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441966304
  • 上传时间:2023-03-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3.88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空气占据空间吗?》,这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 级上册《水与空气》单元的第六课教学内容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说教材,说学 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等六个内容说教材《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后对空气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认识之上,是《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 伸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存在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教材编写 意图的基础上,我对各板块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形成的教学设计包括五板块:1、 认识什么是空间,物质都要占据空间,并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2、认识 空气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3、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4、 利用维恩图比较水与空气的不同和相同5、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 的一些现象,学会用科学教材的编排里本没有第一个教学板块,我增加这一个板块的目的是考虑到 三年级学生在该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空间”这个概念,而该课又是紧紧围 绕“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空间” 对第二个板块我也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在原有的实验器材(橡皮泥、吸管和矿泉 水瓶)的基础上增加了瓶盖和小棒。

      我曾经让学生试做过这个实验,当学生按照 科学书上所显示的把两根吸管透过橡皮泥放入瓶中后,怎么往瓶中吹气,水还是 没有被挤出来,原来是吸管被橡皮泥堵住了增加瓶盖可以防止橡皮泥脱落,增 加小棒可以防止吸管堵塞这样的改进,可以增加实验成功的几率,更有利于学 生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事实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这一 板块中,删节掉了绘制图样说明空气为什么能被压缩,主要考虑的问题是:根据 现象绘制想象中的微观世界难度太大,学生根本无法完成;在经过详细提示后虽 然能绘制成图,但是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是否真的思维发展;学生绘成图后,无 法对图进行评价,而导致该部分的教学无法形成完整的教学,从而造成目的性不 强说学生:三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建立了体积的概念, 学习了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对空气的特性,无色、 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比水轻,易流动等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并与水 进行了初步的比较但是还没有建立空间的概念,对空气占据空间,空气会被压 缩还需要更多的直观的实验来加以证明说目标:《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 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根据 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到空气也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并且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 是可以变化的能力目标:1、能进行简单的对比实验,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对比实验的现象 进行描述,并形成自己的认识;2、能利用维恩图对水与空气的不同进行比较, 并逐步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情感目标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尊重实验结果的事实,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 合作的良好习惯说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情况,把认识空气也要占据空间以及空 气占据的空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变化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重点说教学难点: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确定用实验方 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为本节难点 说教法与学法:《新课标》指出,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 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 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 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 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 法、制作法、演示法。

      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 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 呼啦圈(演示:空间概念、物质要占据空间) 水槽、烧杯、报纸(演示实验:空气无法进入倒立在水中的杯子 注射器模型 分组材料:集气瓶、橡皮泥、吸管、瓶盖、小棒(实验:用空气将水挤压出密封的瓶子)注 射器(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变化)说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为“课前活动”“问题延伸”“空气占据空间吗”“ 用事实证明” “空气占据的空间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比较空气和水”“生 活中的科学”七个步骤在课前组织活动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走进呼拉圈”,尽可能多 的让学生挤进呼啦圈里,体会挤压和扩张的感觉这是一种情境教学,“情境只 有在为教学服务时才能叫好情境,否则,一切花哨的形式都是多余的名师斯 苗儿对有效教学情境的界定非常精辟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促进教学,既能创设 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的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又能激发学生思考,促进 后面的科学探究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科学课程,到该课时也才仅仅进行了 简单的观察等科学方法的训练,而在本课前的所有学习单元中,对于空间的概念 也并没有提出。

      通过这个简单的游戏,首先可以形象的感知人要占据空间,其二, 让学生感受挤压和扩张,有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 从空气粒子的微观角度来解 释空气占据空间可以在变化中迁移,第三,创设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接下来,老师再次展示和板书前概念“占据空间”,进而提出问题“空气占 据空间吗”,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应选 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 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所以在这个环节里,通过 展示前面的空间概念,初步认识到物体要占据空间,为进一步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打下基础在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后,教师出示课件“乌鸦喝水的故事”, 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 上升吗?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 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 开展多样化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教师出示材料集气瓶、橡皮泥、吸管、瓶盖、小棒, 让学生在保证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用这些材料把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 在小组实验之前,我抛出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思考: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 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橡皮泥和小棒分别有什么作用?实验中应注 意哪些安全事项?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开始小组实验。

      同时在小组实验过程中, 教师分别指导: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并启发学生思考: 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 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分组实验完成后,师生交流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解释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 程如果在前一个环节学生只是凭借生活经验认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话,那么通 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用事实来证明空气的确是要占领空间的,从而体验到学习 科学的乐趣,获取科学知识,增长科学探究能力,逐渐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 的科学态度接下来的环节是教师演示实验:水不能进入倒立着的杯子演示之前老师要 先启发学生,我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能证明空气是占据了杯子内的空间的呢? 从而再次引发学生的讨论如果在课堂上有学生能拿出一些基本的实验思路,教 师就进一步完善,形成有效的实验方法倘若学生不能设计出实验的方法,教师 就直接给出“水不能进入倒立着的杯子”这个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讨论思考: 水为什么不能进入进入倒立着的杯子?学生在做了上一个实验之后,也许对空气 占据空间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疑虑的。

      这两个并列实验,其目的就是期待通过引 导学生观察不同实验中的现象,归纳出相同的地方,发现现象的实质,也期待着 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但是鉴于三年级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有限,学 生能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但不能单纯依靠学生就此能形成自我的认识,而必须 要依靠教师的引导甚至于是直接对现象实质的提炼,例如说从两个实验的现象归 纳出:空气也要占据空间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后,也会在今后的学习中逐 步来尝试着“像老师那样来分析问题”,从而达到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好习 惯对于实验的方法问题,如果只是单纯要求学生自己来设计,显然是脱离了三 年级学生的实际能力这里提出“你能想到什么办法?”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 生在遇见问题的时候,要意识到要想办法来解决问题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 看,学生是能够想出一些办法来的新课标就指出,科学课中应当侧重于学生获 得活跃的思维,学生动脑想并动手做交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多一些此时无声 胜有声的等待,给机会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交流接下来教师再次质疑:我们已经知道空气和其它物质一样有占据空间的特 点,那还有没有其它的一些特点呢?出示一支空注射器,一支装了水的注射器, 拉开注射器活塞,问:现在注射器内的空间被谁占据了?如果用另一只手指轻轻 压一压活塞,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我们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有哪些安全注意 事项呢?学生汇报后,进行小组实验。

      在学生试验后,对实验结果感到很奇怪的 时候,教师再次抛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的发生?再次激发学生探究科学 的兴趣可以通过画画,课件的方式,重点引导学生解释这一现象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认识到空气也要占据空间,并且对于空气的相关 知识更加感兴趣该实验虽然是对比实验,但是还是安排学生分开进行,主要是 基于学生在前期学习中也并没有真正做过对比实验,对对比实验中的变量和控制 变量并没有认识通过对实验提出要求,暗示学生在完成对比演示,对比实验的 过程中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从而期待逐步形成对对比实验的认识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是本课的难点这次解释对学生来说 是一次较大的挑战,因为需要学生作出合理推理引导学生从空气粒子的角度来 思考,尝试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事物,这是物质概念的一次升华,我们知道空气 是由很多的微粒组成的,当空气被压缩时微粒之间的距离变小了,占据的空间就 少了;当空气被拉长扩张时微粒之间的距离变大了,占据的空间就多了这对学 生来说是困难的,比较抽象于是,课前的游戏“走进呼啦圈”,学生感受到的 挤压和扩张,在现在的解释中就可以迁移,可以同理推理,并通过学生想象,画 画,课件展示多种方法突破难点。

      学生通过“走进呼啦圈”来解释空气的压缩和 扩张也是一种课堂前后的联结到现阶段为止,学生对于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能发生 变化已经形成了认识老师就可以适时出示上一课未完成的维恩图内容一一空气 和水的比较由于科学课使用的教材是循环教材,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爱惜教材 的课堂习惯,所以我让学生填写的维恩图是学生自己用卡片制作的维恩图利用 维恩图将空气和水进行进一步的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更理性、更全面地认识物 质之间的不同与相同同时强化了维恩图的使用方法,提示学生维恩图在进行科 学分析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最后一个板块是老师引导学生用今天学习到的知识来解释我们日常生 活中的一些器械,如打气筒,篮球,喷水壶《新课标》指出:通过小学科学 课程的学习,通过观察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现象,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 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灵活运用所掌握的新知识来解释、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同时对新知 识进一步进行强化这么一个板块的学习既是为了突破难点“在科学事实的 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也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我们学到的这些知识非常有用, 从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