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最新语文春节的经典古诗词赏析.docx
12页语文春节的经典古诗词赏析 春节是我们一切感情的归宿,春节是我们所有哲学的基础有了春节,生活不再乏味,人生有了意义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语文春节的经典古诗词赏析,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春节的经典古诗词赏析1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解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赏析二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语文春节的经典古诗词赏析2 新年作 唐代: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译文 新年来临思乡之心更切,独立天边不禁热泪横流 到了老年被贬居于人下,春归匆匆走在我的前头 山中猿猴和我同度昏晓,江边杨柳与我共分忧愁 我已和长太傅一样遭遇,这样日子须到何时才休? 解释 天畔:天边,指潘州南巴,即今广东茂名潸(shān)然:流泪的样子 居人下:指官人,处于人家下面客:诗人自指 “春归”句:春已归而自己尚未回去 岭:指五岭时贬潘州南巴,过此岭 长沙傅:指贾谊曾受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这里借以自喻 赏析 在唐代,长沙以南地域都很荒凉,潘州一带的艰苦而可想而知,诗人受冤被贬,从鱼肥水美的江南苏州迁至荒僻的潘州,委屈之心不言而喻诗人满腹冤屈化作一句诗语:“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新年已至,自己与亲人们相隔千里,思乡之心,自然更切人欢己悲,伤悲之泪“潸然”而下其实,伤心泪早就洒于贬途:“裁书欲谁诉,无泪可潸然《毗陵集》)联系仕宦偃蹇,很难自控,而有“新年向国泪”(《酬郭夏人日长沙感怀见赠》)。
这与“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异曲同工之处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是由薛道衡“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人日思归》)化出,在前人单纯的思乡之情中,融入仕宦身世之感,扩大了容量,增强了情感的厚度两句有感而发,自然浑成,诚为甘苦之言使笔运意,纯熟圆浑,字凝句炼,素来是诗人的所长,“老至”句承“独潸然”,“春归”句承“新岁切”,脉络细致,情意深沉诗人有感年华“老至”,反遭贬而“居人下”新年伊始,天下共春,而仍滞留炎南天畔,升迁无望,故有时不我待、春归我先之感悲愤郁积,不能自己,因此连续以四句伤情语抒发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二句描绘天畔荒山水乡节序风光猿啼积淀着哀伤的诗歌意象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古谣,引发怨苦,以此属引凄厉之声度入诗中,与北方呜咽陇水同是感伤的声态意象,都令人怀悲而思归刘长卿的仕历活动主要在南方,其诗中有很多表现猿啼的句子:“梦寐猿啼吟”、“万里猿啼断”、“猿啼万里客”而这里犹再重之“同旦暮”——早晚、日夜时时在耳,起哀伤,动归思,进而把“乡心切”刻划得淋漓尽致这新岁元日的惆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远望,江流岸柳不但没有给诗人带来生机和新意,相反,风烟一空,濛濛笼罩,倒给诗人心头蒙上一层厚厚的愁雾。
鉴赏 诗人在抑郁、失落的情绪中诗人发出了长长的慨叹:“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这里借用贾谊的典故,洛阳才子贾谊,有济世匡国之志,脱颖初露,而为权贵宿老谗毁,疏放为长沙太傅诗人这次遭贬,也是以功蒙过,怏怏哀怨,时有流露:“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故引贾谊为同调,而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已似”之感而自忤权门,担心滞此难返,不免生出“从今又几年”的忧虑至此诗人引颈遥望长安,归心不已,步履迟迟的徘徊背影已如在眼前;似可听见深深的长吁短叹 诗的情感哀切深至,颔联意绪剀切,首尾感叹往复唯颈联写景,淡密而不显焕,情致悱恻全诗结体深沉,有“绪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卢文昭语)的风致就其风骨而言,则属大历家数,呈露顿衰之象 语文春节的经典古诗词赏析3 除夜太原寒甚 明代:于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译文 请捎个信去告诉居住在远方的友人,眼前尽管天气寒冷,这点寒冷算不了什么,不必为它发愁 春风已经吹来,离我们不远了,就在我们房屋的东头 解释 除夜:除夕之夜,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夜晚 太原:军镇名,又名三关镇。
防区在今山西内长城以南,西起黄河,东抵太行山,在今山西省 寒甚:即甚寒,很寒冷 寄语:传话,告诉 天涯客:居住在远方的人 轻寒:轻微的寒冷 底用:何用,底,犹“何”,汉以来诗文中多用其义 屋东头:这里是说春天解冻的东风已经吹到屋东头意思是春天已来得很近了 赏析 《除夜太原寒甚》是诗人客居太原,除夕夜天寒难耐时有感而作,除夕之夜本该合家团聚,然而,诗人却栖身远方,又恰逢大寒,确实令人寂寞难熬环境虽然极其艰苦,但是诗人在寒冬之时想到春天很快就要来到,希望“天涯客”不必忧愁,表现出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的前两句,“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出语却极为平淡旧的一年过去了,诗人未能返回温暖的南方,与家人团圆.而是寄旅太原,滞留在寒冷的北方,在官舍度岁远客在外,难免乡愁,况且旧年之中,诗人经受了诸多的艰难和劳累,但他鼓励自己和同僚说:“流落天涯的他乡之客们,不用为这一点轻微的寒冷发愁句中的“轻寒”与诗题中的“寒甚”对比强烈,“寒甚”是客观的存在,“轻寒却表现了诗人对严寒的藐视和对战胜困难的信心,诗人深知只有蔑视它,才能战胜它,以此鼓励友人,激励自己 诗的后两句,“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指明前途,加强信心。
和前两句有同样的鼓舞作用在诗人眼中,尽管风寒冰坚,但除夜一过,新年即已开始,春天随之来临温暖的春天,正孕育在残冬的严寒之中,和煦的春风很快就要吹遍大地春风是那么逼近,似乎就在屋子的东头,只要侧耳倾听,即可捕捉到它那令人欢欣的声音随着春风的来临,大地回暖,万木复苏,新的一年开始了诗人迫不及待地盼望着春天的到来,期待着在新的一年里进一步舒展自己的抱负,建立新的功业 这首诗写的是除夜的寒冷,读来却给人以春天的喜悦和暖意,诗中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诗人不畏任何艰难困苦,蔑视严酷的恶劣气候,满怀信心地和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乐观精神诗的语言浅显,而寓意深刻因此这首小诗有它的象征性,也含有一定的哲理,诗人以平白轻松的语气,抒发激越豪情,显示了诗人铮铮骨气与刚毅果敢的上进精神 语文春节的经典古诗词赏析4 除夜作 唐代: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霜鬓一作:愁鬓) 译文 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 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解释 除夜:除夕之夜 客心:自己的心事转:变得凄然:凄凉悲伤 霜鬓:白色的鬓发明朝(zhāo):明天 赏析 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诗题《除夜作》,本应唤起对这个传统佳节的美好记忆,然而这首诗中的除夕夜却是另一种情景 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看似平平,却不可忽视,全诗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开来的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他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诗人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也变得“寒”气袭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诗人难于入眠,而“独不眠”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这更让诗人内心难耐所以这一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描绘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是一个转承的句子,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因身在客中,故称“客”诗中问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变得凄凉悲伤?”原因就是他身处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诗人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
此句中“转凄然”三个字写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