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褒禅山记(精品).doc
12页《游褒禅山记》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北宋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政治家、文学家公元1054年(仁宗至和元年),王安石三十四岁,在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任通判,辞职回家探亲,归途中游览了位于安徽含山县北、风景秀丽的褒禅山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为宋朝一大家其散文,雄健峭拔,语言简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其诗歌,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如《明妃曲》、《北坡杏花》、《泊船瓜洲》等所作词不多,却能“一洗五代旧俗”,不受前人绮靡风气的影响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二、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也有人将其分为四类:记游,记述见闻感受,以优美的文笔抒发情感,如《小石潭记》;记事,通过记叙完整的事件来抒情议论,有真实也有虚构,如《桃花源记》;记亭台楼阁,对著名建筑物本身的介绍,如《岳阳楼记》;记物,记录描绘一件物品,如《核舟记》本文属游记,但又不同于一般纯粹的写景状物的游记。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本朝人尚理”,本文也就有如宋诗有议论化倾向一样,是利用游记进行说理褒禅山位于安徽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旧名花山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含山县志》:“褒禅山旧名华山,以唐贞观慧褒禅师得今名,山色翠霭,四面如围,中有起云峰,欲雨则云先起,春夏往往见之,又有龙洞、罗汉洞与龙女泉、白龟泉,山腰有一小塔,与大塔相望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游览此山,写下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从此,褒禅山名扬海内外背景知识】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三、注音褒禅山(bāo chán) 华山(huà) 始舍于其址(shè) 庐冢(zhǒng) 有碑仆道(pū) 盖音谬也(miù) 窈然(yǎo) 咎其欲出者(jiù) 好游者(hào) 夫夷以近(fú) 昏惑(huò) 萧君圭(guī) 孰能讥之(shú) 无物以相之(xiàng) 王回深父(fǔ) 今言“华(huā )”如“华(huá )实”之“华(huá )”者四、三行对译第一段: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而卒葬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 所谓华山洞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 有碑仆道, 其文漫灭,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盖音谬也 第二段: 其下平旷, 有泉侧出, 而记游者甚众, 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 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 问其深 ,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 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 曰:“不出, 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视其左右, 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 余之力尚足以入, 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 则或咎其欲出者, 而余亦悔其随之,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三段: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险以远, 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