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龚鼎孳《定山堂集》版本考述.doc
10页龚鼎孳《定山堂集》版本考述 孙克强 裴喆关键词: 龚鼎孳;定山堂集;版本摘 要: 龚鼎孳是明末清初的著名人物,清初的文坛领袖,诗、词、文各体兼擅,著述颇丰龚鼎孳的作品曾遭禁毁,《定山堂集》的各种版本流传线索较为模糊,兹对龚氏各种诗集、词集、文集进行全面的梳理研究I207.23 文献标志码: A : 10012435(2015)06074206龚鼎孳(1615-1673)是明末清初的著名人物,历仕明朝、李自成大顺、清朝,是明清易代时期风云变换的见证者,也是当时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毁誉皆达于极致他是清初著名的文坛领袖,诗、词、文各体兼擅,其诗歌与钱谦益、吴伟业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其词在清朝初年“领袖一时”①;其文在生前身后享有盛誉龚鼎孳著述颇丰,仅后人编辑他的著述就有诗集43卷、词集4卷、文集27卷,其他如奏疏、公文、制艺等十余卷,此外还有数量可观的佚作未收入上述各集龚鼎孳的文字不仅是其心路历程的记录,也是明末清初历史的重要文献龚鼎孳在辞世百年之后遭罹灾祸乾隆三十四年(1769),龚鼎孳被削去谥号,其作品也遭到禁毁,在此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龚鼎孳的文字隐没不彰。
直至道光年间,文禁渐趋松弛,龚鼎孳的诗集、词集及文集选本方于坊间出现现较为常见的龚鼎孳集有《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之康熙十五年(1676)吴兴祚刻本《定山堂诗集》43卷、《定山堂诗馀》4卷以及康熙五十三年(1714)龚志说刻本《定山堂古文小品》2卷基于历史原因,龚鼎孳诗词文集的各种版本流传线索较为模糊,目前尚没有一篇较为翔实的介绍文章笔者在整理《龚鼎孳全集》时对龚氏各种文集进行了梳理,本文拟加考述一、诗集龚鼎孳在清初诗名甚高,作品甚夥,留存的诗集有多种,都是清代刊本,明代刊本均已失传龚鼎孳诗歌的第一个结集是《鹤庐八帙》,晚明“竟陵派”领袖谭元春曾为龚鼎孳诗作序②,为现存龚诗的第一篇评论文字,所序者即《鹤庐八帙》谭元春卒于明崇祯十年(1637)春,该集所收诗作的下限应不晚于崇祯九年该集包括《竹憇》《堞喟》《渔寄》《霜笈》《燕寤》《秋叶》《露余》《篱庋》八个部分,故名,今未见刻本,仅可于《顺治蕲水县志》中得见一斑,惟龚鼎孳的自序九篇尚存,可以约略推测其创作情况关于龚鼎孳入清之后诗集的结集与刊刻情况,龚鼎孳的儿子龚士稹在康熙十五年吴兴祚刻本《定山堂诗集》的《跋》中提到此前曾有三刻:“《尊拙》一集,刻于金昌;《过岭》一编,锓之江左;《香严》镂版于南州。
下面略加考述龚鼎孳刊刻行世的第一个诗集是《尊拙斋诗集》,殆无异议,但《尊拙斋诗集》现存两种版本,两者在收诗的范围、篇目和文字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应视为“同名异书”,我们分别简称为“尊拙甲”本和“尊拙乙”本尊拙甲”4卷,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为残本,仅存卷二至卷四,缺卷一之五古、七古两体及卷首之序跋、牌记等,国图著录为清康熙刻本尊拙乙”4卷,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至七律止,无排律与七绝,因此该本是否完整也值得怀疑该本卷首有西京门人杨昌龄、钱塘张贲孙绣虎二序,国图著录为清初刻本今按:据张贲孙序,该本是由他南返时“携入吴门”“镌而行之”,与龚士稚所说“《尊拙》一集,刻于金昌”相符,所以龚士稚所指当即此本张贲孙,一名张贲,字祖明,又字绣虎,一作秀虎,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崇祯间选贡《民国杭州府志》卷一百一十《选举四》顺治十五年(1658)因丁酉(顺治十四年)北闱科场案流徙尚阳堡《清世祖实录》卷一百十六杨昌龄,字三开,陕西泾阳人,明崇祯十二年(1639)举人《宣统泾阳县志》卷十一《选举表》顺治十年(1653)八月至十四年(1657)六月任苏州府理刑推官《同治苏州府志》卷五十五《职官四》综合以上因素考察,此本刊刻时间当在顺治十年至十四年(1653-1657)之间。
两本的文字多与同为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之《龚芝麓先生集》相合,而与后出之《定山堂诗集》差异较多,其中尤以杨昌龄、张贲孙刻本的文字与《龚芝麓先生集》的契合度更高,由此推测被著录为清康熙刻本的一种,其文字面貌当较早,而杨昌龄、张贲孙刻本的文字面貌晚于清康熙刻本,据此我们称著录为康熙刻本者为“尊拙甲”,称杨昌龄、张贲孙刻本为“尊拙乙”《过岭集》有清初三十二芙蓉斋刻本,今有《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本顺治十三年(1656)龚鼎孳奉命颁诏广东,是年冬启行,于岁暮抵粤,次年夏初返回金陵,往返近半年,随行者有邓汉仪等人《过岭集》所收即此次行程中龚鼎孳的诗作,钱谦益、纪映钟、余怀、杜浚为之作序三十二芙蓉斋”为龚鼎孳在南京的斋室名,此本当是龚氏家刻本此即龚士稹所谓“《过岭》一编,锓之江左”《香严斋诗集》3卷,清康熙刻本,有康熙五年(1666)朱徽《叙》,今藏天津图书馆,《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据以收入影印该书收诗起于顺治十三年冬使粤,迄于顺治十八年(1661),涵盖了《过岭集》的内容据朱徽《叙》,该集为“督学印周王公试士之暇,留意风雅,订《香严》二集,得若干首峦穉巫公解组星渚,更加校雠,欣然会心,并锓行之”朱徽《香严斋集叙》,《香严斋诗集》卷首。
该书的编订者王曰藻,字印周,江南华亭(今属上海市)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康熙元年至康熙六年任江西提学道《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十八《秩官三》刊行者巫之峦,字峦穉,江南当涂人(今属安徽省),顺治二年(1645)举人《民国当涂县志民政志选举科第表》康熙初任南康府推官《同治南康府志》卷十二《职官一》此本刊行于江西,即龚士稹所云“《香严》镂版于南州”;称之为“《香严》二集”,则是相对于“公诗刻吴门者,初集也”朱徽《香严斋集叙》,《香严斋诗集》卷首即杨昌龄、张贲孙刻本《尊拙斋诗集》而言endprint以上三种刻本皆为龚诗之阶段性结集,全集性质的诗集刻本有以下两个系列:《龚芝麓先生集》40卷,今存36卷,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有《北京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本该书奇数卷题“娄东吴伟业骏公定”“檇李曹溶秋岳参”,偶数卷题“娄东吴伟业骏公定”“浚水周亮工栎园参”卷首有康熙九年季夏吴伟业序,云:“大宗伯合肥龚先生裒其新旧所著诗,手授京口姜子子翥,曰:‘子知吾诗者也,亟图所以广其传于是大行伯成吴侯方以为政余闲扬扢风雅,谋诸顾子修远、陈子椒峰,相与诠次而刻之吴中此本也刊于龚鼎孳生前,仅缺龚氏最后数年的诗作,是一次带有全集性质的结集。
主持刊刻的“大行伯成吴侯”即吴兴祚,时任无锡知县,亦是日后《定山堂诗集》的刊刻者;参与刊刻的顾修远即顾宸,无锡人,崇祯十二年(1639)举人,“诗文丰蔚典赡”,亦为清初著名时文选家,“操文场选柄数十年,每辟疆园新本出,一悬书林,不胫而遍海内”《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二十一《文苑传》陈椒峰即陈玉璂,江南武进(今属江苏省常州市)人,康熙六年(1667)进士,为清初著名文学家该本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书中有不少字句被涂为墨钉,与其前后的几种龚诗刊本对校,可以发现这些涂去的地方多是后世视为违碍之处,如有“胡”“夷”“故国”“亡国”等字样处《定山堂诗集》43卷,最早有康熙十五年吴兴祚刻本,共收录龚鼎孳诗歌3965首,清末和民国时期又先后有龚氏听彝书屋和瞻麓斋刻本,《续修四库全书》和《四库禁毁书丛刊》皆据吴兴祚刻本影印此本卷一、卷二为五言古诗,卷三、卷四为七言古诗卷五至卷十五为五言律诗,卷十六至卷三十二为七言律诗卷三十三为五言排律,卷三十四、卷三十五为七言排律卷三十六至卷四十三为七言绝句,各卷均按年代为序编排该本是龚鼎孳去世之后由其家人编订,与其前的各种龚诗刊本相比,一是收集较全,吴兴祚刻本共收录诗歌3965首,其后两种刻本续有增益,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集本。
二是词句多有改易,这些改易除了少量属词句的修饰之外,多为将可能被视为违碍的字词改易字面甚或全句、全篇直接删去如卷一《黄石公招同赵洞门燕集斋中送赵友沂返楚限韵》一诗中原有“殷勤故国心,节旄非尽秃”二句,《定山堂诗集》中删去;同卷《送杜于皇之金沙同顾与治、唐祖命、姚寒玉集中林堂赋》一诗原有“天地尽风波,岂必田横岛”二句,《定山堂诗集》中亦不见踪影他如“鸱夷”“武夷”被改为“鸱彝”“武彝”,“胡床”被改为“匡床”,“羌笛”被改为“横笛”,所在多有,甚至一些地方表示疑问的“胡为”也被改为“奚为”……如此情况我们在整理《龚鼎孳全集辑校》的校记中都有说明,此不赘举听彝书屋本是据吴兴祚本重刻,瞻麓斋本又是据听彝书屋本重刻,因此三者之间文字仅有少量差异虽然吴兴祚《定山堂诗集》并不能反映龚诗的真实面貌,但仍是收诗较全、校勘较精的刊本尚须说明的是,龚鼎孳作于明朝的诗篇在《定山堂诗集》中已经删削殆尽,目前保存下来可以确认的有三类:其一,写于入清前记载与顾媚交往的诗,如《定山堂诗集》卷三十六之七言绝句《登楼曲》一组4首、《江南忆》一组4首等,这些诗与其词集卷一之《白门柳》可互参;其二,诗题中明确标注纪年的诗,如《燕邸秋怀和朱玉籀韵八首(壬午)》作于崇祯十五年(1642),《送李二则归金陵(时癸未以言事在系)》《寒夜不寐(癸未初冬日作)》等作于崇祯十六年(1643),《感春二十首(甲申二月)》作于崇祯十七年(1644)出狱时,此时距离李自成军破北京城仅有月余;其三,未收入《定山堂诗集》的一些佚诗,如《顺治蕲水县志》卷二十二《艺文二》载有龚鼎孳佚诗15首,皆是龚鼎孳于明末任蕲水县令时的作品,对于研究龚鼎孳的诗歌创作轨迹弥足珍贵。
龚鼎孳未收入《定山堂诗集》的散佚诗作,由《尊拙斋诗集》、《过岭集》、《香严斋诗集》、《龚芝麓先生集》、瞻麓斋本《定山堂诗集》及龚鼎孳友人所编诗选本、诗话、方志、书画中加以辑录,共辑得84首二、词集龚鼎孳在清初词名甚盛,生前身后均有词集刊行传世的龚鼎孳词集共有三种版本:《香严斋词》《定山堂诗馀》和《香严词》,前一种为龚鼎孳生前刊行,后两种皆龚氏殁后编纂《香严斋词》1卷,附词话1卷,康熙十一年(1672)徐刻本,乃龚词最早的刻本《香严斋词》前有尤侗和宋实颖两篇序文,尤序称:“松陵徐电发汇刻其《香严斋三十二芙蓉集》”尤侗《尤太史西堂全集西堂杂俎》(康熙刻本)二集卷三载有《三十二芙蓉斋词序》,序中此句为:“松陵徐电发汇刻其《三十二芙蓉集》”,与《香严斋词》本所言“《香严斋三十二芙蓉集》”不同可知《香严斋词》即《香严斋三十二芙蓉集》,或称《香严斋三十二芙蓉词》《三十二芙蓉斋词》卷末有徐的《跋》:“康熙壬子梅花开日,过玉磬山房,宋既庭先生手校合肥尚书《香严斋三十二芙蓉词》一卷,命效校雠之役,既卒业(以下原书残)可知宋实颖(1621-1705,字既庭,江苏长洲人)曾参与《香严斋词》的整理工作,编成由徐刊刻。
宋实颖写于康熙壬子年的《序》称:“会予门士徐子电发梓先生《三十二芙蓉词》竣,将持是集以谒先生康熙壬子年为康熙十一年,正是龚鼎孳辞世的前一年因而《香严斋词》是龚鼎孳生前唯一词集刻本此本收词135首,与龚词后出的两种词别集相比收词最少《香严斋词》为编年体,与后出的同为编年体的《定山堂诗馀》相比对,两书卷一、卷二及卷三的部分篇目、顺序完全相同,《定山堂诗馀》卷三的大部分及卷四篇目未收由此可以得出以下认识:第一,《香严斋词》与《定山堂诗馀》同出一源;第二,《香严斋词》收词较少的原因是宋实颖、徐当时见到的龚氏稿本收词数量原本如此,之后录入的词作及新作徐已经来不及收入,因此数量不如吴兴祚刻本《定山堂诗馀》《定山堂诗馀》4卷,有康熙十五年吴兴祚刻本,卷首有“西泠十子”之一丁澎序,共收词201首此集亦为编年体,卷一题为《白门柳》,卷二题为《绮忏》,卷三、卷四无标题,唯卷三注明“案:此卷以下皆癸卯后香严斋存稿”癸卯”为康熙二年(1663),可知卷三、卷四所收是龚鼎孳生命最后十年的词据研究,卷一《白门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