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0.pdf
5页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 首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目录 竹里馆王维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逢入京使岑参 晚春韩愈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目录 泊秦淮杜牧 贾生李商隐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约 客赵师秀 一、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1解释词语 幽篁:幽深的竹林啸: 长常的口哨 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 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 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 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3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 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答:优美、高雅 的意境表达了诗人 宁静、淡泊 的心情词语: 独坐、弹琴、长 啸 4.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2 分) 运用了 拟人修辞,把“来相照”的明月当成知己,展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 力。
5. 竹里馆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答: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 孤高自许、高洁脱俗 的隐者形 象,表达了诗人 宁静、淡泊、愉悦 的心情 6. 请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中的作用2 分) 答: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 幽深静谧 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 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 2 7.“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立 人格,说说“独”字好在哪里?(2 分) 答:“独”是“独自” 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 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 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 . 表现了诗人的 孤高自许、高洁脱俗 的品质,表达了诗人 宁 静、淡泊、愉悦 的心情 8. 请赏析一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艺术特色2 分) 示例: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琴, 一边长啸,以动衬静 ,以弹琴长啸, 反衬月夜竹林的 幽静. 表现了诗人 宁静淡泊 的心情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客 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 1解释词语: 玉笛:精美的笛子折柳: 折杨柳 笛曲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闻:听 ; 听见 2诗中能揭示 主旨的诗句 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 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 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 种风俗,一种情绪, 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 之情诗人借笛中吹 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之情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 表达效果 答: “暗”有 断续、隐约 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 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 隐忧; “满”字运用 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 之悠扬, 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 孤寂心情 5. “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2 分) “飞”字写出出手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暗” ,写出吹笛人吹 笛是毫不经意 地吹 6. 第二句和第四句的修辞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怎样?(2 分) 夸张。
极力渲染夜的 静谧、笛声的 悠杨动听加强思乡 的感情,有 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3 7. 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2分) 离别赠柳表示 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8. “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 柳” ,其原因是什么? 答: 这“折柳”是 曲名,又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是离别的同义 词,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 9.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分) 答:这首诗抒写了 离别行旅之苦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 远离家乡的诗人听着 这样一支饱含 离愁别绪 的曲子,被笛声引起了 思乡之情 10. 请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2 分) 答:“散”是 均匀、遍布 表现出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地,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抒发了作者的 怀乡之情 三、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1、解释词语: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龙钟:沾湿凭:托传语:捎口信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本诗描写了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 托使者带平安信以慰 家人的场景, 书写了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 复杂情感 ,表达了诗人 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 之情。
3、 “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 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 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 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 真切地表达了 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 全部的思家 之情;而 “平 4 安”二字,却是家人 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 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 之情 6. “龙钟泪不干”,意在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 远涉边寒的思乡怀亲 之情 7. 作者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是什么意思? 夸张 “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 这里是 沾湿的意思 四、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 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道随风飘洒,好 似片片雪花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 雪飞 1. 本诗运用 拟人手法有何妙处?( 2 分) 答: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 生动而有趣 2. 有人认为本诗的主旨是劝人珍惜光阴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2 分) 示例一:同意,因为诗人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事 无成示例二: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 为晚春增色 3. “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妙处?(2 分) 答:拟人,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 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4. 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2 分) 答:运用 拟人、比喻 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 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 机的人生态度 5. 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 “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2 分)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五、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5 译文: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1、这首诗构思细密而精巧首句描绘的画面迷蒙中透出冷寂,描绘的画面具有 朦胧迷茫冷寂的特点, 作用是渲染了迷蒙冷寂的气氛, 表达了诗人的伤感情怀 ; 第二句点明悲凉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后两句以形象而婉曲的议论作结, 针砭时弊,抒发心中的不满 2、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作者的本意是斥责歌女吗? 诗人表面上指责商女, 其实是应用的一种曲笔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 统治者婉曲而形象地议论,讽刺那些王公大臣、官僚贵族等封建统治者,不以 国家为重,反而寻欢作乐,毫无亡国之忧 3、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 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忧虑与愤慨表现出诗人对 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4、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如烟的雾气, 朦胧的月色, 笼罩在河 面以及水边的沙滩上 “夜泊秦淮”四字不但为上一句的景色揭示时间、地点, 而且照应了诗题近酒家”三字则为下文张本。
奠定了全诗感伤、忧愁的基调 5、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 两个“笼”字将“烟” “水” “月” “沙”联系在了一起,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描绘出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图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 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为全诗奠定了感伤、忧愁的基调 6、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面上指责歌女, 其实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晚唐统治 者 这首诗借古讽今,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 “犹 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 六、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求贤,在宣室中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1、诗人选取了什么事作为这首诗的题材? 孝文帝召回被贬长沙的贾生,并夜问贾生鬼神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