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讲理论建构方法社会理论建构方法与检验课件.ppt
50页第六讲 理论建构方法 社会理论的建构、方法与检验,社会理论的建构 理论建构方法 理论检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第一节 社会理论的建构,一、理论及其构成要素 1、理论涵义 现代汉语词典: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 美国社会学家林南:“一组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 艾尔巴比:“是对生活某一方面有关事实与规律的系统性解释” 特纳:“是一个提出观念的过程,这些观念使得我们能够解释事件如何以及为什么发生”2、理论相关要素,观察(Observation)和事实(Fact) 概念(Concept):共相,如青少年不良行为理论包含“青少年”、“不良行为”、“同辈团体”、“种族”、“社会阶级”等等概念 变量(Variable)与常量(Constant) 命题(Proposition) 推论/推理(Inference):归纳、演绎与溯因,公理化系统(Formulation)与成熟理论:公理、定律、假设 公理(Axioms)或基本假定(Postulate):如青少年不良行为理论的两个基本假定:“每个人都要物质享受”、“有钱人比穷人容易合法获得物质享受” 定律(Law)或法则(Principle):对各类事实的通则性概括。
定律区别于偶适概括 如从青少年不良行为理论的两个基本假定,可以推论出:贫穷青少年比富裕青少年更可能用违法手段取得物质享受 默顿对社会越轨行为的解释:合法手段与合法目的的脱节(失范)越轨者无法依据合法手段来实现其合法的目的,因而寻求非法手段如犯罪来实现 假设(Hypotheses):关于经验事实的可检验的特征期望如青少年不良行为理论蕴涵的假设:贫穷青少年比富裕青少年的犯罪率高理论要素之间关系,,充足性 互斥性 无矛盾性,,演绎,观察 E1、E2、E3,,描述/说明/解释,二、理论的层次,1.微观理论:是一组陈述若干概念之间关系、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例如:“高的受教育程度倾向于低的生育率”、“工业化导致人际关系疏远” 、“酒后开车会造成交通事故”等;这种理论试图概括出某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 2.中观理论(中层理论):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例如: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角色冲突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等,中观理论一般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 3.宏观理论(巨型理论):以整体性的社会现象为解释对象,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
例如:社会进化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交换理论、冲突理论等;它们更多是作为研究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种理论视角或依据的一种理论背景第二节 社会理论建构方法,一、理论构建 1、以观察为起点,然后通过归纳推理,得出解释这些可相信的理论; 2、理论建构过程:从观察经验概括理论 观察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 经验概括是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或者是对变量之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系的一种说明 例如:“文化程度低的人,倾向于多生育子女”,,科学环【美】华莱士(Wallance),理论建构的“科学环”图示,,经验概括,假设,理论,经验观察,逻辑演绎,操作化方法,形成概念 建立命题 命题整理,测量方法,检验假设,,,,,,,,,,,,,,,,,,,,,,理论构建过程:归纳法(上),经验层次:,出发点,观察1,观察2,观察3,观察4,,理论,,,,,出发点,理论,观察1,观察2,观察3,观察4,,,,抽象层次:,,抽象层次:,经验层次:,,理论构建过程:演绎法(下),,演绎推理(Deductive Inference),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 (a b) a b,二、演绎性理论建构,从发现的逻辑到验证(Justification)的逻辑 假设的可证伪性( Fallibility ): Karl Popper 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 虚无假设(Null-Hypotheses),假设演绎:社会理论的验证逻辑,A B C D E F H,理论,,,,,,,,假设,操作化,假设检验,Y=f(X),y=f (x),,,,,,?,观察,,(不符合),,(符合),暂时接受该理论,理论预期,可检验假设,,证伪该理论,社会 理论 的 验证 逻辑,对宗教慰藉理论的验证,宗教慰藉理论:教区居民中无法在世俗社会中得到满足和成就的人,会转向教会寻求慰藉和代替物。
研究假设 就性别而言,女性比男性在宗教上更为虔诚 就年龄而言, 老年人比中年人虔诚,中年人比年轻人虔诚 就婚姻状况而言,单身且没有子女的最虔诚;已婚且没子女的次之;已婚且有子女的最不虔诚 就社会阶层而言,低层社会成员较之于高层社会成员更为虔诚 累积效应,例解,因变量:宗教虔诚度 宗教仪式 宗教组织 宗教知识 自变量: 性别 年龄 婚姻状况 社会阶层(教育和收入),操作化,假 设 检 验,在三项测量中,女性都比男件卷入的程度要高; 总体上,女性比男性高出50老年人比中年人的宗教信仰虔诚,而中年人 比年轻人虔诚社会阶级较低者比上流社会的人更经常地卷 入宗教活动单身且没子女的人在宗教上最为虔诚, 已婚且没有子女的人虔诚度差一些, 已婚且有子女的是最不虔诚的单身、无子女、年老、社会阶层低的教区女性居民 的宗教卷入程度,比年轻、已婚、上流社会、为人父 母者的宗教卷入程度高出三倍之多慰 藉 理 论 得 到 证 实,,,,,,,归纳推理(Inductive Inference),归纳推理的逻辑形式: (a1 b) (a2 b) (a b),三、归纳性理论建构,问题:人们为何吸大麻? 1)现象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大学校园里使用大麻的情形是当时大众媒体经常讨论的议题。
那么为何有的学生吸大麻,有的学生不吸?,归纳式理论建构的例解,2)已有的解释 当时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有无数种关于吸毒的解释,例如: 反对吸毒的人常常指出:吸大麻的学生是因为功课不佳而转向吸毒品,借此逃避大学生活的考验 支持吸毒的人则说:他们在寻找新的价值观;吸食大麻的人已经看透了中产阶级价值的虚假3)经验观察 1974年竹内在夏威夷大学调查的结论表明,上述解释并不成立吸大麻者和不吸大麻者的学业成绩不相上下;两组人对于发挥学校精神的传统活动的参与度相差无几;两组人融入校园生活的程度也相同但两者之间也有差异: 1)女性吸大麻可能性比男性低; 2)亚裔学生(占夏威夷大学学生的比例很大)比非亚裔学生吸大麻的可能性低 3)住家的学生比起租屋的学生吸大麻的可能性低 三个变量对吸大麻都有影响,住家的亚裔女生中只有10%吸大麻;相比之下,在外租屋的非亚裔男生中,吸大麻的比例高达80%4)上升为理论 在这个案例中,解释的方法非常特别,研究者不是解释为什么有些学生吸大麻,而是解释为什么有些学生不吸大麻假设所有学生都有动机吸大麻,研究者指出,差别就在于阻止学生吸毒的社会约束各有不同以下是理论的阐述: 1)总体而言,美国社会比较能容忍男性的越轨行为。
女生吸大麻所要承受的压力比男性更大女性的身份就是阻止其吸大麻的一种社会限制 2)和家人住在一起的学生显然比在外租屋的学生受到更多的限制 3)在夏威夷,亚裔亚文化迫使亚裔比其他族群更重视规矩,因此,亚裔学生如果吸大麻,就会蒙受极大的损失 所以,研究者得出:学生所受到的约束越多,吸大麻的可能性就越低研究者在研究之前并不知道会得出这样的理论社会约束理论,他们是通过考察资料才产生这个理论的归纳法与扎根理论,扎根理论例举(大卫.竹内,1974),,对夏威夷大学的调查资料,A B C D E F H,理念/兴趣/问题,理论理解,,,,,,,,,假设,操作化,假设检验,Y=f(X),y=f (x),,,,,,?,观察,,,,,(不符合),,(符合),接受假设,理论预期,演绎,重 新 解 释,可检验假设,溯因,溯 因,,A,S,S,S,E,,,,,,,,,,,,,,,公理体系,直接经验(感觉)的各种体现,导出命题,直觉,,与爱因斯坦观点的对照,重释宗教慰藉理论建构的逻辑,美国圣公会教徒参与 教会活动程度不同?,问题,,慰藉理论,理论发现,,研究者接受的两种研究范式,马克思: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基督教义: 要照顾“跛脚人、 残废者和盲人”以及 “困乏和有重担之人”,,研究假设,,操作化,调查资料,可检验假设,,证实慰藉理论,演 绎 检 验,溯因,理论验证,例解,分析性归纳,什么是分析性归纳?在一个初步的理论或假设形成以后,研究者有意去寻找与分析同该理论相离异的或相否定的个案,以检验该理论或假设。
分析性归纳的步骤: 1、形成对所要解释的现象的初步界定 2、形成对该现象的假设性解释 3、根据这个假设来对一个个案进行研究,以便发现这个假设是否符合该个案中的事实 4、如果该假设不正确,那么,要么对假设进行修改,要么对所要解释的现象进行重新界定,从而将该个案排除在这个现象以外 5、经过少量的个案研究以后,某个理论可以获得一定的确定性但是,研究者每发现一个否定性个案,都将反驳已经形成的解释,因而要求对该解释进行修改 6、进一步进行个案研究,重新界定所要研究的现象,并修改假设,直到找不到与该假设相反对的个案定性研究中的普遍化,研究结论的普遍化问题:定性研究往往充分考虑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境如果要把研究结论扩大到更广的范围,就势必要脱离其结论所适用的情境 定性研究结论必须具有可外推性,即:其结论的适用性可从一个情境转移到另外一个情境,从个案扩大到更一般和抽象的关系 经验性普遍化:研究结论从样本扩大到经验总体样本的统计性外推 分析性普遍化:研究结论从个案上升到抽象的理论(关系)样本的理论性外推样本,总体,,个案1,理论,新情境3,新情境2,新情境1,,,,,经验性普遍化,分析性普遍化,统计性外推,认同性外推,个案2,,,比较,图示:两种普遍化和外推的逻辑,追求普遍化的步骤,第一步:澄清要追求哪种程度的普遍性,以及它是否可能通过该项具体研究来达到,从而对定性研究结论的普遍性作出恰当的声称。
第二步:把不同的个案和情境小心地整合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经验分析结论的普遍性与抽样方法密切联系理论抽样与样本的变异程度 第三步: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系统的比较扎根理论的形成步骤第四节社会理论的检验,一、理论检验的过程,理论,假设,经验观察,,,接受或拒绝假设,,,问题: 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中核心家庭的比重大大增加?,二、 “理论构建”与“理论检验”的区别 理论构建过程:以观察为起点归纳推理得出解释这种观察的理论 经典例子:“苏格拉底会死;其他人也会死;所以凡是人都会死 理论检验过程:以理论为起点演绎推理作出预言或预测,并通过实际事物的观察来检验预言的正确性 经典例子: “凡人皆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也会死三、理论检验,1、竞争解释和理论检验的需要 对于一个来自经验的概括,不同的研究者发展出各种不同的理论解释来进行说明因此理论需要检验例解:女人比男人宗教信仰程度更高,例解:女人比男人宗教信仰程度更高(归纳与溯因性理论),负罪理论:妇女的负罪感比男人重,宗教可以减轻负罪感 弗洛伊德理论:人都有恋父(母)情结,上帝的化身是男人(父亲),故更吸引女人 剥夺理论:女人受剥夺更深,宗教能安抚人心 角色理论:妇女职责是抚育子女,教堂在家庭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社会学习理论:女性更多被教导要成为温柔、谦恭的人,她们更容易感到宗教的吸引力演绎性理论检验: 以理论为出发点,通过演绎推理,作出预言或预测,并通过对实际事物的观察来检验预言的正确性 理论经验的步骤(例解): 1)待检验的理论“星球表面热量来自于太阳” 2)由理论导出理论假设“月球的阴面是冷的” 3)概念的操作化“阴面”:太阳照射不到的那一面; “冷的”:比太阳照射到那一面温度低 4)收集有关的资料登月进行测量 5)整理与分析资料对比阳面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