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教育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家庭收入增长.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0942192
  • 上传时间:2018-05-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0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教育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家庭收入增长教育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家庭收入增长马马佳宏佳宏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1.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国际社会的共同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国际社会的共同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市及城镇的转移过程一个国家在其工业化、城市化及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同步的伴随过程和一般趋势世界上实现农业劳动力转移最早的国家是英国,历时近 4 个世纪,1975 年时,农业劳动力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为 2.7%,主要实行圈地运动式的强制性转移模式,转移的农业人口主要流向工业和第三产业美国从 19 世纪 20 年代末到 20 世纪 70 年代,大约用了半个世纪就完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采用了大规模工业化条件下农村劳动力自由迁移模式,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市化同步发展的成功之路工业化启动前,美国农村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在 70%以上,而到 19 世纪末,该比重已降至 40%以下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美国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随之锐减,二战前美国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 22%,1950 年下降到 12%,1960 年降到 6.6%,1971 年降到 3.1%,目前,农业劳动人口占从业人口的比重仅为2%。

      1930~1970 年是美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快的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流向是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美国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同时期都给予了大力的政策支持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就建成了比较发达的交通网,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自由流动提供了相当便利的交通,并在政策上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二十世纪初,随着外国移民对本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形成了冲击,美国在 1922 年和 1924 年连续颁布了移民法,大大限制了入境移民的数量,减轻了农村中过剩劳动力的压力30 年代的大危机后,美国的农业失业率非常严重当时的美国政府为了解决农业中过剩的劳动力转移问题,一方面扩大政府支出,直接吸收他们到国家兴办的工程、企业或团体就业;另一方面,顺应经济结构变化,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以便他们能适应非农业部门的要求从 50 年代中期,特别是 60 年代起,美国政府制订了各种加速农村人口转移的计划和立法,并成立了一些旨在促进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机构,美国人口转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些政策促进了几十年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加快了美国的城市化进程2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 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末基本完成,主要是在政府政策引导下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1955 年到 1975年,日本平均每年有 72.5 万“农民工”进入城市,转入非农产业部门工作1977 年时,农业劳动力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比重为 13.2%,目前这一比重仅为4%韩国是亚洲国家当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农村劳动力的份额已降至 20%以下,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相比,下降 50%多,基本上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任务2.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劳动力转移是在工业化的推动下进行的,每个转移阶段都和工业化程度密不可分目前,中国正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化,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是中国工业化过程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国加快城市化步伐的主要特征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特点:一是“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绝大部分转入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二是“季节性转移” ,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外出务工或进城经商;三是“跨地域流动转移” ,真正背井离乡,进城务工,完全脱离农业向其它产业转移;四是“农业异地开发” ,即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进入经济发达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开发和进入周边国家通过“出口农民”的新措施进行劳动力的转移。

      尽管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中国农业就业比重仍然较高,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目前,中国农业劳动力有 3·5 亿人,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 46·9%按照中国农业现行生产技术水平要求,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约为 1·5 亿人如果按照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和中国台湾省)农业劳动力 10%的比重,则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约为 2·8 亿人因此,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任重道远3.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 、构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需要的需要近年来中国政府把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并且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针对“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收入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没有广大富余农民从土地上脱离出来并充分就业,就不可能3真正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农民增收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实现无疑是一种“多赢”的策略。

      中国有 13 亿人口,其中有 8 亿多在农村;在 7、2 亿劳动力中,有 3、5 亿在农村,其中有 1、5 亿富余劳动力;每年有近 800 万初、高中毕业生没有进入高一级学校,其中约有 600 万在农村提高近 5 亿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逐步将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地转移到农村和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是增加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因为,,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农业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如果不向工业和城市转移出来,一方面,有限的资源难以满足农村劳动力的从业需求,难以满足农村人口摆脱贫困、增加收入的需要,相反,只会导致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降低,加深城乡之间的差距和矛盾;另一方面,也造成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低下和配置效率损失而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边际生产率低下的农业部门转移到边际生产率更高的非农部门即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他们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资源配置从而产生新的配置效率,这对提高农民的生产率和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并且,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的绝对数量减少,农业劳动生产率因此会有本质的提高,农业也因此才可能对其他产业部门具有相对竞争力从而摆脱弱势产业的地位,这样会使得农业部门的劳动收入增加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而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将逐步缩小,这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二、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二、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1.经济收入因素.经济收入因素通常情况下,对农村劳动者而言,转移的首要动机和目的是寻求更好的工作,获得更多的收入,而进入城市则可以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因此,因此,一般来说,应该是越贫困的地区具有越强的迁移动机,从而有越多的劳动力转移出来然而,决定农村劳动力是否向城市转移不只是更高的预期收入,同时还受必要的转移成本的影响这些转移成本不仅包括从农村到正式在城市就业所需的一切费用,还应包括在此期间如果农民在家务农所能得到的收入,即转移的机会成本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成本可分为包括办理三证的费用、交通和住房费用等在内的直接迁移成本和间接成本如心理成本,尤其担心个人安全和离开家庭的孤单感所造成的心理成本等中国学者蔡昉(2001)4认为迁移成本包括交通成本、生活成本、心理成本、为寻找工作而支付的培训成本和迁移误工造成的机会成本等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是多年来实行城乡分隔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后果多年来农民不能与市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服务,教育培训服务。

      农民外出打工需办理各种证件,费用约 100~200 元不等到了打工地,按当地政策办证,又要花 100~200 元加上来回车费,农民工外出打工人均花费接近 1 000 元与此同时,政府行政机构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下岗分流 1 000 万人,还有 400 万的待业青年需要安排;而且随着大中城市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的升级,出现了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的趋势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越来越低这就导致就业空间的狭小,城市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歧视,城市公共设施的承载力及农民工素质的低下都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2.政策体制因素.政策体制因素政策体制方面的因素主要涉及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等城乡割据的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是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如经济发达地区及大中城市的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培训等政策规定与操作办法,一方面对外来劳动力收费,减少了他们的实际收入,另一方面通过户口屏障保障本地劳动力,限制外来劳动力参与当地就业市场公平竞争有关调查研究表明,中国户籍制度一直是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首要因素最近几年中国在积极的进行制度尤其是户籍制度的改革,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约束有所放松。

      中国 2008 年开始实施的《就业促进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不得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 ”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消除制度因素对劳动力转移的阻滞作用,加快推进制度变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仅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也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由于客观存在的制度惯性和部门利益冲突,使得制度改革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能够充分实现这样的一体化就业体系,则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推进3.人力资源因素.人力资源因素人力资源因素包括转移劳动力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从年龄角度看,年龄对迁移决策有重要的影响,年轻人更多的愿意转移,且转移选择和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而随着年龄的增加,转移及就业的概率会降5低根据我们对中国广西百色市农村劳动力的调查(共发出问卷 550 份,收回538 份,问卷有效率 98%其中男性占 61%,女性占 39%;外出务工的 272 人,占 50.6%,未外出务工但打算外出务工的 266 人,占 49.4%) ,从转移人员的年龄来看,26-40 岁的人员比例最大,20-25 岁的人员次之,41 岁以上最少(见图 1) 。

      可见,青壮年劳动力是转移的主体,特别是 26-40 岁的人员,他们大部分都是已结婚有小孩的,是家里的顶梁柱,外出务工成为他们谋生养家的主要手段0.0%10.0%20.0%30.0%40.0%50.0%20岁以下20-25岁26-40岁41岁以上系列1图 1 百色市 2008 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年龄特征从性别和婚姻看,性别差异和婚姻在农村非农产业和外出就业选择中有显著影响根据中国学者严善平(2004)运用 Rogers 人口迁移模型进行的定量分析表明,女性在地区之间流动的发生年龄比男性早,但持续发生的年龄段却比男性短得多,而且,年幼子女随父母迁移的现象不明显,中国前劳力对迁移率的贡献比其它国家小得多根据我们的调查,外出务工人员总体上以男性劳动力为主,约占 62%,而外出务工的女性仅占 38%但年龄在 20-25 段的女性比例也比较多,这部分女性劳动力已从校门出来,有了较强的自理能力,正处在自强自立的阶段,因此大部分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劳动力都会选择外出务工来解决个人与家庭的经济困难这几年来女性转移劳动力有增多的趋势,这与现代男女平等的观念有关在转移的女性劳动力中,则主要以未婚女性为主,已婚者比未婚者外出的概率小,已婚妇女由于生儿育女等方面的原因不大容易和不太愿意外出务工。

      6在人力资源因素中,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在农民向非农产业流动过程中,文化程度越高,其就业空间越大,越易于学习和掌握先进知识和技能,越易于为非农产业所吸纳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缓慢,一个极为重要因素就是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低下根据 2007 年劳动力资源调查显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