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动的基本形式(恩格斯).docx
12页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研究运动的本性,自然曾不得不从这种运动的最低级的、最简单的形式开始,先学会理解这样的形式,然后才能在说明更高级的和复杂的形式方面作出某些成绩所以我们看到:在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中,最先产生的是关于简单的位置变动的理论,即天体和地上的物体的力学,随后是关于分子运动的理论,即物理学,紧接着、几乎同时而且在有些方面还先于物理学而产生的,是关于原子运动的科学,即化学只有在这些关于支配着无生命的自然界的运动形式的不同知识部门达到高度的发展以后,才能成功地阐明各种显示生命过程的运动进程对这些运动进程的阐明,是随着力学、物理学和化学肋进步而取得相应的进步的因此,当力学较长时间以来就已经能够把动物躯体中通过肌肉收缩而引起运动的骨骼杠杆的作用充分归之于那些对无生命的自然界也有效的规律时,对其他生命现象的物理化学的论证则几乎还处于发展的最初阶段所以,当我们在这里研究运动的本性时,我们不得不把有机体的运动形式撇在一边我们不得不局限于——按照科学的现状——无生命的自然界的运动形式一切运动都和某种位置变动相联系,不论这是天体的、地上物体的、分子的、原子的或以太粒子的位置变动。
运动形式越高级,这种位置变动就越微小位置变动决不能把有关的运动的本性包括无遗,但是也不能和运动分开所以必须首先研究位置变动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而我何在这里所理解的物体,是指所有物质的存在,从星球到原子,甚至直到以太粒子,如果我们承认以太粒子存在的话这些物体处于某种联系之中,这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而这种相互作用就是运动由此可见,没有运动,物质是不可想象的其次,既然我们面前的物质是某种既有的东西,是某种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东西,那么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运动也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只要认识到宇宙是一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就不能不得出这个结论在这种认识在自然科学中发挥实际作用以前很久,哲学就已经有了这种认识,所以不难说明,为什么哲学比自然科学整整早200年就得出了运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结论甚至哲学作出这个结论时所采取的形式,终究比今天的自然科学的表述要高明些笛卡儿原理一一宇宙中现存的运动的量是永远一样的——只是在形式上有缺点,即用一种有限的表达方式来表示一种无限大与此相对应,在自然科学中这同一个定律现在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亥姆霍兹的力的守恒定律,另一种是更新的更确切的能量守恒定律。
我们以后可以看到;这两种表达法中的每一个所表示的正好是另一个的对立面,而且它们当中的每一个都只表达了关系的一个方面如果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结果它们当中的一个或两个发生位置变动,那么这种位置变动就只能是互相接近或互相分离这两个物体不互相吸引,就互相排斥或者如力学上所说的,在这两个物体之间起作用的力是有心力,即沿着它们的中心点所联结起来的直线的方向起作用的力在宇宙中,这种事情在发生着,不断地和绝无例外地发生着,而且许多运动看起来不管是多么复杂,这在今天毕竟已成为不言自明的了如果设想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在相互作用时不受第三个物体的任何妨碍或影响,这时这种作用不是沿着最短的和最直接的路线发生,即沿着联结两个物体的中心点的直线发生,那么这在我们看来是很荒谬的①大家知道,亥姆霍兹(《力的守恒》1847年柏林版第1节和第2节)用数学方法也证明了:有心作用和运动的量270的不变性是互为条件的,如果设想存在着不同于有心作用的作用,那就会导致运动可以创造或消灭的结论所以一切运动的基本形式都是接近和分离,收缩和膨胀,一一一句话,是吸引和排斥这一古老的两极对立0・回复・1楼•2006-10-2718:38*我也说一句*马克思门徒•核心会员应当明确指出:吸引和排斥在这里不是被看作所谓“力”,而是被看作运动的简单形式。
如康德早就把物质看作吸引和排斥的统一至于“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到时候将会看到一切运动都在于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然而运动只有在每一个吸引被另一处的相应的排斥所抵偿时,才有可能发生否则一方会逐渐胜过另一方,运动最后就会停止所以,宇宙中的一切吸引和一切排斥,一定是互相平衡的于是,运动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的定律,就采取这样的表达方式:宇宙中的每一个吸引运动,都必定由一个相等的排斥运动来补充,反过来也是这样;或者如古代哲学早在自然科学中提出力的守恒或能量守恒定律以前所说的,宇宙中一切吸引的总和等于一切排斥的总和但是,这里似乎还留下了一切运动总有一天会停止的两种可能性:这或者是由于排斥和吸引有一天在事实上终于互相抵消,或者是由于全部排斥最终占有物质的一个部分,而全部吸引则占有另一个部分从辩证法的观点看来,这两种可能性自始就可以不存在原来,辩证法根据我们直到目前为止的自然科学实验的结果已经证明了: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这样一来,无论是排斥和吸引的最终抵消,还是一种运动形式最终分配在物质的这一半上,而另一种运动形式分配在另一半上,因而无论是两极的互相渗透①,还是绝对的分离,这些都不成为问题了。
在第一种场合下,这就好比硬要使一条磁石的北极和南极互相抵消,在第二种场合下,就好比把一条磁石从中间切断,硬要使一段只有北极而没有南极,使另一段只有南极而没有北极不过,虽然从两极对立的辩证性质中已经可以推断这样的假设是不能容许的,可是由于在自然研究家中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占支配地位,至少第二种假设在物理学的理论中仍起着一定的作用这一点以后在适当的地方还要谈到运动在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这最好是就运动本身的各单个形式来研究这样最终就会得出结论我们且拿一颗行星环绕其中心天体所作的运动来看吧普通的天文学教科书追随牛顿把椭圆形的行星轨道解释为两种力,即中心天体的吸引和使行星沿着垂直于这种吸引的路线运动的切线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除向心的运动形式外,普通的天文学教科书还假设了与中心点的联线相垂直的另一个运动方向或所谓“力”因此,它和前面所说的基本定律是矛盾的,依据这个定律,我们的宇宙中的一切运动,只能沿着相互作用的物体的中心点的方向发生,或者如人们所说的,只能由育心作用力所引起正因为如此,普通的天文学教科书就把下面这样一种运动因素纳入理论之中,这种运动因素,如我们也已经看到的,必然要导致运动可以创造也可以消灭的思想,由此就要假定存在着造物主。
这样一来,就需要把这一神秘的切线力归结为某种朝中心发生的运动形式,而完成这个工作的,是康德和拉普拉斯的天体演化学大家知道,按照这种看法,整个太阳系是由某种旋转着的极稀薄的气体逐渐收缩而产生的,旋转运动在这个气团的赤道线上显然最为强烈,并且使个别的气环从这个气团上分离出去,然后这些气环就收缩成行星、小行星等等,并按照原来的旋转方向围绕着中心体旋转这一旋转本身,通常是用气体的单个质点所固有的运动来说明这种运动朝极不相同的方向发生,但是最后总有某一多余部分朝一定的方向运动下去,这就引起旋转,这种旋转必然随着气团的收缩而不断地加强但是,关于旋转的起源,不管提出什么样的假说,都是排除了切线力,使之化为向心运动的某种特殊的现象形式如果行星运动的一个要素,即直接向心的要素,通过重力,即行星和中心天体之间的吸引而体现出来,那么,另一个要素,即切线要素,则表现为气团各个质点原有排斥的残余,即以衍生的或改变了的形式出现的这种残余于是,一个太阳系的生存过程就表现为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其中由于排斥以热的形式放射到宇宙空间中去,从而对于这一体系来说逐渐消失,所以吸引越来越占优势回复收起回复•2楼•2006-10-2718:38*马克思门徒*核心会员一目了然:在这里被理解为排斥的运动形式,和现代物理学所说的“能”是同一个东西。
由于太阳系的收缩和由此而来的构成现在的太阳系的各个天体的分离,太阳系便失去了“能”,而这一损失,按照亥姆霍兹的著名的计算现在已经达到原来以排斥的形式出现的在太阳系中的全部运动的量的其次,且拿我们地球上的一个物体来看吧它是靠重力和地球联结在一起的,正像地球是靠重力和太阳联结起来一样,但是这个物体和地球不同,不能作自由的行星般的运动它只有靠外来的推动才能运动起来,而且推动一旦终止,它的运动很快也就停止,这或者仅仅是重力的作用所致,或者是重力和该物体赖以运动的介质的阻抗的共同作用所致这一阻抗归根到底也是重力的一种作用,没有重力,地球表面上就不会有任何具有阻抗的介质,不会有任何大气了所以在地球表面上的纯粹的机械运动中,我们所碰到的是重力即吸引占有决定性优势的情形,因而在这里运动的产生显示出两个阶段:首先是逆重力而作用,然后是让重力起作用,一句话,上举和使之降落这样一来,我们又有了以吸引为一方和随之按与之相反的方向发生的运动形式即排斥的运动形式为另一方的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在地球上的纯力学(这种力学所研究的,是处于既定的、对它来说是不变的聚集状态和凝聚状态之中的物体)的范围内,这种排斥的运动形式在自然界中是不发生的。
无论是岩石从山顶上崩落下来,还是水之所以能够下泻,形成这类现象的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都是这种力学范围以外的事情所以在地球上的纯力学中,排斥运动或上举运动一定是人工造成的,即由人力、畜力、水力、蒸汽力等等造成的这种情形,这种用人工办法克服天然的吸引的必要性使力学家们产生了一种看法,认为吸弓I、重力,或者如他们所说的重力的力,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运动形式,甚至是基本的运动形式例如,如果上举一个重物然后让它直接或间接下落而把运动传导给其他物体,那么按照通常的力学观点,传导这个运动的不是重物的上举,而是重力的力例如,亥姆霍兹就让“我们最熟悉的和最简单的力,即重力,作为推动力而起作用,,例如在一座靠重锤推动的挂钟里这个重锤,,如果不使钟的全部机械运转起来便不能顺应重力的牵引”但是它不自行下落,便不能使钟的机械运转起来,而且这种下落最终一直要持续到联结它的链条完全松直为止到那时,钟就停了,重锤的推动能力暂时用尽了重锤的重力既没有失去,也没有减少,它依旧被地球在同一的程度上吸引着,可是这个重力引起运动的能力已经丧失了,,但是我们可以用手臂的力量把钟再上好,重锤就又升上去这样一来,重锤又获得了它原先的推动能力,又能使钟走起来。
亥姆霍兹《通俗讲演集》第2卷第144页)因此,按照亥姆霍兹的说法,使钟走起来的,不是运动的主动的传导,不是重锤的上举,而是重锤的被动的重力,虽然这个重力本身只是由于被上举才脱离被动状态,而在联结重锤的链条松直以后又回到被动状态所以,照我们刚才见到的新观点看来,能仅仅是排斥的另一种说法,而照亥姆霍兹的旧观点看来,力则是排斥的对立面吸引的另一种说法我们现在就来弄清这一点这样,当地球上的力学中的变化过程终结的时候,当重物先被上举然后又下落到同一高度的时候,构成这个过程的运动将怎样呢?在纯力学看来,它是消失了但是,我们现在知道,它决没有消灭它有一小部分转化为空气的声波振动,而绝大部分则转化为热这些热一部分传导给有阻抗作用的大气,一部分传导给落体本身,最后一部分传导给落体所碰到的地面钟的重锤,也以摩擦热的形式,把自身的运动逐渐传导给钟表机械的各个齿轮可是转化为热,即转化为排斥的一种形式的东西,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下降运动,就是说,并不是吸引相反地,如亥姆霍兹正确地指出的,吸引,重力,现在仍然和先前一样,确切地说,甚至变得更大了倒不如说,通过下落而在力学上被消灭的,并且以热的形式重新出现的,恰好是借上举而传导给被上举物的排斥。
物体的排斥变成了分子的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