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综合改革循证实践的路径选择.docx
14页高考综合改革循证实践的路径选择 尹达 田建荣摘 要高考综合改革循证实践存在着相关研究不力、普通高中应试教育严重、选科模式遭遇现实困境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对高考综合改革循证实践研究的认识不到位、过分强调高考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的功能、高考科目设置和高校招生录取机制有待完善因此,须要加强高考综合改革循证实践研究,构建“五位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发挥高考的测试功能和育才功能,落实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措施,持续完善高考综合改革顶层设计,切实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的循证实践,尤其实现高考社会化、实现考生与高校的直接对接与匹配,是解决高考综合改革循证实践问题的两大关键关键词高考综合改革 循证实践 原因分析 影响因素 路径选择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要与教育本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而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与高等教育缺少优质生源之间的矛盾是当前高考领域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广大考生与优质高等教育的信息不对称、选择不协调、权益不平衡,而高考综合改革成为有效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EBP)作为一种研究框架与实践策略,与高考综合改革对求真、民主、高效、公正与共享之价值诉求耦合,使循证实践能够成为高考综合改革的突破口。
因此,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深入分析高考综合改革循证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索我国高考综合改革循证实践的路径选择,以助益于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一、高考综合改革循证实践存在的问题1.高考综合改革循证实践研究不力,难以提供智力支持利用文献研究法发现,早在2009年姜钢就率先提出了“推动高考综合改革”的建议[1],自国务院2014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迄今相关文献不多,相关研究者、管理者、实践者均参与了研究,基本形成了大学、中学、教育行政机构、教育科研单位等均竞相参与的局势相关研究既有政策解读、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等宏观研究,也有生涯规划、选课走班、科目选考、分數转换等微观研究,还有高中管理改革、高校育人模式等中观研究,研究内容比较丰富但是,高考综合改革相关理论研究还需要有更强的实践视角,“高考综合改革”的“综合性”还需要进一步体现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形成社会技术、推进循证实践,使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化”经历了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化、应用研究领域的科学化与实践领域的科学化三个阶段[2],但现有相关研究大多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观察法、思辨法、比较研究法等,迄今仅有王桢1人利用循证实践框架对高考改革进行了思考,而高考综合改革研究的科学化要求基于实践证据,循证实践要求科学研究走向社会实践。
2.高考综合改革循证实践持续推进,难以改变应试教育高考综合改革的目的是要破除唯分数论、打破一考定终身、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均衡区域入学机会、杜绝加分造假和违规招生现象,而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是为了及时调整充实、总结完善试点经验,从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利用问卷调研发现,46.9%的受访者认为高考综合改革能够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62.2%的受访者支持高考综合改革,这说明自2014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尚有很大的调整、完善空间;但是,认为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着“作业堆积如山”“假期疯狂补课”“一考定终身”“抹杀学生创造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受访者分别为56.8%、59.4%、55.2%、47.9%和57.0%,这说明高考综合改革难以彻底改变基础教育的痼疾,完全依靠高考的指挥棒功能无法铲除应试教育现象交叉分析卡方检验表明,不同受访群体对高考综合改革的看法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张家勇对高考综合改革存在着“改革准备仍显不足、改革措施不够精准、共识基础有待夯实、体制机制仍需优化”等问题的论断[3],而根本原因在于应试教育依然是影响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因素。
3.选科模式遭遇基础教育的现实困境,难以实现改革初衷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制是高考综合改革的直接产物,29.29%的受访者认为是高考综合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认为学校、家长、学生存在着功利化选课问题的受访者占62.4%,52.7%的受访师生认为分散考试、多次考试、走班教学造成了中学教学秩序混乱,51.6%的受访师生认为考试次数过多加重了师生负担,44.6%的受访者认为走班教学凸显出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还有41.0%的受访者认为学生选科比例不合理会造成未来国民总体科学素养下降,认为存在着学校师资结构短缺、素质教育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省级考试机构提供专业服务能力不足、选课走班形式化严重等问题的受访者分别为37.1%、33.7%、22.7%、21.3%,还有1.5%的学生认为存在着选科遭受胁迫、选课缺乏指导等问题另外,21.4%的受访者认为“3+3”高考模式好,而44.9%的受访者认为“3+1+2”高考模式更好交叉分析卡方检验显示,不同性别、学历和所在地的人群对高考综合改革认可度具有明显的差异,对高考模式和选课方式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尤其对高考综合改革给予了厚望,而高考综合改革循证实践现状令人堪忧,尤其学校被动应对高考综合改革未知变数十分普遍。
二、高考综合改革循证实践的问题归因1.对高考综合改革循证实践研究的认识不到位,研究的实践化与实践的研究化尚未实现“循证实践”即“遵循证据的实践”,强调把研究证据纳入实践视野,提供各种研究证据的评价标准,把研究者、研究证据、实践者、实践对象、管理者、决策者、实践情境等都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体系中来,从而为研究与实践之间架设了一座良性互动的桥梁因此,运用“循证实践”理论体系与实践框架深入研究“高考综合改革”,将成为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可能选择高考综合改革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及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又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需多方利益相关者和谐共震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基于课程评价研究与学生评价研究,课程评价与学生评价都呈现出评价时间过程化、主体多元化、手段多样化、内容丰富化、形式人文化等特点,强调评价的形成性职能和总结性职能的有机结合,尤其美国增值法学生评价和素养成绩单(Mastery Tran)评价、英国《重要的3阶段计划》(a key stage 3 scheme)、德国“双元制”评价、加拿大《学生评价实践准则》引入第三部门评价机制,注重实践性、过程性、活动性、情境性,这种“动态监测”评价机制成为高考改革研究的一种常态。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英国的GCSE考试和A-Level考试、法国增加口试的“高中毕业会考”、德国的Abitur考试、芬兰的个性化高考、美国的ACT考试与SAT考试、加拿大的申请入学制度、日本的统考与自主招生结合制度、韩国的大学修业能力考试等,都是高考综合改革循证实践的研究成果2.过分强调高考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功能,普通高中教育的功利化与应试化持续加强高考综合改革直接联结着大学与高中,对初中与小学也有很大的影响,而中小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直接为高校培养复合型、创新性、国际性人才奠定了基础,更直接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高考综合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坚守为学生健康成长、为国家科学选才、促进社会公平的根本方向但是,在高考综合改革循证实践中,却过分强调高考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功能,而坚守高考检测功能、彰显高考育人效用、坚持素质教育导向、促进学生发展才是新时代高考综合改革的价值取向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普通高中应试教育依然十分严重,并没有伴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而实现育人方式改革64.8%的受访者认为教学方式单一,依然采取“讲不会练会、练不会考会、考不会罚会”的教学方式;认为当前普通高中教育管理方式陈旧、教育观念落后的受访者分别为55.1%、49.7%,当前普通高中教育生态依然为“学校管理生态的科层管理制、班级组织生态的囚室监禁制、课堂教学生态的强制驯服制、教师办公生态的恶性竞争制、课堂自习生态的揭发检举制”,“其根源不仅在于以应试教育为表现形式对教育的神化、虚化、奴化与物化,更在于错误地将规训与教化等同于监视与惩罚的教育观念”[4];另外,认为教育督导不力、教育制度落后的受访者分别为38.7%、28.7%,有不少地方的教育督导形同虚设,忽视所督导学校的功利化与应试化,导致有的学校领导提出了“我们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是全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口号。
3.高考科目设置和高校招生录取机制存在严重不足,中小学校和招生高校对此准备不足高考综合改革中的考试科目设置存在缺陷关于文理不分科问题,不管是“6选3”(浙江“7选3”)选科方式,还是“2选1+4选2”方式,都难以真正实现文理不分科关于语数外三科统一高考问题,在实践中弱化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重要作用关于英语两次高考问题,难以控制两次考试的信度、效度,加大了考生学习压力;只允许英语高考有两次机会,很显然英语的高考地位已远远超过了语文与数学调研发现,中小学尤其高中学校难以对上述高考科目设置问题作出有效回应实际上,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是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目标任务,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严重问题首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问题,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考生通过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并获得“合格”等级之后,再依据选考科目参加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这种重复性考试加大了考试成本,增加了考生学业焦虑其次,成绩呈现方式问题,选考科目采取等级赋分制,学生所选考的科目成绩按照等级规则转变为分数计入高考总成绩,影响了高考的公平性。
第三,学生自主选科问题,从理论上来讲,“7选3”有35种组合,“6选3”有20种组合,“2选1+4选2”有12种组合,但学生所选考的科目必须通过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并同时满足招生高校对专业选考的要求,实际上学生的自主选科权利十分有限第四,专业平行投档问题,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原则和招生计划1:1的比例投档且每轮只有一次投档机会,一旦考生不符合高校专业要求就有退档的风险另外,由于诸多原因,综合素质评价难以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对普通高中学校和考生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三、高考综合改革循证实践的实施策略1.加强高考综合改革循证实践研究,构建“五位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高校招生改革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国外相关研究立足于各自国情建构适合本国的高校招生制度,高校招生改革成为一种常态,其研究过程重视证据,理实结合比较密切,研究方法侧重实证,研究追求科学公平,高考改革研究的价值取向倾向于实现个人自主发展与自主选择中国台湾高校招生以“大学学科能力测验”和“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为主要渠道,另外还采取“繁星计划”“推荐甄选入学”“特别身份学生优待入学”等多元化招生方式;欧洲的英国、法国,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亚洲的日本、韩国,高校招生共同特点是高考报名社会化、入学考试标准化、高校招生自主化、录取方式多元化,而俄罗斯为了保证国家教育质量标准,采取由俄罗斯中等教育机构内举行的国家统一考试,把中学毕业考试与大学入学考试合二为一,大部分招生高校依据统考成绩录取考生,也有部分高校对专业课进行校考以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立足国情,把“高考综合改革”视为“社会”中的教育问题和“教育”中的社会问题,尝试把“循证实践”引入“高考综合改革”领域,用“循证实践”理论体系与实践框架开展“高考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为高考综合改革实践开辟了新路径首先,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现状分析探究,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深入考察高考综合改革的现实状况,发现并分析这些省份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注重问题出现的正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