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想北平教案苏教版必修1 教案.doc
5页《想北平》教学目标:1、学习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想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 3、细细品味老舍简练俗白、纯净亲切的“京味儿”语言 教学重点:细细品味老舍简练俗白、纯净亲切的“京味儿”语言;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 教学难点:学习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想之情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8min) 切入文题,直接导入文题中,老舍在“北平”前用了“想”字,想想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或者换种理解,可不可以把“想”字换成“写”,或干脆就以“北平”为文章的题目呢,二者有什么差别?(提问,阐述) 【明确】“想”说明作者当时不在北平,引出写作背景,穿插作者介绍 “想”这是一个表现心理情态的词,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而“写”或以“北平”为题目,更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客观的描写,所以这“想”字更凸显出文章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怎么样的,而且还传达出作者对北平深挚的眷恋之情。
【补充】作者介绍: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有《龙须沟》、《茶馆》,其中老舍凭借《龙须沟》而获得 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毕生800多万字的创作,鲜明得体现了其“京味儿”的艺术特色,即是用提炼过的北京话来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和希望 写作背景:写于1936年,作者身在青岛,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入侵的加剧,北 平已岌岌可危,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作者的民族危亡之感与思乡之情较之 平日则更为强烈 【知识点】北平:北平是北京的历史名称 杜鹃啼血:杜鹃,又叫子规,传说,古代有个皇帝叫杜宇,由于被放逐到山中,一个人很孤独,很想念他的故国,就化做杜鹃鸟,日夜悲啼,叫声凄惨,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而杜鹃鸟的啼叫声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又常用来表思乡之情,这里杜鹃啼血是用来表示对家乡极度的思念 二、 诵读全文,整体感知(5min) 前面说老舍的语言充满了“京味儿”,“京味儿”实际上是指老舍的语言带有浓郁的北京话色彩,而北京话的鲜明特点就是儿化音与丰富的语气词,接下来,老师请两组同学(两组同桌,先自由后点名)朗读全文,希望同学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西西地品味出老舍这种丰富的语言特色 三、点拨字词与词语辨析(到此,导学案前三部分内容结束)(5min) 四、深入文本,讨论研习(25min) 【问题一】请同学们先快速默读前三段,宏观上把握住作者的总体情感,接下来我们再深入地对它加以探讨 【明确】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原文)。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第一段,第一段作者想告诉我们些什么?—交代作者写北平的视角,即“我的北平”(原文中的话),“范围上的那点,牛的一毛”—对话栏中说到“我们所最熟悉的社会与地方,不管是多么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所以能产生好的作品”,作者就是想通过追忆这种为他所最熟悉、融入自己最深沉的情感的北平来表现这种爱的 【问题二】作者既然用“说不出”来定义他对北平的爱,那么第二段中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形容这种“爱”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以母爱作类比来渲染这对北平的爱—“因母亲的欢心而笑,因母亲身体不佳而落泪对母亲说不出的爱就在这笑、泪之中”,这种类比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么?这一类比形象且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爱显得那么不同寻常而又那么的深刻 【问题三】作者将对北平的爱与母爱进行了类比后,唯恐读者还不清楚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爱,所以作者在接下了文字中就试图向读者阐明他与北平的关系,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我之爱北平也近乎于这个……可是我说不出来!”,想想看,作者认为他与北平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用原文回答) 【明确】血肉相连的关系理由:北平“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他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的点点滴滴中有个北平,北平的点点滴滴中有个我 【延伸】故乡对我们来说何尝不是这样,而我们之所以对故乡怀有如此深深的眷恋,不正是因为我们从故乡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中看到了自己一路渐行走来的身影么?故乡不正是我们记忆的根,或归宿么? 【小结】作者是如何层层渲染这对北平所无法言明的爱的? 1、写作视角:我的北平(作者对北平的追忆是为他所最熟悉的,自然凝聚着作者最深 沉的情感) 2、类比手法:将对北平的爱比作母亲的爱(为作者熟悉的北平,却道不出其中的爱, 所以作者选择了以类比手法来传达自己对北平所拥有的那份不同寻常而又如此深 沉的爱) 3、阐明与北平的关系:血肉相连(作者又唯恐这种爱传达得还不够明晰,所以进一步 阐明自己与北平的关系,以此确认自己对北平的爱不是虚无而缥缈的,而是真真正 正地融化在血液里的刻骨铭心的爱) 【问题四】作者说,自己对北平的爱是说不出的,但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作者已经饱含深情地渲染出了这种难以言明的爱了那么,作者究竟是在爱北平的什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4—7段,想想看,羁旅在青岛的作者追忆了北平的那些具体物象或特点来具体表现这种爱的?简单点儿,同学们可以顺着这条思路来思考这个问题,即每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北平(环境、布局、物产)的哪种特点? 【明确】第四段(小组发言) 1、“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感到寂苦”,家是温馨的,巴黎作为家会感到寂寞、苦恼。
因为要么“太旷”,“太旷”了寂寞;要么“太热闹”, “太热闹”了苦恼 2、“使我能摸着──……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老舍用平平淡淡的语言描绘了城墙、水潭,水中蝌蚪,苇叶上的蜻蜓,却营造出极浓的环境氛围──安适 3、“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动中有静”,这句是老舍讲述安适的北平中的热闹不像一般人那样,可能会写地方、地方热闹,但全城会处于闹和静的和谐之中,在这里他以动静相生的“太极拳”作比,是不是更加形象而富有文学魅力呢? 这一段中老舍写北京的环境怎么样?安适温和 第五段(小组发言) 1、“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使他们成为美景” 这一段老舍写北京的布局怎么样?(原文中的话)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第六段(小组发言)“我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还不愧杀!” 这一段老舍写北平的物产怎么样?丰富天然 【小结】老舍通过写北平与巴黎等其它城市的比较,来凸显北平环境的自然温和,北平布局的人为中显出自然,北平物产的丰富天然,一句话就是通过对比传达出作者对北平处处“自然”(板书)的偏爱之情 【补充1】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之道不仅仅渗透在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之中,而深深地印刻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血液里 【补充2】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文章的主体段落4—7段,老舍处处是将其他城市与北平作了比较从而凸显出北平所独具有的特色的。
那么,这种用类似的或有差别的事物来陪衬主要事物的修辞手法便是衬托,俗话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说得典雅点儿就是“烘云托月”,而运用衬托这种手法可以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的鲜明特点 【末段】华兹华斯说:“诗是情感最强烈的流动”,那么散文作为一种用诗的语言写就的文体,在情感最真、最深而不可抑制的时候,便产生了令人分外震撼的感动,请同学们西西体会老舍的情感并饱含深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末段】读诗需要知人论世、需要以意逆志,我们对于文章的深层理解与把握也离不开这两种途径同学们,这篇文章是老舍写于1936年日本肆虐中国的时候,那么作为历史遥代呼应的今天,在这依然特别的日子里,老师希望和同学们一起,再次朗读最后一段,深刻地体悟一个饱含民族危亡之感的知识分子所具有那份对祖国的沉沉眷恋之情 【艺术特色】1、京味儿语言 2、类比、对比的衬托手法 3、生活化的细节描写 【作业布置】请同学们课下思考导学案上“课后延伸”的两个问题与“北平有那么多的名胜古迹,作者为什么不写,却只写了一些平凡的点滴事物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呢?”在下一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教学反思:在我上《想北平》之前,我去听了墙悦花老师上的《想北平》,听了墙老师的课之后,我获益匪浅。
墙老师先是用PPT显示了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让学生讨论自己喜欢的句子及喜欢这句句子的理由接下来就是作者的介绍,引用了老舍儿子的话,补充了老舍的相关作品,同时也讲了老舍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关系最后讲解了第一到三自然段,既有自己的讲解,也有学生的回答,气氛很好我试着照墙老师的教学过程给学生上课因为平常上课,课堂纪律是我最大的问题,所以我把墙老师的导入去掉了,直接进入了课文在讲到老舍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关系的时候,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着,课堂出奇得安静在讲解第一到三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回答“哪些句子描绘了老舍对北平的感情”,学生都很认真地在原文中写写画画,十分认真 一堂课下来,尽管有些关于句子理解的问题,我还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回答,但是学生自己却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课堂氛围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