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战国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纹样.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豆浆
  • 文档编号:33473566
  • 上传时间:2018-02-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91.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工艺美术史——浅谈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造型与装饰 纹样班级:100771学号:10077120姓名:张丽萍指导老师:张新沂浅谈战国时期青铜器造型与装饰纹样内容摘要:由春秋而战国,是根据各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与对峙的政治形势而定的,在经济文化方面却是自然地延续着、战国早中期的青铜器实物表明,发生于春秋战国中晚期的中国青铜器艺术第二个高峰期在这时推广到了极盛,到了战国晚期则表现出盛到衰的总体趋势战国时期,青铜器种类在造型方面有着丰富多样的变化形式,装饰纹样也因区域和风格受到一定的影响关键字:青铜器 造型 纹饰 工艺 装饰 战国青铜编钟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革的时代,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文化艺术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此时,商周以来的青铜礼器逐渐衰落,日常生活用器却得到了普遍发展,如铜镜铜镜在战国时期,至少在统治阶级中已经普遍使用古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战国人使用铜镜的记载,如《战国策·齐策》中“朝服、衣冠窥镜”, 《楚辞· 九辩 》中的“今修饰而窥镜兮” 等战国铜镜能够取得大的发展,主要原因是:第一,铁工具在铜器制造业的使用,为作坊内部更细密的分工、创造新技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二,经过商周以来的发展,至战国时期,铜镜的合金比例已趋于科学和稳定,大大提高了实用效果。

      战国铜镜以它规范化的形制、精美的装饰纹饰,标志着中国古代铜镜已经从早期的稚朴走向了成熟此外,战国时期有青铜乐器,无论数量上、制造工艺及木架的装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其代表就是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其用料是铜、锡、铝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除了乐钟装饰精美外,它的青铜装饰附件也是十分华美的,如钟架横梁两端的浮雕、透雕的龙、鸟和花瓣的青铜套,支撑栋梁用的六个佩剑的武士等等这样精美的青铜乐器及其附属物,表明了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精湛,同时在音乐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这个时期各类青铜器的造型各具特点,在装饰艺术及工艺方面涉及很多门类,就其大类来说,包括图案、书法、绘画、雕塑等,也可以说其工艺集各类艺术之大成如青铜器上图案的运用,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装饰手法,如充分利用对比度、呼应、虚实、疏密有节奏的变化,曲线和弧线的反复运用以及突出方向感和运动感等书法应用主要体现在青铜器的铭文上这个时期的青铜器多出自于各诸侯国,因此字体多变,字形有肥有瘦,有些字是承袭商周时期的字体,还有错金字、鸟虫书等,通过这些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我们可以对当时书法窥见一斑。

      战国时期的绘画作品我们所能见的就是区区几件,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青铜器上的图案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当时绘画成就,这是战国青铜器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时期一些青铜器上的图案可以作为绘画来欣赏,如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战斗、狩猎、宴饮、车马、建筑等图案,构图简单,线条质朴,刻画娴熟,有的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此外,还出现了用铜浇铸的动物塑像、人俑,这与现在的雕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历史文物和各类器皿的特点可以将战国时期青铜器分为早期和中后期两个个阶段,是为了我们更好的来研究它的造型与装饰特点,从而运用传统的工艺结合现代设计,实现其青铜器美学的完美价值一、早期(公元前 476 年—前 4 世纪上半叶)这时的青铜器,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战国早期和春秋晚期的共同点很多,但是战国早期的器物有一些自然演变的特点及时代特征1.造型特征鼎类的形制与春秋晚期的同类鼎相类似但是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第 2717 号墓出土的五具列鼎中,有三具体呈扁圆,敛口,有盖,附耳,短蹄足形,这种形体的鼎在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很少发现山彪镇 1 号墓列鼎五具,器体呈扁圆的形状且上下匀称,三足极短,腹底离地不远;同墓出土的贝纹鼎,形制也与此相同这类扁圆形短足鼎,在战国早期的三晋战国二人 猎猪扣饰地区首先流行使用。

      另一种所谓联裆鼎或短鬲足鼎,实际上是采取软接触的做法将过短的足与器腹相连接,是新设计的造型,大约是把短足鬲的形体移植而来 在这一时期大多为分体式,原平峙峪出土的与风翔高王寺战国窖藏所出土的形式类同,鬲口处有一圈上斜的圆盘,用来盛放甑内蒸汽冷凝后的水,使之回流于鬲中,而不会溢出此战国早期中的新式样战国早期大墓中的酒器,往往有些特殊的造型,如曾侯乙墓的一对大尊缶、联襟大壶带有华丽套口和盖,可悬置在冰鉴内的大口方形尊缶等,这些都是绝无仅有的器物相比之下,山彪镇 1 号墓所出土的青铜酒器的形制,更有代表性其中的莲瓣盖壶,形体类似赵孟介壶而稍低同类的器形也见于洛阳中州路 2717 号墓,盖上有的立有展翅的凤鸟此类壶为战国早期的典型式样较大的墓中也出土莲壶,洛阳中州路 2717 号墓出土的一件莲壶,形体近似莲瓣壶,腹稍大而深,颈盖上有小环钮,两肩放置一活动的链式提梁莒南大店 1 号墓出土的莲壶,腹部更有一可系绳的鼻,曾侯乙墓则出土有长颈鼓腹的莲壶传世的莲壶大多为洛阳中州路 2717 号墓所出壶的样式此外,在北方地区,还有瓢形壶,有鋬可执,鋬或有链与壶盖相连春秋晚期流行的一般壶的式样,这一时期内仍然可以经常见到。

      水器中以盘匜最为常见,另外中小型有圈足的鉴也有发现曾侯乙墓青铜器 青铜三角酒杯2.花纹与装饰就题材而言,战国早期的纹饰仍然是交龙、卷龙或蟠龙等龙的世界山彪镇 1 号墓的龙钮钟,随州擂鼓墩曾侯墓编钟上都是新颖而复杂的交龙图案擂鼓墩 2 号墓编钟上神人骑龙的纹样,是另外一种构图另一变化是图像的变形有所增加山彪镇 1 号墓的豆,主纹是圈点和小翅形的集合体,是交龙纹的省略和变形;同墓出土提梁壶和鉴的腹上密集的圈纹则是旧日的蟠龙纹、兽目纹的蜕变曾侯乙墓中的具有六棱形甬的编钟上,交龙纹已经变为棘刺丛生型的纹饰此类变形纹饰很可能在春秋晚期就已经出现,到战国早期更为发展还有一个变化就是纯粹几何纹饰母题的出现,战国时期·铜鎏金青铜豆诸如曾侯乙墓青铜器上镶嵌的几何云纹图像,琉璃阁 1号墓所出土的鉴的下腹复杂的三角云纹及涪陵小田溪编钟的错金云纹等纯粹的几何纹在春秋晚期非常少见,而且也非常简单战国早期描绘水陆攻战、燕乐、采桑等活动的画像很多,山彪镇 1 号墓的水陆攻战纹鉴、狩猎纹钫,成都百花潭的镶嵌燕乐纹壶,及陕西凤翔高王寺战国铜器窖藏镶嵌射燕壶等,都是这一时期施用这类纹饰的典型代表。

      二、中晚期(约公元前 4 世纪中叶—前 221 年)封建社会初期的青铜器由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发展到极为鼎盛的阶段,到战国中期以后逐渐衰退,但是就整体来说,并不排除少数精美的器群即使是诸侯墓出土的大器,其铸造工艺与艺术的装饰,也差于春秋早期和战国初期的盛期青铜器在战国中、晚两期时的发展区别并不是很明显,因此两期合一来叙述1.造型特征山西长治分水岭 12 号、25 号墓、辉县赵固第 1 号墓、河北平山中山王墓20 世纪 20 年代发掘的安徽寿县朱家集楚王陵所出铜器群,20 世纪 20 年代发掘的洛阳金村古墓中的战国中晚期青铜器等都是这一时期考古发掘出的重要墓葬 能代表战国中期器群的,当首推中山王墓所出土的器安徽寿县李三孤堆被盗掘的楚王楚杵墓内出土器物的形制和纹饰风格比较一致,属于楚国末期的标准器鼎类青铜器南北风格迥异中山王墓的九鼎都是附耳低短的盖鼎,这种鼎本是三晋时流行使用的一种传统式样,但是九鼎中的平底细孔流鼎就是很少见的了河南信阳长台关 1 号墓出土有附耳扁圆体平底的高足鼎,同样的型式也见于江陵藤店 1 号墓,这完全不同于三晋时期的型式晚期的鼎都是有盖或没有盖的高足鼎,而且高足的造型越来越多样和雄壮,形制也较大。

      此时期的已经不是很流行了,鬲也并不多见,敦仍然是圆形的和扁圆形的上下对称的两种方座簋只在寿县楚王陵出土器群中见到过,是战国·五连盏灯器座较低体形收缩的蜕化式样豆类器为长柄的,燕晋都有寿县楚王陵所出土的长柄豆,柄有节,盖有三钮,可以倒置方豆仍然有所发现,如江陵藤店 1 号墓就出土了有长柄的方豆酒器类中变化较为明显的是壶,有方壶、扁壶、环耳圆壶等等中山王墓出土的还有镶嵌的方壶,工艺非常精湛方壶或钫这一类器是这一时期内具有时代特征的器物壶的新型式样还有许多种,如细长颈多钮壶、小口短颈大圆腹壶、蛋形壶等罍器有做成方形的,可称为方罍三门峡上村岭 5 号墓出土的有镶嵌方罍,形体较低且肩宽,附耳可挹酒同类器中,还有小型的传世水器的基本器型仍然是盘、匜、鉴巨型的鉴在本时期内减少很多三门峡上村岭 5 号墓出土的四龙耳镶嵌方鉴,是新的式样楚地新出土的斜唇或平唇的中腰收缩平底双耳盘,耳有环,器壁很薄,有的还有刻花髹漆2 花纹与装饰战国中晚期的纹饰变化十分显著,除了战国早期的某些纹饰仍然流行使用外,出现了许多嵌金、银、铜、绿松石,以及其他物质的几何变形图案,有云纹、菱纹、勾连纹、三角纹等菱文纹饰 三角纹纹饰这种变形的几何纹编排规律,又富于变幻的绚丽效果,令人目炫。

      最典型的战国中期的几何变形纹饰有中山王墓的虎噬鹿器座、龙凤方案座、嵌金银翼龙、嵌金银绿松石钫,还有记伐燕之功的陈璋壶等楚墓中许多环耳壶也大多施加几何纹饰,有的是以变形几何纹、狩猎纹及神话题材画像相间的装饰,如琉璃阁 56 号墓的 21 号、22号钫上的图像就是如此此时还出现了刻纹画像这种纹饰是用极锐利的尖刃刻凿而成的,而不是范铸后镶嵌的,如琉璃阁 1 号墓的刻纹“奁”、辉县赵固的刻纹 “楼室燕乐”盘、长治分水岭 12 号墓的刻纹战国·鸟纹三足鼎人物车马建筑残匜、长岛战国墓刻纹人物车马建筑残匜等这种纹饰只能在炼优质铜取得成功之后才有可能出现此外,素面青铜器大量出现大梁司寇鼎、梁十九年鼎、平安君鼎、楚王后六室鼎、集脰太子鼎等等,都是不施纹饰的素面器,至于中山王鼎、方壶则利用器物的素面凿刻大量铭文对以大量纹饰为特色的中国青铜器来说,素面器的流行被视为纹饰衰退的表现,也是一种时代的印迹参考文献:1.倪建林,战国青铜器艺术鉴赏,19942.田子秉.《中国工艺美术史》 , 东方出版中心,19853.颜娟英 《美术学考古(下册)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20034.高奇, 《走进中国艺术殿堂》 ,山东出版社 ,2008 年 5 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