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贸易学校总结报告.pdf
13页山西省贸易学校山西省贸易学校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检查验收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检查验收 总结报告总结报告 我校创建于1953年, 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级重点中专 学校目前,学校招生专业12个,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数为5053 人示范校建设期间,学校获得首批“山西省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五星 级学校” 、 “山西省直文明和谐单位标兵” , “山西省三八红旗集体” , “山西省五四红旗团委” ,山西省第七、八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全 国“文明风采”大赛优秀组织奖,校长阎图强荣获“第四届黄炎培职 业教育杰出校长奖” 近三年来,学校向社会输送3989人,毕业生初 次就业率达98%,为山西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我校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为:计算机应用、 电子技术应用和会计, 特色项目为全员育人工程 根据国家示范校建设文件精神和我校建设 《任务书》和《建设方案》 ,学校基本建设任务 27 项、重点专业建设 任务 313 项、全员育人特色项目建设任务 63 项已圆满完成,并在先 行先试中优化了部分建设成果,提炼和发挥了典型案例的辐射作用, 学校育人质量全面提升,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对区域经济的服务能力 显著增强,示范带动效果明显。
((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采取“全面统筹、分级管理、项目引领、责任到人、全程监督、 定期考核”的推进机制,对项目建设实施全过程检查、考核、监督、 调控,确保了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1 1、完善机制、完善机制 强化管理强化管理 一是成立项目建设领导组、监督检查组、专项资金管理领导组、 专家指导组和各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二是建立层级 负责制与分项督导运行机制,实行周汇报、月总结,定期例会、推进 会、研讨会和阶段汇报会,及时解决难点问题;三是制定了 10 余项 项目建设管理制度,规范建设过程,加强检查指导,增强激励机制, 绩效考核与晋职、评优等挂钩;四是推进项目建设精细化管理,规范 申报、论证、验收等环节,精心设计编制 40 余种统一表格和模板, 对建设内容与工作过程提出了细化要求 2 2、全员参与、全员参与 更新理念更新理念 一是组织全员学习编制了 10 万余字的学习资料,开展全校性 讲座 16 次,组织示范校建设知识全员测试 3 次,使建设理念和 任务深入人心二是培养建设团队先后组织骨干力量 160 多人次分 57 批次参加全国示范校建设专题培训班学习,考察了省内外 20 余所 第一批示范校建设学校建设实践经验。
三是扩大宣传报道编辑《示 范校建设简报》31 期,发布建设信息 150 余条;利用校刊、校报和 校园网及时介绍示范校建设政策、刊登示范校建设经验,营造浓厚的 建设氛围;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期刊、 《发展导报》 、 《山西画报》 、 《太原晚报》对我校示范校建设实践与成果进行了报道 3 3、专家指导、专家指导 校企共建校企共建 一是聘请行业企业和高等院校专家成立的项目建设专家指导 组,先后进行了 23 次现场指导和讲座,开展了 18 场论证会,为示范 校建设巡诊把脉;二是优化专业指导委员会人员结构,吸纳企业一线 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教学改革;三是聘 请相关企业技术人员长期进驻我校, 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信息化提 供技术支持 4 4、典型引领、典型引领 教研推进教研推进 一是建立典型案例交流平台,举行了 50 余次全校或科室、系、 部经验交流会和观摩活动,展示项目建设中的典型案例,发挥榜样引 领作用;二是以校本教研活动为载体,通过主题教研活动、项目教研 活动、教学比赛活动、教学检查活动等,推进示范校建设成果及时落 地、生根、发芽、结果 二、重点支持专业建设情况二、重点支持专业建设情况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校先后深入 42 家企业调研,发放调查问卷 260 余份,召开论 证会 16 次,撰写调研报告 16 份,形成了 3 个重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 案。
目前,计算机应用专业形成“校企互动、学岗融合、顶岗实习 ” 的人才培养模式,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形成“校企融合、订单培养、顶 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形成“以岗定学、学岗融通、课岗 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2 2、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适时反馈、依需调整、年度回顾、紧密对接”的教学内容 开发机制,科学构建“双证融通、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 精品课程为引领,规范课程管理, 编写模块化校本教材新制定了 29 门课程标准,完成了 6 门精品课程、4 门核心课程、 3 门网络课程、 15 本校本教材的建设工作, 数字教学资源总量增加到 1.28TB,是立项 建设前的 60 倍 3 3、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 以校本教研活动推动教学模式改革, 两年来组织全校性实训课观 摩、信息化教学示范课、公开课 20 次,德育渗透赛讲 2 次、教学模 式改革述课比赛 3 次,信息化教学比赛 2 次,综合性教学检查评比活 动 4 次,教学模式改革经验交流会 4 次,教师撰写各种教学改革实践 研究报告、经验总结和教学改革体会等交流材料 300 余篇,先后安排 教师参加校外信息化培训 20 人次。
大力推广信息化教学,全校教室和 实训室配备了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系统,实现了校园信息化“班班 通”,有 50 多门课程采用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全校教师结合课程特 点,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 和岗位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 两年来,我校教师在全省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有 9 人获一等 奖, 4 人获二等奖, 在全国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 1 人获二等奖, 2 人获三等奖,总成绩名列全省同类学校前茅 4 4、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新增 3000 平米,实训设备总值新增 35.8%;投资 300 余万元完善了计算机网络实训室和空调安装维护实 训室, 新建了 2 个电子专业仿真实训室、 1 个会计多功能仿岗实训室、 1 个会计 ERP 沙盘实训室和 1 个多媒体课件制作室校内实训基地还 积极引进产业、企业文化元素,营造职业岗位工作环境氛围,形成融 教学、培训、职业资格鉴定、技术服务、技术研发于一体,适应开展 一体化教学的实训基地 5 5、评价模式改革、评价模式改革 一是由传统的、以学校考试衡量学生的单一评价模式,改革为由 学校、行业、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236”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主要包括学生专业学习考核和德育操行考核两个方面, 其中学生专业 学习考核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评价、专业技能课程评价、顶岗实习评价 三个方面;德育操行考核包括政治思想、组织纪律、道德品质、学习 能力、身心健康、实践活动六个方面,突出企业用人特点。
二是以一 年一度的全校技能大赛为龙头, 层层推进, 形成天天训练、 周周小赛、 月月系赛、年年校赛的比赛制度两年来,学校先后举行了 100 多次 各类技能比赛活动,涉及各个专业主干课程,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锻炼心理素质,促进技能学习和训练,发挥了突出作用三是积极参 加校外专业技能大赛,成绩显著在山西省第七、八届职业院校技能 大赛中,我校 37 名学生获一等奖, 41 名学生获二等奖, 24 名学生 获三等奖, 11 名学生获有关项目第一名,34 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 奖,成绩名列全省同类学校前茅 (二)师资队伍建设(二)师资队伍建设 确立“3332”教师培养体系,即以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 青年教师三个层次梯队为主线,以企业实践锻炼、进修学习、校本培 训三个渠道为主要培养途径,以提高三项能力(德育工作能力、专业 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 、两项素养(道德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 为目标,培养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 伍一是三个重点专业新培养 6 名专业带头人,15 名骨干教师,16 名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新增 6 名,长期聘请 17 名行业企业专家、 能工巧匠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开展专题讲座。
二是组织专业教师深 入企业实践 1650 人天,为合作企业培训员工 5930 人天,通过中、高 级职业资格考证 61 人, “双师型”比例由 80%提高到 85%三是组织 教师信息化培训 160 人次,实现 50 多门课程全部信息化教学,3 个 重点建设专业建立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36 人参加了网络课程、核 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9 门课程实现数字化教学,制作 CAI 课件 15 个四是主编并公开出版教材 17 本,编写校本实训指导教材 33 本, 发表省级以上论文 32 篇,万青英、郝忠华、史志红三位老师获“三 晋技术能手” ,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个人二等功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立足于山西地方经济发展,以“订单培养”为其切入点,建立和 完善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专业共建、文化互融、教学共管、 利益共享”的紧密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一是与 8 家企业建立了长期 稳定的“订单培养”模式合作关系,同时开展“跟单培养” ,满足中 小企业“订单”数量少的需求,形成以校企双方需求为结合点的共建 共享人才培养新机制二是新增了 10 个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与 45 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关系, 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在学校专业建设 和教学改革中参与度达 80%及以上。
三是合作培训,实现双赢合作 企业平均每年接受员工培训达 7000 人天,每年接受顶岗实习学生 3500 人天,专业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11 项,使三个重点建设专 业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常态机制 三、特色项目建设情况三、特色项目建设情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以贴 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 育人、环境育人和活动育人为载体,形成了立体化的育人体系,63 个子项目建设任务圆满完成任务,实现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是教书育人主渠道优化新增德育课教师 4 人;编印学生德育 学习指导书、德育校本教材和师生德育作品集共 11 本,编制德育课 件和网络教学资料 4 套;评选校级德育渗透教学能手 16 人, “我最喜 爱的老师”100 多人次二是管理育人形成了“3148”体系 确立 了“严、导、爱”三字工作方针,搭建起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一条主线, 开展“四大杯赛”活动,强化“8S”教育(即“学习、安全、清洁、 节约、秩序、整理、素养、服务” )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重新编 写了《学生手册》 、 《班会记录》 、 《班主任工作手册》等,班主任学习 培训实践锻炼 120 余人次,学生干部培训拓展 500 余人次。
三是服务 育人温暖学生心田倡导言传身教,用《二十要二十不要》规范教职 工言行,实施教职工统一着装,挂牌上岗,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 优质服务温暖学生开展“节约型校园” 、 “无烟学校” 、 “平安校园” 创建活动,引领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培育和谐理念,塑造美好心灵, 把文明的种子播撒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四是环境育人营造出校园文 化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教室,职业文化进基地,高雅健康 文化进宿舍,并以美化、硬化、净化为基础,建设平安美丽校园加 强“八个一”宣传阵地建设,努力建设融自然美和人文美于一体的校 园环境五是活动育人形成社团化和社会化主要依托 17 个学生社 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两年来,学生社团先后策划组织各 类活动 60 多场,举办了 30 次全校性活动,学生参与度 100%,活动 育人的阵地由校内拓展到校外,先后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 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