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政策研究的演化经济学范式日文文献的贡献.doc
16页产业政策研究的演化经济学范式:日文文献的贡献 葛东升 宋磊 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中心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摘 要: 近年来, 在产业政策研究领域, 演化经济学逐渐呈现出成为主要范式之一的趋势日文文献是演化经济学范式的早期来源之一, 代表了演化经济学范式的一个发展方向但是, 受制于语言壁垒和学科偏见, 日文文献的贡献被长期湮没考证相关文献, 我们发现, 具有演化经济学特色的日文产业政策研究出现于八十年代初期, 在九十年代持续发展, 近十余年来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日文文献依托技术革新研究和企业史研究, 主要讨论企业合理化政策对于企业能力的影响与相关英文文献相比, 日文文献历史更久、更具深度理解日文文献的贡献, 有助于推动产业政策研究的演化经济学范式持续发展、改善中国的政策实践关键词: 产业政策; 研究范式; 新古典经济学; 演化经济学; 企业能力; 作者简介:葛东升, 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中心讲师;E-mail:gedongsheng2013@;作者简介:宋磊,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E-mail:slei@;通讯地址:100871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廖凯原楼 430, 邮编:100871。
基金: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产业政策向竞争政策转型研究》项目Evolutionary Economics-based Studies of Industrial Policy: Contribution of Japanese LiteratureGe Dongsheng Song Lei Abstract: The evolutionary economic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research paradigms in the field of studies of industrial policy. The Japanese literature is one source of the evolutionary economics-based studies of industrial policy. However, these Japanese literatures have not been emphasized. We find that these Japanese literatures appeared in the early 1980 s, developed in the 1990 s, and made solid progress in the past decade. In this field,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history, the Japanese scholars focus on the topic that how thefirm rationalization policy shape the evolution of firm capability. Compared to the English literature, the Japanese literature contributed more valuabl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empirical studies.Keyword: Industrial policy; Research paradigm; Neoclassic economics; Evolutionary economics; Firm capability;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 产业政策重新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不同于上世纪出现的几轮产业政策研究, 新世纪的产业政策研究出现了重要的变化, 演化经济学在这一领域的影响逐渐增加 (Hausmann and Rodrik, 2003;Rodrik, 2003, 2004;Cemoli, Dosi and Stiglitz, 2009;Stiglitz and Greenwald, 2014;Noman and Stiglitz, 2016;贾根良, 2012;宋磊, 2015, 2016a, 2016b;路风, 2016) 在现阶段, 尽管有望成为产业政策研究的主要范式之一, 但是依据演化经济学的产业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有待扩展、分析框架没有完成, 更多地具有研究倡议的性质因此, 明确这些研究的理论基础、构筑具体的分析框架是推动产业政策研究的演化经济学范式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完成上述任务的过程之中, 日文文献值得关注:在这个研究领域, 相关日文文献不但是演化经济学范式的早期来源之一, 而且代表了演化经济学范式的一个发展方向本文试图以挖掘相关日文文献的发展过程、总结日文文献的研究特点的方式来推动产业政策研究的演化经济学范式的发展本文的第一、二、三节分别讨论相关日文文献的早期形态、后续发展和近年突破, 第四节比较产业政策研究的演化经济学范式的日文和英文文献的特征, 第五节概括全文、讨论相关日文文献对于中国实践的意义。
一、主流经济学家内部的争论:演化经济学范式的出现正如日本的产业政策实践极大地影响了后进国家的政企关系, 关于日本产业政策的研究对于国际学术界相关研究的走向也具有重要影响在关于日本产业政策的研究之中, 日语文献占有重要地位但是, 受制于语言壁垒和学科偏见, 日语文献很少被其他国家的研究者引用, 这些文献包含的重要学术思想被湮没或误读在这种背景下, 一些中国学者倡导重读在日本产业政策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日本的产业政策》 (小宫等, 1984) 一书如同下文所表述的那样, 该书是产业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对于这一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著作有必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但是, 需要强调的是, 在阅读该书的时候, 需要注意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首先, 《日本的产业政策》是在“日本股份公司论”的通俗版本、即认为政府完全主导了经济发展的论调大行其道、日美经济摩擦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写作的这样的写作背景意味着该书的作者群体必须直接回应美国学术界关心的问题、以美国学者可以理解的方式展开论述因此, 那些和日美经济摩擦没有直接关系的研究议题难以成为该书的主题、那些不同于当时的美国主流学者所使用的分析方法的方法不会为这些作者正式采纳。
就研究议题的选择而言, 该书关于日本产业政策的介绍是不完整的, 忽视了对于当下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极为重要的企业合理化政策 (宋磊, 2016b)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或许在于企业合理化政策与日美经济摩擦没有直接关系从研究方法的使用来说, 该书的作者群体主要使用易于为美国学者接受的、相对成熟的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尽管一些作者注意到了当时正在兴起的演化经济学对于产业政策研究的意义, 但是这一新理论并没有被充分、正式地使用其次, 尽管该书确实开创了经济学界对于产业政策进行系统化研究的先河、在相当程度上引领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 但是, 该书出版之后, 关于这一主题的经济学研究成果相继出版, 学术水平超过了该书因此, 该书是理解关于日本产业政策的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而不是终点换言之, 出版于 1980 年代初期的《日本的产业政策》只是为日本产业政策的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入门级的指引, 认为该书代表了日本学术界关于产业政策的最高研究水准是不合适的由是观之, 阅读该书的要点在于将其置于产业政策研究史的发展脉络之中, 考察其如何塑造这一研究领域的格局, 而不是将该书的具体论断奉为金科玉律。
在澄清上述问题之后, 让我们进入该书的内部结构笔者认为, 尽管该书的作者大多是具有现代经济学背景、重视市场机制的经济学家, 但是他们在通过何种方法来研究产业政策以及如何评价日本产业政策两个问题上, 存在微妙的张力和差别如果说三轮芳朗等人更倾向于借助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产业政策、在总体上对于日本产业政策持否定态度的话, 那么今井贤一等人则间接地遵循了演化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产业政策、为发现日本的政策实践之中具有合理性的部分提供了思路今井贤一在收录于该书的讨论之中对于该书主要部分所采取的分析方法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明确指出, 如果将产业政策理解为处理市场失败问题的手段, 那么该书依据这种认识对于日本实践所进行的分析远未成功第一, 他认为, 尽管可能解决市场失败问题的是包括政府和企业在内的组织, 但是该书基本没有讨论政府和企业如何通过组织革新来 (共同) 解决市场失败问题第二, 在该书采取的分析框架之中, 企业家的创意和技术革新没有受到重视;同时, 该书很少讨论学习效果以及政府介入和企业层面的学习过程的关系等问题在他看来,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将纳尔逊和温特在八十年代提出的演化经济学引入产业政策研究 (今井, 1984b:472-477) 。
更为重要的是, 在收入《日本的产业政策》的书章之中, 今井贤一将技术革新理解为关于知识和诀窍的累积的学习过程, 并在援引技术革新领域的 A-U 模型、学习曲线等分析工具的基础上, 讨论了产业政策特别是产业技术政策对于技术革新的意义 (今井, 1984a:201, 193, 200) 很明显, 在这样的过程之中, 他已经开始将演化经济学以及和演化经济学具有学术渊源的动态能力理论应用到关于产业政策的研究之中在笔者的阅读范围内, 今井贤一在国际学术界首次指出演化经济学对于产业政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并间接地将演化经济学的思路应用到产业政策研究之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笔者认为, 日文文献是产业政策研究的演化经济学范式的早期来源之一二、技术政策研究者和政治经济学家的产业政策论:演化经济学范式的发展在一批主流经济学家于 1988 年共同出版了《产业政策的经济分析》 (伊藤等, 1988) 之后, 新古典经济学成为日本学术界的产业政策研究的主导范式但是, 最早提出应该依据演化经济学来研究产业政策的今井贤一对于这一范式提出了批评首先, 他认为该书的主要分析框架是静态分析, 不适于研究具有动态效应的技术政策;其次, 他认为该书没有完整地体现日本实践对于后进国家的意义 (今井, 1990:185, 186) 。
另外, 今井贤一明确指出, 在八十年代后期出现的技术政策研究和演化经济理论 (Freeman, 1987;Dosi et al., 1988)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给出了更好的解答由于这些研究都是演化经济学的名著, 所以今井贤一实际上再次强调了演化经济学对于产业政策研究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 在九十年代以及二十一世纪初期, 在问题意识上接近演化经济学的日本学者推进的产业政策研究、特别是在技术政策和企业史领域进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今井贤一提出的两个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之中, 日文文献之中的产业政策研究的演化经济学范式得到了发展首先, 在技术政策研究领域, 一些研究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演化经济学的特点, 小田切宏之等人的研究 (小田切、后藤, 1998) 是其中的代表小田切宏之等人采取以下思路:第一, 依据纳尔逊和温特的演化经济学以及源于潘若斯、钱德勒等人的经典研究的动态能力理论, 将重视竞争的企业家精神和持续的技术学习过程视为日本企业的技术能力的主要来源;第二, 通过产业层面的案例分析来讨论技术政策如何影响了企业的技术能力构筑正如纳尔逊在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之中所指出的那样, 这样的研究思路不但有别于以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的计量研究, 而且依据这样的思路所进行的研究证明了这个领域之中单纯的计量研究的局限性。
依据演化经济学、动态能力论的基本逻辑, 笔者认为, 纳尔逊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家精神和技术能力的动态构筑过程都难以量化小田切宏之等人进行的案例研究表明, 作为产业政策组成部分的技术政策以及和技术政策相关的经济政策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