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宋夏战争谈范仲淹知庆州的影响和意义.pdf
10页从宋夏战争谈范仲淹知庆州的影响和意义徐文婷(甘肃 庆阳 陇东学院历史系745000)历 史 系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 从宋夏战争谈范仲淹知庆州的影响和意义姓名: 徐文婷学号:2006071244班级:历史系 06级历史( 2)班指导教师:张亚萍2009 年 12 月[ 摘 要] :宋夏战争初,多数战争都以宋的失败而告终范仲淹在庆州四年中对西夏主要采取的是一种以积极防御为主的备边政策,避免与敌人正面大规模冲突面对西夏强敌,范仲淹改革军制,操练兵马、组织边民修筑了大顺城等,形成互为犄角的边界防守网络为了庆州的长治久安,范仲淹推行了团结羌民,依靠羌民的民族和睦政策此外,为赢得战争的胜利,范仲淹还力倡发展边区经济,实施以仁为本的为政方略,最终扭转了宋夏战争中宋的失利局面为庆州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字 ] :宋夏战争;范仲淹;知庆州;影响北宋时期,在西北有强敌西夏与之对垒党项族酋长李继迁在位时,对北宋时叛时降,时战时和宋仁宗宝元元年( 1038 年) ,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西夏国建立后,元昊向宋廷“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1]的要求,双方关系又趋于破裂,关闭榷场,禁止互市,矛盾激化。
从1040年开始,元昊不断对宋战争西夏党项族是以游牧狩猎为主的民族能骑善射,又好掳掠,而游牧民族战斗力又明显优于农耕民族因此,宋夏战争一开始,宋就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此时,扭转宋夏战争的失利局面是势在必行,而身为改革派的领袖范仲淹临危授命,担任主帅,抵御西夏庆州正是他充分展示才华、实践主张的舞台 范仲淹在庆州四年苦心经营, 经略得当,大大提高了宋边军的战斗力, 增强了环、庆整体防御能力,扭转了宋军在宋夏战争中的被动局面边患始少,百姓安居,为庆州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一、宋在战争初的失利与庆州的军事地理位置宋初,宋太祖实行道家清静无为、 柔雌守静的思想 这种思想反映到政治上就表现为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力求“恪守祖宗成法” 这种保守的政风,直接影响着宋对西北边防的经略方针,“守内虚外” 这就直导致了在外族侵略之时宋的被动,全国性的武备废弛和边防空虚宋初社会繁荣、安定的表象中潜伏着的冗兵、冗费、冗官以及民族矛盾等造成了北宋国力的积贫积弱,使在战争初期处于被动仁宗康定元年 (1040 年) 正月, 夏兵十万围延州 战争一开始 , 宋西北边防就暴露了许多弊端 : 边防空虚、城寨边堡失修废坏 ; 将不知兵 , 兵不知战 ; 整体防御能力极度疲弱。
随后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次大战, 宋军丧师败绩 , 仅好水川之战 , 宋师“将校士卒死者万三百人, 关右震动,, 仁宗为之旰食 ,,[2]” 致使“贼大掠至潘原 , 关中震恐 , 民多窜山谷间”[3]范仲淹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对边境形势和宋夏双方的实力对比作出了正确的分析宋军人数虽多,但因长久的体制问题造成缺乏应有的强将精兵,战斗力不强,而夏军人数虽少,但人擅骑射,飘忽不定宋王朝国土虽大,但在其北部面对辽、夏两个强敌,防守任务大,首尾难以相顾,很难集中强大兵力攻击西夏这些客观原因也导致了战争初期,宋朝处于失利状态[4]北宋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采取了积极的防御措施,而庆阳处于整个防御的要冲地带庆阳地区位于甘肃东部,东连子午岭,与陕西省接壤,西临六盘山,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相邻这里山川峻险,梁岁绚奇,世为“关中屏障,长安咽喉”,故历来为兵家多争、战乱多发之地 《新修庆阳府志》中称庆阳地区为“秦天府之国,形胜甲龄天下,诚如唐陆贽所谓愿山河之形势,田里之膏胶,为昭德蓄威之地也庆阳本秦之北郡,襟带两川,揖拱群峰,北控胡羌,南藩关陕,其诸夏之要害乎”[5] 鉴于庆阳地区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历代王朝都对此地予以高度重视。
庆州也是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又是通往关中的咽喉因此,庆阳地区历来是中原王朝与西北游牧民族政权的必争之地,如果中原王朝占据此地,便可以有效拱卫关中如果游牧民族政权占据此地,便可以此为根据地直趋中原北宋时期,整个庆阳地区都处于防御西夏侵扰的要冲地带因此北宋朝廷非常重视此地的军事布防二、备边之策及作用庆历元年 (1041 年) 五月, 北宋为了加强环州、庆州的军事防务,宋仁宗调范仲淹知庆州, 迁左司郎中 , 为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庆历四年(1044 年) , 元昊请和 , 范仲淹召拜枢密副使从庆历元年五月至庆历四年正月, 范仲淹知庆州共四年范仲淹到庆州后,面对西夏强敌以及当时庆州的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整顿,为庆州的社会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一〉以仁为本的为政方略范仲淹曾说国家“以仁获之,以仁守之,百世之朝也[6]范仲淹本着以仁爱为心,以人才为着眼点的基本方略和基本指导思想来治理庆州,从而保证了西夏战争宋失利局面的扭转以及为庆州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政治环境1. 仁爱之政在庆州任上防御西夏, 范仲淹始终坚持以仁为本的施政方略范仲淹对待降将及叛人也是坚持以仁爱为本,对他们的难处给予了充分的理解。
元昊攻陷延安塞门寨时,寨主高延德被元昊擒获,后来被送回,宋朝廷认为他是叛将,将他发配远方范仲淹上奏为其辩解,认为他是为贼所擒,并非背叛,请朝廷将其留用他认为如果将高延德加以任用,就会使陷入西夏的将卒愿意继续回来效力,即使不能回朝也不会帮助元昊出谋划策从而可以看出范仲淹的远见卓识,不同凡响处州县,他能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为国安民,为民谋利范仲淹明知“盖汉多叛人,陷于穷漠,衣食嗜好,皆不如意,必以符坚、刘元海、元魏故事,日夜游说元昊,使其侵取汉地,而以汉人守之,则富贵功名衣食嗜好得如其意乃知非独元昊志在侵汉,实汉之叛人,日夜为贼之谋也 ”[7]然而,范仲淹并不主张惩戒叛徒并株连其亲属因为他深知那样会为渊驱鱼,把更多人才赶向敌国惟有以“遗才”自责,并示以宽大为怀,方可争取其向汉之心这正体现了范仲淹作为一位政治家,能站在国家与民族的高度,以一个政治家的敏锐眼光,分析其利弊,制定正确的处理民族问题的方案2. 知人善任、荐拔良才范仲淹深知良将的作用,对于选拔良将,特别留意他的原则是“谋可相济,兵可相援”, “文武参用,二路兼资,均其事任,同其休戚,, 使文武之道,协和为一,何忧乎边患矣[8]他自己曾表示要“盖将尽天下之才, 成天下之务。
[9]在边将中就有大批杰出的将领是由他一手提拔如狄青后来功业显赫,成为一代名将,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与范仲淹的栽培不无关系范仲淹在《种世衡墓铭》中说“庆历二年年春,予按巡环州,患属羌之多而素不为用,与夏戎潜连助为边患,”[10]认为“环州勾当一郡十三寨,当此危地,须在得人[11]他便上奏要求调在诸羌族中素有威望的种世衡知环州,以镇抚属羌族由于他用人得当,环州的诸羌族皆为汉用总之,范仲淹推荐人才,从不计较回报,在庆州任上举贤荐才,对庆州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3. 免赋惩贪,整顿吏治当时,庆州的百姓为了粮饷的筹集,还要承担支付大笔额外负担,即将应交纳的岁赋自行运送到沿边地区,称为“支移” 实际上这是一种变相的徭役,是在一切赋税之上又加的一种负担,最为害民为了减轻关中人民支移之苦,省转输之劳,他还提出了一个沿边驻泊禁军春夏移于次边就粮的建议,这样可以省减粮价约30% 以上这相应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当时庆州的人民每年要交纳战争的一切费用和各种徭役,再加之自然灾害,己是困苦不堪,但还有些贪官污吏横征暴敛、借机邀功,更使庆州人民雪上加霜在《范公庆州祠堂记碑》碑阴记文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文中说凤翔府天兴令,持监司符檄来摄州事,以努数百万计,暴加补民,促图已功,沸若羹鼎,至有力不堪弊,群窜他邦,甚者断吮绝胫,死以期免。
公是时方经略四路,请留延安,民闻之,提拿,驰告麾下公即日走符檄,放天兴令者还任,凡百苛敛,一切罢去未几,公即受命专本路之师,窜者还,危者安,里巷相保,卒如平时之乐[12]范仲淹为庆州人民赶走了贪官污吏,为庆州人民罢免了苛政暴敛,使庆州的社会治安相对安定以上范仲淹以仁为本的施政方针,为宋夏战争在庆州的胜利提供个保障,更为庆州人民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二)经济措施经济是保障军事上胜利的强大后盾 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 要想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范仲淹知庆州之际,为赢得战争的胜利,他提倡发展庆州经济1. 军民屯田 , 以实边郡范仲淹知庆州之际 , 先后向朝廷上《攻守议》《再议攻守》其中, 有感于前线供给“春夏之衣银鞋馈输满道,千里不绝国用民力,日以屈乏,军情愁怨,须务姑息”之弊,借鉴赵充国屯田、魏武屯田、唐天宝八载屯田之策,范仲淹决定“欲于本处渐兴田利”,据亩定课;兵获余羡,中出于官定人乐其勤,公收其利,则转输之患,久而自息矣及所谓“假士兵弓手之力,以置屯田为守之利也[13] 范仲淹在庆州做过《劝农》诗,就是当年引导军民屯田生产的写照诗中豳地乃是庆州的旧称庆阳乃古唐虞雍州之城,周子先后稷子不喾所居,号北豳”[14]。
经过范仲淹几年的苦心经营,庆州已成为粮丰草茂,兵强马壮的边防要镇此外,在发展当地农业生产的同时, 他和好友滕子京在庆州还注重水利事业范仲淹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了“虹吸”作用,将鹅池洞与城外东河道挖通,起到四季不调的作用这样,彻底解决了庆州城的水荒问题,至今庆阳还流传着“庆阳有一宝,吃水不用舀”的谚语从而真正达到了防边、省费和百姓安居乐业的目的同时,也对庆州边防起到了极大的充实作用 三) 积极防御的军事措施在宋夏战争中,范仲淹通过对敌强我弱的情势的深刻分析后,在庆州四年对宋夏战争中一直采取积极防御为主的作战方针1. 建立强劲军队为了抵御西夏的军事进攻,范仲淹认为应该建立一支强劲的军队他在环庆整顿军队,裁减了不少冗员和老弱病残的人,精选将士,组成了一支一万八千余人的劲旅,分为六部, 每部三千人 , 分别予以训练同时,还选拔智勇双全的军事将领进行训练,“分部教之,量贼多寡,使更出御贼” ,改变了以往御敌时,官卑兵少者先出战及兵将不相习的弊病这一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诸州皆取其法”[15]此外,范仲淹还经常到少数民族地区检阅民兵,以提高他们的战斗力他还革除军队旧习,去掉那些只会在检阅是舞枪弄棒的花架子,而要求部队从实际出发,加强训练,应付战争需要。
[16]强劲军队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庆州军队的作战能力,加强了庆州的军事力量,更大程度上使庆州在防御西夏进攻的能力大大提高2. 军制改革宋政府规定,戍守的士兵不能为本乡人因此在边陲的士兵多是从内地调来的禁军即东兵,如在庆州戍守的士兵就多是陕西人范仲淹对这一制度进行了改革,他说士兵远戍,背井离乡,还须受很多苦,国家支费又多他很重视召募当地人充当士兵,也就是所谓的“土兵”,他认为“久守之计,须用土兵,各谙山川, 多习战斗,比之东兵,战守功倍事实证明, 这些土兵作战勇敢,“一可当正兵之十,敌惮之,夏人不敢轻进 ”[17]他们在北宋边疆防御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他还废除了士兵黥面的陋习,改黥面为仅刺其手,这样战时过后,兵士可以恢复平民之身此举维护了兵士的尊严,使士兵都乐为其用,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范仲淹对军队的这种整顿效果很明显,将领与士兵的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明显提高周围诸路也多仿效取法,因此在短期内,就取得了一些军事上的胜利,边界的形势有所改观3. 修寨筑城,建烽火墩范仲淹针对陇东一带地广人稀、山沟交错、地势险要的特点,提出“国家用攻则宜取其近,而兵势不危”[18]的战略方针,也就是说要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以达到以守为攻的目的。
1041 年,范仲淹修筑大顺城大顺城的筑成,使得在环庆和延庆之间的交通要冲上有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坚强堡垒,使得西夏只得“以重兵戍金汤、白豹两城 盖大顺城,则二城势孤也 ”[19]大顺城不仅在当时,它在以后对防御西夏的进攻仍起到了重要作用,一直到蒙古兵占领了庆州、灭了西夏。
