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多收了三五斗》每课一练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2).doc
9页初三语文初三语文《《多收了三五斗多收了三五斗》》 《《创造学思想录创造学思想录》》 《《论美论美》》苏教版苏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多收了三五斗》 《创造学思想录》 《论美》 《多收了三五斗》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2. 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 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难点: 1. 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 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二、介绍作者情况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倪焕之》 ,童话集《稻草人》等 《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 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三、整体感知 1. 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20 世纪 30 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尤其是在江南农 村,那里的农民生活更加悲惨 2. 这篇小说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3. 给课文划分层次,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l—70 段) ,写江南小城旧毡帽朋友们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 7l 段) ,写同样的故事还会到处发生,揭示其普遍性。
4. 课文的第一部分是以旧毡帽朋友的活动为线索来写的,重点写了三个场景,是哪三个? 明确:第一层 (第 l—34 段)写米行粜米; 第二层 (第 35—44 段)写街头购物; 第三层 (第 45—70 段)写船上议论 5. 旧毡帽朋友们丰收后更加不幸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洋米,洋面的冲击;②向局子捐钱;③向田主交纳地租;④“同行公议”的 商人压低米价 6. 一般的小说都有三大要素:故事情节;人物;环境我们对小说的故事情节有了基本 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 旧毡帽朋友;米店老板;伙计等 7. 课文中的人物和我们常见的小说中的人物名称有什么不同? 明确:“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的农民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点代指 人,塑造了苏南一带的农民群像 8. 提问: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而是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 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 明确:课文中的写法更好这就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通过这一群像的塑造使 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宽广 9. 对课文主题的思考 提示:这篇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照手法来处理安排材料,从这些对比中以及人物的对 话中我们找出了农民“丰收成灾”的原因——在粜米的场面中,农民的哀求,老板的冷漠, 农民粜米前后的喜悦和悲伤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动的体现了农民的希望与失望,反映了 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并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憎恨之情。
四、总结 小说以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 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 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创造学思想录》 一、教学重点、难点: 1. 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意义和特点, 2. 初步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第一条是讲创造的精神状态,第二、五、六可归纳为人的思维习惯问题,第三、四条 是与想象有关的,第七第八分别讲了看问题要抓本质和按规律办事 三、逐个分析,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道理 (一)放松 1、理解分析: 态度严肃不代表有创造力,人的精神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才有可能获得灵感 作者以猴子为喻,形象细致地描绘,猴子那种严肃的形象与下文的猴子觉得痒痒形成 了鲜明的反差,让人在轻松中明白事事板着面孔是没必要的 2、举例: 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精神处于放松状态,记忆的能力反而会提高,创造力反而会 爆发出来 ②和尚打禅,关键是放松,放松后才能入静,入静后才能顿悟 ③“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 ”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 ④橡胶硫化技术的发明创造美国科学家古德意在实验中不小心,把橡胶和硫磺的混 合物掉落到热得烫手的炉子上,当他刮下来时,出乎意料地发现:这种经过加热的橡胶和 硫磺的混合物,尽管很热,但不粘了,冷却后也不硬了。
这个机遇可以说是在放松状态下, 无意识发现的 (二)造就你自己的规则 理解分析: 叙述了一个打破常规获得成功的例子 “一筹莫展”说明采用常规思维方法解开“高尔 丁死结”的窘态而亚历山大却打破常规思维“建立我自己的解结规则” ,用剑将结劈成两 半因循守旧和创造是对立的死结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没有创造意识 这个寓言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创造”二字的真谛创造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摹仿、重 复、循规蹈矩、似曾相识,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的绝不是好的创造,实际上根本就谈不上创 造好的创造必须是新奇的、惊人的、震撼的、实效的 死结就意味着根本无法打开,既然上帝跟我们开个玩笑,那么,就必须采取超乎寻常 的非凡手段亚历山大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造就自己的规则” , “规则”是规律、法则的意思 “自己的规则”应该是属于自己的、 与众不同的法则,是个性化的,但必须是科学的 (三)多问几个假若 1、理解分析: “经常问自己离奇的问题”用以“扩展你的思路并导致新的观念” 离奇的问题都是奇 思异想,这种奇异的想像表明了人不满足自己的处境多问“假若”是为了寻找新的途径, 奇思异想就是要不照规则,如果遵守规则就不需要想像力,而没有想像力也就不会有创造 性思维。
2、举例: 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把“假设”看做是“科学的先遣的侦察兵” 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 ” 现代高能物理在确定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结构以后,1964 年美国科学家提出了夸 克模型,认为粒子是由下一层次的夸克粒子组成的这一假说促使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 进入了崭新阶段 (四)使用你的想像力 1、理解分析: 这一段是讲想像力在创造性思维中的重要性第一句话是讲幼年时的想像力第二句 话是引用人们的话,从反面说第三句话是引用名人名言,从正面说通过正反对比,说 明了保持想像力的重要性 孩子的想像力出于他们的好奇心长大后要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就要保持孩子般的 好奇心, “像孩子一样想” “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 ,为什么后来有的人没能保持艺术家的 灵性?“长大成人”是不是就一定会丧失想像力? 2、举例: 孩子是富有想像力的一个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点,问中学生是什么,中学 生的答案是“粉笔画在黑板上的一个点” 这是惟一答案但幼儿园孩子的回答却有 50 多 种是压扁的臭虫,是猫头鹰的眼睛,等等 (五)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 理解分析: 换个角度看问题,用不同于一般人的方式看问题,就可能有所发现,走出新路。
文中 的“第一个”就是勇敢创造者,面对前人没有尝试的事物,有人发挥了想像力,打破了规 矩,取得了成功 (六)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 理解分析: 这一段谈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文中的“箱子”的意思就是文中所说的“经训练而 成的思维疆界” ,也就是说习惯性的思维束缚是来自人类自身的“训练” 然后举例证明, 启发人们要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七)看到画面之外 理解分析: 这一段是来自生活的感悟创造者要有远见,不要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要善于发现 潜在的机遇,要从眼前的事物看到发展的趋向 文中的农民没有想到这条铁路将会给他的产品找到更多的市场,更没想到这条铁路将 把他拖入竞争通过这个例子,指出创造者要善于看到事物的发展、预测事物发展的结果, 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八)顺其自然 1、理解分析: 这一段也是来自生活中的感悟 “人行道的设计”一例,含有深刻的哲理 “顺其自然” , 也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按照其本身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2、举例: 我国古代有则寓言故事,讲一个植树专家所植之树,棵棵成活,而且茁壮旺盛人家 请他介绍经验,他说,不过是顺其自然 我国古代还有一个成语故事,叫“揠苗助长” 四、了解思想录(语录体)的特点。
特点:自由灵活,短小隽永,充分发挥出语录体的特点,形式不拘一格,有的用小故 事和创造者的实例,有的引用名人富有哲理的名言,有的直接说出自己的生活感受,生动 形象,有生活气息 《论美》 一、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二、分析题目:美的分类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美无处不在,涉及社会生活 的各个领域,培根这篇文章仅 533 字,主要谈了——人的美 明明谈的是“人的美” ,为何起“论美”这么大的题目呢? 明确:一篇文章的理解不要忘了出处,这本书的书名就是《培根论人生》 作者作了说 明:“系关于人性及人生问题之研讨” ,体现了文艺复兴后欧洲人的价值观,在这样的总标 题下, “论美”也必然只涉及“人”的领域 (注意不是谈自然美,艺术美 ) 三、整体感知思路(主旨--分段) 分:1—2 美德重于美貌 3—4 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总:5 美的形貌应与美的德行结合 四、文章分析: 1、第二段写“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 再给彼。
”后面又列举一连串二者兼备的人,是否自相矛盾? ——其实不矛盾,因为培根用词时极有分寸:“并不都有……许多……此话也不全 对……”说明绝大多数人是美貌和才能不能两全的,但大千世界,情况是多种的,不排除 有两全之人思维多么周密,言辞严谨,貌似自相矛盾,实则无懈可击,不愧是个哲学家, 在议论文中有时候留有余地反而无懈可击! 2、 “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为什么? ——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 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 这三个层次都属于外形美,但层次有别,不在同一个审美层次上,故作者“仔细考究起来” , 看法很有新意 3、 “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奇妙在何 处? ——“最高的美”应指内在美,比如德行,画家怎么画得出来呢?“奇妙”在于会起 变化在内在美的照射下,一个人假如原来外貌较丑,人们也会对他改变印象,觉得他美 如:“简·爱” 、 “卡西莫多” ,这种审美心理的变化简直如同化学反应一般,怎么不奇妙呢? 体育运动员不少从形体到颜色都不美,但当他站在领奖台上,听着国歌,看着国旗的激动 神情,就觉得美。
4、 “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 ——这句话的精髓是美是相对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人对什么是美各有自己的 看法,没有统一的美的标准 “情人眼里出西施 ” 例:△中国唐朝以胖为美,体胖者生在今天就是机遇不佳,而杨贵妃机遇太好 △伏尔泰:几内亚人认为,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 △德行的美也不是绝对的,各个国家国情不同,各阶段情况不同,如在日本是正派的 事到了罗马就不正派 5、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 “可爱”一词是否恰当? ——人到老年,因饱经世事而乐观、豁达、开朗,笑对生活的一切,外貌是无美可言 了,但性格和精神世界令人可敬可爱 例:有的老人性格可爱得像个老顽童,对下一代呵护有加,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精神 使他变得可爱 6、文章的开头结尾似乎自相矛盾,开头:美德只要朴素外表的衬托就行,只要有美德, 打扮并不华贵也行结尾:“只有把美的外貌与德行结合,才能……真正光辉 ”究竟要不 要外貌美? ——不矛盾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 让宝石发光,对“世上的许多美人”呢?不要倚仗年轻美貌, “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选择” 。
联系作者生平,从小出入宫廷,看惯了上流社会的贵族贵妇人们是怎样注重外形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