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常见杂草图谱课件.ppt

86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86101205
  • 上传时间:2024-09-0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8.01MB
  • / 8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印刷级杂草图谱 中文名:牛膝菊 中文其他名称:辣子草拉丁名:Galinsoga parviflora Cav.英文名:Smallflower Galinsoga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花、果期7-10月以种子繁殖生境、危害及分布:生长在庭园、废地、河谷地、溪边、路边和低洼的农田中,在土壤肥沃而湿润的地带生长更多危害秋收作物(玉米、大豆、甘薯、甘蔗)、蔬菜、果树及茶树,发生量大,危害重分布于辽宁、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等省区防治策略:以土壤封闭为主,苗后尚无适用药剂 中文名:日本菟丝子中文其他名称:金灯笼、大菟丝子、黄丝藤、无娘藤拉丁名:Cuscuta japonica Choisy英文名:Japenese Dodder生物学习性:一年生,茎寄生杂草苗期生长对温度和水份特别敏感,高温高湿对生长有利,如寄生在杞柳的日本菟丝子,当气温为28℃,相对湿度为70%时,生长十分迅速(平均每天生长达27cm ),分枝亦多,当气温在40℃以上时,较正常情况下生长缓慢,茎细1-2倍多雨,积水和低温,不利于幼苗生长花期7-8月,果期9月主要以种子繁殖生境、危害与分布:为果园、桑园、茶园的地区性恶性寄生杂草。

      据报道,本种能寄生在23科71种植物上被寄生的植物主要有榆树、桑、杞柳等木本植物和大豆、芝麻、向日葵等草本植物被寄生后,寄主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轻者造成减产或降低品质(如编织植物杞柳被日本菟丝子寄生后,枝条变为褐色,不能用于编织),严重者枯萎死亡全国都有分布防治策略:使用仲丁灵对水茎叶喷雾 多年生草本     空心莲子草•中文名:空心莲子草中文其他名称:水花生、革命草、水蕹菜、空心苋拉丁名: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英文名:Alligator Alternanthera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以根茎进行营养繁殖,3-4月间根茎开始萌芽出土;匍匐茎发达,并于节处生根,茎的节段亦可萌生成株,借以蔓延及扩散,茎段可随水流及人和动物活动传播,并迅速在异地着土定根花期5-10月,通常开花而不实茎基部匍匐,上部上升,或全株偃卧,着地或水面生根,中空、有分枝叶对生.具短柄;叶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先端圆钝,有尖头,基部渐狭,全缘,有睫毛头状花序单生于叶腋,具总花梗;苞长和小苞片干膜质;花被片5白色,光亮主要依靠根茎芽繁殖生境、危害与分布:空心莲子草系水陆两栖的多年生植物。

      它的适应性和无性繁殖的能力极强它能在上海的任何水域或土壤中生长繁殖,无论是深水、浅水、死水、活水,那怕是污水地、人粪塘、臭水沟等无处不有其踪迹还能适应PH值3-10范围的各种土壤的酸碱范围对极度的干旱到其他植物难以忍受的地步,它也不受影响,它能在2400至100000勒克斯光照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它只要有一小段地上的茎叶或是地下的根茎都能迅速的长成一株强有力的植株,并且还具有抑制其他植物生长的排他能力,凡是在它生长得茂密的地区,很少有其他植物生长的排他能力,它这些广泛的适应性决定了它的顽强生命力,几乎是很难找到它的薄弱环节  在水质肥沃的沟渠,生长旺盛,覆盖水面,影响水产业和水道的畅通是低湿秋熟旱作田的恶性杂草,有时也侵入水稻田,成为稻田主要杂草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原产巴西,我国作为饲料植物而引种,而逸为野生多年生宿根植物据考证原产地在巴西,分布于南美洲热带地区,1940年由日本人引种于上海市郊作为饲料五十年代后期,为发展养猪事业,在我国淮河以南的地区广泛种植,作为畜牧业的饲料,现逸为野生,无论是庭园还是街头绿地,不管在沟渠,还是田园和荒地,在石头缝隙、水泥路面的狭缝之中都能见到它的存在。

      由于它顽强的适应性和生长的速率,给环境已经造成一种危害,这种生物的益、害并不取决于其本身.而是它在一个时期内或是在一定范围之中对人类的经济生活是否有利用价值或是有害防治策略:生长茂盛时期,人工捕捞集中晒干后焚毁,不可堆沤后还田药剂防治可以选用草甘膦加氯氟吡氧乙酸细水茎叶喷雾水生或湿生的空心莲子草用药时,条件许可前提下需要落水稻田混生的空心莲子草只能使用氯氟吡氧乙酸单剂,效果会大打折扣  一年生草本    稗•中文名:稗中文其他名称:稗子、救荒谷子拉丁名:Echinochloa crusgalli (L.) Beauv.英文名:Barnyardgrass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通过猪、牛消化道排出的稗草种子仍有一部分能发芽,所以田间稗草的侵染来源除混入作物种子中和本田残留外,厩肥也是传播途径之一春季,气温10-11℃以上时开始出苗,6月中旬抽穗开花,6月下旬开始成熟,一般比水稻成熟期要早生境、危害与分布:喜温暖、潮湿环境,适应性强,生于水田、田边、菜园、茶园、果园、苗圃及村落住屋周围隙地为水稻田危害最严重的恶性杂草与水稻的伴生性强,极难清除,亦发生于潮湿旱地,危害棉花、大豆等秋熟旱作物全国水稻种植区均有分布。

      防治策略: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方农业生产的传统大敌依照耿以礼先生的研究,稗原种在中国有11个亚种及生态型,与人工栽培的水稻的耕作制度相适应,且田间种子发生量巨大,成为各地水稻田最大的恶性杂草目前对于低龄稗草有良好效果的药剂较多,如使用酰胺类的乙草胺、丙草胺、丁草胺及二硝基苯胺类的二甲戊灵、仲丁灵等除草剂做土壤封闭,芽后早期应用噁草酮、禾草敌等,茎叶处理上还可以使用二氯喹啉酸、五氟磺草胺等多种药剂由于稗草在田间种子密度极大,要想达到有效遏制稗草对于作物的生长竞争,平整土地、腐熟基肥都是必不可少的农事措施,单纯依赖化学除草剂,往往是事倍功半在药剂防除上,如果要想全面达到治住稗草的目的,需要“一封二杀三补”式多次用药,很多时候超出了产量损失的经济阈值,并不合算 多年生草本         苣荬菜•中文名:苣荬菜中文其他名称:曲荬菜拉丁名:Sonchus brachyotus DC.英文名:Brachyotus Sowthistle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以根茎和种子繁殖根茎多分布在5-20cm的土层中,质脆易断,每个断体都能长成新的植株,耕作或除草更能促进其萌发北方农田4-5月出苗,终年不断花果期6-10月,种子于7月即渐次成熟飞散,秋季或次年春季萌发,第2-3年抽茎开花。

        根芽和种子(瘦果)繁殖匍匐茎发达,淡黄褐色或白色,含乳白色浆汁,直径3-10mm,多分布在5-20cm的土层中.最深可达70-80cm,质脆易断,每个断体都能长出新芽.成为一株新的植株,采用人工拔草或是耕作都会促进它的分身繁殖茎、叶含乳汁基生叶簇生,具柄;茎生叶互生,无柄,基部抱茎;叶片宽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20cm,宽1-3cm,叶缘有稀缺刻或羽状浅裂,边缘有尖齿,两面无毛,绿色或蓝绿色,幼时常带紫红色,中脉白色,宽而明显头状花序顶生,直径2-4cm,花梗及总苞均被白色绵毛;总苞钟状,苞片多层;花全为舌状花,鲜黄色瘦果倒卵状椭圆形,扁状,长,宽约1mm,顶端具衣领状环,冠毛白色,丝状,(易脱落)中央的残存花柱伸出高于衣领状环约1倍果皮深黄褐色至暗褐色,表面粗糙,两面各具5条或5条以上的纵肋,并有不甚明显的细横皱纹果脐凹陷,位于果实基端,果内含种子1粒,种皮膜质花、果期6-10月,种子可于7月渐次成熟借风飞散其单株结实可达15000-20000在次年4月上旬可见种子萌发,实生苗子叶2,椭圆形或阔椭圆形绿色;初生叶1,阔椭圆形,紫红色,叶缘具齿,无毛,具短柄;当年只进行营养生长,第二、三年才抽茎开花。

      生境、危害及分布:为区域性的恶性杂草,在荒地中常以小片群落存在危害棉花、油菜、甜菜、豆类、小麦、玉米、谷子、蔬菜等作物亦是果园杂草在北方有些地区发生量大,危害重,也是蚜虫的越冬寄主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及西南地区防治策略:土壤处理为主,可用的药剂有酰胺类除草剂,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对菊科植物的效果都很一般对于单独聚生或果园中的群体,可以使用百草枯或草甘膦茎叶处理无对应特效的选择性茎叶处理剂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荠 •中文名:荠 中文其他名称:荠菜 拉丁名:Capsella bursa-pastoris (L.) Medic. 英文名:Shepherspurse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田间杂草大多早春返青,随后即开花,华北地区4-6月为花、果期长江流域花果期为3-5月产生种子量很大早春、晚秋均可见到实生苗种子繁殖 种子繁殖以幼苗或种子越冬种子长椭圆形,长约1毫米,宽约0.5mm,稍扁,顶端钝圆,基部稍窄种皮黄至黄褐色,表面具细颗粒状斑点,略显粗糙它的发生期除了12月、1-2月的严寒季节以及8月份酷热的季节极少或不发生以外,其余各月均有发生,但以春、秋两季发生量大,特别是10月上、中旬出现出苗高峰期。

      幼苗子叶2,长椭圆形长3-4mm,宽约2mm,先端钝圆,基部渐狭至柄;初生叶2,卵形灰绿色,先端钝圆,具长柄苗期叶丛生,有星状毛,叶羽状分裂,提琴状羽裂或不整齐羽裂,有时不分裂,裂片有锯齿,具柄,柄上常带狭翅不同季节的叶片生长速度不同,冬前平均4.3天长一叶,越冬期16.7天长一叶,初春7天长一叶,到3月份4.1天长一叶,最快时2天长一叶从出苗到抽茎的积温需617度,10月份出苗到抽茎约需经历150-160天抽茎后,高20-50cm,有分枝叶互生,无柄;叶片披针形至长圆形,边缘常有不规则的缺刻或锯齿,基部耳状抱茎从抽茎至现蕾的积温需51℃,在三月份约需7天现蕾到开花所需的积温是80℃,花期在4月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而具柄,花瓣4,白色,呈十字排列短角果倒三角状或倒心形,扁平,先端凹陷,中央具残存短花柱,果皮黄绿色,表面不规则细网纹,成熟时2瓣开裂,内含多数种子,据资料记载,一株生长环境较好的荠能结籽3500-4000粒角果从4月底开始自下而上逐渐成熟落地,经短期休眠后即开始萌发故早春至秋均见有苗,晚秋也能见到有花 生境、危害与分布:适生于较湿润而肥沃的土壤,亦耐干旱,常见连片生长,形成单优势种群落或与播娘蒿一起形成群落,在华北地区主要危害冬春作物,如小麦、油菜、蔬菜等,果园也有生长;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稻茬麦和油菜田发生危害,均危害不重,但在蔬菜地是主要杂草。

      分布几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不仅是一种主要害草,而且是病虫害的媒介,为甘蓝霜霉病、棉蚜、桃蚜及萝卜蚜的寄主 防治策略:这些年河北的荠菜、播娘蒿因为可能的“抗药性”问题使得荠菜名声大著在防治上注意区分不同的作物田块采用安全药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是防治荠菜的关键性措施对于麦田中的荠菜,可以考虑使用唑草酮、吡草醚之类的触杀型除草剂进行茎叶处理,也可以尝试使用唑嘧磺草胺这样对十字花科植物高度敏感的内吸性磺酰胺类除草剂土壤处理或茎叶处理,但需要充分考虑后茬作物的安全性问题蒜田中的荠菜,可以使用噁草酮与二甲戊灵的复配剂进行土壤处理冬油菜田中的荠菜,由于与油菜同属十字花科,茎叶处理成为不可能的手段,只能采取土壤处理手段来防治  菥蓂•中文名:菥蓂中文其他名称:大荠,蔑菥,大蕺,马辛,析目,荣目,马驹,老荠,遏蓝菜,花叶荠,水荠,老鼓草,瓜子草,洋辣罐拉丁名:Thlaspi arvense L.英文名:Boor's Mustard, Wild Cress生物学特性: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20-40cm,全体光滑无毛茎直立,圆柱形,有分枝,表面粉绿色 单叶互生;根生叶有短柄,茎生叶无柄,基部抱茎;叶片椭圆形、倒卵形或披针形,长2.5-5cm,宽1-2cm,先端尖,基部箭形,边缘具稀疏浅齿或粗齿,两面粉绿色,中脉在背面隆起,侧脉不明显。

      总状花序腋生及顶生,长10-20cm:花萼4片,卵形,长2-2.5mm,宽1.5mm,绿色,边缘白色膜质;花瓣4片,十字形排列,倒卵圆形,长约3.5mm,宽1mm,先端圆钝,基部渐狭,白色;雄蕊6,4强,花药卵形,背着,2室,纵裂,花丝粗壮;雌蕊1,子房卵圆形而扁,先端微凹,绿色,2室短角果扁平,卵圆状,长8-13mm,宽6-10mm,具宽翅,先端深裂,熟时淡黄色,沿中央顶端向下开裂种子小,卵圆形而扁,陆续从成熟果实中散落于土壤,亦随收获物传播苗期冬季或迟至春季一年生花期4-7月,果期5-8月;二年生花期3-4月,果期5-6月生境、危害与分布:在旱地发生较多,为夏收作物田主要杂草之一,以华北及西北、东北为其重发区,部分地区危害较重分布几布全国防治策略:参照荠菜目前尚不确定是否与荠菜一样对部分除草剂具有了抗性 碎米荠•中文名:碎米荠中文其他名称:白带草、雀儿菜、野荠菜拉丁名:Cardamine hirsuta L.英文名:Pennsylvania Bittercress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越年生小草本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15-35cm,无毛或疏生柔毛茎直立或斜升,分枝或不分枝,下部有时呈淡紫色。

      叶为羽状复叶,基生叶有柄,小叶2-5对,顶生小叶卵圆形,长4-14mm,有3-5圆齿,侧生小叶较小,歪斜;茎生小叶2-4对,狭倒卵形至线形,表面和边缘都有疏柔毛花白色,长约3毫米;雄蕊4(6)长角果线形,长达3cm,宽约1mm;果瓣开裂,无脉;果柄纤细,长约1mm;种子每室1行,长方形,褐色花期2-4月,果期3-5月生境、危害及分布: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山坡、路旁、荒地和耕地的阴湿处常生于水旱轮作地沿长江流域一带,东至福建、台湾,西南至云南、贵州,北至华北和西北都有分布防治策略:参照荠菜小粒种子的十字花科植物,基本上都可以用活性高的乙草胺作为首选防治药剂 牛繁缕 •中文名:牛繁缕中文其他名称:鹅儿肠、鹅肠菜拉丁名:Malachium aquaticum (L.) Fries英文名:Aquatic Malachium生物学特性:一、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农田中生长的以一、二年生者较为多见在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多于冬前出苗,以北地区,多于春季出苗花果期5-6月有些个体由于受到刈割等影响,可延至夏、秋季开花结果,但植株生长较差生境、危害及分布:喜生于潮湿环境全国稻作地区的稻茬夏熟作物田均有发生和危害,而尤以低洼田地发生严重,是我国夏熟作物田的恶性杂草。

      以长江流域为其发生和危害的主要地区,华南和西南的北部地区有较重危害的报道,此外,华北和东北地区亦有发生的报道,但危害都不严重其危害的主要特点为作物生长前期,与作物争水、肥,争空间及阳光;在作物生长后期,迅速蔓生,并有碍作物的收割,尤其是机械收割我国南北各省均有分布防治策略:冬油菜田中的牛繁缕可以使用异丙隆做土壤处理,也可以使用草除灵在后期进行茎叶处理小麦田中的牛繁缕也可以使用异丙隆做土壤处理,目前苯黄隆还未见有对其效果不佳的报道与反应此外,吡草醚与唑草酮、乙羧氟草醚都可以用于小麦田中茎叶处理此杂草 繁缕•中文名:繁缕拉丁名:Stellaria media (L.) Cyrillus英文名:Common Chickweed生物学特性:一或二年生草本苗期11月至翌年2月;花期3-5月,果期4-6月种子繁殖果实成熟后即开裂,种子散落土壤植株常比作物早枯以幼苗和种子越冬  种子近圆形,径长约1mm,两侧扁种皮黄褐色至深褐色,表面密生极为明显的齿状突起,并排列成同心圆状种脐微小,位于种子腹部近中央凹陷内8月底或9月初开始发生到11月达到发生高峰期出苗时间拖得很长,至12月以及翌年春季还有发生给治理工作增加了工作量。

      幼苗淡绿色;子叶2,宽披针形,长4-6mm,宽约2mm,叶柄较叶稍短:初生叶2,对生,三角状卵形,长5-6mm,宽约4mm,柄较长,有毛茎直立或平卧,高10-30cm,基部多分枝,着土后节处生根,茎的一侧有一列短柔毛(是该草独具的特征),其余部分均无毛叶对生,卵形,长,宽1-1.5cm,先端急尖,基部渐狭或近心形,全缘,茎下部叶有长柄,上部叶无柄花期10月上旬至翌年5月下旬是典型的白花授粉植物,在没有同种的其他个体存在,也没有合适的传粉媒介,也能结出种子花单生于叶腋或顶生疏散的聚伞花序;花梗细长,花后不下垂或稍下垂;萼片5,披针形,边缘膜质,有柔毛;花瓣5,白色,短于萼片,先端二深裂几乎达到基部;花柱3-4,雄蕊10;蒴果卵形,外具宿存花萼,果实顶端常具3条残存花柱,果皮薄,成熟时3瓣开裂,每瓣顶端又2裂,果内含种子数粒种子成熟后渐次落地,经越夏休眠后开始新的一代萌发其单株的结实数和环境条件、生育期的长短有关,一般有200-20000粒生境、危害及分布:为夏熟作物田主要杂草,常于作物生长的前、中期造成危害多见于旱性麦田或油菜田在村旁路边亦是常见的早春杂草,也是一种伴人杂草分布几遍于全国各地。

      常成单一的小片群落或与早熟禾、猪殃殃等一起危害是蚜虫、红蜘蛛的越冬寄主防治策略:参照牛繁缕 猪殃殃•中文名:猪殃殃中文其他名称:拉拉秧、锯锯藤拉丁名:Galium aparine L. var. tenerum (Gren. et Godr.) Rcbb.英文名:Tender Catchweed Bedstraw生物学特性:二或一年生蔓状或攀援状草本多于冬前出苗,亦可在早春出苗;花期4月,果期5月果实落于土壤或随收获的作物种子传播  种子繁殖果实成熟时分裂为两个离果,离果圆球形,稍扁,径长约2-2.5mm,厚约1.5mm,背面拱圆,腹面深凹陷,呈圆口杯状果皮灰褐色、黄褐色或褐色,背面粗糙,并密生白色透明的空心钩刺毛,先端弯曲,基部瘤状,无光泽种子在9月上中旬,气温降至19℃以下开始发生,到11月气温降至11-16℃时为出土高峰期,它的出苗时间拖得很长,至12月或翌年春天三月还能出现小高峰,发芽深度0-6cm幼苗子叶2,长椭圆形,长约1cm,宽4mm,先端微凹,基部楔形,具柄;初生叶4-6片轮生,近无柄,叶片条形或倒披针形,顶端有小尖头,叶缘和叶背中脉上有钩刺茎自基部分枝,四棱,棱上有钩刺,攀附于其他植物向上生长,无依附物则伏地蔓生,长可达90-120cm。

      花期在4-5月,4月上旬光照达13小时以上时零星开花4月中下旬开花进入盛期,5月上旬出苗的猪殃殃,尽管只有一轮真叶,5月下旬也能结几粒种子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总花梗长于叶,单生或2-3个簇生,有花2-10朵;花小,淡黄绿色种子于5月渐次成熟,落入土中全生育期180-220天  猪殃殃的繁殖率很高,单株结籽70-1185粒,平均529粒能依附于哺乳类动物的毛皮和鸟类的羽毛上借助于它们的移动而传播在气候湿润,土表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发芽出土的猪殃殃种子多集中在土表0.5-3cm,而在土壤干旱的条件下,2cm以上土层内的猪殃殃种子基本不发芽,以2-7cm土层内的种子发芽出土为多10cm深层土壤内猪殃殃种子仅少数能发芽出苗  猪殃殃种子在土壤中休眠期仅有3-5年,第一年的发芽率只有0.7%:死亡率占42.6%,留存率倒有57%,而第二年、第三年的发芽率就大大的高于头一年,第二年发芽率就高达57%,第三年发芽也能达59.7%.以后的发芽率就明显降低生境、危害及分布:为旱性夏熟作物田恶性杂草华北、西北、淮河流域地区麦和油菜田有大面积发生和危害,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危害都局限于山坡地的麦和油菜作物对麦类作物的危害性要大于油菜。

      攀援作物,不仅和作物争阳光、争空间,且可引起作物的倒伏,造成较大的减产,并且影响作物的收割分布范围最北至辽宁,南至广东、广西常与繁缕、看麦娘、早熟禾、野碗豆等一起向栽种的绿化植物争光、争水、争肥,特别是那些新种植,还不很茂密的草坪危害较甚,是红蜘蛛的越冬寄主防治策略:合理轮作是防治猪殃殃有效的农事措施,尤其冬季改种红花草等绿肥等化学防治可供选择的药剂较多,如触杀型的吡草醚、唑草酮,可以适当与苯黄隆混用乙羧氟草醚由于活性太高,一般不推荐使用内吸性的药剂有氯氟吡氧乙酸和唑嘧磺草胺,低温条件下见效较慢猪殃殃药剂防治的要点在于个体冬前没有分枝以前,一旦开始分枝出现,基本上大部分药剂的效果都会受到很明显的影响 播娘蒿•中文名:播娘蒿中文其他名称:大蒜荠,米米蒿,眉毛蒿,麦苈蒿拉丁名:Descurainia sophia (L.) Schur.英文名:Flixweed Tansymustard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全株有分叉毛,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幼苗子叶长椭圆形,初生叶2片、3-5裂,后生叶2回羽状分裂成株叶互生,下部叶有柄,上部叶无柄,叶片2-3回羽状深裂,最终的裂片条形总状花序,顶生,花淡黄色,十字形。

      长角果窄条形或线形种子长圆形或卵形,黄褐色或红褐色,有细网纹;单株可结籽5.25万-9.63万粒种子繁殖,在麦田中(华北地区)多为10月出苗,翌年4-6月为花、果期种子发芽最低温度3℃,适宜土层深度1-3cm,超过5cm不能出苗出苗早晚和多少与播期及播后雨量有关,出叶速度与气温有关生境、危害及分布:适生于较湿润的环境,较耐盐碱,可生长在pH值高的土地上,而且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和再生能力,常与荠菜、米瓦罐等杂草生长在一起,有时也成单一的优势种群落,主要危害小麦、油菜、蔬菜及果树在华北地区是危害小麦的主要恶性杂草之一;也是油菜茎象甲的传播媒介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四川等省区防治策略:与前面提到的荠菜一样,因河北表现出的“抗药性”而成为各农化企业兴奋不已的著名杂草目前在河北对苯黄隆表现出很强的“抗药性”其实在气温高于5℃且小麦处于4叶期至分蘖期间,可以使用百草敌或二甲四氯进行茎叶处理其他可选用的药剂参见“荠菜”楼“防治策略”条的内容南方冬油菜田的播娘蒿使用草除灵基本无效,可以在移栽油菜前使用乙氧氟草醚进行土壤处理 看麦娘•中文名:看麦娘拉丁名:Alopecurus aequalis Sobol.英文名:Equal Alopecurus生物学特性:越年或一年生草本。

      11月或翌年2年苗期,其中11月为第一出苗高峰花果期4-5月子实随成熟随脱落,带稃颖漂浮水面传播  种子(颖果)繁殖幼苗或种子越冬,颖果呈扁状半圆形,长约1毫米,侧面宽约0.8mm呈棕褐色8月中、下旬开始出苗,10月底当温度为15-20℃时,达到出苗高峰期,发芽深度以表层0-2cm的发芽率最高,在5cm以上也能发芽,种子在土壤中的寿命仅一年如果在潮湿的环境中能有2-3年幼苗细弱全体光滑无毛,叶鞘松弛,叶片柔软,叶舌膜质,无叶耳,叶片近直立,3-5叶时开始分蘖次年三月分蘖达到高峰期,在空间开阔的条件下,分蘖数可高达40-50个,一般分蘖有6-15个,但有效分蘖仅有5-10个;看麦娘开花有效积温需达850℃以上,上海10-12月有效积温仅600℃左右,9月初以前萌发的看麦娘至11月份尚能开花,在10℃以下即停止抽穗,故10月份萌发的,冬前不能开花结实如果割除地上部份,还能生出新的分蘖,抽穗结实期并不推迟,仅生育期缩短;如果剪轧能维持到25℃以上,看麦娘即停止开花穗细圆柱形灰绿色,长3-8厘米,小穗含一花密集于穗轴之上,花药橙黄色单穗结实可达100粒左右,种子渐次成熟落地夏季休眠3-4月后在适温条件下萌发。

      生境、危害与分布:为长江流域、西南及华南等地区稻茬麦、油菜田危害最为严重的杂草,成为这些地区麦类高产的限止因子其次在黄河流域的部分地区亦有分布和危害常和牛繁缕、雀舌草、菵草、稻槎菜、猪殃殃、大巢菜或和日本看麦娘混生成一定组成的杂草群落,其种类因环境因子不同而有差异长江以南山区多和雀舌草、稻槎菜组成群落,沿江地区的低洼田地则多和牛繁缕、菵草组成群落;长江以北单季稻茬麦田则和猪殃殃、大巢菜等组成杂草群落上述地区的春季蔬菜也受危害是叶蝉、红蜘蛛等害虫的越冬寄主防治策略:冬小麦田中可以使用异丙隆土壤处理冬油菜田中的看麦娘由于多年使用以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喹禾灵等芳氧苯氧羧酸类除草剂,据南京农大董立尧教授研究,其抗药性已经高达60余倍,目前可供选择的茎叶处理剂仅有环己烯酮类的吡喃草酮或烯草酮如果使用二甲戊灵作为土壤处理剂,效果依然很好 日本看麦娘•中文名:日本看麦娘拉丁名:Alopecurus japonicus Steud.英文名:Japanese Alopecurus生物学特性:一或二年生草本秋冬季出苗或延至翌年春季,花果期4-6月子实随熟随落,带稃颖果常可漂浮水面,随水流传播种子萌发温度为5-23℃,最适温度为15-20℃;适宜土层深度在2cm。

      一般10月中旬开始萌芽,萌发高峰期在11月中下旬,早春也可能有一个小的萌发高峰种子有2-3个月的原生休眠期,在湿润环境中可存活2-3年,在干旱条件下寿命缩短至1年生境、危害与分布:为夏熟作物田杂草,对麦类作物危害较大,常和看麦娘混生,有时也成纯种群,局部地区发生数量大与看麦娘相比,日本看麦娘竞争力更强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陕西南部和河南省也有,尤以江苏南部、安徽中部与南部为害甚烈防治策略:参照楼上“看麦娘”项“防治策略”条 早熟禾•中文名:早熟禾中文其他名称:小青草、小鸡草、青梢草、小梢草拉丁名:Poa acroleuca Steud.英文名:Whitetopped Bluegrass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秆丛生直立或稍倾斜;叶片带状披针形,先端呈船形;叶鞘自中部以下闭合;圆锥形花序,疏展,长2-10cm,每节有1-2个分枝;小穗绿色,颖果纺锤形;单株结子数百至数千粒通过种子繁殖,以幼苗或种子越冬长江流域9月上旬出苗,10-11月为发生高峰期,2-3月还有部分出苗,3-6月为花果期种子经越夏休眠后萌发生境、危害与分布:适生于湿润农田、沟渠路边及山坡草地,喜阴湿,不耐干旱。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要在小麦、油菜等作物田危害长江中下游地区低湿农田发生较普遍,部分地区小麦田受害重据田间实际调查,山东、河南、陕西南部、安徽、江苏、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省区均有早熟禾发生,其中尤以江苏南部、安徽中部与南部、四川成都平原附近地区严重发生防治策略:本种为全球性恶性杂草冬小麦田可以用异丙隆、二甲戊灵进行土壤处理,冬油菜田茎叶处理药剂目前仅有环己烯酮类的吡喃草酮或烯草酮有效 节节麦•中文名:节节麦中文其他名称:拉丁名:Aegilops tauschii Coss.英文名:Goat Grass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须根细弱,秆高20-40(50)cm,少数丛生,有时伏地叶鞘紧密包茎,平滑无毛而边缘具纤毛;叶舌薄膜质,长0.5-1mm;叶片微粗糙,上面疏生柔毛具顶生圆柱形穗状花序,含小穗7(5)-10(13)个,长约10cm(包括芒在内)小穗单生而紧与穗轴节间贴生,顶生者多不育,穗轴于成熟后逐节折断或整个穗轴自基部脱节,其节间顶端膨大;小穗小穗圆柱形,长约9毫米,含3-4(5)花;具2颖,颖草质或软骨质,扁平,长4-6mm,通常具7-9脉或可达10脉以上,顶端截平而具一或二齿;外稃先端略截平,顶具长0.5-4cm的芒,具5脉,脉仅于顶端显著,第一外稃长约7mm;内稃约与外稃等长;脊上具纤毛,脊部圆形隆起,近两侧缘各有一细纵沟,腹面较平或凹入,中央有一细纵沟,颖果与内、外稃紧贴而粘着。

      花、果期5-6月 生境、危害及分布:节节麦主要分布于欧州及中亚,伊朗为甚我国原无节节麦,近年来在我国陕西、河南、山东、山西及河北地区发现现有逐年扩大之势多生于麦田或荒芜草地,生命力很强,在作物田特别是麦田中争夺养料和水份,致使小麦减产,质量降低,是麦田的有害杂草节节麦一年生,花果期5-6月,以种子繁殖,成熟后一部份落在田里,次年萌发;大部份混杂在小麦等作物籽实里随调运传播因此如发现含有节节麦的麦类作物籽实,应加工处理除去节节麦,尤其对含有节节麦的粮食作物加工后的下脚料,也要进行处理,以免扩散在小麦地里发现节节麦,应尽早除掉防治策略:冬小麦播后苗前可以使用异丙隆进行土壤处理在节节麦分蘖前还可以使用甲基二磺隆进行茎叶处理 多花黑麦草•中文名:多花黑麦草中文其他名称:意大利黑麦草、一年生黑麦草拉丁名:Lolium multiflorum Lam.英文名:Italian Ryegrass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短寿多年生禾本科草,须根密集,主要分布于15cm以上的土层中秆成疏丛,直立,高80-120cm,叶鞘较疏松,叶舌较小或不明显,叶片长10-30cm,宽3-5mm穗状花序长15-25cm,宽5-8mm,小穗以背面对向穗轴,长10-18mm,含10-15(20)小花;颖质较硬,具5-7脉,长5-8mm;外稃质较薄,具5脉,第一外稃长6mm,芒细弱,长约5mm,内稃与外稃等长。

        喜温热和湿润气候,在昼夜温度为12-27℃时,生长最快,秋季和春季比其它禾本科草生长快,夏季炎热则生长不良,甚至枯死耐潮湿,但忌积水;喜壤土,也适宜粘壤土最适宜土壤pH为6-7,在pH为5及8时仍可适应多花黑麦草不耐严寒,在北京越冬率仅为50%在长江流域以南,秋播可安全越冬,并可在早春提供优质青饲料,如在武汉地区,9月播种,第二年3月即可收割第一茬,盛夏前可刈割2-3次,4月下旬到5月初抽穗开花,6月上旬种子成熟,地上部结实后植株死亡落粒的种子自繁能力强多花黑麦草分蘖多,再生迅速,春季刈割后6周即可再次刈割耐牧,即使重牧之后仍能迅速恢复生长 生境、危害与分布:原产于欧洲南部,非洲北部及小亚细亚等地,十三世纪已在意大利北部栽培,以后传播到其它国家,广泛分布于英国、美国、丹麦、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温带降雨量较乡的国家在我国作为优良牧草品种,适生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在江西、湖南、江苏、浙江等省区均有人工栽培种,东北、内蒙古等省(区)亦引种春播近年来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等部分冬小麦产区成为种群密度上升迅速的新型田间杂草,个人推测系引种牧草逸生到肥水条件俱佳的冬小麦田间所致防治策略:参照楼上“节节麦”项下。

      雀麦•中文名:雀麦中文其他名称:燕麦、火燕麦、燕麦草、杜姥草、牛星草拉丁名:Bromus japonicus Thunb.英文名:Japanese Bromrgrass生物学特性: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叶鞘包茎,被白色柔毛;叶舌透明膜质,顶端具裂齿;叶片长5-30cm,宽2-8mm,两面皆生白色柔毛,有时下面无毛圆锥花序,下垂,长达20cm,每节具3-7分枝;每枝近上部着生1-4个小穗;小穗含7-14个小花,上部小花通常不发育,颖披针形,具膜质边缘,第一颖3-5脉,第二颖7-9脉,外稃椭圆形,边缘膜质,具7-9脉,先端具2微裂齿,其下约2mm处生芒;第一外稃较长;内稃短于外稃,脊上疏生刺毛;雄蕊3;子房顶端有毛颖果线状长圆形,压扁,腹面具沟槽,成熟后紧贴于内外稃早播麦田10月初发生,10月上、中旬出现高峰期花果期5-6月种子繁殖种子经夏季休眠后萌发,幼苗越冬生境、危害及分布:多生长于路边、场边、沟渠、荒地;麦田以近地边处较多,河滩地、田间也有生长危害值1.75%,滩地麦田受害较重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各地也为优质牧草,北方多处有人工栽培近年来包括北京、河北、山东等地反映,侵入冬小麦田,成为种群密度上升很快的新型杂草。

      防治策略:参见前述“节节麦”项下 雀舌草•中文名:雀舌草中文其他名称:雪里花、吴檀、寒草、金线吊葫芦、瓜子草、指甲草、雪里开花、滨繁缕拉丁名:Stellaria alsine Grimm.英文名:Bog Starwort生物学特性:越年生草本高10-25cm茎细弱,有分枝,基部匍匐或渐斜升,光滑无毛叶片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0.5-2cm,宽2-3mm,先端尖,基部渐狭,全缘或边缘呈微波状,无毛或边缘基部有缘毛花为顶生聚伞花序,常有少数花朵,有时单生叶腋;花梗纤细,长5-15mm;萼片5,披针形,长约3毫米,边缘膜质;花瓣5,白色,与萼片近等长或较萼片短,2深裂;雄蕊5,比花瓣稍短;子房卵形,花柱3蒴果卵形,与萼片等长或稍长,6裂;种子圆肾形,表面有皱纹状突起苗期11月,花果期4-7月果后即枯,种子散落土壤中种子繁殖生境、危害与分布:常生于河岸、河滩湿草地、路边、水田边及旱田内,喜在湿润的土壤内生长它是稻茬油菜田及麦田的主要危害性杂草之一,尤在沙质土壤上危害更重,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夏熟作物田中发生量较大,危害较重,有时也危害蔬菜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及华南等省区防治策略:参照前面“繁缕”项下。

      米瓦罐•中文名:米瓦罐中文其他名称:麦瓶草、净瓶、麦瓶子、麦黄菜拉丁名:Silene conoidea L.英文名:Conical Silene生物学特性: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高25-60cm全体有腺毛,上部常分泌粘汁茎直立,单生,具叉状分枝,节部略膨大叶对生,无柄,基部抱茎;基生叶近匙形,茎生叶披针形,全缘花序聚伞形顶生;花萼筒状,结果后逐渐膨大葫芦形,有多条显著的脉棱;花瓣粉红色,5枚蒴果卵形,包于花萼内,有光泽;种子近肾形,扁,红褐色,有成行的瘤状突起幼苗子叶长椭圆形;初生叶2片,条状匙形,全缘种子繁殖,以幼苗或种子越冬黄河中、下游,9-10月间出苗,早春出苗数量较少;花期4-6月,种子于5月渐次成熟,多混杂于作物种子中传播,约经3-4个月的休眠后萌发生境、危害及分布:生长于低山平原、旷野、荒地、路旁和农田中,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夏熟作物田的主要杂草,尤其对华北地区(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地区)的麦类和油菜等夏熟作物,危害严重,不仅直接有碍作物的中、后期生长,导致减产,而且种子常混杂于收获物中,影响面粉和油的品质此外,在湖北、云南和西藏等部分地区亦有分布和危害防治策略:参照此前“繁缕”项下。

      菵草•中文名:菵草中文其他名称:水稗子、菵米拉丁名:Beckmannia syzigachne (Steud.) Fernald英文名:American Sloughgrass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幼苗的形态外观和看麦娘相似,但也有区分之处,菵草幼苗的第一片真叶的宽度比看麦娘阔一倍;前者的叶舌顶端有1深裂,而后者叶舌呈剑形第二片真叶叶脉菵草具有5条直出平行脉,而看麦娘仅有3条直出平行脉成株秆丛生,直立或略倾斜,高15-90cm,具2-4节叶片宽条形,叶色较淡,叶鞘长于节间,无毛,叶舌透明膜质,包茎疏松茼草一生有叶片10-13片,全生育期215-240天,单株叶片3-4片时开始分蘖,最高的分蘖数可达13个3月份气温回升,茼草的生长发育加快,4月下旬开始出穗整个穗属圆锥花序,由多数直立长1-5cm穗状花序稀疏排列而成小穗扁圆形,通常含1花,长约3mm,脱节于颖之下,无柄,成两行着生于穗轴的一侧两颖等长,边缘膜质背部灰绿色,具淡绿色横纹花、果期5-8月到5月上、中旬种子从穗的顶部向下依次成熟,随熟随脱落于土中气囊状颖片包裹小花,有助于子实漂浮水面传播颖果矩椭园形,长约,宽约,顶端常残存花柱,果皮呈黄色。

      在8月中,下旬遇雨即开始发芽,如干旱则推迟萌发,10月份为发生的高峰期,翌年春天还能有少量发生,种子在土层中的深度常影响到种子的发芽率在土表层的出苗率为91.6%;土下1厘米处的出苗率最高达到96.8%,2厘米为52%,4厘米为4.73%,4厘米以下不能出苗但一旦露于土表就立即发芽生长,种子在土层中的自然死亡率隔年的为17.5%,再下一年为34.8%,接下去死亡率达到86.7%,随着年限的增长,萌发率相应下降生境、危害与分布:适生于水边及潮湿处,为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稻茬麦和油菜田主要杂草,尤在地势低洼、土壤粘重的田块危害严重由于生长迅速,可抑制其他草类的生长因此,有时形成小片纯群落,它也是其他水湿群落常见的伴生种,具有耐盐性又是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及锈病的寄主分布遍及全国防治策略:冬小麦田可以使用异丙隆进行土壤处理冬油菜田中据反映对于芳氧苯氧羧酸类除草剂有较强的“抗药性”,一般使用吡喃草酮或烯草酮做茎叶处理 野燕麦•中文名:野燕麦中文其他名称:铃铛麦、香麦拉丁名:Avena fatua L.英文名:Wild Oat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二年生旱地杂草,适宜发芽温度为10-20℃,发芽深度2-7厘米发芽率最高。

      西北地区3-4月出苗,花、果期6-8月;华北及以南地区10-11月出苗,花果期5-6月野燕麦是一年生或越年生禾本科杂草,茎直立,具2-4节;每株有分蘖15-25个,最多达64个;叶鞘松弛,叶舌透明膜质;叶片宽条形;花序圆锥状呈塔形,分枝轮生;小穗含2-3个花,疏生,柄细长而弯曲下垂;芒长2-4cm;每株结籽410-530粒,最多达2600粒幼苗叶片初出时成筒状,展开后为宽条形,稍向后扭曲,两面疏生短柔毛,叶缘有倒生短毛    种子有再休眠特性,一般第一年田间发芽率不超过50%,在以后3-4年陆续出土种子发芽适温为15-20℃,低于10℃或高于25℃不利于萌发,气温达35℃时萌发率低,达40℃时基本不萌发吸收水分达种子重量的70%才能发芽,土壤含水量在15%以下或50%以上不利于发芽萌芽土层深度为1.5-12cm,在20cm以上土层中种子出苗少野燕麦在冬麦区主要集中在10-11月份出苗,部分地区在次年3月份、麦苗返青后形成一次出草小高峰生境、危害与分布:野燕麦适应性强,在各种土壤条件下都能生长,旱地发生面积较大主要在麦田危害,与麦争夺水、肥和阳光,导致麦生长不良、减产,危害麦田最为严重,在麦田中常成单优势种杂草群落。

      除危害小麦外,也危害大麦、青稞、燕麦、豌豆、油菜等作物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并为麦类赤霉病、叶斑病和黑粉病的寄主分布于我国南北各省区;以西北、东北地区危害最为严重野燕麦目前在我国16个省区大约7000多万亩农田中发生,主要是小麦的伴生杂草,发生环境条件完全与小麦的进化保持一致,且苗期形态非常相似,难以防除野燕麦的生活习性不仅与小麦相似,而且出苗不齐整,长势凶猛,繁殖率高,且成熟期比小麦要早野燕麦可有15-25个分蘖,最多可达64个;每株结籽410-530粒,多的可达1250-2600粒;种子在土壤中持续4-5年均能发芽与小麦相比,株高为小麦的108-136%,分蘖相对于小麦的倍;单株叶片数、叶面积、根的数量相对于小麦的2倍,形成对小麦的严重竞争小麦因野燕麦的危害,株高降低,分蘖减少,穗粒重减少,千粒重降低,导致大幅度减产在小麦地中,30-40株/平方米的草害损失,造成20-40kg/亩的产量损失,146株/平方米的严重程度下,造成60kg/亩的高额损失有报道,田间野燕麦穗数0-127.8万个/亩的密度范围内,每增加1万个穗,小麦产量损失2.7kg防治策略:据报道,精噁唑禾草灵已经被确认对于野燕麦产生了很强的耐药性,西北各地野燕麦在近年来密度大幅度回升与此有关。

      绿麦隆对于野燕麦的土壤处理效果很好,但由于其土壤较长的残留性,在南方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且长期使用绿麦隆会导致田间阔叶杂草的种类与密度较快上升目前茎叶处理该杂草的可选药剂包括氟唑磺隆、环氧嘧磺隆,炔草酸(酯)对于野燕麦的防除效果经这几年实际观察属于一般水准         棒头草•中文名:棒头草拉丁名:Polypogon fugax Nees ex Steud英文名:Common Polypogon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秆丛生,披散或基部膝曲上升,有时近直立,高15-75cm,具4-5节叶片长5-15cm,宽4-9mm;叶鞘光滑无毛,大都短于或下部者长于节间;叶舌膜质,常2裂或先端不整齐地齿裂圆锥花序直立,分枝稠密或疏松,长可达4cm;小穗含1花,长约2mm,灰绿色或部分带紫色;两颖近等长,先端裂口处有长1-3mm的直芒;外稃中脉延伸成长约2毫米的细芒颖果椭圆形4-6月开花种子繁殖生境、危害与分布:多发生于潮湿之地夏熟作物田杂草危害不重除东北、西北外几广布于全国各省区防治策略:常规方法均可防除 硬草•中文名:硬草拉丁名:Sclerochloa kengiana (Ohwi) Tzvel.英文名:Keng Stiffgrass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越年生禾本科杂草,秆直立或基部偃卧,具3节,节较肿胀;叶鞘平滑、有脊,叶舌膜质,叶片宽条形;花序圆锥状,密集紧缩,坚硬直立;小穗含2-7个花,穗轴节间粗壮;颖果纺锤形;分蘖力强,单株分蘖6个左右,分枝双生,一长一短。

      种子在土壤中的适宜出苗深度为,深度超过2.4cm难以出苗秋季播麦后日平均温度16-18℃时3-5天,形成出草高峰,即小麦出苗后至1叶期稻茬麦田出现在播后20-25天,次年3月份出现第二个出草高峰秋冬季或迟至春季萌发出苗;花果期4-5月生境、危害与分布:适生在pH值7-8.5的沙壤土上为夏熟作物田杂草,在稍盐碱性的土壤发生数量较大,淮北地区为其危害的重发区田间分布在田边地头和田间地势低洼处,密度高、危害重稻麦连作田块的发生量显著高于水旱轮作田块秋播时阴雨天多或田间湿度大,杂草发生量大分布于安徽、江苏、江西、广西等省区防治策略:硬草对于很多药剂都有比较强的忍耐力,尤其冬小麦田中的硬草,是个防治难题可以采取冬小麦与冬油菜倒茬的方式,将硬草种子密度大的地块改为种冬油菜,待冬前硬草出齐之后,用环己烯酮类的吡喃草酮或烯草酮进行茎叶处理,压低次年的种群基数 泽漆•中文名:泽漆中文其他名称:漆茎、猫儿眼睛草、五风灵枝、五风草、绿叶绿花草、凉伞草、五盏灯、五朵云、白种乳草、五点草、五灯头草、乳浆草、肿手棵、马虎眼、倒毒伞、一把伞、乳草、龙虎草、铁骨伞、九头狮子草、灯台草、癣草拉丁名:Euphorbia helioscopia L.英文名:Sun Euphorbia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茎直立,基部常呈淡紫红色;叶互生,倒卵形或匙形,先端圆钝或微凹,基部渐窄,叶缘中部以上有细齿;下部叶小,开花后逐渐脱落;杯状花序,顶生;蒴果球形,光滑,3瓣裂以种子繁殖,以种子或幼苗越冬种子休眠期明显,早播的并不早出苗,直到9月底秋播临近时方能解除休眠;生长势强繁殖系数大,单株结籽32-175粒;生命力旺盛,种子耐干旱、涝渍和水沤,被人为断茎后还能长出多头分枝照常开花结实,施用除草剂后许多中毒株仍能从基部生出新枝恢复生长    泽漆10月下旬出苗,子叶期7-10天;11月下旬总叶数6张,开始分枝;冬前分枝2个左右,主茎总叶数10-15张;4月上旬总叶数32张,分枝4个左右;4月上中旬开花麦田化除的临界期在2月25日至3月25日田间发生量达到防除指标时,应在2月25日小麦返青后及时采取措施防除,到3月25日后及时才采取措施防除为时已晚稻茬麦田,杂草在小麦播后7-12天出草,播后15-20天出现出草高峰,冬前出草期持续40天左右生境、危害与分布:适应性强,喜生于潮湿地区,多生于山沟、荒野、路旁、胶园、桑园、茶园及蔬菜地,危害较重除新疆、西藏外,分布几遍全国防治策略:泽漆为区域性冬麦田恶性杂草,安徽北部的宿州、萧县、山东南部的滕州,为重灾区。

      苗期叶片上被有较厚的腊质层,不易粘附药液,成为药剂防治的难题可以在配制药液时,加入3000倍有机硅以增加药液的附着可以使用的有唑草酮、吡草醚、乙羧氟草醚等触杀型药剂但加入有机硅之后,往往在冬小麦叶片上出现大量灼烧型白色斑点,成为影响农民用药的不良心理因素 野老鹳草•中文名:野老鹳草拉丁名:Geranium carolinianum L.英文名:Carolina Cranesbill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全株被柔毛;茎直立或斜生;叶对生,心形,5-7深裂;花成对集生于枝端或腋生,淡红色;蒴果顶端具喙;单株结籽500余粒,种子椭圆形,棕褐色幼苗耐寒、耐旱能力强,成株后4-5月开花,7-8月结果多生于荒野、山脚、田园及水沟边,是油菜田、麦田等旱田的常见杂草以种子繁殖种子成熟后脱落,通过风力、水力传播落入土壤中稻麦两熟制地区水稻栽培期间,种子淹没在土中120天也能安全越夏,当年秋天出草麦糠、麦秸和麦种中常混有大量草籽  野老鹳草冬前出草量占总出草量96%,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时是野老鹳草木质化前的“绿茎期”,也是用药化除的关键时期应在气温稳定在5-7℃以上时及时用药,至“红茎期”再化除,杂草蜡质多,木质化程度高,药效差。

      因野老鹳草耐药性强,茎秆坚硬,纤维素多,木质化程度高,除草剂用量要高出防治阔叶杂草猪殃殃、大巢菜剂量的2倍生境、危害与分布:喜生于荒地、路旁草丛中,为夏收作物田中常见之杂草对麦类及油菜等作物轻度危害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北、云南和四川等地防治策略:个体较大,一般农事作业时人工拔除即可部分密度极大的地区如南京周边地域,可以选用唑草酮或吡草醚茎叶处理 稻槎菜•中文名:稻槎菜中文其他名称:田荠拉丁名:Lapsana apogonoides Maxim.英文名:Common Nipplewort生物学特性:一、二年生细弱草本,高10-30cm,多少有细毛叶多在根部丛生,有柄,羽状分裂,长40-10cm,宽1-3cm,顶端裂片最大,近卵圆形,顶端钝或短尖,两侧裂片向下逐渐变小;茎生叶较小,通常1-2,有短柄或近无柄头状花序果时常下垂,通常再排成稀疏的伞房状;总苞椭圆形,长约5mm,外层总苞片卵状披针形,长约1mm,内层总苞片5-6,椭圆状披针形瘦果椭圆状披针形,长4-5mm,等于或长于总苞片,多少压扁,成熟后黄棕色,无毛,背腹面各有5-7肋,顶端两侧各有1钩刺,无冠毛在长江流域,于秋、冬季出苗,花、果期翌年4-5月,果实随熟随落。

      以种子繁殖生境、危害与分布:生于田野、荒野及沟边,为夏熟作物田杂草多发生于稻、麦或稻、油菜轮作田,在初春,当麦类和油菜等作物生长前、中期时,大量发生,危害重,是区域性的恶性杂草田边路旁普遍野生,略似蒲公英而叶多缺刻,头状花序小,民间常采作野菜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河南、四川和贵州等省区防治策略:冬油菜田中的稻槎菜可以使用草除灵茎叶处理 波斯婆婆纳•中文名:波斯婆婆纳中文其他名称:阿拉伯婆婆纳拉丁名:Veronica persica Poir.英文名:Iran Speedwell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全株有柔毛,茎自基部伏地,着生分枝,上部斜生;茎基部叶对生,上部叶互生,卵圆形,边缘有钝锯齿;花淡蓝色,单生于叶腋,花期在2-5月份8月底9月初开始发生,9-10月大量出苗有两次萌发高峰,分别在11月底和3-4月波斯婆婆纳有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茎着土易生出不定根,重新形成植株    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8-15℃,低温不利于萌发;适宜土壤含水量为20-60%,低于10%和高于50%萌发率低;适宜土层深度为1-3cm,超过6cm不出苗生境、危害及分布:多生于湿润的路边、宅旁、旱地夏熟作物田,特别是麦田中,对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同时成为黄瓜花叶病毒、李痘病毒、蚜虫等多种微生物和害虫的寄主,分布在菠菜、甜菜、大麦等作物根部的病原菌(Aphanomyces cladogamus)同时也寄生在该种植株上。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省区,是早春常见杂草,主要危害小麦、油菜等作物,沿海及徐淮旱茬麦田发生重防治策略:由于该种处于作物的下层,通过作物的适度密植株,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种草害将旱旱轮作改为水旱轮作,可有效地控制这种杂草的发生药剂防治可选用异丙隆做土壤处理,也可以使用唑草酮、吡草醚等触杀型除草剂茎叶处理另据报道,刺盘孢属(Colletotrichium)某些真菌可使该种染炭疽病      狗牙根•中文名称:狗牙根  中文其他名称:绊根草、爬根草  学名:Cynodon dactylon (L.) Pers.  英文名称:Bermudagrass  形态描述:多年生草本多以根茎或匍匐茎繁殖,种子亦可繁殖匍匐茎年生长量可达1米以上,并具有分枝,茎圆或略扁,质硬,光滑,每节的节下均能生根,两侧生芽,直立部分可达10-20cm,生长势极强3月下旬-5月,根茎和匍匐茎从休眠状态苏醒,开始发生新芽,逐渐向四周扩展延伸,重新以绿色覆盖地面叶条形,叶鞘具脊,鞘口常具白色长柔毛;叶舌短,具小纤毛花、果期6-10月秆顶簇生3-6枚穗状花序,呈指状排列,灰绿色或略带紫色;小穗成2行排列于穗轴上,含1朵小花(稀为2朵)。

      两侧扁,两颖近等长,具l脉,脉成脊颖果矩圆形,长约,果皮黄褐色或棕褐色顶端具宿存花柱、无毛,成熟后自颖片上脱落,随风或流水传播经越冬休眠,种子发芽深度0-1cm,2cm以下即处于休眠状态  生物学特性:为果、桑、茶、橡胶园主要杂草之一经营粗放果园,危害尤为严重,由于其植株的根茎和匍匐茎着土,即又生根复活,难以防除它既喜湿润,又耐干旱,耐盐成,生长势又强,是杂草中的强者,常混杂生在其他种类的草坪之中,和栽培种争光、争肥、争水,最终将其淘汰为世界性的恶性草之一也有将它作为草坪栽培为锈病和纹枯病的寄主亦生于路边、宅旁分布于黄河流域及以南各省区  防治策略:果桑茶园中的狗牙根,可以使用草甘膦加保护罩定向喷雾防治,当年可以消灭地上部,但是对于地下的部分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需要采用两次用药的技术,即在第一次用药后25-30天左右,对于再次萌发出来的地上部使用草甘膦进行第二次用药,这样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对地下部进行杀伤甘蔗田中的狗牙根,可以使用莠灭津直接处理,进口的阿灭净是我目前见到的效果最佳的莠灭津商品阔叶作物中的狗牙根,可以采用精喹禾灵或高效氟吡甲禾灵或烯草酮直接处理其他禾本科作物田中的狗牙根,必须在作物种植前或收获后,对地表已经萌发或残存的部分使用草甘膦进行处理。

      白茅•中文名称:白茅  中文其他名称:茅针、茅根  学名: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 var. major (Nees) C. E. Hubb.  英文名:Lalang Grass  形态描述:多年生草本苗期3-4月,花果期4-6月,根茎和种子均能繁殖,但多以根状茎繁殖匍匐根茎细长,横卧地下,节上具褐色或淡黄色鳞片状叶和不定根,繁殖力极强蔓延甚速,其根茎如遭切割,切割的长度和埋入的深度能左右其成活率,根段长的成活率高于短的,埋土的深度越大成活率越低,4cm的根段在10cm以下的土层中就不能成活,受损伤的茅根埋在25cm以下,就不能成活或者将茅根暴露于热而干燥的土表也能致死一般3月下旬-4月上旬根茎发芽出土,5-6月即抽穗开花秆丛生,直立,高20-80cm,具2-3节,节具白色长柔毛叶片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多集结于基部,叶背主脉明显突出,顶生叶片较小,长1-3cm,宽1-2mm叶鞘无毛或上部边缘和鞘口具纤毛,老熟时基部常破碎成纤维状,叶舌膜质,钝头,长约1毫米圆锥花序圆柱状,分枝短而密集;小穗成对着生于穗轴节上,小穗长3-4mm,基部密生白色长丝状毛,将小穗完全隐藏,小穗含2小花.仅第二小花结实。

      成熟时自小穗柄上带着柔毛一同脱落,随风飞散,颖果倒卵形,长约1mm,宽约0.3mm,棕黄色,落地以后即可发芽  生物学特性:多生于路旁、山坡、草地,为果园、桑园及茶园的恶性杂草,亦发生于耕作粗放的秋熟旱地尤以亚热带及热带地区果园、茶园、橡胶园危害严重,发生严重的不仅引起减产,而且使整个果园、茶园退化,丧失生产能力适应性强,耐荫、耐瘠薄和干旱,喜湿润疏松土壤,在适宜的条件下,根状茎可长达2-3米以上,能穿透树根,断节再生能力强常一片一片形成密集的群落是褐飞虱和灰飞虱的寄主分布几遍全国,尤以黄河流域以南各省区危害较重  防治策略:采用草甘膦、百草枯等灭生性除草剂,在枝节抽穗期进行叶面喷雾效果较好药剂选择上,还可以使用甲咪唑烟酸,但仅限于非耕地场所药液对水量采取高限,以便于群体能充分接触到药剂对于个体高大的,茎叶喷雾难以达到足够的效果,在用药技术上可以考虑采取草甘膦浓药液涂抹的方式进行也可结合种植绿肥覆盖地表,进行综合治理 两耳草•中文名称:两耳草  学名:Paspalum conjugatum Bergius  英文名:Sourgrass, Caraboagrass  形态描述:多年生草本,有广伸、平卧的匍匐枝,长达2m左右。

      茎杆基部斜倚,上部直立,高(20-)40-(60-)80cm叶片扁平展而质薄,狭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8-20cm,宽5-(13)15mm,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收窄,两面被小粗毛或近秃净,边缘被睫毛或粗糙;叶舌膜质,极短总状花序2枚,罕有3枚的,顶生,广歧,纤细,常弯拱,长8-12cm;穗轴宽约0.8毫米,边缘稍粗糙小穗圆卵形,长,极扁平,先端凸尖,具短柄,淡绿色,呈两行的覆瓦状排列于穗轴之一侧,穗轴宽1毫米;第一颖退化;第二颖与不孕小花的外稃等长,圆卵形,透明质,无脉,边缘被白色疏长毛;不孕小花的外稃圆卵形,长,透明质,无脉,边缘内卷,内稃缺;结实小花的外稃稍拱凸,薄革质,边缘窄内卷,包持着内稃夏秋抽穗种子繁殖,或由匍匐枝出芽繁殖  生物学特性:适生于开旷的或稍荫闭的湿润环境,生长于田野潮湿之地,常成片覆盖地面,在海拔2000m以下的林缘湿地常有成片生长多生长在稻田边、旱作物地和果园、茶园、桑园中,在荫闭的橡胶林下,常成片生长也生长在路旁和河堤上它的匍匐枝蔓延很广,对坝地和坡地作物、果园、橡胶园等都有为害成片生长时,一方面消耗土壤肥分,同时也起着覆盖地面和保持水土的作用,事实上很多地方也是将其种做草坪草。

      分布于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  防治策略:参见286楼“狗牙根”项下 双穗雀稗•中文名称:双穗雀稗  中文其他名称:红拌根草、过江龙、游草、游水筋  拉丁学名:Paspalum distichum L.  英文名:Knotgrass Ft. Thompsongrass  形态描述:多年生草本,通常夏季抽穗,主要以根茎和匍匐茎繁殖,种子也能作远途传播匍匐茎实心,长可达5-6m,直径2-4mm,常具30-40节,水肥充足的土壤中可达70-80节,每节有1-3个芽,节节都能生根,每个芽都可以长成新枝,繁殖竞争力极强,蔓延甚速于4月初匍匐茎芽萌发,6-8月生长最快,并产生大量分枝,花枝高20-60cm,较粗壮而斜生,节上被毛叶片条状披针形,长3-15cm,宽2-6mm,叶面略粗糙,背面光滑具脊,叶片基部和叶鞘上部边缘具纤毛,叶舌膜质,长1.5mm总状花序2枚,个别3枚,指状排列于秆顶小穗椭圆形成两行排列于穗轴的一侧,含2花,其中一花不孕花果期6-10月  生物学特性:性喜水湿环境,生长于水旁、水沟边和水田边,海边也有生长,为水田及湿润秋熟旱作物地的主要杂草之一常成单一的群落生长势很强,很难消除。

      多从沟边、埂边逐渐侵入农田的方式,形成草害,直至草荒是叶蝉、飞虱的越冬寄主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  防治策略:双穗雀稗在四川是让人非常头疼的杂草,尤其侵入水稻田之后,防治成为很大的难题目前水田能使用有效的化合物有五氟磺草胺、环苯草酮,氰氟草酯据反应耐药性上升得特别快空闲地与果桑茶园里的双穗雀稗可以使用草甘膦或百草枯来防治当年的地上部分,要防治地下部分需要两次用药(可参加286楼“狗牙根”项下相关部分)阔叶作物田中的双穗雀稗可以使用环己烯酮类除草剂直接处理,需要加大用药量,最好也是采取两次用药以压低来年的危害芳氧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各地反应效果不一,甚至有说已经产生耐药性的,但相关的耐药性目前我还没有见到有正式的书面报道,大家可以在本地小区验证一下 芦苇•中文名称:芦苇  中文其他名称:苇子、蒹葭(古汉语)  拉丁学名:Phragmites communis Trin.  英文名:Common Reed  形态描述: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等芦苇的植株高大,地下有发达的匍匐根状茎在自然生境中,以根状茎繁殖为主,根状茎纵横交错形成网状,甚至在水面上形成较厚的根状茎层,人、畜可以在上面行走。

      根状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较长时间埋在地下,1m甚至1m以上的根状茎,在砂质地可长达10余米,一旦条件适宜,仍可发育成新枝也能以种子繁殖,种子可随风传播4-5月长苗茎秆直立,秆高1-3m,节下常生白粉叶鞘圆筒形,无毛或有细毛叶舌有毛,叶片长线形或长披针形,排列成两行叶长15-45cm,宽1-3.5cm夏秋8-(9-)12月开花,圆锥花序分枝稠密,顶生,疏散,长10-40cm,稍下垂或斜向伸展,花序长10-(15-25-)40cm,小穗有小花4-7朵,雌雄同株;长1.4cm,为白绿色或褐色,花序最下方的小穗为雄,其余均雌雄同花;颖有3脉,一颖短小,二颖略长;第一小花多为雄性,余两性;第二外样先端长渐尖,基盘的长丝状柔毛长6-12mm;内稃长约4mm,脊上粗糙果实为颖果,披针形,顶端有宿存花柱  生物学特征:生于湿地、浅滩、盐碱地,新垦麦田或其他水田、旱田易受害对水分的适应幅度很宽,从土壤湿润到长年积水,从水深几cm至1m以上,都能形成芦苇群落,常与荻混合生长形成大片芦苇荡在水深20-50cm,流速缓慢的河、湖,可形成高大的禾草群落,素有“禾草森林”之称在华北平原白洋淀地区发芽期4月上旬,展叶期5月初,生长期4月上旬-7月下旬,孕穗期7月下旬-8月上旬,抽穗期8月上旬-下旬,开花期8月下旬-9月上旬,种子成熟期10月上旬,落叶期10月底以后。

      上海地区3月中、下旬从地下根茎长出芽,4-5月大量发生,9-10月开花,11月结果在黑龙江5-6月出苗,当年只进行营养生长,7-9月形成越冬芽,越冬芽于5-6月萌发,7-8月开花,8-9月成熟北方低洼地区农田发生普遍,内流域及黄河流域地区局部地区尤以新垦农田危害较重,分布几遍全国,其中以东北的辽河三角洲、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新疆的博斯腾湖、伊犁河谷及塔城额敏河谷,华北平原的白洋淀等苇区,是大面积芦苇集中的分布地区  防治策略:单纯药剂防治在技术上是不太可能的,只能对于田间的个体单株进行挑治由于新叶刚长出时是包裹成一体的,茎叶喷雾的适宜时期已经错过了对芦苇新生地上部防治的最佳时期一般情况下采取草甘膦高浓度药剂涂抹或直接在人工砍伐产生的切口中灌药也有使用精吡氟禾草灵、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喹禾灵或烯草酮做茎叶处理的,效果都非常不理想,只能短期抑制新出土地上部的生长,同时会促使地下横走茎发出新的枝条除非采取高浓度的草甘膦加前述4种化合物的混合药剂,并按照286楼“狗牙根”项下所提到的当年二次用药、连续使用2-3年的多次用药技术,才有可能在最大限度上造成对地下营养体储存营养的反复消耗,进而压低农田中的芦苇发生强度。

      人工砍伐目前仍是多于药剂处理的防治手段  备注:为保土固堤植物苇秆可作造纸和人造丝、人造棉原料,也供编织席、帘等用;嫩芽也可食用;花序可作扫帚;花絮可填枕头;根状茎叫做芦根,中医学上入药芦苇嫩时含大量蛋白质和糖分,又是一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物量高的优良牧草,饲用价值高嫩茎、叶为各种家畜所喜食目前大多数都作为放牧地利用,也有用作割草地或放牧与割草兼用,往往作为早春放牧地芦苇草地有季节性积水或过湿,加之是高草地,适宜马、牛大畜放牧芦苇地上部分植株高大,又有较强的再生力,以芦苇为主的草地,生物量也是牧草类较高的,在自然条件下,产鲜草公顷每年可刈割2-3次除放牧利用外,可晒制干草和青贮青贮后,草青色绿,香味浓,羊很喜食、牛马亦喜食 香附子•中文名称:香附子中文其他名称:莎草、香头草、回头青、三棱草、旱三棱、三棱子拉丁学名:Cyperus rotundus L.英文名:Nutgrass Flatsedge  形态描述:多年生草本苗期2-4月,花果期5-6月多以块茎繁殖,具有较长的棋盘式的匍匐根状茎和块根,在土层中形成一个网状的群体形态特征是秆散生,直立,高20-90cm,锐三棱形,无毛叶基生,短于杆,叶宽2-5mm,深绿色,有光泽,无毛,叶背中脉突出,叶鞘基部棕色。

      叶状苞片3-5片,下部的2-3片长于花序,长侧枝聚伞花序简单,或复出,具3-10条,长短不等的辐射枝,每枝具3-12条小穗,排列成伞形状;小穗条形,长约1-3cm,宽约2mm,具有2-26朵小花;小穗轴有白色透明狭翅;鳞片呈卵形或宽卵形,背面中间绿色,两侧紫红色;雄蕊3;花柱长,柱头3,伸出鳞片之外种子为小坚果,三棱状矩椭圆形1.5×1mm,两端钝尖,顶端有时有3条存花柱果皮暗褐色,表面有极细微的颗粒状突起,果实横剖面呈等腰三角形,果皮革质,内含种子1粒   生物学特性:花果期6-11月种子发芽的温度为15-35℃实生苗当年只长叶不抽茎每一株新生的植株.当长到6-7叶之后,新的块根也就逐渐形成和长大,越冬的块根是次年主要的繁殖体,每个块根有10-40个潜伏芽,当10厘米处的土温到达10℃以上时,潜伏芽开始萌动,萌芽的数量往往和休眠前积累的营养有关如果所在地的土壤疏松肥沃,而且在光照能充分满足的环境条件下,萌发的芽数可多达7个左右,一般仅萌芽2-3个,余下的潜伏芽继续保持休眠状态,只至新生植株受到损伤终止生长时,块根上的剩余的潜伏芽才会部份萌动,长出匍匐根状茎,伸延出去形成新的植株,继续繁衍后代。

      如果块根受到机械损伤破碎,经分割破碎的块根,每个碎块上的潜伏芽都会萌动,萌芽的总数会超过破碎前的数量,使香附子植株的密度增大,不利于防除,故采用人工挖除往往难以控制甚至助长它的危害虽然,香附子在进化的历程中,对环境具备了许多顽强的适应性但还是有许多的薄弱环节,它的块根在-3℃以下,经过5小时会全部冻死,块根含水量减少到块根重的35%以上时也会使其终生丧失萌发的可能,香附子属于高光呼吸的植物,二氧化碳补偿点较高,在荫蔽的条件下,会自我逐渐衰退而死亡根据这些弱点,就能给治理工作提供了可能  生境、危害与分布:为秋熟旱作物田杂草喜生于疏松性土壤,于砂土地发生较为严重,常于秋熟旱作物,如棉花、大豆、甘薯等苗期大量发生,严重影响作物的前期生长发育也是果、桑、茶园的主要杂草但以棉花种植区危害性大常成单一的小群落或与其他植物混生与之争光、争水、争肥,致使其他植物生长不良它还是白背飞虱、黑蝽象、铁甲虫等昆虫的寄主是一种世界性危害较大的恶性杂草之一分布几遍及全国各地其块茎可供药用  防治策略:正如前面所介绍的,生长势良好的作物形成自然荫蔽之后,将大大压低香附子对作物的竞争危害,这是农业综合防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在药剂防治上,尽管有不少人从商业利益的角度出发,鼓吹苯达松或二甲四氯对香附子有很好的防效,包括新推出的甲基磺草酮但我本人在田间通过挖掘受害香附子植株发现,苯达松、二甲四氯与甲基磺草酮都只是对地上部造成了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如白化变色或植株生长不良,地下块根部分基本不受影响目前看到对香附子的确有比较优秀防效的化合物是咪唑啉酮类,典型的如甲咪唑烟酸与咪唑乙烟酸但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共性是,土壤残留特别长,很多敏感作物如甜菜、棉花、油菜、西瓜、十字花科蔬菜等,在用过这类除草剂的地块上无法生长或是生长不良前者是在后者结构基础上做了基团改进后合成的,能在花生与甘蔗两种作物上使用,而后者即是大名鼎鼎的咪草烟,只能在东北高寒地区应用于大豆,对于除东北之外的其他地区,完全不适用即便是甲咪唑烟酸,在使用中也还是受到极大的限制,主要是后茬作物的安全性问题据我个人了解,国内有些不良厂商将少量咪唑乙烟酸加入苯达松中用来防治香附子,这属于没有良心的奸商行为,给农民造成的将是巨大的损失对于空闲地上的香附子,除甲咪唑烟酸之外,还能使用高浓度的草甘膦药液,在香附子叶片面积最大化且尚未转入生殖生长阶段之前茎叶处理,也能收到比较好的防效。

        扁秆藨草•中文名称:扁秆藨草  拉丁学名:Scirpus planiculmis Fr. Schmidt  英文名:Flatstalk Bulrush  形态描述:具纤细而坚韧的匍匐根状茎,每隔一定间隔,其顶端增粗成块茎,块茎椭圆形或球形,长1-2cm秆单一,高60-100cm,三棱形,平滑,靠近花序部分粗糙有多数秆生叶,叶片长线形,扁平,宽,具长叶鞘叶状苞片1-3枚,长于花序长侧枝聚伞花序短缩成头状,或有时具1-2个短辐射枝,通常具1-6个小穗小穗卵形或矩圆状卵形,锈褐色,具多数花鳞片膜质,矩圆形,长,褐色,外面被稀柔毛,背面有一条稍宽的中肋顶端有缺刻状撕裂,具芒下位刚毛4-6条,具倒刺,长为小坚果的1/2-2/3雄蕊3,花药黄色,药隔稍突出于花药顶端花柱长,丝状,长,柱头2小坚果倒卵形或广倒卵形,长,双凸镜状,或两侧压扁至两侧微凹或稍凸,淡褐色,有光泽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以种子及块茎繁殖,当年种子处于休眠状态(第二年发芽),寿命约5-6年通常每一植株产生种子70-150粒左右,随风、流水或混杂粪肥和稻种中传播在连作的稻田中,由种子形成的实生苗仅占2%左右,而98%是由块茎形成的再生苗危害。

      越冬的块茎呈球状,具3-5节,春季当环境适宜时,顶芽萌发出土形成再生苗,而块茎上的侧芽则形成细长的根状茎在耕作层中蔓延,经20-30天后,根茎约具有5-6个节间时,其顶芽又向上伸出地面,又可形成二级再生苗,在二级再生苗地下根茎上的侧芽又可形成新的根状茎,在长江流域,于3月下旬至6月上旬间出土的再生苗,由于地上茎叶的生长,累积养分,在根状茎顶端逐渐膨大,形成椭圆形的块茎,称“夏果”,当地上部分始花时,夏果又可萌发再生苗,并陆续以上述发生产生新块茎7月上旬以后由于光照逐渐缩短,温度渐低,地下根茎发育4-5个节间后,在其顶端形成新的球形的块茎(秋果),继续越冬花期5(6)-6(7)月,果期7(8)-9(10)月  生境、危害与分布:扁秆藨革是湿生植物,散生于水边草地、沼泽地、稻田、河岸积水滩地;湖泊、挂淀以及碱性草甸的低洼湿地,常与芦苇(Phrnagmitescommunis)、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香蒲(Txpha angustifolia)等伴生它是一种广布种,在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均可见到本种是稻田的恶性杂草,危害严重除侵入水稻田外,常生长于湿地、河岸、沼泽等处。

      广泛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华北以及江苏、浙江及云南等地区,以及新疆的南北疆平原绿洲上  防治策略:近年来在南方水稻田发展迅速,成为水田中与丁香蓼一样多发的水田杂草药剂上可选用苯达松与二甲四氯的复配剂防治,效果各地反应都较好 眼子菜•中文名称:眼子菜  中文其他名称:水板凳、金梳子草、水黄连、压水草、鸭子草、水案板、水上漂  拉丁学名:Po*****ogeton distinctus A. Bennett  - Po*****ogeton franchetii A. Bennett  - Po*****ogeton tepperi auct. non A. Bennett  英文名:Distinct Pondweed  形态描述:多年生水生草本,具匐茎;茎细长,近直立,直径约1mm浮生叶略带革质,披针形或披针状卵形,长4-13cm,宽2-3cm,全缘,先端钝或尖锐,基部近圆形;叶柄长6-11cm;托叶尖锐,长2-5cm穗状花序长2-5cm,着生于长的花茎上;花被4片,绿色,镊合状排列;雄蕊4,无柄,花药向外开裂;雌蕊4,无柄,分离,1室小核果斜倒卵形,长3.5mm,宽2.5mm,侧面略扁平,背面半月形,腹面近圆形,具3个龙骨脊,顶端近扁平,不成喙。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花期5-6月,果期7-8月以果实、根状茎及根状茎上生长的越冬芽繁殖;当果实成熟后,果实散落水中,由于外果皮疏松贮有空气,因之浮于水面,借水田排灌时传播果实;在眼子菜营养生长前期,主要由根状茎上的芽,发育成新的根状茎及地面的茎叶,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华北及长江流域约在7月中旬-9月中旬),根状茎顶端部分的顶芽及侧芽开始积累养分,发育成较粗壮、节间缩短的越冬芽,由于根状茎顶部的节间较短,越冬芽向一侧弯曲,因之通常2-5个越冬芽聚集在一起,形成“鸡爪状”;在每一越冬芽上常有2-5个小芽,而且又无休眠期,当气温达到20度以上时即能发芽形成地上枝,据调查,在砂壤土的水稻田中,鸡爪状的越冬芽分布在距土面5-10cm的土层中在华北地区4月上旬越冬芽发育成新的植株  生境、危害与分布:生于地势低洼,长期积水、土壤粘重及池沼、河流浅水处,是水稻田中一种恶性杂草在北方和西南水稻产区,危害严重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由于连年耕作,尤其是水旱轮作,其危害性降低,但在局部地区,仍有危害由于叶片覆盖水面后,降低水温及土温2-2.5度,且根状茎及不定根分布于耕作层内,与水稻争夺营养,使水稻生长不良,严重减产。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华东各省  防治策略:多供选择的药剂很多,常用的如吡嘧磺隆、苄嘧磺隆、双草醚等等网上资料很多,此处不一一赘述  问荆•中文名:问荆中文其他名称:笔头草、土麻黄、马草、接骨草、马虎刚拉丁名:Equisetum arvense L.英文名:Bottlebrush, Field Horsetail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状茎横生地下,黑褐色地上气生的直立茎由根状茎上生出,细长,有节和节间、节间通常中空,表面有明显的纵棱有能育茎和不育茎之分能育茎(生殖枝)无色或带褐色,春季由根状茎上生出,单生无分枝,顶端生有1个像毛笔头似的孢子叶穗不育茎(营养枝)绿色多分枝,每年春末夏初当生殖枝枯萎时,从地上茎上长出叶退化为细小的鳞片状,在节上轮生,基部相纰连形成管状或漏斗状并具锯齿的鞘筒,包裹在茎节上;以根状茎繁殖,也可进行孢子繁殖生境、危害及分布:陆生,喜潮湿多肥的黑土,微酸性至中性土壤地带普遍生长生于田间、果园、沟旁、荒地、路边;因根茎甚为发达、蔓延迅速,难以清除,为害小麦、油菜、马铃薯、甜菜等夏收作物与果树的恶性杂草,发生量大,危害重分布于我国浙江、山东、江苏、安徽、新疆、西藏、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

      防治策略:为东北平原尤其三江地区、黑河地区越来越令人不胜其烦的恶性杂草,目前没有对症的有效药剂,一些地方采用异噁草松+氟磺胺草醚等触杀型药剂喷雾,只能在问荆刚刚出土时期使用,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一旦地上部展开,基本上无药可治好在问荆的营养生长时期不算太长,对于大豆主要产量形成期的花期阶段就开始地上部老黄,严格测定下对于大豆的产量影响还在经济忍受限度之内实在是厌恶其在田间的生长状况的话,只好雇人硬拔了备注:温带寒温带地域性主要杂草全草药用,具利尿、清热消肿、止咳等功效为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草有毒,马多食后引起反射机能兴奋,步行踉跄、站立困难、后肢麻痹等运动机能发生障碍,但食欲和神经活动仍能维持正常,到末期才受影响急性中毒数小时至1日即倒毙,多则2至8日牲畜如少量长期误食则呈慢性中毒,出现消瘦、下痢等解剖发现小脑和脊髓充血、水肿 节节草•中文名:节节草中文其他名称:土麻黄、黄麻黄、木贼草拉丁名:Equisetum ramosissimum Desf.英文名:Branched Horsetail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具黑褐色根茎茎一型,直立或斜上,高18-100厘米,基部分枝,各分枝中空,灰绿色或绿色,有棱脊6-20条,粗糙;叶鞘齿短三角形,黑色,基部具狭膜质白边,先端有易落的尖尾;每节有轮生分枝2-5个,有时上部不生小枝或仅有一小枝。

      孢子囊穗生于枝顶,长圆形,常有黑色小尖头以根状茎繁殖或以孢子繁殖生境、危害及分布:土生,喜近水生,长溪边、河边、海边、水田边生于湿地、溪边、湿砂地、路旁、果园、茶园,为麦类、油菜等夏收作物和棉花、玉米、甘薯等秋收作物以及果树、茶树的常见杂草,发生量小,危害轻广布我国各省区防治策略:与上一楼问荆一样,也是没有什么对症药剂可言备注:很多地方将问荆与节节草混为一谈,2006年我到四川,当地就说问荆的危害很重,到田间仔细检视,发觉是节节草此2者很容易混淆,尤其地上部刚刚出土未展开的时候两者在地上部的形态上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即问荆的枝条是轮生,节节草不是那么整齐的轮生状可以参照两者的地上部枝条的照片进行对比 萍•中文名:萍中文其他名称:四叶菜、田字萍、夜合草拉丁名:Marsilea quadrifolia L.英文名:Pepperwort生物学特性:多年生或湿生草本;根茎细长而葡匐,横走泥中或生地面,二叉分枝,能无限生长,每节上生1叶或数叶,节下生须根不定根数条叶柄细长,幼时拳曲;叶片生长在叶柄的顶端,由4片小叶组成,成十字形排列;小叶倒三角形或倒卵形,成熟的叶片光滑无毛冬季叶枯死,根状茎宿存,翌春分枝出叶,自春至秋不断生叶与孢子果。

      根茎和叶柄之长短、叶着生之疏密,均随水之深浅或有无而变异甚大孢子果长圆状肾形,生于叶柄基部以根状茎及孢子繁殖生境、危害及分布:水生,喜生水田与浅水水体生于水田、池沼、沟渠及低洼水湿地;匍匐茎蔓延迅速,孢子果抵抗力极强,为稻田、空心菜田的恶性杂草,发生量大,危害较重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华北、辽宁、陕西各地防治策略:水稻直播或移栽前,可以使用晶体硫酸铜进行土壤处理也可以在苹萌发之后进行茎叶处理,适用的药剂很多,如五氯酚钠+2甲4氯、敌草隆、捕草净、苄嘧磺隆、吡嘧磺隆、苯达松、噁草酮等,具体用法用量参照各化合物商品说明 槐叶萍•中文名:槐叶萍中文其他名称:蜈蚣萍、边箕萍、水百脚、槐瓢、水舌头草、大浮萍、包田麻、马萍、大鱼萍、蜈蚣漂、草鞋苹拉丁名:Salvinia natans (L.) All.英文名:Duck-weed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漂浮水生杂草;茎细长,横走,无根,密被褐色节状短毛叶3片轮生,二片漂浮水面,一片细裂如丝,在水中形成假根,密生有节的粗毛,水面叶在茎两侧紧密排列,形如槐叶,叶片长圆形或椭圆形,长8-13cm,宽5-8mm,先端圆钝头,基部圆形或略皇心形,中脉明显,侧脉约20对,脉间有5-9个突起,突起上生一簇粗短毛,全缘,上面绿色,下面灰褐色,生有节的粗短毛,叶柄长约2mm。

      孢子果4-8枚聚生于水下叶的基部有大小之分,大孢子果小,生少数有短柄的大孢子囊各含大孢子1个3小孢子果略大,生多数具长柄的小孢子囊,各有64个小孢子秋末冬初产生孢子果,翌年春季孢子囊散出,孢子在囊内萌发以孢子繁殖,或以植株断裂进行营养繁殖生境、危害及分布:生于池塘、水田、静水溪河;为稻田常见杂草,发生量少,危害小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华北、东北、秦岭等地区防治策略:参见楼上“苹”同条项下 浮萍•中文名:浮萍中文其他名称:青萍拉丁名:Lemna minor L.英文名:Common Duckweed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浮水植物叶状体对称,倒卵状椭圆形或近圆形,长2-5mm,宽2-3mm,有不明显的3脉,两面绿色;根鞘无附属物,根尖钝形果实近陀螺状;种子有深纵脉纹花期6-7月,一般不常开花,以芽进行无性繁殖生境、危害及分布:生于水田、池沼或其他静水水域,常与紫萍混生,形成密布水面的漂浮群落,为稻田、水生蔬菜田常见杂草,危害一般全国各地均有防治策略:大致同楼上“萍”同义项下可选药剂包括吡嘧磺隆、苄嘧磺隆,五氯酚钠与硫酸铜对浮萍高度敏感此外稻田放鸭是应用千年不衰的生物防治方法 紫萍•中文名:紫萍中文其他名称:紫背浮萍、水萍拉丁名:Spirodela polyrhiza (L.) Schleid. = Lemna polyrhiza L.英文名:Common Ducksmeat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水生草本,漂浮水面。

      叶状体倒卵状圆形,长4-11mm单生或2-5个簇生,扁平,深绿色,具掌状脉5-11条,下面著生5-11条细根花单性,雌花1与雄花2同生于袋状的佛焰苞内;雄花,花药2室;雌花子房l室,具2个直立胚珠果实圆形,有翅缘花期6-7月,很少开花以芽繁殖生境、危害及分布:生于水田、水塘、浅水池沼、水沟,常与浮萍混生,为稻田、水生蔬菜田常见杂草,危害不大全国各省区均有防治策略:同楼上“浮萍”同义项下备注:本种与浮萍的区别在于叶背浮萍两面均为绿色,紫萍背面呈棕绿色至紫棕色 粟米草•中文名:粟米草中文其他名称:四月飞、瓜仔草、瓜疮草、万能解毒草、降龙草拉丁名:Mollugo stricta L. = Mollugo pentaphylla auct. non L.英文名:Strict Carpetweed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高10-30cm,全体无毛茎铺散,多分枝基生叶莲座状,倒披针形;茎生叶常3-5片轮生或对生,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长1.5-3cm,宽3-7mm;叶柄短或近无柄二歧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柄长2-6mm;萼片5,宿存,椭圆形或近圆形;无花瓣;雄蕊3;子房上位,心皮3蒴果卵圆形或近球形,长约2mm,3瓣裂。

      种子多数,肾形,黄褐色,有多数瘤状突起苗期4-5月,花果期7-(8)-9月种子繁殖,结实量大生境、危害及分布:喜阳光及湿度中等的土壤,但亦耐旱,在丘陵山区坡岗砂质耕地尤为多见为秦岭、淮河以南各省(区)的秋旱作物田极为常见的杂草,对作物有一定的危害,局部地区危害较重河南、山东是该种分布的北界防治策略:适用药剂多,如触杀型的草甘膦、百草枯、二苯醚类除草剂,以及内吸型的苯达松等,都有很好的防效一般不作为主要杂草对待 莲子草•中文名:莲子草中文其他名称:虾钳菜、满天星、澎蜞菊、节节花、水牛膝、鲎脚草、鲎脚菜、鲎腿苏、水金铃、飞疗草、耐金花、红花墨草、白花总草菇、白鸡肠菜、白菜仔菜、白花仔拉丁名:Alternanthera sessilis (L.) DC. = Alternanthera nodiflora R. Br.英文名:Sessile Alternanthera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茎细长,上升或匍匐,有两行纵列的白色柔毛,节上密被柔毛叶对生,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8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渐狭成短叶柄,全缘或中部呈波状头状花序腋生,长0.5-1cm;每花有苞片5,披针形,干膜质;花密集,花被5,白色,干膜质;雄蕊通常3枚,不育雄蕊三角状钻形,花丝基部合生成杯状;雌蕊1,心皮1,柱头头状。

      胞果倒卵形,稍扁平,两侧有狭翅花期5-9月,果期7-10月以匍匐茎进行营养繁殖和种子繁殖生境、危害及分布:喜生于湿润地,为水田边、草地、湿润的旱田、菜园、苗圃和果园的常见杂草,危害较重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省区防治策略:参见楼上“粟米草”同义项下备注:本种与第3楼贴出的“空心莲子草”同属苋科莲子草属,两者之间经常导致混淆最大的差别在于两者的花序形态上:空心莲子草的花序有总花梗(参见3楼群体形态照片),莲子草则无总花梗(参见下面的照片)此外,两者的茎秆上空心莲子草无细绒毛,莲子草则有两列着生于凹入的沟槽里的细绒毛,这是营养体上的重要区别再者,空心莲子草是多年生草本,而莲子草除华南地区外在其他地方为一年生草本附:两广地区食用莲子草为特色野生蔬菜 凹头苋•中文名:凹头苋中文其他名称:野苋拉丁名:Amaranthus lividus L. = Amaranthus ascendens Loisel.英文名:Emarginate Amaranth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5-6月为苗期,幼苗数量较多,花期7-8月,果期8-10月种子繁殖种子呈双凸透镜形,直径约1.2mm。

      种皮黑色,表面平滑,有光泽,边缘较薄而成为一窄环形带状周边,种皮质硬,内含1环状胚,围绕着丰富的白色胚乳在5月上旬开始出苗,5月中、下旬为出苗高峰期,发芽的适温处于15-30℃,发芽的深度在5cm以上,在深层的种子可休眠10年以上,一旦翻出地表,即获得发芽的条件开始生长幼苗下胚轴发达,呈紫红色,子叶2,长椭圆形全株无毛,茎自基部分枝,平卧而上升,高10-30cm叶互生,具长柄,1-7叶时叶柄和叶片的主脉与部分叶面呈紫色,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先端2裂或微缺凹陷,基部宽楔形花簇大部分腋生于枝上部,有时形成一粗大的顶穗,集成穗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苞片和小苞片干膜质,花被3,膜质胞果卵形,略扁,不开裂,稍皱缩,近平滑生境、危害及分布:喜湿润环境,亦耐旱;常生于田野、路埂和宅旁危害棉、大豆、甘薯、玉米和蔬菜,在果园和苗圃也常有发生,危害轻除内蒙古、宁夏、青海和西藏外,其他省区均有分布为厂矿企业、居住新村、公园、苗圃、路旁、荒地常见的杂草尤以荒地和路边为多,常与牛筋草、马唐等一起造成危害防治策略:苋属杂草都属于小粒种子阔叶杂草,可供使用的化学药剂很多,目前基本上还没有任何关于化学药剂的抗药性或耐药性的报道,常用的如土壤处理剂酰胺类的甲草胺、乙草胺、丁草胺、二硝基苯胺类的二甲戊灵、氟乐灵、仲丁灵以及其他如乙氧氟草醚、噁草酮等等,茎叶处理可以使用触杀型的二苯醚类的三氟羧草醚、乙羧氟草醚、氟磺胺草醚、乳氟禾草灵以及其他如吡草醚、唑酮草酯等,磺酰胺类及磺酰胺类的药剂效果也都很好。

      由于苋属杂草的种子量大、成长后的个体单株形体高大,故在策略上以土壤处理为主,结合田间农事作业时人工拔除 反枝苋•中文名:反枝苋中文其他名称:西风谷、野苋菜、人苋菜、苋菜、茵茵菜拉丁名:Amaranthus retroflexus L.英文名:Redroot Amaranth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高20-80cm,有时达1.3m;茎直立,粗壮,淡绿色,有时具带紫色条纹,稍具钝棱,密生短柔毛叶片菱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常5-12cm,宽2-5cm,先端锐尖或尖凹,有小凸尖,基部楔形,有柔毛圆锥花序顶生及腋生,直立,直径2-4cm,由多数穗状花序形成,顶生花穗较侧生者长;苞片及小苞片钻形,长4-6mm,白色,先端具芒尖;花被片白色,有1淡绿色细中脉,先端急尖或尖凹,具小突尖胞果扁卵形,环状横裂,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内种子近球形,直径1mm,棕色或黑色华北地区早春萌发,4月初出苗,4月中至5月上旬为出苗高峰期;花期7-8月,果期8-9月;种子边成熟边脱落,适宜发芽温度为15-30℃,通常发芽深度多在2cm以内;亦可借风传播生境、危害及分布:喜湿润环境,亦耐旱,适应性强为棉花和玉米地等旱作物地及菜园、果园、荒地和路旁常见杂草,局部地区危害重。

      另外,该植物可富集硝酸盐,家畜过量食用后会引起中毒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华中及贵州和云南等地防治策略:见333楼“凹头苋”贴同义项下 刺苋•中文名:刺苋中文其他名称:土苋菜、刺刺菜、野勒苋、勒苋菜拉丁名:Amaranthus spinosus L.英文名:Spiny Amarath , Theorny Amarath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高20-80cm,有时达1.3m;茎直立,粗壮,淡绿色,有时具带紫色条纹,稍具钝棱叶片菱状卵形,常 5-12cm,宽2-5cm;叶柄基部两侧有2刺圆锥花序顶生及腋生,直立,直径2-4cm,由多数穗状花序形成,顶生花穗较侧生者长;苞片及小苞片钻形,长4-6mm,白色,先端具芒尖,花穗基部的苞片变成尖锐直刺;花被片白色,有1淡绿色细中脉,先端急尖或尖凹,具小突尖胞果扁卵形,环状横裂,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内种子近球形,直径1mm,棕色或黑色苗期4-5月,花期7-8月,果期8-9月胞果边熟边盖裂,散落种子于土壤中生境、危害及分布:为蔬菜地主要杂草,局部地区危害较为严重,宅旁、路边和荒地也常见,亦发生于秋熟旱作物田分布于陕西、河南、华东、华中、华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台湾等省区。

      防治策略:见333楼“凹头苋”贴同义项下 皱果苋•中文名:皱果苋中文其他名称:绿苋、野苋拉丁名:Amaranthus viridis L.英文名:Wild Amarath, Wrinkledfruit Amarath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高40-80cm,全体无毛;茎直立,有不显明棱角,稍有分枝,绿色或带紫色叶卵形、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常凹缺,少数圆钝,有1短尖头圆锥花序顶生,有分枝,顶生花穗比侧生者长;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长不及1mm,顶端具凸尖;花被片背部有1绿色隆起中脉胞果扁球形,直径约2mm,绿色,不裂,极皱缩,超出花被片苗期4-5月,花期7-8月,果期8-10月种子繁殖,经人和动物活动传播种子生境、危害及分布:喜生于疏松的干燥土壤多生于宅旁和蔬菜地,为常见的宅旁杂草,对蔬菜生产影响小,偶尔侵入秋旱作物田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和云南等省区防治策略:见333楼“凹头苋”贴同义项下 青葙•中文名:青葙中文其他名称:野鸡冠花拉丁名:Celosia argentea L.英文名:Feather Cockscomb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高60-100cm,全株无毛单叶互生,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8cm,宽1-3cm,顶端长尖,全缘,基部渐狭成柄。

      穗状花序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顶生;花着生甚密,初开时淡红色,后变银白色,每花有膜质苞片3;花被片5,披针形,于膜质,透明,白色或粉红色,有光泽;子房长圆形,花柱红色,柱头2裂胞果球形,盖裂;种子扁圆形,黑色,有光泽苗期5-7月,花期6-(7-8-)9月,果期8-10月通常在接触植株时,胞果开裂,散落种子于土壤中,亦随收获作物,散落于粮食或秸秆、打谷场垃圾中,再随有机肥回到田地生境、危害及分布:为玉米、大豆、棉花和甘薯等秋熟旱作物田的主要杂草在有些地区发生普遍,危害较重也是果园、路旁及荒地的杂草分布于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及沿长江流域和以南各省区防治策略:见333楼“凹头苋”贴同义项下 鹅绒藤•中文名:鹅绒藤中文其他名称:羊奶角角、牛皮消、软毛牛皮消、祖马花、祖子花、趋姐姐叶、老牛肿拉丁名:Cynanchum chinense R. Br.英文名:Chinese Swallowwort生物学特性:多年生缠绕草本,有乳汁主根圆柱形,长约20cm,直径约5mm,干后灰黄色茎密生短柔毛叶对生,薄纸质;叶柄长2.5-5cm;宽三角状心形,长4-9cm,宽4-7cm,先端狭突尖,基部心形,全缘;有长柄;叶面深绿色,叶背苍白色,两面均被短柔毛,脉上较密。

      聚伞花序腋生,二歧,有花约20朵;花萼外面被柔毛;花冠白色,裂片5,长圆状披针形,两面无毛;副花冠杯状,顶端裂成10个丝状体,分为2轮;外轮约与花冠裂片等长,内轮略短花粉块每室1个,下垂花柱头先端2裂蓇葖果双生或仅有1个发育,长角状或细圆柱状,向端部渐尖,长达11cm,直径约5mm;种子矩圆形,顶端有白绢质种毛花期6-8月,果期8-10月春季由根芽萌发,实生苗多在秋季出土生境、危害及分布:喜生于田间、荒地、路旁或生于海拔500m以下的向阳山坡的灌木丛中及河岸上主要危害果树及幼林,在棉花、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等旱作物地亦时有发生分布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等省区防治策略:可使用氯氟吡氧乙酸进行茎叶处理,也可以使用草甘膦或百草枯防除 地梢瓜•中文名:地梢瓜中文其他名称:地梢花、女青、戟叶鹅绒藤、羊不奶棵、小丝瓜、浮瓢棵、地瓜瓢拉丁名:Cynanchum thesioides (Freyn) K. Schum. = Cynanchum sibiricum R. Br.英文名:Bastardtoadflaxlike Swallowwort生物学特性:多年生直立或半直立草本,高约20cm。

      多年生地下茎单轴横生茎直立或斜升,多分枝,密被柔毛,有白色乳潮汁单叶对生;叶片线形,长30-50mm,宽2-5mm,先端尖,基部稍狭,全缘,下在中脉隆起伞形聚伞花序腋生;花小,黄白色;花冠钟形,长约5mm,5深裂,副花冠浅筒形,上部5裂,裂片与花冠裂片互生;雄蕊5,花丝短;2心皮,分离蓇葖果纺锤形,两端短尖,中部宽大,长约6cm,宽约2cm花期5-(6-)8月,果期8-10月春季由根状茎萌发,种子萌发的实生苗少见属风播植物生境、危害及分布:多生于田边、路旁、河岸和山坡荒地等处果园、苗圃和旱作田常见,主要危害旱地作物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华北、江苏、甘肃和新疆等省区防治策略:见339楼“鹅绒藤”贴同义项下 萝摩•中文名:萝摩中文其他名称:天将壳、飞来鹤、赖瓜瓢止血丹拉丁名:Metaplexis japonica (Thunb.) Makino英文名:Japanese Metaplexis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全体含乳汁幼苗种子出土萌发子叶长椭圆形,长1.5cm,宽0.7cm,先端钝圆,叶基圆形,有明显羽状脉,全缘,具叶柄;上、下胚轴都很发达,绿色茎缠绕,长可达2m以上,幼时密被短柔毛初生叶2片,对生,卵形,先端急尖,叶基钝圆,具长柄。

      后生叶与初生叶相似,卵状心形,长5-12cm,宽4-7cm,两面无毛,叶背面粉绿或灰绿色;叶具2-5cm的长柄,顶端丛生腺体总状式聚伞花序腋生,总花梗长6-12cm,花蕾圆锥状;萼片5裂,裂片披针形,被柔毛;花冠白色,有淡紫红色斑纹,近辐状,5裂,裂片披针形,顶端反折,内面被柔毛;副花冠环状,5短裂,生于合蕊冠上;花粉块卵圆形,每室2个,下垂;柱头延伸成长喙,长于花冠,顶端2裂蓇葖果长卵形,角状,叉生;长约10cm,宽3cm;种子褐色,顶端具白色种毛花期7-8月,果期9-12月地下有根状茎横走,黄白色由根芽和种子繁殖,种子成熟后随风传播生境、危害及分布:多生于潮湿环境,亦耐干旱为果园、茶园及桑园的杂草,也是旱作物地边杂草,有时受害较重河边、路旁、灌丛和荒地亦有生长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甘肃、贵州和湖北等省区防治策略:参见339楼“鹅绒藤”贴同义项下 斑种草•中文名:斑种草拉丁名:Bothriospermum chinense Bunge英文名:Chinese Bothriospermum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茎自基部分枝,斜升或近直立叶片匙形或倒披针形,边缘呈皱波状,两面有短糙毛。

      花序长达25cm,苞片叶状,卵形或狭卵形;花腋外生,花梗较短;花萼裂片5,狭披针形,有毛;花冠淡蓝色长3.5-4mm小坚果4,肾形,有网状皱褶,腹面中部有横凹陷晚秋或早春出苗花期3-6月,果期5-8月种子繁殖生境、危害及分布:生于低山、丘陵坡地、平原草地或路边常于果园危害,也生于路埂,偶尔侵入麦田,但危害不大分布于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和辽宁等省区防治策略:敏感药剂有茎叶处理剂如2,4-D、二甲四氯、苯达松等,也可采用土壤处理剂如二硝基苯胺类与酰胺类化合物具体用法用量参加各商品说明 麦家公•中文名:麦家公中文其他名称:大紫草、田紫草、毛妮菜拉丁名:Lithospermum arvense L.英文名:Corn Gromwell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以幼苗或种子越冬种子(小坚果)繁殖小坚果近三棱状阔卵形,长约3mm,宽约2mm,顶端窄长,成角尖状,基部截平,背面拱形,腹面突起,其中间有1条粗脊棱果皮黄灰褐色,表面极粗糙,有大小不一的琉璃质瘤状突起和小凹穴果脐三角形或近三角形,位于基部底面,近腹面夹角处有一个灰白色小圆点突起果皮骨质,坚硬,内含1粒种子种子与果实同形,种皮膜质,透明状。

      越年生苗种子9月底-10月初出苗,10月中、下旬出现秋季的出苗高峰(主高峰)到翌年2月下旬又有部分越冬种子开始出苗,3月上旬出现第二个出苗的小高峰,约占总出苗数的25%左右幼苗除子叶外全体被毛子叶2,长椭圆形,先端钝,基部渐狭,具短柄;真叶条状披针形,长7-12mm,宽2-3m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具柄,茎自基部或上部分枝,直立或斜上,高20-40cm,密生粗硬毛,略显条棱在6叶期以前叶片对生,7叶后叶互生,条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条状倒披针形,长1-3cm,宽4-6mm,全缘,两面均有毛越年生苗(秋苗)翌年4月上旬开始现蕾开花,5月中旬至6月上旬种子陆续成熟,全生育期220天左右一年生苗(春苗)在4月下旬现蕾开花,5月下旬至6月上旬种子陆续成熟,全生育期仅100天左右麦家公的繁殖力强,一般一株可结籽140-1800粒休眠期约有130天左右果实随成熟落入土壤亦随收获物传播生境、危害及分布:生于丘陵、低山草坡、荒地、路边和田边,是夏熟作物田杂草在淮河流域及华北地区部门麦田,发生数量较大,对麦类作物的危害也较重由于过去使用的2甲4氯对麦家公防治无效,故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以及江苏、浙江、湖北、四川和云南等省区。

      防治策略:麦家公的抗药性是在分枝以后,植株越大,抗药的能力越强,目前各地普遍反应,苯磺隆、二甲四氯、2.4D-丁酯、氯氟吡氧乙酸的除草效果都很差,选择复配产品除草相对比较理想,如唑草酮/吡草醚+苯黄隆、唑草酮/吡草醚+氯氟吡氧乙酸等因此药剂防治需要采用分二段进行,秋苗宜在冬前停止出苗以前的12月份进行,一次防治可将秋季发生的该草全部清除春苗的防治期可选在3月下旬进行两次防治即能控制全年的麦家公的危害 •中文名:附地菜中文其他名称:地胡椒、鸡肠、鸡肠草、地铺讫草、搓不死、豆瓣子棵、伏地菜、伏地草、山苦菜、地瓜香拉丁名:Trigonotis peduncularis (Trev.) Benth.英文名:Pedunculate Trigonotis生物学特性:二年生或一年生草本高5-30cm茎通常白基部分枝,纤细,直立或丛生,具平伏细毛叶互生,匙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3cm,宽5-20mm,先端圆钝或尖锐,基部狭窄,两面均具平伏粗毛;下部叶具短柄,上部叶无柄总状花序顶生,细长,不具苞片;花通常生于花序的一侧,有柄,长3-6mm;花萼长1-2.5mm,5裂,裂片长圆形,先端尖锐;花冠蓝色,长约1.5mm,5裂,裂片卵圆形,先端圆钝;雄蕊5;子房深4裂,花柱线形,柱头头状。

      小坚果三角状四边形,具细毛,少有光滑,有小柄花期3-(5-)6月;果实于5-7月成熟落地种子繁殖秋季或早春出苗生境、危害及分布:生于平原、丘陵较湿润的农田、路旁、荒地或灌丛中,在肥沃湿润的农田中常见大片草丛危害夏收作物、蔬菜及果树,在局部农田发生量大,受害较重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华中及广西、福建等省区防治策略:参见343楼“斑种草”同义项下 蚤缀•中文名:蚤缀中文其他名称:鹅不食草、无心菜、雪灵芝、草灵芝、旋风草拉丁名:Arenaria serpyllifolia L.英文名:Creepingthymeleaf Sandwort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二年生小草本,全株密生白色短柔毛茎丛生、自基部分枝,下部平卧,上部直立,高10-30cm,密生倒毛叶小,圆卵形,长3-7mm,宽2-3mm,两面疏生柔毛,有睫毛,并有细乳头状腺点,无柄聚伞花序疏生枝端;苞片和小苞片叶质,卵形,密生柔毛;花梗细,长0.6-1cm,密生柔毛及腺毛;薄片披针形,有3脉,背面有毛,边缘膜质;花瓣倒卵形,白色,全缘;雄蕊10;花柱3效果卵形, 6瓣裂;种子肾形,淡褐色,密生小疣状突起花期4-5月,果期5月。

      种子繁殖种子边成熟边落入土壤出苗期多在11月左右,亦或延迟至翌年春生境、危害及分布:于荒地、路旁和地边等处常见多发生于麦类及油菜等夏熟作物田,在果、蔬菜、桑、茶园中亦有尤以沙性土壤,如河漫滩地,发生密度较大,有一定的危害,但其个体较小,危害性较小自东北经黄河和长江流域到华南各省、区都有分布防治策略:种子较小,可以使用乙氧氟草醚、西玛津等进行土壤处理;也可以使用嗪草酮、麦草畏+二甲四氯或草甘膦、百草枯等进行土壤处理具体用法用量参见各商品说明 簇生卷耳•中文名:簇生卷耳拉丁名:Cerastium caespitosum Gilib.英文名:Field Cerastium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有时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簇生高10-35cm茎基部匍匐,上部直立,绿色并常带淡紫红色,下部有下向的柔毛,上部有腺毛,中部叶腋常有狭叶叶条状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1-2.5cm,宽1.5-4mm,有时稍宽,顶端尖,基部抱茎,疏生长柔毛聚伞花序顶生,有3-7花;花梗细,密生白色腺毛;萼片5,披针形,密生长柔毛;花瓣5,白色,倒卵形,长为萼片的2倍或更长,顶端裂深约三分之一;雄蕊10,比花瓣短;花柱5,丝形。

      花期4-7月,果期5-8月以种子繁殖为主生境、危害及分布:适生于较湿润的环境常见于林缘草地、河滩沙地、疏林下、草甸、田边及路旁,有时形成小片群丛常危害夏收作物(麦类、油菜和马铃薯)、甜菜和蔬菜,也于果园危害,并是红蜘蛛的越冬寄主,但发生量小,危害轻,是常见杂草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等省区防治策略:参见“蚤缀”贴同义项下 粘毛卷耳•中文名:粘毛卷耳中文其他名称:婆婆指甲菜、瓜子草、高脚鼠耳草拉丁名:Cerastium glomeratum Thuill. = Cerastium viscosum L. p. p. nom. ambig.英文名:Mouse-ear Chickweed生物学特性:二年生或有时一年生草本直立、簇生,遍体密生柔毛;高可达26厘米茎下部紫红色,上部绿色叶对生;叶片长1-2cm,宽,基部的叶匙形,上部的叶卵形至椭圆形,全缘,先端钝或微凸,基部圆钝;主脉明显,凸出于叶背小花集成二叉式的聚伞花序;萼片5,绿色,具腺毛,边缘膜质,披针形;花瓣5,白色,倒卵形,先端2裂;雄蕊10,花药黄色;雌蕊1,子房圆卵形,花柱4-5蒴果,圆柱形,成熟时10齿裂。

      种子褐色,略呈三角形,密具细突起苗期11月至翌年2月;花果期4-5月一般早于夏收作物20天左右果熟开裂,脱落种子,同时植株枯萎以种子繁殖生境、危害及分布:喜生于干燥疏松的土壤,如南方山坡地以及其他地区的冲积土形成的平原田地南方多分布于海拔较高的山坡夏收作物地,但危害不重在长江流域,发生于丘岗地及沿江冲积土形成的平原,尤其是冲积平原上麦-棉轮作的旱地,危害较为严重,是该地区发生量最大的杂草对小麦的前、中期生长,影响较大,严重的地块,麦株稀疏、麦穗短小其他地区分布虽较广,但大多不造成危害或危害较轻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台湾和西藏等省区防治策略:参见“蚤缀”贴同义项下 •中文名:薄蒴草拉丁名:Lepyrodiclis holosteoides (C. A. Mey.) Fenzl ex Fisch. et Mey. = Gouffeia holosteoides C. A. Mey. = Arenaria holosteoides (C. A. Mey.) Edgew英文名:Common Lepyrodiclis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cm,全株被腺毛茎多分枝,具纵条棱。

      叶条形、条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7cm,宽3-14mm先端渐尖,基部稍抱茎,具1条中脉且于下面突起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梗细长,密被腺毛;萼片条状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3-5mm,宽约1mm,先端钝或稍尖,边缘狭膜质,背面被长腺毛;花瓣白色或粉红色,倒卵形,长约5mm,花期花瓣比花萼长,果期花萼延长与花瓣近等长,先端全缘或微凹,基部楔形;雄蕊10,花丝基部加宽;子房卵形,花柱2,线形蒴果球形,直径约3mm,比宿存萼片短,薄膜质,2瓣裂;种子扁,肾圆形,常2粒,红褐色,表面具突起通常3-4月随春小麦同时出苗,花果期6-8月种子多在麦收时成熟脱落种子繁殖生境、危害及分布:为一种地区性的恶性杂草,也是西北部高寒地区农田杂草的主要代表,主要危害麦类和油菜,由于该种分枝甚多,严重影响光照,个别严重地区,会导致麦秆倒伏分布于西藏、青海、新疆、甘肃(甘南及祁连山区)、内蒙古、陕西(秦岭)和山西(太行山)山区;近年来由于引种油菜,导致该种传播至辽宁省内防治策略:参见“蚤缀”贴同义项下据甘肃试验反应,二氯吡啶酸对薄蒴草有很好的防效 王不留行•中文名:王不留行中文其他名称:麦蓝菜拉丁名:Vaccaria segetalis (Neek.) Garcke = Vaccaria pyramidata Medic.英文名:Cow Soapwort生物学特性:一至二年生草本。

      高30-70cm茎直立,上部叉状分枝,节稍膨大叶对生,粉绿色,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9cm,宽,基部稍连合而抱茎聚伞花序顶生,花梗细长;萼筒有5条绿色宽脉,并具5棱;花瓣5,淡红色,倒卵形,先端有不整齐小齿,基部有长爪蒴果卵形,4齿裂,包于宿萼内种子多数,球形,黑色苗期10月至翌年3月,花期4-(5-)7月,果期5-(6-)8月种子繁殖生境、危害及分布:为温带地区麦田常见的杂草在我国局部地区(如黄、淮海地区)对小麦危害较重,其植株常和麦株同高,对小麦整个生育期都构成危害,除外,它也危害油菜分布整个北方地区及西南高海拔地区,此外,华东、华中及台湾亦有分布此外,华东、华中及台湾亦有分布防治策略:参见“蚤缀”贴同义项下说明麦田茎叶处理,目前苯黄隆还未见有耐药性或抗药性报到,也可以使用唑酮草酯或吡草醚+苯黄隆茎叶处理 藜•中文名:藜中文其他名称:灰菜、落藜拉丁名:Chenopodium album L.英文名:Lambsquarters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高0.4-2m茎直立,粗壮,有楼和绿色或紫红色的条纹,多分枝;枝上升或开展叶有长叶柄;叶片菱状卵形至披针形,长3-6cm,宽 2.5-5cm,先端急尖或微钝基部宽楔形,边缘常有不整齐的锯齿,下面生粉粒,灰绿色。

      花两性,数个集成团伞花簇,多数花簇排成腋生或顶生的圆锥状花序;花被片5,宽卵形或椭圆形,具纵隆脊和膜质的边缘,先端钝或微凹;雄蕊5;柱头2胞果完全包于花被内或顶端稍露,果皮薄,和种子紧贴;种子横生,双凸镜形,直径,光亮,表面有不明显的沟纹及点洼;胚环形花果期5-10月种子繁殖适宜发芽温度为10-40℃,最适温度20-30℃,发芽深度4cm以内3-4月出苗生境、危害及分布:生于田间、路旁、荒地和宅旁等地主要危害小麦、棉花、豆类、薯类、蔬菜、花生、玉米等旱作物及果树,常形成单一群落是地老虎和棉铃虫的寄主,有时也是棉蚜的寄主除西藏外,我国各地都有分布防治策略:华北与西北常见及重要的阔叶杂草,为碱性土壤的指示性杂草因种子个体小,土壤处理为主要的防除措施,但酰胺类除草剂常规用量下效果较差,一般以二甲戊灵、氟乐灵、仲丁灵等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为优选土壤处理剂,可以加入乙氧氟草醚以保障防除效果茎叶处理可选用二苯醚类触杀型的化合物如乙羧氟草醚、三氟羧草醚等天气干旱的情况下,叶表面腊质层加厚,需要加入有机硅以增强药效 灰绿藜•中文名:灰绿藜中文其他名称:黄瓜菜、山芥菜、山菘菠、山根龙拉丁名:Chenopodium glaucum L.    英文名:Oakleaf Goosefoot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高10-45cm茎通常由基部分枝,斜上或平卧,有沟槽与条纹叶片厚,带肉质,椭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4cm,宽5-20mm,顶端急尖或钝,边缘有波状齿,基部渐狭,表面绿色,背面灰白色、密被粉粒,中脉明显;叶柄短花簇短穗状,腋生或顶生;花被裂片3-4,少为5胞果伸出花被片,果皮薄,黄白色;种子扁圆,暗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种子繁殖4-5月出苗,发芽温度为5-40℃,最适温度为15-25℃,发芽深度在3cm以内生境、危害及分布:适生于轻盐碱地,轻盐碱土指示植物之一;田边、路边和荒地常见主要危害生长在轻盐碱地的小麦、棉花和蔬菜等,田间或田边均有生长,发生量大,危害重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以及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湖南、西藏等省区防治策略:参加“藜”同义项下  小藜•中文名:小藜中文其他名称:苦落藜拉丁名:Chenopodium serotinum L.英文名:Small Goosefoot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高20-100cm茎直立,分枝,有角棱及条纹叶互生;下部的叶片3裂,近基部的2裂片短,椭圆形或三角形,各裂片的下方通常有一小齿;中部的叶片椭圆形,边缘具波状牙齿,先端钝,基部楔形;上部的叶片渐小,狭长,有浅齿或近于全缘;叶柄细长而弱。

      花序腋生或顶生,花簇细而疏,被粉粒;花被片5,浅绿色胞果全体包于花被内种子扁圆,黑色早春萌发,花期4-6月,果期5-7月种子繁殖生境、危害及分布:适生于湿润具轻度盐碱的砂性壤土上亦耐盐碱,是轻盐碱土地区麦田常见的杂草,在冬小麦返青时,小藜常大量发生,在1平方尺内多达百株以上,严重影响小麦中、后期生长,除外,它还危害油菜、玉米、棉花、高粱及蔬菜等作物,发生量大,危害重,是区域性的恶性杂草除西藏外,全国都有分布防治策略:参见“藜”贴同义项下 地肤•中文名:地肤中文其他名称:地麦、落帚、扫帚苗、扫帚菜、孔雀松拉丁名:Kochia scoparia (L.) Schrad.英文名:Belvedere, Broom Cypress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高50-150cm茎直立,多分枝;分枝与小枝散射或斜升,淡绿色或浅红色,幼时有软毛,后变光滑叶片线形或披针形,长3-8cm,宽4-12mm,两端均渐狭细,全缘,无毛或有短柔毛;无柄花无梗,1-2朵生于叶腋;花被5裂,下部联合,结果后,背部各生一横翅胞果扁球形,包在草质花被内春季出苗;花期6-(7-)9月,果期8-10月种子繁殖生境、危害及分布:生于农田、路旁或荒地,各种土壤都能生长,以轻度盐碱地较多。

      适生于湿地,亦较耐旱,于秋收作物田和果园常见,部分农田发生量较大,危害较重为农田常见杂草分布全国,尤以北部各省(区)最普遍防治策略:参见“藜”贴同义项下内容备注:嫩叶可食;种子含油约15%,可榨油,供食用和工业用也是很多地方编扫帚的原料 猪毛菜•中文名:猪毛菜中文其他名称:山叉明科、扎篷棵、沙蓬拉丁名:Salsola collina Pall.英文名:Common Russianthistle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高可达1m茎近直立,通常由基部多分枝叶条状圆柱形,肉质,长2-5cm,宽0.5-1mm,先端具小刺尖,基部稍扩展下延,深绿色或有时带红色,光滑无毛或疏生短糙硬毛穗状花序,小苞叶2,狭披针形,先端具刺尖,边缘膜质;花被片5,透明膜质,披针形,果期背部生出不等形的短翅或草质突起胞果倒卵形,果皮子膜质;种子横生或斜生花期6-9月,果期8-10月以种子繁殖通常种子成熟后,整个植株于根颈处断裂,植株由于被风吹而于地面滚动,从而散布种子生境、危害及分布:生于荒地、路旁、宅畔和农田中,在湿润肥沃的土壤中常长成巨大株丛本种适应性强,在各种土壤均能生长,以沙质地和轻盐碱地较多,在夏、秋作物田均较常见,有时数量很多,危害较重。

      为田间常见杂草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江苏北部防治策略:参见“藜”贴同义项下人工拔除是主要的手段备注:嫩株可作野菜或饲草西北沙漠化地区种作固沙植物 胜红蓟•中文名:胜红蓟中文其他名称:藿香蓟、咸虾花、白花草、白花香草、白花臭草、柠檬菊、七星菊、白毛苦、猫屎草、脓泡草、胜红药、消炎草、广马草、水丁药、鱼眼草、油贴贴果拉丁名:Ageratum conyzoides L.英文名:Tropic Ageratum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全株有异味,高30-60cm茎直立,多分枝,绿色稍带紫色,被白色多节长柔毛,幼茎幼叶及花梗上的毛较密叶卵形或菱状卵形,对生,上部互生,长4-13cm,宽,两面被稀疏的白色长柔毛,基部钝、圆形或宽楔形,少有心形的,边缘有钝圆锯齿;叶柄长1-3cm头状花序较小,直径约1cm,在茎或分支顶端排成伞房花序;总苞片矩圆形,顶端急尖,外面被稀疏白色多节长柔毛;花淡紫色或浅兰色;瘦果黑色,冠毛鳞片状,上端渐狭成芒状,5枚花果期几全年种子繁殖生境、危害及分布:常生于山谷、林缘、河边、林下、草地、田边和荒地上,常侵入秋收作物,如玉米、甘薯和甘蔗田中危害,发生量大,危害重,是区域性的恶性杂草。

      本植物为养鱼苗的重要饲料之一,又可作绿肥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台湾等省区防治策略:土壤处理可以使用乙氧氟草醚或酰胺类除草剂,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不推荐使用茎叶处理可供选择的药剂很多,如2,4-D、苯达松、二苯醚类、百草枯及草甘膦,具体用法用量参见各商品说明备注:胜红蓟能产生并释放到土壤中的黄酮类物质对疮痂病菌、炭疽病菌、白粉病菌和烟煤病菌等柑桔园主要病原真菌具有抑制活性,这些组分中有3个黄酮类物质能在柑梧园的土壤中累积并存在较长时间,且这3个黄酮物质对柑桔园主要病原真菌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其活性强于杀菌剂多菌灵藿香蓟是纽氏钝绥螨的中间寄主,这种捕食螨又是柑橘害虫的天敌,因此在柑橘园除草时注意适当保留藿香蓟,以利这种螨的生长和繁殖但胜红蓟所产生的这些黄酮类物质,对于花生的出苗与生长发育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豚草•中文名:豚草中文其他名称:普通豚草、艾叶破布草、美国艾拉丁名:Ambrosia artemissifolia L. = Ambrosia artemissifolia L. var. elatior (L.) Desc. = Ambrosia elatior L.英文名:Bitterweed, Blackweed, Common Ragweed, Hay-fever Weed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

      高30-150cm,无毛或有柔毛叶片2-3回羽状分裂,两面有细短毛或表面无毛雄性头状花序黄绿色,直径2.5-5mm,有细短梗,再排成总状;总苞浅碟状,边缘有数浅圆齿,有长柔毛或无毛;雌花总苞顶端有4-7细尖齿,结果时残存瘦果上部风媒传粉生育期约5-6个月,于北方于5月出苗,7-8月开花,8-9月结实,平均每株产生种子2000-8000粒,多者能达到62000粒瘦果先端具喙和尖刺,主要靠水、鸟和人为携带传播由于植株上种子不断成熟而脱落,在秋季作物成熟收割前,大部落入土中,于明年继续为害种子在土壤表面下1-3cm深度处发芽力最高,在土表层8cm下则不能发芽豚草种子具二次休眠特性,抗逆力极强生境、危害及分布:豚草适应性很强,于荒地、庭园、路边、沟渠、公园及田块周围或农田中等处均能生长,尤能耐瘠薄,于沙砾土壤上生长亦盛;能释放多种化感物质,对于禾本科与菊科植物以及土壤动物如线虫类和线蚓类有抑制和排斥作用,故可以形成较大面积的单一群落,进而遮盖和压抑土生植物,造成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本种根系非常发达,在生育期内消耗水分为禾本科作物耗水量的两倍,并能吸收大量磷及钾;发生量大,危害重,是区域性恶性杂草。

      在开花时,产生大量花粉和短毛飞散空中,花粉重量轻,体积小,可随风飘扬,而且表面有许多细刺,易附于呼吸道粘膜上,能引起人类过敏性哮喘及过敏性皮炎等症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及西藏等省区;本种原产北美防治策略:(1)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曾利用从北美引进的豚草卷蛾在湖南取得了良好效果,直接使用叶甲也有一定的效果;(2)化学药剂可选用苯达松、二苯醚类如氟磺胺草醚、乙羧氟草醚、百草枯、草甘膦、2,4-D等,可有效控制豚草生长,药剂防治的最佳适期是株高50-70cm时期 黄花蒿•中文名:黄花蒿中文其他名称:黄蒿、黄香蒿、臭蒿、香蒿、蒿子、青蒿拉丁名:Artemisia annua L.英文名:Sweet Wormwood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全株具较强挥发油气味,无毛或有疏伏毛,高40-150cm茎通常单一,直立,分枝,有棱槽,褐色或紫褐色,直径达6mm叶面两面无毛,基部和下部叶有柄,并在花期枯萎;中部叶卵形,3回羽状深裂,终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顶端尖,全缘或有1-2齿;上部叶小,无柄,单一羽状细裂或全缘头状花序多数,球形,直径约2mm,有短梗,偏斜或俯垂,排列呈金字塔形的复圆锥花序,总苞无毛,总苞片2-3层,草质,鲜绿色,外层线状长圆形,内层卵形或近圆莆,沿缘膜质;花托长圆形;花黄色,都为管状花,外层雌性,里层两性;花冠顶端5裂;雄蕊5,花药合生,花丝细短,着生于花冠管内中部;雌蕊1,花柱丝状,柱头2裂,分叉。

      瘦果卵形或椭圆形,淡褐色,表面有隆起的纵条纹,无毛花期7-9月,果期9-11月以种子繁殖生境、危害及分布:喜生于向阳平地和山坡,耐干旱,为秋收作物田(玉米、大豆、甘薯、甘蔗)、蔬菜地、果、桑、茶园和路埂常见杂草,但发生量小,危害轻分布于全国各省区防治策略:参见“胜红蓟”贴同义项下 猪毛蒿•中文名:猪毛蒿中文其他名称:黄蒿、滨蒿、东北茵陈蒿、茵陈蒿、老绵蒿拉丁名: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 =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var. scoparia Pamp. 英文名:Vergate Wormwood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越年生杂草植株有浓烈的香气高达1米茎直立,暗紫色,有条棱,分枝细而密,上部分枝被柔毛叶密集,茎下部叶有长柄,叶片圆形或矩圆形,长,二至三回羽状全裂,小裂片条形条状披针形或丝状条形;茎中部叶具短柄,基部有1-3对丝状条形的假托叶,叶长1-2cm,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小裂片丝状条形,长0.5-1cm;花枝上的叶近无柄,3全裂或不裂,基部有假托叶;叶幼时密被灰色绢状长柔毛,后渐脱落头状花序小,球形,直径1-1.2mm,下垂或斜生,极多数排成圆锥状,花梗短或无,苞片丝状条形;总苞无毛,有光泽,总苞片2-3层,边缘宽膜质,先端钝,卵形至椭圆形;边缘小花雌性,5-7枚,花冠细管状,中央小花两性,花冠圆锥状。

      瘦果矩圆形,长0.4mm,褐色种子繁殖,以幼苗或种子越冬春、秋出苗,以秋季出苗数量最多花期(7-)8-10月,种子于9月即渐次成熟,落入土中或随风而传播生境、危害及分布:生于低山区和平原的农田、路旁、地埂或荒地,耐干旱和瘠薄,在各种土壤上均能生长主要危害谷子(粟)、玉米、豆类、马铃薯、小麦、棉花等作物,也于果、桑及茶园中危害,但发生量小,危害轻,是常见杂草分布遍及全国各地防治策略:参加“胜红蓟”贴同义项下 鬼针草•中文名:鬼针草中文其他名称:婆婆针拉丁名:Bidens bipinnata L.英文名:Spanishneedles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高40-85cm茎直立,下部略带淡紫色,四棱形,无毛,或于上部的分枝上略具细毛中、下部叶对生,长11-19cm,2回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尖或渐尖,边缘具不规则的细尖齿或钝齿,两面略具短毛,有长柄;上部叶互生,较小,羽状分裂头状花序直径约6-10mm,有梗,长;总苞杯状,苞片线状椭圆形,先端尖或钝,被有细短毛;花托托片椭圆形,先端钝,长4-12mm,花杂性,边缘舌状花黄色,通常有1-3朵不发育;中央管状花黄色,两性,全育,长约4.5mm,裂片5枚;雄蕊5,聚药;雌蕊1,柱头2裂。

      瘦果长线形,体部长12-18mm,宽约1mm,具3-4棱,有短毛;顶端冠毛芒状,3-4枚,长2-5mm春季萌发,花期8-9月,果期9-11月种子繁殖,生活力很强生境、危害及分布:生于路边、荒地、山坡及水沟边;主要于果、桑及茶园中危害,稀少侵入农田及菜地,但发生量小,危害轻,是常见杂草分布遍及全国防治策略:参见“胜红蓟”贴同义项下 三叶鬼针草•中文名:三叶鬼针草 中文其他名称:鬼钗草、鬼黄花、山东老鸦草、鬼骨针、盲肠草、眺虱草、豆渣菜、叉婆子、引线包、针包草、一把针、刺儿鬼、鬼蒺藜、乌藤菜、清胃草、跟人走、粘花衣、鬼菊、擂钻草、山虱母、粘身草、咸丰草、脱力草、小鬼针、索人衣、一包针、家脱力草 拉丁名:Bidens pilosa L. 英文名:Railway Beggarticks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高25-100cm茎直立,四棱形,疏生柔毛或无毛中下部叶对生,叶片3-7深化裂至羽状复叶,很少下部为单叶,小叶片质薄,卵形或卵状椭圆形,有锯齿或分裂,下部叶有长叶柄,向上逐渐变短;上部叶互生,3裂或不裂,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开花时直径约为8mm,有长梗;总苞片7-8,匙形,边缘有细软毛;外层托片狭长圆形,内层托片狭披针形;舌状花白色或黄色,4-7朵或有时无,部分不育;管状花黄褐色,长约4.5mm,5裂。

      瘦果线形,成熟后黑褐色,长7-15mm,有硬毛;冠毛芒刺状,3-4枚,长具芒刺的果实钩挂在人身、家畜或农具上,携带到各处而传播4-5月出苗,8-10月开花、结果以种子繁殖 生境、危害及分布:喜湿润的土壤,常生长于撂荒地、路边和疏林下,危害果、桑及茶园,也能危害其他旱田作物,但发生量小,危害轻,是常见杂草分布于华中、华东、华南及西南等省区,但近几年福建局部地区龙眼、荔枝园已经上升为主要杂草 防治策略:参见“胜红蓟”贴同义项下  狼巴草•中文名:狼巴草中文其他名称:拉丁名:Bidens tripartita L.英文名:Bur Beggarticks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高20-100(-200)cm茎直立,近四棱形,无毛或上部疏被硬毛基生叶及茎下部叶花期枯萎;茎中部叶对生,常3-5深裂,裂片长卵形、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顶裂片基部楔形,先端长渐尖,侧裂片基部下延成柄,半抱茎,边缘具齿;茎上部叶互生,不裂,无毛或疏被毛头状花序单生于茎或枝端,宽与高略相等;具长梗;总苞盘状或近钟形,外层叶状,长圆状披针形、匙形或倒披针形,具缘毛,先端钝,内层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干膜质、暗褐色,边缘淡黄色,先端钝或短渐尖;无舌状花;管状花两性,花冠高脚杯状,先端4齿裂,具4条明显黄褐色脉;花药基部钝,先端附属物广卵形或广椭圆形,花柱分枝披针形,被乳头状突起;托片宽线形,渐向中央渐狭,干膜质,具黑褐色条纹。

      瘦果倒卵状楔形,长7-10mm,宽,先端截形,具3刺芒,稀3-4,沿瘦果两侧和刺芒具倒生刺毛于华北,5-6月出苗,花、果期8-10月以种子繁殖,常以芒刺钩附于动物体或漂浮于水面而传播生境、危害及分布:适生于低湿地,生长于水边或潮湿的土壤中;在水稻田或田边常见,主要危害水稻,但发生量小,危害轻,是常见杂草我国广布近几年吉林省延边地区报道种群密度上升,有成为水稻重要恶性杂草的趋势防治策略:参见“胜红蓟”贴同义项下水稻环境中的狼巴草,可以使用苄嘧磺隆、吡嘧磺隆进行茎叶处理 飞廉•中文名:飞廉中文其他名称:丝毛飞廉、飞轻、天荠、伏猪、伏兔、飞雉、木禾、飞廉蒿、老牛错、红花草、刺打草、雷公菜、大力王、枫头棵、飞帘、红马刺、刺盖、刺萝卜、大蓟、老牛锉拉丁名:Carduus crispus L.英文名:Curly Bristle Thoistle生物学特性: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50-120cm主根肥厚,伸直或偏斜茎直立,具纵棱,棱有绿色间歇的三角形刺齿状翼叶互生;通常无柄而抱茎;下部叶椭圆状披针形,长5-20cm,羽状深裂,裂片常大小相对而生,边缘刺,上面绿色,具细毛或近乎光滑,下面初具蛛丝状毛,后渐变光滑;上部叶渐小。

      头状花序2-3个簇生枝端,直径,总苞钟状,长约2cm,宽1.5-3cm;总苞片多层,外层较内层逐变短,中层条状披针形,先端长尖成刺状,向外反曲,内层条形,膜质,稍带紫色;花全为管状花,两性,紫红色,长15-16mm瘦果长椭圆形,长约3mm,先端平截,基部收缩;冠毛白色或灰白色,长约15mm,呈刺毛状,稍粗糙花果期4-(5-7-)10月以种子繁殖生境、危害及分布:生于荒野、路旁、田边等处,较耐干旱,为麦田和路埂常见的杂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防治策略:参见“胜红蓟”贴同义项下 小蓟 •中文名:小蓟 中文其他名称:野红花、小刺盖、刺菜、猫蓟、青刺蓟、千针草、刺蓟菜、刺儿菜、青青菜、萋萋菜、枪刀菜、野红花、刺角菜、木刺艾、刺杆菜、刺刺芽、刺杀草、荠荠毛、小恶鸡婆、刺萝卜、小蓟姆、刺儿草、牛戳刺、刺尖头草、七七牙 拉丁名:Cirsium setosum (Willd.) M.Bieb. = Cephalanoplos segetum (Bunge) Ki***** 英文名:Little Thistle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高25-50cm,具匍匐根茎茎直立,有纵槽,幼茎被白色蛛丝状毛叶互生,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7-10cm,宽,先端钝,边缘齿裂,有不等长的针刺,两面均被蛛丝状绵毛。

      头状花序顶生,雌雄异株;总苞钟状,总苞片5-6层,雄花序总苞长1.8cm,雌花序总苞长约2.3cm;花管状,淡紫色,雄花花冠长1.7-2cm,雌花冠长约2.6cm瘦果椭圆形或长卵形,具纵棱,冠毛羽状苗期3-4月,花期5-6月,果期5-7月在水平生长根上产生不定芽或种子繁殖如切断水平生长的根,则每段都能萌生成新株,借以迅速繁殖扩散 生境、危害及分布:为麦、棉、豆和甘薯田的主要危害性杂草,在麦类生长后期和棉、豆等生长早期,危害较重,多发生于土壤疏松的旱性田地又为棉蚜、向日葵菌核病的寄主,间接危害作物也是果、桑园的主要杂草全国均有分布和危害 防治策略:参见“胜红蓟”贴同义项下小蓟在黄淮地区的夏熟作物田中已经成为越来越严重的恶性杂草,尤其大蒜、大姜田中目前稍有效果的防治措施是,小麦田中的小刺儿菜地上部刚刚萌生的时候,使用唑酮草酯或吡草醚这样的触杀型除草剂进行茎叶处理,可以有效压低次年春季对于小麦产量的影响因是多年生杂草,酰胺类与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的土壤处理均无效DAS近年推出双氟磺草胺据说有一定效果,还待观察了解 大蓟•中文名称:大蓟中文其他名称:马蓟、虎蓟、刺蓟、山牛蒡、鸡项草、鸡脚刺、野红花、茨芥、牛触嘴、鼓椎、鸡姆刺、恶鸡婆、大牛喳口、山萝卜、猪姆刺、六月霜、蚁姆刺、牛口刺、大刺儿菜、大刺盖、老虎脷、山萝卜、刺萝卜、牛喳口、鸡母刺、大恶鸡婆、山老鼠簕、刺角芽拉丁名:Cirsium japonicum DC.  = Cephalanoplos setotum (Willd.) Ki*****英文名:Setose Cephalanoplos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

      高50-100cm根簇生,圆锥形,肉质,表面棕褐色茎直立,有细纵纹,基部有白色丝状毛基生叶丛生,有柄,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15-30cm,羽状深裂,边缘齿状,齿端具针刺,上面疏生白我丝状毛,下面脉上有长毛;茎生叶互生,基部心形抱茎头状花序顶生;总苞钟状,外被蛛丝状毛;总苞片4-6层,披针形,外层较短;花两性,管状,紫色;花药顶端有附片,基部有尾瘦果长椭圆形,冠毛多层,羽状,暗灰色花期5-8月,果期6-9月在水平生长的根上产生不定芽,进行无性繁殖,以及种子繁殖生境、危害及分布:常生长于田边、路边及退耕的撂荒地上,属中生植物常危害夏收作物(麦类、油菜、马铃薯)及秋收作物(玉米、大豆、谷子和甜菜等),也在牧场及果园危害,在耕作粗放的农田中,发生量大,危害重,很难防治,尤在北方地区,危害更大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和江苏等省区防治策略:参见楼上“小蓟”同义项下备注:新疆的魁蓟,株型高大,被很多厂家的人员也叫成“大刺儿菜”,是错误的 小飞蓬•中文名:小飞蓬中文其他名称:小白酒草、加拿大蓬、飞蓬、破布艾、鱼胆草、竹叶艾、臭艾、小山艾拉丁名:Conyza canadensis (L.) Cronq. = Erigeron canadensis L.英文名:Canadian Conyza生物学特性:1-2年生草本。

      茎直立,株高50-100cm,茎秆绿色,有纵纹,具脱落性的毛,上部多分枝叶互生,叶柄短或不明显基部叶片近匙形,上部叶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全缘或微锯齿,有长睫毛头状花序有短梗,多形成圆锥状总苞半球形,总苞片2-3层,披针形,边缘膜质,舌状花直立,小,白色至微带紫色,筒状花短于舌状花瘦果扁长圆形,具毛,冠毛污白色花果期7-10月种子繁殖,以幼苗或种子越冬生境、危害及分布:多生于干燥、向阳的土地上,在牧场、草原、河滩及路边常形成大片草丛对秋收作物(甘薯和大豆)、果园及茶园危害重,发生量也大,也是路埂的常见杂草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和台湾等省区防治策略:参见“胜红蓟”贴同义项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百草枯对于该种杂草无效 鳢肠•中文名:鳢肠中文其他名称:墨旱莲、旱莲草、墨烟草、墨头草、墨菜、猢狲、猪牙草拉丁名:Eclipta prostrata (L.) L. = Eclipata alba (L.) Hassk. = Verbesina prostrata L.英文名:Yerbadetajo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幼苗子叶椭圆形或近圆形,初生叶2个,椭圆形。

      成株茎从基部和上部分枝,直立或甸甸,绿色至红褐色,被伏毛,株高15-60cm叶对生,无柄或基部叶具柄,被粗伏毛,叶片长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全缘或具细锯齿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苞片5-6枚,具毛;托片披针形或刚毛状;边花舌状,全缘或2裂;心花筒状,4个裂片筒状花的瘦果三棱状,舌状花的瘦果四棱形,表面具瘤状突起,无冠毛苗期5-6月,花期7-8月,果期8-11月子实落于土壤或混杂于有机肥料中再回到农田生境、危害及分布:为较湿润的棉花、大豆和甘薯地及水稻田中危害严重的杂草,也见于路埂及沟旁在棉、豆田中用化学防除比较困难,在局部地区已成为恶性杂草分布几遍布全国防治策略:参见“胜红蓟”贴同义项下 一点红•中文名:一点红中文其他名称:叶下红、红背叶、红叶草、红花草、羊蹄草、红背果、石青红、假芥兰、山羊草、天毛草、野芥兰、牛尾膝、喇叭红草、羊蹄角、散血丹拉丁名:Emilia sonchifolia (L.) DC.英文名:Red Tasselflower, Sowthistle Tasselflower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高10-50cm茎分枝,枝柔弱,粉绿色叶互生,稍带肉质,茎下部叶卵形,琴状分裂,长4-9cm,上部叶较小,抱茎,上面绿色,下面多紫红色。

      头状花序直径1-1.3cm,有长梗,花枝常2歧分枝; 总苞圆柱形,苞片1层,约与花冠等长;花管状,红色,两性瘦果圆柱形,长5-6mm,有棱,冠毛白色,柔软花果期7-10月以种子繁殖生境、危害及分布:喜温暖湿润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稍肥沃的土地生长较好生于山坡草地、荒地、村旁及路边,常侵入果园及菜园危害,但发生量小,危害轻,是一般性杂草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台湾、贵州和云南等省区防治策略:参见“胜红蓟”贴同义项下 一年蓬•中文名:一年蓬中文其他名称:野蒿、治疟草、女菀、牙肿消、牙根消、千张草、墙头草、长毛草、地白菜、油麻草、白马兰拉丁名:Erigeron annuus (L.) Pers.英文名:Annual Fleabane生物学特性:通常为二年生草本,在温暖地带为一年生高20-100cm,全体均有平展短柔毛茎直立,上部分枝基生叶丛生,叶柄长2-3cm,叶片卵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4-15cm,宽1.5-3cm,先端尖或钝,基部狭窄下延,边缘有不规则粗齿,茎生叶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叶柄向上渐短至无柄秋季开白带紫色的花,头状花序排列成伞房状圆锥花序,分枝处有条形、全缘并具有缘毛的苞片。

      头状花序直径约1.5cm,总苞半球形;舌壮花2至数层,条形,仅有短的外层冠毛,管状花具有冠毛2层,内层冠毛与管等长,外层冠毛短花托略凸起,具有细点瘦果被毛早春或秋季萌发,5-6月开花,9-10月结果以种子繁殖生境、危害及分布:喜生于肥沃向阳的土地上,在干燥贫瘠的土壤亦能生长常危害秋收作物麦类、果树、桑和茶等经济植物,亦能侵入草原、牧场及苗圃等处危害,且发生量大、危害重又为地老虎的寄主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及西南等地防治策略:参见楼上“小飞蓬”贴同义项下百草枯对本种杂草效果较差 紫茎泽兰•中文名:紫茎泽兰中文其他名称:破坏草、解放草、细升麻、花升麻拉丁名:Eupatorium coelestinum L. = Conoclinium coelestinum (L.) DC.英文名:Mistflower Eupatirium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下部茎老化变硬,呈半灌木态,高,最高可达2.5m,茎暗紫褐色,被灰色锈毛,叶对生,棱形或卵状三角形,边缘具粗锯齿头状花序,直径可达6mm,排成伞房状,总苞片三四层,小花白色瘦果五棱形,具冠毛于旱季(12月至翌年4月)开花结实,3-4月间为结实盛期。

      每株可年产瘦果1万粒左右,由于瘦果上刺状冠毛,可籍风及粘于人、衣物及畜皮毛而传播;在秆下部也能产生气生根,当地上部被割除遗弃于地面时,气生根伸入土内而形成新植株;地上部分被拔除后,在根上也能产生不定芽,形成新的地上枝但以种子繁殖为主生境、危害及分布:生长在云南南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海拔1000-2000m广阔的山区,在海拔1000-2000m山区生长最为繁茂;对土壤要求不严,也是一种喜氮和喜湿的阳性植物它是一种恶性杂草,常侵占草场,使优良牧草无力与其竞争而逐渐消失;牲畜误食茎、叶后能引起腹泻及气喘;花粉及瘦果进入眼睛及鼻腔后,引起糜烂流脓,乃至死亡;森林采伐后,迹地很快被侵占,而难于自然更新紫茎泽兰并危害秋收作物(玉米、大豆、甘薯和甘蔗)、果树和茶树,发生量大、危害重本种原产美洲;现已归化于云南南部防治策略:目前所采用的手段有如下几条:1、生物防治泽兰实蝇对植株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野外寄生率可达50%以上2、替代控制用臂形草、红三叶草、狗牙根等植物进行替代控制有一定成效3、化学防治2,4-D、草甘膦、侧柏卡、麦草畏等10多种除草剂对紫茎泽兰地上部分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其根部防治效果较差。

      飞机草•中文名:飞机草中文其他名称:占地方草、先锋草拉丁名:Eupatorium odoratum L.英文名:Odor Eupaturium生物学特性:丛生型的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至半灌木高达3-7m,根茎粗壮,茎直立,分枝伸展叶对生,卵状三角形,先端短渐尖,边缘有粗锯齿,有明显的三脉,两面粗糙,被柔毛及红褐色腺点,挤碎后有刺激性的气味;头状花序排成伞房状;总苞圆柱状,长1cm,总苞片3-4层花冠管状,淡黄色,柱头粉红色瘦果狭线形,有棱,长5mm,棱上有短硬毛;冠毛污白色,有糙毛花期11月-2月;果期1-4月,在海南岛1年开花2次,第一次4-5月,第二次9-12月主要以种子繁殖,据研究,飞机草平均每株能产生瘦果72000-387000粒,重量又轻,每一个瘦果仅重0.196g,加上瘦果上有刺状冠毛,能借冠毛随风传播,而成熟季节恰值干燥多风的旱季,故扩散、蔓延迅速,或粘附于人畜身体而传播飞机草种子的休眠期很短,在土壤中不能长久存活,但在适宜的条件下,4-5天即能萌发,当年植株生长度可达165-170cm;飞机草产生侧枝能力也强,当年每一植株,可形成直径25-37cm的植丛生境、危害及分布: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海拔1000m以下的盆地边缘、田埂、河边、路边、林缘、林内旷地或撂荒地上;在雨量900-2000mm、相对湿度70-90%、年平均气温在19℃以上的地带,是飞机草的适宜分布区。

      飞机草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恶性杂草,危害秋收作物(玉米、大豆、甘薯和甘蔗)、果树及茶树,发生量大,危害最重本种原产南美;广东、广西及云南已驯化防治策略:参见楼上“紫茎泽兰”贴同义项下内容 鼠麴草•中文名:鼠麴草中文其他名称:佛耳草、追骨风、绒毛草、鼠耳、无心草、鼠耳草、香茅、蚍蜉酒草、黄花白艾、茸母、黄蒿、米曲、毛耳朵、水菊、绵絮头草、金沸草、地莲、黄花子草、水蚁草、清明香、追骨风、清明菜、棉花菜、菠菠草、棉茧头、宽紧草、清明蒿、一面青、鼠密艾、水蒿、靶菜、白头草、水曲、绒毛草、丝棉草、羊耳朵草、猫耳朵草、孩儿草、猫脚药草、花佛草、毛毛头草、黄花果、糯米饭青、棉菜、黄花曲草、白芒草、田艾、毛毡草、老鼠艾、黄花麴草、清明菜、土茵陈、酒曲绒、青蓬拉丁名:Gnaphalium affine D. Don = Gnaphalium multiceps Wall.英文名:Cudweed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10-50cm茎直立或斜升,通常自基部分枝,丛生状,全株密被白色绵毛叶互生,匙形成倒卵状披针形,长2-6cm,宽3-10mm,先端钝圆或锐尖,基部渐狭下延,无叶柄,全缘,两面被有白色绵毛。

      头状花序多数,通常在顶端密集成伞房状,总苞球状钟形,长约3mm,宽3.5mm,总苞片3层,金黄色,干膜质;花黄色,外围的雌花花冠丝状,中央的两性花花冠筒状,顶端5裂瘦果,矩圆形,长约0.5mm,有乳头状突起,冠毛黄白色秋季出苗,翌年春季返青,4-6月为花、果期以种子繁殖它分布的海拔高度有从高纬度向低纬度增高的规律在华北地区,它一般分布于海拔600m以下的地区;在北亚热带的秦岭地区,其分布的海拔上限为1500m;而在南亚热带的西藏东南部,其分布的海拔上限达到3750m由于鼠麴草分布地域广,气候类型差异大,因此,其生长发育进程差别也很大在暖温带呈一年生性状一般于4月上旬以后出苗,6-7月开花,8-9月结实并成熟,果熟后即枯死,生育,期约160天左右,而在亚热带以南地区,不仅春季出苗,秋季和冬季也能出苗春季由种子繁殖的苗多呈一年生性状,生育期较在温带地区提早15-30天;而秋、冬季萌出的实生苗,可以绿色体越冬,翌年,4-6月开花,7月底结实并成熟,之后株体枯死,呈现出越年生性状,青草期长达8-11个月之久鼠麴草靠种子繁殖,产种量较多当果实成熟后,种子自行脱落传播鼠麴草在开花之前有一定的再生力明显减弱,即使仅利用一次,也难以再生。

      鼠麴草适应的生态幅相当宽年均温度11-25℃;年降水量600-1700mm土壤从沙土到粘土、从酸性土到调碱性土,均能良好地生长土壤pH值是鼠麴草是一种喜温性中生牧草在降水丰沛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不仅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河湖滩地、溪沟岸边、水田周围有较多的分布,而且,在山坡、山麓等湿润草地也有广泛分布在降水量较低的温带地区,多分布于地下水位较高的低湿地、河湖滩地、溪沟岸边等地生境、危害及分布:鼠麹草适生于湿润的丘陵和山坡草地、河湖滩地、溪沟岸边、水稻田边、路旁、田埂、荒地、林缘、疏林下、无积水的水田中,在收割后的农田中亦常见多星散分布,但也常常形成优势群落主要危害夏收作物(麦类、油菜、马铃薯)和蔬菜,但发生量小,危害轻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西南、河北、陕西、河南及台湾等省区防治策略:参见“胜红蓟”贴同义项下内容 泥胡菜•中文名:泥胡菜中文其他名称:剪刀草、石灰菜、绒球、花苦荬菜、苦郎头、糯米菜拉丁名:Hemistepta lyrata Bunge = Hemistepta carthamoides (Buch. Ham.) O. Kuntze英文名:Lyrate Hemistepta生物学特性:一或二年生草本。

      高30-80cm,具肉质圆锥形的根茎直立,具纵纹,光滑或有白色丝状毛基生叶具柄,倒披针状椭圆形,长7-21cm,羽状分裂,先端裂片较大,三角形,有时3裂,两侧裂片7-8对,长椭圆状倒披针形,下面有白色丝状毛;中部叶椭圆形,先端渐尖,羽状分裂,无柄;上部叶线状披针形至线形头状花序多数,总苞球形,长12-14mm,宽18-22mm;苞片5-8层,外层苞片卵形,中层苞片椭圆形,内层苞片线状披针形,各层苞片背面尖端下具紫红色鸡冠状小片1枚管状花紫红色,长13-14mm瘦果椭圆形,长2.5mm,具纵棱,冠毛白色,2列通常9-10月出苗,花、果期翌年5-8月在暖温带,3月中旬出苗,4月上旬发育成莲座叶,4月下旬抽花茎,5-6月开花,花期50余天;果期6月至7月种子繁殖生境、危害及分布:中生植物,抗逆性比较强,生于路旁村边荒地和轻盐碱荒地,可形成以它为优势种的杂类草群落在落叶阔叶林区,它又是林下草地的主要伴生植物此外,在比较湿润的丘陵、山谷、溪边和荒山草坡,以及微碱齐耕地上均有生长有的在局部低洼水分充裕区可形成单纯小片群落,构成了拓荒地至熟耕地演替中的一个阶段生于路边、荒地、山坡和田边,常侵入夏收作物(麦类和油菜)田中危害,在长江流域的局部农田危害严重,是发生量大、危害重的恶性杂草。

      分布于全国各地防治策略:参见“胜红蓟”贴同义项下内容 旋覆花•中文名:旋覆花中文其他名称:日本旋覆花、金福花、金佛花、金沸草、小黄花子、六月菊、鼓子花、滴滴金、金钱花、驴儿菜拉丁名:Inula japonica Thunb.英文名:Japanese Inula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茎高20-70cm,不分枝,有平伏毛基生叶及下部叶较小,中部叶披针形、长椭圆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5-10cm ,宽1-3cm,先端锐尖,基部急狭,无柄或半抱茎,全缘,两面有疏毛头状花序直径2.5-3cm,多个排成伞房花序,总苞半球形,绿黄色;舌状花1层,黄色,管状花多数,密集花期6-(7-)10月;果期(8-)9-11月以种子散布及根茎繁殖生境、危害及分布:本种系中生植物,喜生长于湿润的土壤上,在轻度盐碱地也能生长,在水田的田埂、山坡、路旁、湿润草地、河岸和旱田田边也常见本种发生量小,危害轻,是常见的路埂杂草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各省防治策略:参见“胜红蓟”贴同义项下内容 山苦荬•中文名:山苦荬中文其他名称:苦菜、小苦荬、小苦苣、小苦荬、小苦麦菜、苦丁菜、苦麻菜、苦碟子、光叶苦荬菜、黄鼠草、燕儿衣、燕儿尾、兔儿菜、兔仔菜、小金英、鹅仔菜、节托莲、苦叶苗、败酱、败酱草、活血草、陷血丹拉丁名:Ixeris chinensis (Thunb.) Nakai英文名:Chinese Lettuce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

      高10-30cm,全体无毛,有乳汁茎少数或多数簇生,直立或斜生基生叶莲座状,条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条形,长7-20cm,宽0.5-2cm,先端尖或钝,基部渐狭成柄,全缘或疏具小牙齿,或呈不规则分裂,灰绿色花茎直立,高20-40cm,上有1-3叶,无柄抱茎,全缘或有稀疏浅齿,与基生叶形似而较短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稀疏的伞房状,总苞圆筒状或长卵形,长7-9mm,宽2-3mm,外层的总苞片小,6-8枚,内层的较长,7-8枚,全为舌状花,黄色、淡黄色、白色或变淡紫色瘦果红棕色,狭披针形,稍扁,长4-6mm,有长约3mm的喙,具10条等形的纵肋,冠毛白色花果期4-10月;种子于5月后即渐次成熟飞散,秋季发芽在我国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区,返青较早,而在晚秋季霜冻后亦可短期存活在内蒙古地区一般4月上、中旬返青,4-5月为营养期,5-6月为开花期,6-7月结实,其后为果后营养期,10月上旬枯黄以根芽和种子繁殖,但以营养繁殖为主生境、危害及分布:中旱生草本,它的适应性较强,广泛地分布于海拔500-4000m的山坡草地以及生于农田、荒地和路旁等处危害夏收作物(麦类、油菜)、蔬菜、果树和茶树,但发生量小,危害轻;它也是棉蚜的越冬寄主。

      分布于全国各地;本种耐旱也较耐寒,在北方干旱地区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及其他沙质地上也见有生长它在海拔3300-4000m高寒的青藏高原亦可适应防治策略:参见“胜红蓟”贴同义项下内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