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网络机器人野外生存规则(2011.11.10终_版).doc
7页第十届 学生竞赛项目——信息科技创新类网络机器人野外生存一、竞赛目标基于虚拟的野外生存网络环境,参赛选手通过编程来智能操控机器人完成各种生存挑战,考核学生对编程语言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培训学生对机器人知识的学习兴趣,又促进了其对野外生存技巧的了解,以及在复杂环境下快速的判断能力、理性的冒险精神二、参赛范围(一)参赛组别: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含中职)二)参赛人数:限1人三)指导教师:1~2人(可空缺)三、竞赛流程(一)参赛报名选手须通过NOC网站竞赛平台报名,截止时间为2012年4月25日二)网络初赛1、竞赛环境:NOC官网“IRobotQ 3D 机器人仿真竞赛平台”2、竞赛时间:2012年4月1日—4月30日3、竞赛次数:在竞赛时间内,选手有三次分时登录NOC官网竞赛平台进行比赛的机会4、竞赛任务:机器人由起始区出发,经不同路线寻找到水源,任务成功完成5、竞赛时长:小学组、初中组各120分钟,高中组90分钟竞赛时长内可进行浏览竞赛场景、机器人搭建、编程、场地测试、任务完成(可多次)6、任务完成限时:小学组、初中组各180秒,高中组150秒。
7、任务场景:见附录一示意图及说明8、竞赛成绩:得分越高,成绩越好;取三次比赛中系统自动记录的最高得分作为最终成绩;人为中断竞赛任务视为本次比赛结束,中断前得分有效9、竞赛计分:见附录二10、规定竞赛时长截止时,无论机器人处于何种状态,网络竞赛平台都将自动停止运行,比赛结束11、网络复赛:依据各组别竞赛得分排名,按40%比例入围三)网络复赛1、竞赛环境:NOC官网“IRobotQ 3D 机器人仿真竞赛平台”2、竞赛时间:2012年5月10日—5月31日3、竞赛次数:在竞赛时间内,选手有两次分时登录NOC官网竞赛平台进行比赛的机会4、竞赛任务:机器人由起始区出发,经不同路线寻找到水源,任务成功完成5、竞赛时长:小学组、初中组各110分钟,高中组80分钟竞赛时长内可进行浏览竞赛场景、机器人搭建、编程、场地测试、任务完成(可多次)6、任务完成限时:小学组、初中组各160秒,高中组140秒7、任务场景:见附录一示意图及说明8、竞赛成绩:得分越高,成绩越好;取两次比赛中系统自动记录的最高得分作为最终成绩;人为中断竞赛任务视为本次比赛结束,中断前得分有效9、竞赛计分:见附录二10、规定竞赛时长截止时,无论机器人处于何种状态,网络竞赛平台都将自动停止运行,比赛结束。
11、现场决赛:依据全国组委会给定名额入围四)现场决赛1、局域网赛(1)竞赛环境:IRobotQ 3D 机器人仿真平台2)竞赛任务:机器人由起始区出发,经不同路线寻找到水源,任务成功完成3)竞赛次数:限一次比赛机会4)竞赛时长:小学组、初中组各100分钟,高中组70分钟竞赛时长内可进行浏览竞赛场景、机器人搭建、编程、场地测试、任务完成(可多次)5)任务完成限时:小学组、初中组各150秒,高中组130秒6)任务场景:见附录一示意图及说明7)竞赛成绩:得分越高,成绩越好;取多次任务完成中系统自动记录的最高得分作为最终成绩;人为中断竞赛任务视为比赛结束,中断前得分有效8)竞赛计分:见附录二9)规定竞赛时长截止时,无论机器人处于何种状态,竞赛平台都将自动停止运行,比赛结束10)参赛选手该阶段得分占其成绩的60%2、主题创作参赛选手依据组委会统一提供的机器人构件(全国决赛采用“IrobotQ 智能机器人”器材)按跑道竞速的主题依序进行现场机器人搭建、编程及动作展示参赛选手该阶段得分占其成绩的40%跑道场地:(1)跑道水平方向外侧黑色线最大间距为250CM、垂直方向外侧黑色线最大间距为150CM;跑道宽度为30CM、黑色线宽为2CM;长方形白色、黑色区域尺寸均为60CM*30CM。
2)在规定用时(90分钟/组别)内可进行机器人搭建、编程、场地调试及程序调整3)机器人由白色或黑色区域(现场公布)出发,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现场公布)沿跑道自动运行,最终在白色或黑色区域(现场公布)内静止,动作展示结束4)三个组别机器人动作展示所需运行的跑道圈数现场公布,要有一定的难度差异5)机器人动作展示限一次,按检录后的抽签顺序进行6)三个组别动作展示限时均为60秒7)计分标准由指定区域成功出发30分每沿跑道自动运行半圈40分成功在指定区域内静止(所有轮子均须在区域内)30分动作展示完成实际时长每提前1秒+2分脱离跑道且寻回续行-1分/次突然停止且10秒内续行-1分/次未成功在指定区域内静止-5分规定用时内未完成机器人搭建或迟到5分钟以上或放弃比赛0分四、相关说明(一)严禁重复、虚假报名,一经发现,立即取消比赛资格二)未在竞赛时间内参加比赛视为弃权三)竞赛期间,凡是规则中没有说明的事项均由裁判决定四)本赛项产生“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附录一:任务场景(示意)起始区可变路线水源一、路线包括滑索、吊桥、石板桥三类二、路线上分布有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得分物品,分值如下: 野果5分 无毒蘑菇5分 求生哨10分 工兵铲10分 电筒20分 指北針20分 水壶20分 野外生存用表20分三、选手可根据自身情况“获取”行进路线上隐藏的得分物品。
四、每次正式比赛中会存在一些变化的元素,例如:(一)机器人起始区的位置和朝向可能会发生变化(起始区出发的两条线路中反向延长某一条作为出发区),见下图示意:(二)机器人行进路线上标志块的位置可能发生变化(红色标志块不一定就在护栏部分的入口和出口), 见下图示意:(三)机器人行进路线上可能会增设一些障碍(增设类似石头类的障碍,干扰机器人正常行走),见下图示意: (四)三类路线的形状可能会发生变化(可能会变成S型或者急转弯类型的路线)附录二:竞赛计分一、基础分(一)机器人走出起始区:10分二)机器人每“获取”一枚野果:5分三)机器人每“获取”一朵无毒蘑菇:5分四)机器人“获取”一把工兵铲:10分五)机器人“获取”一个求生哨:10分六)机器人“获取”一个指北針:20分七)机器人“获取”一把电筒:20分八)机器人“获取”一块野外生存用表:20分九)机器人进入水源“获取”一个水壶:20分注:“获取”是指机器人任何一部分接触得分物品二、奖励分奖励分 =(任务完成限时-任务完成实际时长)*1分注:机器人未成功完成任务,不能获得奖励分三、竞赛成绩竞赛成绩 = 基础分 + 奖励分第 7 页 共 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