sensible substance)、非可感实体(non-sensible substance)、永恒实体(eternal substance)、可毁灭实体(perishable substance)等等可以作这样一个比喻:实体模式上的差别是纵向上的差别,而实体种类上的差别是横向上的差别莱舍坚持认为,亚里士多德文本中的证据与亚里士多德确认“实体”的不同涵义这一论点相抵触;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仅仅区别了(作为具体个别事物的)实体的不同种类,因而,论断(A)的力量在于这样一个断定:任何共相都不可能是任何一种实体莱舍:《亚里士多德论形式、实体与共相:一个两难》)然而在我看来,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及其他大致同时问世的著作(如《论灵魂》)中的确通过区分“实体”的不同涵义而对实体的不同模式作出区分这是一个通过考察亚里士多德的有关文献而不难作出判断的文本事实例如,在《论灵魂》一文中,亚里士多德明确阐述了他所使用的“实体”的几个不同涵义:“(a)在其作为质料或其本身并非‘这一个’的涵义上;(b)在其作为形式或本质(即那种恰恰使一个事物被称作‘这一个’的东西)的涵义上。

      以及(c)在其作为质料与形式的复合物的涵义上《论灵魂》,412a7-10)另外,除了在《形而上学》第7卷的其他章节中的证据以外,我们可以在关键的第13章中围绕上述有争议的论断(A)的段落里发现有关证据在第13章的开头,亚里士多德通过下述说法确认“实体”的不同涵义,他指出:“……基质、本质以及两者的复合物均称作‘实体’1038b2)这也就是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一词在一种涵义上可用来指本质或形式;在另外一种涵义上,它可用来指基质与质料;而在第三种涵义上,它又可用来指形式与质料的复合体毫无疑问,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在“实体”的这三种不同涵义中有一种最基本的涵义,在这种涵义上“实体”用来指“最为初始的”事物或最为真实的事物1028a30)“实体”一词在《形而上学》一书中的最基本涵义是指形式这是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作为本质和个体事物的原因,形式是使事物之所以成为事物的东西,因而是最基本的实体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莱舍的下述说法是正确的:“在亚里士多德的用法中,‘实体’一词是一个尊贵的字眼,它仅仅被用来表示那种最为根本的真实事物莱舍:《亚里士多德论形式、实体与共相:一个两难》)根据亚里士多德关于质料与内在形式的学说,无论是形式还是质料均无法独立存在;尽管形式在作为本质或原因使事物成其为事物的涵义上是最根本、最真实的实体,尽管它可被说成是一种最为初始的存在,但形式本身不能与质料相分离,它不能存在于具体个别事物之外;能够独立存在的只是作为形式与质料之复合体的个别具体事物。

      当然,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确是把基始实体等同于个别具体事物,但在《形而上学》中则把“基始实体”这一尊称授予个体事物的形式或本质,而把“具体实体”这一称呼给予个体事物尽管如此,但他并没有改变他据以反对柏拉图形式理论的在形式与质料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下面,为方便起见,不妨把“实体”的用来指称具体个别事物的涵义称作“涵义1”,而把其用以指称形式或基始实体的涵义称作“涵义2”正是因为作为在涵义1上的实体的具体个别事物能够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因而断言:只有实体才能独立存在(1028a30),另一方面,根据亚里士多德,形式显然不能独立存在,因此,当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实体才能独立存在时,他毫无疑问是在涵义1上使用“实体”一词的事实上,在《形而上学》中,所谓“具体的个别事物”、“某种能够独立存在的事物”和在涵义1上使用的“实体”这几个词项是彼此等价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有充分理由认为,当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谈论实体时,他完全可能是在涵义1上谈论实体的这也就是说,当他在论断(A)中断定任何共相都不可能是实体时,他可能是在“实体”一词的涵义1上做此断言的如上所述,在涵义1上的“实体”一词等价于“某种能独立存在的事物”;因此,如果亚里士多德在论断(A)中的确是在涵义1上使用“实体”一词的,那么,他的这一论断的部分含义恰恰是:任何共相都不可能独立存在。

      这一论点无疑是与柏拉图的形式理论针锋相对的,因为后者断言,形式独立存在于具体个别事物之外且在等级上高于具体事物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达到本文最终所要论证的结论这是因为,下述问题仍然是悬而未决的:当亚里士多德断定任何共相都不可能是实体时,他到底是在其涵义1上还是在其涵义2上使用“实体”一词的?下一步的任务是通过进一步考证亚里士多德文本澄清这一问题,从而表明论断(A)的双重论证力  二、论断(A)的双重论证力首先,我们不妨细读一下《形而上学》第13章中在亚里士多德提出论断(A)的那段话之前的那一整段话:“[1]既然基质、本质和两者的复合体均被称作‘实体’,因而(由于下述原因)共相也被称作‘实体’[2]就我们已经谈论过的其中两者(即本质和基质)而论,我们已经在下述两种涵义上把共相说成是某种构成共同基础的东西:它要么是‘这个’东西的本质(即是一个动物据以构成其属性之基础的方式),要么是作为质料构成完整实在之基础的东西[3]共相也被某些人们看成是在最充分涵义上的原因和原则;因此我们也对关于这一论点的谈论提出批评1038b2-8括号中的数码和文字是笔者加的)这段引语中的某些地方较费解,需作进一步的解释。

      上述引文中的第一句话表明,“实体”一词有不同涵义,能用来指基质、本质或具体个别事物;由于这三者也常在下述涵义上被称作“共相”因而共相也被称作“实体”[2]告诉我们基质和本质是在什么涵义上可被称作“共相的”:如果共相意谓着某种作为其他事物之基础的东西,那么,(1)基质在其作为质料构成具体完整事物之基础的涵义上可被称作“共相”;(2)本质在(例如)作为一个动物据以构成其属性之基础的方式的涵义上可被称作“共相”[3]则点明,在什么涵义上形式与质料的复合体可被称作“共相”也许人们会反对说,在[3]中亚里士多德说的是“原因和原则”,而不是具体个别事物应当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所说的并非一般涵义上的原因,而是“在最充分涵义上”的原因或原则;那么,什么是“一种在最充分涵义上的原因”?第一,从上下文来看,它显然不是指本质或基质,它应指两者之复合体第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恰恰是形式与质料的复合体才是完全的整体,正是具体个别事物才是本质(或形式、原因、原则)的实现,因此,我以为,所谓“在最充分涵义上的原因”,在这里当指具体个别事物其次,我们不妨考察一下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断定任何共相都不可能是实体的若干理由。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两点理由1)“共相”意谓着“多”,而“一个实体”意谓着“一个殊相”(one particular)他说“……每个事物之实体是那种为它所特有的东西;但是,既然共相之所以称作‘共相’是由于它属于不止一个事物,因而共相是某种共同的东西”(1038b9-13);“……任何一般属性都不是实体,这一点从下述事实来看也是很清楚明白的,即任何共同谓词(common predicate)都不表示‘这个’而表示‘这类’”1038b35-37)因此,任何共相都不可能是实体能够作为“这一特定事物”而存在的东西恰恰是具体个别事物这是由于,一方面,形式一般来说是共相(尽管就具体的有生命个体而论,它有其自身的特定形式(particular form),但从上下文来看,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指的是作为共相的形式);另一方面,质料本身显然不可能是“这一特定事物”2)任何共相均不可能脱离具体个别事物而存在,只有后者能够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说:“……任何动物都不会脱离特定种类的动物而存在1038b3。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