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魏孝文帝改革1.ppt
45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东,汉,羌,匈奴,鲜卑,羯,氐,晋武帝,司马炎,北魏,刘宋,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汉,隋朝,魏晋南北朝(,220589,),北朝(,439,年,-581,年,),南朝(,420,年,-589,年,),北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军事上,,,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经济上,,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达下基础民族关系上,,,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5,、,文化上,,文学科技艺术继续发展,,佛教得到进一步传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上的反佛教斗争也时有发生时代特征,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四 点,一、,鲜卑族拓跋部兴起与发展,西汉时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部地区,魏晋以来逐渐南迁游牧至山西和内蒙古一带,386,年拓跋圭,(,道武帝,),建立魏国,4,439,年拓跋焘,(,太武帝,),统一黄河流域,阅读课本思考:,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有怎样的积极影响?,北魏统治者是怎样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封建化进程,?,B,、孝文帝改革前面临哪些社会矛盾?这些社会矛盾是怎样产生的?不改革会造成怎样的后果?,C,、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D,、孝文帝为什么能在之后的改革中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1,、阶级矛盾尖锐:,1,)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2,)赋税制度上的混乱,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3,、人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沉重打击北魏的统治,(,1,)冯太后临朝听政,掌握实,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文化,(,2,)孝文帝精通汉族文化,材料一:,“,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材料二,:,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诣?有何影响?,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儒家经典,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促进他后来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的过程(孝文帝时期),前期:时间:,471-490,主持:冯太后,重点:侧重建新制,后期:时间:,490-499,主持:孝文帝,重点:侧重汉化政策,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三个方面七点,(政、经、社),思考:,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北魏何以有那么多的土地可以支配?能够实行均田制的前提、目的是什么?,3,政府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4,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材料:,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资治通鉴,均田制,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露田,-,国家所有;桑田,-,农民所有),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影响,:,A,、遏制土地兼并,,B,、北方经济恢复发展,,C,、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D,、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租调制,A,、背景: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B,、始于:曹魏,C,、含义:,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田赋,-,亩),调: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户调),庸: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D,、内容: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3,整顿吏治,请阅读课文,思考:,北魏孝文帝为什么非常重视对官吏的治理?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整顿吏治?效果如何?,整顿吏治,原因:吏治腐败,影响经济收入,激化阶级矛盾,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影响吏治改善,缓和阶级、民族矛盾,巩固政权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4,、三长制,1,、宗主督护制: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统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他们只为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征调亦不能干预有一定奴隶制残余性),2,、内容:五家设邻长,五邻设里长,五里设党长,3,、作用:将强对人民控制,5,、迁都洛阳,请阅读课文,思考:,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最终达到目的?,迁都的作用是什么?,迁都洛阳,原因,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经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军事:北方柔然威胁,地理: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根本目的是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作用:为孝文帝革除旧俗的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投影:,洛阳地理位臵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且为数朝之都(东周、东汉、曹魏、西晋曾定都于此),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因为当时南齐的国力较弱,迁都洛阳还便于举兵南下,实现孝文帝南北统一的愿望6,、革除旧俗:,仿汉制、穿汉服、说汉话、用汉姓、与汉族联姻、接受汉文化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室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年,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魏书高祖纪下,材料二,思考:,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的主要措施有何影响?,2,、在学习汉族典章制度上孝文帝又进行什么改革?,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2,)得到汉族地主阶级支持,,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4,)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1,、北方经济恢复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表现:,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手工业: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达西方国家,北魏洛阳城(洛阳的繁盛),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15,里,“十万九千户”,约,60,万人口,是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城市。
该城以里坊制度布局管理,其格局为隋唐长安城、洛阳城所仿效2,、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统治迁都洛阳、革除旧俗、与汉族地主联姻、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等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3,、民族大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2,、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和亲”、“册封”,友好交往,中国民族融合的几个高潮,1,、三国至南北朝,2,、五代十国,3,、元朝,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四、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性质,: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2,、改革,实质,:,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落后民族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3,、改革,意义,:,A,、,北方经济恢复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B,、,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统治,C,、,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D,、,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4,、改革,局限,:,改革不加选择,全盘汉化,,没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导致日后北魏的衰落1,、列举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中在风俗习惯方面的改革措施,并谈谈你对改革社会风俗的认识,?,2,、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中有关土地分配的内容,并指出其性质的不同,认识:,1,)改革社会风俗习惯有利于革除陋习,推动社会进步,2,)配合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有利于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3,)在社会风俗的变革中要注意对传统文化习俗的有益部分的保留,避免绝对化,商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按军功授爵,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孝推行均田制,国家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受田者要交租、服役,实质上是推行土地国有制,北朝动物纹锦,北魏商业、手工业和文化发展的再现,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它是第,20,窟的主佛,为释迦坐像,高,13.7,米,石质坚硬,保存完好,云冈石窟十五窟北壁雕像,云冈石窟现存大小石窟,252,个,石造像,51000,余尊,石雕面积,18000,多平方米。
洛阳龙门石窟,1,(,2003,上海卷)(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惧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A,2,促使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形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B,3,下列评论中,不适合北魏均田制的是(),A,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B,农民未从中获得实际的好处,C,官僚地主土地并未受到触动,D,土地占有不均情况依然存在,B,4,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C,促进中国社会的封建化,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A,材料一,(485,年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决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官职,),均给天下之田,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490,年,),主畿,(,京师平城,),之内,颇为少雨,关外诸方,禾稼仍茂一岁未收,未为大损材料三 正光,(521,年,),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