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语文】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答案解析.doc
59页20诗歌鉴赏【语文】语文 诗歌鉴赏的专项 培优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 , 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描写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的情景,从正面描写出路上雾气浓重,持续时间长B. 三四句写出暖冬之景蚊虫飞舞,野凫少见行人,人离去才忽自觉,沉默刹那,四散而去C. 本诗既借景抒情,又运用典故,寄托了深沉的情感D. 写山中湿气浓重,云层层,一如诗人内心的沉郁写蚊蚋集、凫鸭乱,以动衬静,那种静寂也是诗人内心的孤独的外化2)请分析最后四句中诗人表达出的情感 答案:A解析: (1)A(2)孔父伤时,王粲去国,我这一生,漂泊不定,不禁慨叹不已作者借此表达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1)A项,“从正面描写出”错误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衣裳沾雾而自湿,一直到中午时分,雾气才散尽衣裳沾雾而自湿”是侧面描写,应该是正面与侧面结合写出路上雾气浓重,持续时间长2)最后四句的意思为突然就想到了孔子,想到了“吾道穷矣”的一声浩叹,忧时伤生之意顿生突然就想到了王粲,想到了“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的哀伤无奈然后就想到了“我”——这一生苦于飘泊,转徙江湖,不禁发出一声叹息已进老境的杜甫久病于飘泊,心中的悲苦一如江水漫漶可是,无限江山,孤身一人,这种悲苦又能向谁倾倒呢?所以唯有一声长叹而已!连用两典,把个人不幸与家国情怀连在了一起,写出了飘零他乡的哀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故答案为:⑴A;⑵孔父伤时,王粲去国,我这一生,漂泊不定,不禁慨叹不已作者借此表达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春山间[宋]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1)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山间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解析: (1)清雅优美,闲适愉悦(2)①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②动静结合③虚实相生写桃花时运用了以虚写实的烘托手法,通过流水残留的花香反衬桃花凋零的暮春之景 【解析】【分析】(1)第一问要求分析概括景色描写(暮春时节山间的景色)的特点概括景色描写的特点,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典型景物,如“”“流莺”、“燕飞”、“桃花”“涧水”等景物,概括出暮春时节,山间清雅优美的景色,表现了春天的活力第二问要求分析诗歌的情感,这类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各意象构成的意境特点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此题注意清新诗意的写景语言,清雅优美的景色描写,可看出诗人内心的愉悦闲适之情 (2)本诗中“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两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涧水之香,想象落花之情景,写出了山间暮春的静谧、美好描写桃花是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借涧水之香烘托桃花之香,展现出种幽美、静寂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清雅优美,闲适愉悦 ⑵①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②动静结合③虚实相生写桃花时运用了以虚写实的烘托手法,通过流水残留的花香反衬桃花凋零的暮春之景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其二)杜甫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注释】: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伏枕:指生病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的结句,写出诗人在面对孤城落日景象时的豪壮之感B. 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遥望凝想已是常态C. 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D. 诗人此时身居夔州,心念长安,听猿下泪,自伤羁旅,表达其内心凄清哀怨之叹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任选两联加以分析,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答案:A解析: (1)A(2)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与“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与“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
效果: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解析】【分析】(1)A项,“写出诗人在面对孤城落日景象时的豪壮之感”理解错误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意思是,夔州的高城上又迎来了落日每当晚上北斗星出现的时候,我就按照它的方向来寻找长安的所在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京华,表达了诗人在漂泊中对故都的思念之情本诗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作为基调选项“豪壮之感”不符合全诗基调 (2)首联“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中,“孤城落日”是眼前实景,“京华”是联想虚写,由眼前这景联想到京华,表达了诗人在漂泊中对故都的思念之情第二联“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中,前一句是实写杜甫独坐孤城,望穿京华,而时局变异,世事难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下下句借用典故表达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这一联表现诗人漂泊天涯,遥望京华,欲归不能,愁绪难解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不仅加重了凄凉的气氛,也烘托了诗人的心情第三联“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前句写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
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遗憾愁闷之情后一句从遥想回到现实环境中来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诗人已经很痛苦了,这悲壮的军笳声自然更加撩起诗人无限的愁思和感慨以上由夔府想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虚实结合,情极凄切缠绵 故答案为:⑴A; ⑵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与“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与“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效果: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赏析景情关系,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特点 【译文】 夔州的高城上又迎来了落日。
每当晚上北斗星出现的时候,我就按照它的方向来寻找长安的所在 听到巫峡的猿啼,我真的流下泪来我也希望乘着浮槎回到自己的故乡,但这愿望终究还是落空了 我还记得我从前春宿左省值夜的时候,晚上熬夜写些明朝的封事,点燃书案上的香现在我早已不在那里就职滞留此地,傍晚时分听到城楼上吹起悲笳,心中升起一股隐然的悲痛 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我一夜无眠,一直在怀念长安4.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江州满塘驿①(唐)宋之问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遥怜巩②树花应满,复见吴州③草新绿吴州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注释】①满塘驿:江州的一个小驿站,是宋之问被贬钦州过江州时停驻的地方②巩,即巩县,在洛水西岸,是洛阳的东大门,世称“东都锁钥”③江州古属吴地,故诗中称江州为吴州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巳节为农历三月三日,这一天按古风要去水边祓除修禊,驱除鬼魅寒食节为清明节前一日,在这一天需禁烟火,只吃冷食B. 首联中,“去年”“今年”,对比鲜明。
一年之隔,诗人处境大不相同,诗中虽只字未提遭贬之事,但通过“洛桥边”与“庐山曲”的对照,失意之态清晰可见C. 颔联中,作者极力描绘盎然春意京洛之地此时已然满树繁花,作者不禁触景生情,心生怜爱吴州也是春草吐绿,“新”字写足了春回大地的那份清新与生机D. 颈联先重复“吴州春草”以承上启下,吴州此时兰花和杜若正吐露芬芳,春光无限,作者身在吴州,却“感悟思归”,“怀故乡”,直抒胸臆,感情深沉痛楚2)这首诗的尾联跟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以及郦道元《三峡》结尾一段,都写到猿声,但所起的作用不同,请分别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 (1)C(2)① 本诗中的“猿声”,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思归怀乡以及遭贬南行的哀伤之情②由于作者身在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两岸“猿声”似乎在叫个不停,表现了李白遇赦后的喜悦心情③郦道元《三峡》中所写的“猿声”,非常凄凉怪异,在空谷中久久回荡,使作者联想到三峡渔者所歌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